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高中学习方法 > 高一学习方法 > 高一语文 >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法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法

时间: 腾宇1218 分享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法

  高一语文是高考的基础,掌握语文知识点将对高考复习起到重要作用,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学习啦小编为同学们整理相关知识点及复习方法,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四步法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

  高考文言文阅读解题,考生最容易患的毛病有两点,一是先看考题,先入为主;二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综观近十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材料,不管是一篇还是一段,都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完整性。按照认知规律,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有一个由整体到局部,由粗略到精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应考时,最好先不要去看考题的设置,在不受任何外来影响的前提下,对材料进行整体感知,把握其要点。若是以议论为主的文章,就得弄清楚谈论的话题、作者的观点、选用的材料、论证的方法等等。若是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得明确所写何人,人物之间的关系,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所写何事,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文中流露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通读材料后就能明白,这是一篇人物传记;写的是汉代飞将军李广;总叙之后具体写了四件事:以疑兵之计退凶奴,饮食与士共之,引刀自刭,天下皆为尽哀;突出表现了李将军骁勇善战,足智多谋、廉洁自律、爱兵如子、勇于承担过错的性格特点;作者对其大加赞赏和推崇。从整体上把握这些内容,既克服了先入为主、不及其余的毛病,又利于局部分析,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二、浏览选项,题中取巧

  通读材料以后,对内容虽有整体感知,但必然留下许多疑点和难点。这时,不要去钻牛角尖,最巧妙的办法,就是浏览考题,从选项中获取信息,解决疑难。我们知道,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为了体现“简易”二字,降低解题难度,命题者在设置题干时,一般叫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在设置选项时,常常把深难的材料设成正确选项。因此,我们即使把这些选项全返回阅读材料去理解,正确率也在80%以上。据此,我们就可以排除许多难点和疑点。如2000年高考全国语文卷第11题,就解释了“省”、“审”、“樵”、“信”;12题解释了“故”、“每”、“因”、“及”;13题解释了“大人清白”、“名誉著闻”、“其都督”;14题翻译了“食毕,复随旅进道”,“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这么多信息,且80%以上是正确的,加上前面的整体感知,很多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即使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这样的试题也能给我们以解读的启发。如2002年高考全国语文卷11题选出对实词“竟死”、“将兵”、“曲折”、“结发”的解释正确的一项。也就是说,这四个实词的解释80%以上是错误的,逼着我们寻找新的信息源。这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尽量列出每个实词的义项,再结合语境体悟语义。如A项,“竟死”的意义除选项中的“竟然因此而死”以外,我们还可以列出“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等。再如D项,“结发”的意义除选项中的“刚成年的时候”,还有“结婚”、“扎头发”等。我们有了更多的信息,就有了比较、推断、选择的依据,就能更准确的解答考题。

  三、再读材料,据文正义

  从考题选项中得到的信息,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要辩清正误,还得返回材料,据文正义。“据文证义”,就是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考察揣摩字义、词义、文意。“具体的语言环境”,指文章的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全文的中心意思,以及上下文的主要内容和表达特点等。“考察揣摩”,指在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前提下,进行一系列的体味、判断、推导,以达到准确把握语义、文意的目的。比如上文举到高考语文2002年全国卷11题A项对“竟死”的理解,我们根据上下文,在“竟然因此而死”、“终究死在这上面”、“一直到死”几个义项中,很容易选择后者。又如11题B项,“广之将兵,乏绝之处……将兵:将领和士兵。”若如选项将“将兵”解释为名词短语“将领和士兵”,作主语,就与后文“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重复矛盾了,根据上下文应解释为动宾短语,“带兵”。再如15题,要求找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其中D项“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这里是分析他引刀自刭的原因。根据上下文,从事理上分析,李广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结发与匈奴大小七百余战”),他虽年老,仍盼杀敌立功(“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无所谓“无力”;迷失道路,误了战机(“后大将军”),虽不完全是他的过失(“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但他已承担责任(“诸将尉无罪,乃我自失道”),且自认命(“岂非天哉”),用不着请人辩护。他自杀的原因应该是不能受刀笔之吏的侮辱。

  四、审视选项,逐一排除

  运用前面的三种方法,经过前面的三次反复都还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得进入第四步,仔细审视考试题目,充分利用已知信息,逐一排除错误选项。如高考语文2002年全国卷12题,选出“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A组,“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后一句是学生学过的,很容易知道是介词“把”、“拿”的意思。前一句的“以”如果讲成“把”、“拿”就讲不通了。两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是不相同的。其余几组是否相同,也要逐一判断,以作检验。B组,“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后一句是考生熟悉的,加点的“会”是“恰逢”、“正遇”的意思。用此意思解释前一句的“会”,也是正确的。C、D两组也可以用学过的后一句去比较、类推前一句,从而得到正确的解释,达到逐一排除的目的。

  高考答题时同题诗比较阅读

  一、所处时代不同,思想境界迥异

  示儿

  (蓝蒂裕)

  你——耕荒今夜,今后——

  我亲爱的孩子;要与你永别了。愿你用变秋天为春天的精神

  从荒沙中来,满街狼犬,把祖国的荒沙,

  到荒沙中去。遍地荆棘,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

  给你什么遗嘱呢?

  我的孩子!

  [蓝蒂裕:四川人,中共党员,1948被捕,关押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1949年10月与陈然等烈士同时牺牲于重庆。此诗是通过渣滓洞其他同志转交出来的]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阅读比较〗

  两首诗虽然写作的时间相距700多年,但它们却有共同点:都是作者临终前写给孩子的遗嘱,都对后代表达了要求与期望。但蓝蒂裕的“示儿”(以下简称“蓝诗”)与陆游的“示儿”(以下简称“陆诗”)在思想境界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蓝诗”的作者是革命烈士,该诗写于作者临刑前,但诗中并未流露出丝毫的软弱与遗憾,丝毫没有对个人生命的担忧,而是充满了坚定的信念和献身的勇气,充分展示了革命家高尚的内心世界及精神追求,“把祖国的荒沙,耕种成为美丽的园林”更是烈士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陆诗”的作者陆游生于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威迫的南宋时期,并且在政治斗争中,屡次受到投降派的排挤、打击。虽然“扫胡尘”“靖国难”是他平生志事所在,对收复中原、统一祖国,表示了坚定不移的信念,但“不见九州同”的“悲”情溢于言表。

  此外,“蓝诗”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便于抒情;“陆诗”采用平铺直叙的方法,无可奈何的“悲情”尚能察觉。

  二、内心情感不同,笔下景物有别

  山中山中

  (王勃)(王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山路元元雨,空翠湿人衣。

  〖阅读比较〗

  王勃的《山中》大概作于作者被贬斥后作客巴蜀期间,诗中充满“旅愁归思”。诗的前两句重在抒情,“悲”“念”二字,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后两句抓住秋天山中景物的特点——“黄叶飞”,以景结情,加浓了他的悲怆色彩。王维的《山中》纯粹是一幅山水田园画: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之景,然而这却写的是冬季,色彩斑斓,丝毫没有萧瑟孤寂的情调。苏轼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各不同。”同样是写景,同样是写山中之景,冬季的萧条却没有阻隔王维的伤感,色彩斑斓的秋天却让王勃感伤不已,何也?“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表达方式不同,主旨隐显有异

  蚕妇蚕妇吟

  (杜荀鹤)(谢枋得)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事有荣华。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不信搂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谢枋(bǐng)得:字君直,南宋末诗人,因不愿受降,终绝食而死。]

  〖阅读比较〗

  两首诗都是反应养蚕妇女的辛苦生活,但是两首诗的表达方式不同。

  杜荀鹤的《蚕妇》一诗,以描写方法入手,描写蚕妇脸上“粉色全无”而“饥色”有加;后两句则是借蚕妇的口,直接控诉社会,表达对统治阶级不劳而获的蔑视与指责,语言通俗平易,所以主旨的表现也就明晰。谢枋得的《蚕妇吟》,首先在前两句采用叙述的方式,叙述蚕妇“四更”时起身喂蚕,接着,又在后两句用歌女“玉人”来和前两句“蚕妇”对比,突出了蚕妇的辛苦;另外,“玉人歌舞未曾归”更深的意义是指代那些贵族老爷们因彻夜歌舞而未眠,所以主旨在于鞭挞了统治阶级的荒淫无道。其主旨的揭示,相对杜荀鹤的《蚕妇》一诗来说,则显得委婉、含蓄。


相关文章:

1.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

2.做高考文言文与病句题的技巧与方法

3.高考如何做好文言文?高考文言文考试技巧

4.2018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

5.2017年高考文言文句子翻译方法

44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