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

时间: 嘉馨975 分享

电影《辛德勒名单》观后感:人性在情感中绽放

  可能有一个很多现代人不愿意接受的观点——理性不是我们认识的那么伟大,它的确可以规制人的很多行为,但是绝不是万能的。我们应该看到,理性并不是一个永恒的概念,而是一个历史的产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更多的讨论就集中在真善美,直到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之后,大多数哲学家才前赴后继的进行着高扬理性的战斗,而在整个中国的古代史就没有理性这个概念。现在我们习惯于把这个过程称作为启蒙,启蒙这个词用的很有倾向性,是完全对此之前的历史的否定与讽刺。海德格尔有个观点就说人启蒙的历史,就是通过理性确立自己主体地位,并且确保自己统治地位的过程,在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理性有为自身牟利的倾向,具有自私的本性。而康德认为,运用理性将自己的法则推广,如果放之四海而皆准,则视为有正当性,这样又对理性提出了一种普世性关怀的要求,那么理性就要同时拥有自私的本性和普世性关怀两个相互矛盾的内涵,这在理性的思考领域显然是不可思议的。在《辛德勒名单》中,辛德勒的理性就面临着这两个方面的考验,一方面理性告诉他作为商人,他赚钱是天经地义的,而另一方面却在告诉他不拯救那些犹太人是良心不安的,最终他的良心战胜了理性,放弃了自己的财产,救助了犹太人。

  到底是什么促使辛德勒发生了转变呢?是理性吗?那么现在的问题就变成了,一个人的理性是一直存在的吗?如果是一直存在的,那么在辛德勒开始不择手段的赚钱的时候,他也是在理性的指示下选择的行为;后来用自己的血汗钱去救助犹太人也是在理性的诱导下进行的。这样的说法是顺利成章的吗?当然也可以说在开始的时候,他错误的利用了理性,但是作为商人他去赚钱又有什么要厚非的呢?若果说理性是可能被错误利用的,那么它就变得更不可靠了,我们凭什么判断何时正确的利用,何时又错误的利用了呢?如果我们说理性并不是一直存在于一个人的心中的,那么我们又如何判断它何时存在,何时不存在呢?如何判断一个人的行为何时是出于理性,什么时候是出于非理性呢?很明显,这样的辩解给理性造成了更大的威胁。

  很明显,坚持一个人始终有理性的潜质,是一个比较明智的说法。这也就是说,理性是一个潜在的存在,只有当一个人认真的思考的时候,才会被唤醒。这样的论断在辛德勒和那个纳粹军官讨论权力和正义的时候可以看出,辛德勒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人,而是一个会思考的商人,所以他唤醒了理性,得出了自己选择正义的结论。但是,仅仅凭借着思考,似乎也不足以说明辛德勒前后天翻地覆的变化——须知在他不择手段赚钱的时候,他并不是没有思考,他四处和纳粹军官打交道,难道不是思考的结果吗?他选择犹太人帮他开公司难道不是思考后的结果吗?而作为理性,如果被正确的激活,得出的结论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那么他前后的变化,也就意味着他最多只有一个正确的理性抉择。到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辛德勒从一个冷酷无情的商人,变成一个面对自己救赎的犹太人泣不成声的人,并不是理性的结果,至少不完全是理性的力量。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他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可能我们在上面没有结果的讨论中忽略了某个至关重要的东西——情感。我们说理性是一个历史的产物,也就意味着他有个开始,也会有个结束,但是人的情感却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存在。如果说人是可以没有情感的,那么与草木又有何异呢?虽然有许多人说要摒弃七情六欲,要“存天理,灭人欲”,但是有真正成功抹杀情感了吗?当辛德勒面对着手无寸铁的犹太人被士兵无辜屠杀的时候,他震惊了;当纳粹军官面对海伦的美貌的时候,不由的对自己笃信的纳粹信条产生了怀疑;当辛德勒面对为自己送行的犹太人时,情不自禁地泣不成声了……这其中就是他们的情感支配着他们的思考和行为。

385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