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小学学习方法 > 六年级方法 > 六年级语文 >

清末小说《聊斋志异》读后感精选5篇

时间: 巧绵21291 分享

  蒲松龄一生穷苦,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市井底层的老百姓,因此,他笔下的饮食状况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为读者展现出清人丰富的饮食文化。

  聊斋志异读后的感想

  我国十大名著,部部精彩非凡,流传百年,每一本书都在作者浓重的笔墨下绽放着绚丽的光彩,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而《聊斋志异》却与众不同,别有一番情趣。

  初读此书时,我感到纳闷,为什么这本书取名为《聊斋志异》,莫非另有其因?一看前言,便恍然大浯,“聊斋”乃作者蒲松龄书屋的名称,“志”是记述之意,“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内容广泛,以狐、妖、仙、鬼,来概括当时封建社会的复杂关系,表现了我国17世纪的社会面貌和风气。

  在《聊斋志异》整本书中中,我对《聂小倩》一文情有独钟。野魂聂小倩进入书生宁采臣所借宿的寺庙去诱惑他。谁知,宁采臣刚正不阿,不受鬼魅之诱,不昧不义之财,义不容辞拒绝了聂小倩的东西和提议。宁采臣虽为一位平凡的赶考书生,却是世间少有的正人君子,并非贪婪好色之徒。那时腐败、混乱的世代当中,如此耿直的人已市极其少有,更别说是两袖清风的官员了,简直是屈指可数。现在,大公无私的清官比比皆是,但是,贪官污吏也不是消失得无影无踪。所以,为了让我们的祖国更加富强,我们新一代就应该好好监督自己,向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长大以后不要随意收他人的贿赂。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职位,也要做到“清廉”二字。文中的妖怪可恶至极,利用聂小倩引诱他人,助于自己练功,这一招“借刀杀人”害了不少无辜男人。怪字妖怪心狠手辣,更怪那些被害之人色、财两迷心窍。

  这一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大,它告诉我一个做人的道理:一个人不可以有贪得无厌的欲望、野心和习惯,不可贪恋美色。做一个大公无私,清廉公正,拥有耿直之心的人。

  《聊斋志异》的读后感范文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一部志怪小说集,所记载的故事上百篇,有的讲述了狐女的爱情故事,有的讲述了修行得道的奇人的奇妙幻术,有的则记录了枉死鬼的恐怖事件,还有的则是道听途说的一些奇闻轶事。然而,其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则是《促织》。

  《促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明朝宣德年间,主人公成名是个老实迂讷的秀才。他多次考试不中,于是被狡猾的小吏推选上去做了里正,专门负责搜罗良种的蟋蟀。然而华阴县本来就不是盛产蟋蟀的地方,往往是为了一只蟋蟀动辄好几户人家倾家荡产,老实的成名不忍向百姓搜刮,只好自己千方百计去寻找蟋蟀,结果经常逾期无法完成任务,屡遭毒打。好不容易在一个驼背巫婆的指导下抓到了一只强健俊美的蟋蟀,却又被好奇贪玩的儿子不小心弄死,儿子畏罪投井,后经抢救挽回了性命。而成名也是命不该绝,居然又捕到了一只善斗的小蟋蟀,上级为此大为高兴,又暗中照顾成名,使他当上了举人。

  读完这个故事,不能不让人感慨万千。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一只蟋蟀如何使人倾家荡产,还要落得个被打到“双股溃烂,血流不止”的地步。我们也不明白,一只小小的蟋蟀居然可以让一个天真的孩童就畏惧到以死谢罪的程度;更令人感到荒.唐的是,一个人考取功名,标志着古代文人前途和命运的科举考试居然像儿戏一般,可以被随意的践踏和赏赐。这不禁又让人想起了那首“红尘一骑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那不也是荒.唐之至吗。那么多的人被一点精神上的愉悦蒙住了双眼,他们又何尝不是其别人的水深火热于不顾呢?成名的儿子为了一只蟋蟀差点死于非命,而敬献蟋蟀有功的成名却可以轻而易举的当上举人,所谓的“以人为本”何在,所谓的“公平”何在!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这样的蟋蟀,它们变换了自己的面目,以各种方式蛊惑着我们,稍有不慎,我们就会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小则身心俱疲,大则倾家荡产。

  我们看到,有人为了寻求刺激,误入歧途,冒险尝试而不能自拔;有人为了一己私利,以次充好贩卖假冒伪劣产品;有人为了逃避现实,沉溺于虚拟的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有人为了享受物质生活,穷奢极欲,挥金如土,醉生梦死……如此种.种,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蟋蟀呢?我们往往被种.种浅薄的物质利益所迷惑,固步自封,蒙住了自己的双眼,自己还浑然不知乐在其中,尔后有朝一日幡然悔悟,为时晚矣!对于中学生,尤其是我们国华的同学们更是如此,我们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社会将由我们新一代去构造。因此,我们的双眼必须时刻明亮,我们的头脑必须时刻清醒,唯有如此,眼前的迷雾才无法阻挡住我们前进的步伐,唯有如此,致命的蟋蟀才会变得微不足道,也惟有如此,国家和社会才能有希望!

  “蟋蟀”是可以致命的,然而请不要害怕,我相信,明者自会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读聊斋志异有感

  昨天,我看了《聊斋志异》这本书,书中讲的都是发生在人、鬼、神之间的故事,当然,有的也很恐怖。这里面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画皮》,讲的是:一个书生喜欢上了一个女人,而那个女人却是披着一张人皮的女鬼,书生肉眼凡胎,分辨不出妖魔鬼怪,又不听道士的规劝,一意孤行和那女鬼交往,后来,那个女鬼把书生的心给吃了,多亏道士做法及时出手,把女鬼收服救活了书生。看完这个故事,我有点害怕,大白天自己在家,还觉得}人。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了两件事:一是《聊斋志异》里如果有你不懂的词,旁边就会有注释,这样可以让我学到不少新词;二是我发现这本书像寓言一样,每读完一个故事就会悟出一个道理,比如,《崂山道士》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有些人学习只学到点皮毛,却以为掌握了精髓,真是可笑!《螳螂捕蝉》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只要摸清了敌人的短处,抓住要害,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够以弱胜强!

  我喜欢《聊斋志异》,希望大家都能读一读。

  聊斋志异读后感

  中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的著作《聊斋志异》共包括491篇短篇灵异小说。聊斋志异,顾名思义,“聊斋”是蒲松龄书屋的名字,“志”是记述的意思,“异”则指奇异的故事。小说中的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

  《聊斋志异》中,看起来偏重讲鬼、狐、仙、怪等奇异故事,其实都是人情世态,字里行间无不饱含着作者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智慧。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的确,《聊斋》中有很多作品,都是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巧妙地讽刺了社会的腐败和黑暗,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与当时的时代特征,表达了人渴求自由、不愿被世俗看法以及制度所束缚的愿望。

  在名篇《席方平》一文中,席方平的父亲遭奸人陷害,席方平的魂魄在入城隍庙为父申冤无果后,愤恨不平,无奈之下,认为冥王能为自己申冤的他只好进入冥府。不料,整个地府全被羊惧收买了,他们相互勾结,上下串通,对席方平威逼利诱,想使他屈服。然而席方平铮铮铁骨,硬是不从,面对淫威毫不屈服,连对他用刑的鬼吏也肃然起敬。席方平面对的阴司地府,就是黑暗的封建社会的曲折写照,而鬼吏、狱吏、城隍、阎罗王正是在现实社会中的剥削者、压迫者的形象,他们在社会中充当的是残酷压榨下层劳动人民的角色,而席方平正式通过伸冤的方式对其抗争。《席方平》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映,方平的申冤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申冤,而是一种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这种反抗精神,恰恰是生活在封建社会里的劳苦人民大众所需要的,鼓励着人们起来反抗剥削和压迫,而故事的最后,席方平遇到了二郎神并向其伸冤并得以昭明,也体现了下层人民受压迫无法反抗,只能期待更高层的解救,算得上是一种苦涩而又美好的期望。

  同时在《聊斋志异》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塑造了很多女鬼的形象。这些女鬼大都在豆蔻之年死于非命,她们在蒲松龄笔下栩栩如生、富有才学、重情重义、多愁善感、天真善良、不愿为世俗所羁,而这些,恰恰是那个时候的妇女在现实社会中所罕见的可贵的品质,当时风气要求女子三从四德,而清朝对女性的压迫也是达到了顶峰,更出现了为了迎合男子审美而自残己身的缠足行为。作品中女鬼的形象,或者说这只是作者的一种幻想,因为这种人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是不存在的,这也更能说明了她们是作者心目中理想女性的寄托体。让我情有独钟的是《聂小倩》,它写出了聂小倩与宁采臣之间的真挚爱情。聂小倩在十八岁病死,被葬在破庙旁,被恶鬼逼迫去做害人的勾当。而宁采臣为人正直,不受金钱和美色的诱惑,最终他的品行感动了小倩。可以看到,宁采臣的这种品行,也是世间难能可贵的,作者最终给了他们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我想大概也是他对社会的一种希望和寄托吧。

  电影《倩女幽魂》就是根据《聂小倩》而改编拍成的,但其实质没有改编,即歌颂人间真爱以及反对封建压迫。影片中宁采臣和聂小倩真心相爱,却总是受到树妖姥姥的阻碍,最后他们齐心战胜树妖,小倩也得以重生。其实,树妖姥姥代表的就是封建阶级的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着下层劳动群众。而最终宁采臣和聂小倩用他们的真爱冲破一切阻挠,也鼓励着人们勇敢地去反抗封建阶级统治,真正获得幸福。然而,在作者生活的那个年代,自由只不过是空中楼阁抑或说是痴人说梦,所以《聂小倩》中所反映的也只是作者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作者将他的美好愿望融入了《聂小倩》中,用这种虚拟中的美满讽刺现实中的黑暗与腐败。

  “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这句话是《盗墓笔记》里的。《聊斋》也是如此。不难发现,《聊斋》表面写鬼怪,实则以鬼怪影射现实中的人,揭露和讽刺社会的黑暗,而且这些人的内心往往更加可怕。《聊斋志异》作为一本说鬼道神的小说,能够为世人所传颂且经久不衰,与它的内涵息息相关。正是关注到人性以及社会,聊斋才能在广大人群广受欢迎,小孩爱听它的鬼故事,大人则从中领悟道理。可以说,一本聊斋,说鬼道神,写尽人心。

  聊斋志异读后感

  从《聊斋志异》看清人的饮食文化《聊斋志异》为我国清代作家蒲松龄所著。在五百多篇的小说中,有两百多篇涉及了的清人的饮食文化。蒲松龄是山东人,从小生活的环境影响着他的创作。因此,在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食物和饮食方式多多少少带有一些山东风味。

  蒲松龄一生穷苦,和他接触最多的是市井底层的老百姓,因此,他笔下的饮食状况都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最真实的写照,为读者展现出清人丰富的饮食文化。

  一、米酒自古以来,文人多爱酒,与酒有关的诗句不少。蒲松龄一生漂泊穷苦,怀才不遇,心情苦闷悲怆。而酒可解千愁,在一定程度上可让人暂时忘记烦恼,还能激发创造灵感,因此成了蒲松龄钟爱的饮品也不足为奇了。对“酒”的喜爱自然延伸到了他创作的作品中,《聊斋志异》中出现“酒”这种饮品的小说不占少数。如在《劳山道士》中写到:一客曰:“良宵胜乐,不可不同。”乃于案上取壶酒,分赉诸徒,且嘱尽醉。王自思:七八人,壶酒何能遍给?遂各觅盎盂,竞饮先釂,唯恐樽尽;而往复挹注,竟不少减。酒在这里成了法术的道具,饮酒也变得充满了神奇的色彩,显得兴致盎然。

  在清朝,有各种各样清热败火的饮品,例如酸梅汤、茶叶,还有外来的西式饮品像咖啡、汽水、各种洋酒等,只是这些饮品多为皇室和富商所有,老百姓们是很少有机会品尝到的。唯有米酒的流传范围最广,普通老百姓也最喜爱饮酒。再如《酒虫》中写的:长山刘氏,体肥嗜饮。每独酌,辄饮一瓮。负郭田三百亩,辄半种黍;而家豪富,不以饮为累也。小说中描绘了一个十分喜爱饮酒的富豪刘氏,他对酒的喜爱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每天都喝一缸的酒,家里一半的田地用来种植酿酒用的黍。这段描写虽带有一些夸张的色彩,但清朝百姓对酒的喜爱之情却是真实的。当然,此时的饮酒多是体验酒所带来的非功利性的乐趣,总之两三杯酒下肚,酣放恣肆,人也变得飘飘然了。

  二、面食山东人喜爱面食,比如高桩馒头、硬面馒头、煎饼、汤饼、酥饼、饺子等,虽然这些面食很多地方都有人食用,但是山东面试确实是最为劲道。蒲松龄作为山东人,从小食用山东面食,对于山东的面食情有独钟。他曾作《煎饼赋》来表达对山东煎饼的喜爱:“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赙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这种对山东煎饼的制作过程的细致描写极度风味,使读者胃口大开。

  除了煎饼之外,蒲松龄还在作品中描写了别的种类的面食。如《聊斋志异》中有篇《馎饦媪》中曾写到:媪撩襟启腰橐,出馎饦数十枚,投汤中,历历有声。文中所说的“馎饦”实际上就是汤饼。这里的汤饼是一种面片汤,是将揉好的面团托在手里撕成片,下锅煮熟。这种面食在唐代得到发展,在社会广为流行。寒冷时节人们更喜爱食用汤饼,汤饼成为古代人们的主食之一。

  《聊斋志异》中还有一篇叫《杜小雷》的小说中写到:杜事之孝,家虽贫,甘旨无缺。一日,将他适,市肉付妻,令作馎饦。妻最忤逆,切肉时杂蜣螂其中。母觉恶臭不可食,藏以待子。杜归,问:“馎饦美乎?”母摇首,出示子。杜裂视,见蜣螂,怒甚。清代诗人何耳曾写《饺子》道:“略同汤饼赛新年,荠菜中含著齿鲜。”从文中“裂视”一词,我们可以知道,要掰开馎饦才能看到里面的馅,说明《杜小雷》中提到的“馎饦”,是种类似包饺子的方法制成的面食。这更可以看出,到了清朝,人们食用馎饦已成了平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且变化出了很多做法和吃法,比如擀、搓、切、捏、刀削等,还搭配了荤素多种汤汁做为浇头,出现了各种各样口味的汤饼,种类的多少,难以计数。
 

相关文章:

1.《聊斋志异》读后感10篇

2.《聊斋志异》600字读后感

3.聊斋志异的读后感10篇

4.聊斋志异读后感500字左右

5.《聊斋志异》读后感800字3篇优秀作文

300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