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教育心得>

老教师的教育感悟:小议“掏心掏肺”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跟一个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师谈起学生管理的话题,这个老师感慨良多:现在的孩子,良心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你看咱们这些老师,抛家舍业,废寝忘食,连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真是掏心掏肺地对待学生啊,怎么就换不来学生的一点感恩之心呢?

  不错,这个老师反映了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殚精竭虑的付出,但很多时候学生并不领情,他们对老师的心血几乎视而不见,难怪大家常常倍感失落。

  但凡事就是这样,我们抱怨环境不好,抱怨孩子的冷漠、麻木,除了徒增烦恼之外,无济于事。还是立足于从自身努力,才可能改变这种局面。“掏心掏肺”不假,但为何无效?分析起来,不外乎这样两种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缺乏威信。亲其师,信其道。你不是学生信赖的人,学生厌恶你的言行举止,反感你处理问题的方式,或者对你的教学不屑一顾,甚至把你当成“瘟神”一样,唯恐避之不及。如此情况下,即使你掏了心窝,学生也难免片面地认为你这属于“假惺惺”的行为,当然不会被认可。这类教师在教师群体中并不少见。我见过一个老师,说话尖酸、刻薄,极尽侮辱之能事,整天在班里阴阳怪气,不是讽刺,就是挖苦,背地里成为了“万人恨”。这个老师做得其实很辛苦,每天起早贪黑,追着学生的屁股收作业,判作业,拉着学生一个一个地“过堂式”地背诵,搭进了自己很多的业余时间,可惜学生并不买账:你连基本的人格都不尊重我们,谈什么“掏心掏肺”?累,那也是活该!

  第二个原因是教师“掏心掏肺”的方式不合学生的胃口。当教师自认为给学生的是爱,学生就该欢天喜地、感恩戴德地接受吗?未必。一个老师发现学生不讲卫生,习惯很不好,她非常关切地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儿说:××同学,要养成洗澡的习惯啊,不然身上会很臭的,既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也招同学们烦啊!这个老师像“慈母”一般,语气可谓非常柔和,她也是真的出于对这个孩子的关心。可是结果呢?换来的是该生当场对老师的怒目而视,让老师下不来台。为什么会这样?这个老师没有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需求”,把一个青春期的男孩儿渴望在女生面前保持“白马王子”形象的梦想无情击碎,这种不恰当的“掏心掏肺”得到的是仇视和敌对也就不奇怪了。这就像吃东西一样,老师自认为“红烧肉”最香,就拼命塞到学生嘴里,自以为是对学生好,殊不知,有的学生偏偏喜欢的是“小葱拌豆腐”,这样将“好意”强加于人,换来的很可能就是学生的“消化不良”。

  教育是心灵对接的工作。既然是“对接”,就得双方能对准“茬口”,否则,双方需求之路打不通,所有的情感、经验、启发等“活色生香”的东西,都无法顺利传递到学生的内心。因此,充分尊重学生需求,按照他们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来施以教育,不逆势而上,不“针尖对麦芒”,学生就会理解和接受教师的“掏心掏肺”。这就需要教师打破惯常思维,改变以“我的认识”为主的做法,而改以“学生”为主。这就是说,“掏心掏肺”也是需要技巧的。否则,很容易遭到“热脸贴上冷屁股”的境遇。

  当然,即使“掏心掏肺”暂时没有收到效果也没关系。在适当调整我们给与学生爱的方式的同时,也要放平心态,只要教师一心向善、向真、向美,“掏心掏肺”迟早会产生效益,只不过换一个时间和空间罢了。

  这正应了那句话,“教育是慢的艺术”,在塑造人的心灵问题上,


  【本文作者:王福强(微信公众号:王福强的小院)】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渴望“立竿见影”,本来就未必科学吧!

老教师的教育感悟:小议“掏心掏肺”

跟一个有着十多年教龄的老师谈起学生管理的话题,这个老师感慨良多:现在的孩子,良心都不知跑到哪里去了,你看咱们这些老师,抛家舍业,废寝忘食,连老人、孩子都顾不上,真是掏心掏肺地对待学生啊,怎么就换不来学生的一点感恩之心呢?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3860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