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原创作品专栏>生活课堂>

家长育儿故事:怎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时间: 陈响897 分享

  原文标题:辣妈育儿 | 说了不听管了没用?教你如何对孩子说“不”!

  最近女儿进入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伴随着极其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翻箱倒柜“探索”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在沙发和凳子上下来回跳跃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尽管很多时候都会上演惊险动作,常常让我心里一紧,但是对她说“不”基本上都得不到回应,反而变本加厉的“捣蛋”。

  其实,我很理解她这个年龄的特性,基本上不是很危险的事情我都不会太干涉她,我觉得哪怕摔疼了,哭一顿,也是她的成长历练,以后也会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比我絮絮叨叨在她耳朵边念上几百遍“不可以”管用。就这样看着她“疯”来“疯”去的探索,反而成为了我们母女间的一种生活默契。

  可是,这种和平相处的模式随着上周姥姥姥爷的到来而打破了。

  从女儿早上起床开始,姥爷就会跟在她的屁股后面,不停的叮嘱着“不要爬沙发,会摔疼!”、“不要摸窗帘,会脏!”、“不要把衣服袖子拉起来,会冷!”、“不要藏在镜子后面,会砸到你!”……老人很是心疼孩子,对宝贝外孙女简直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晒了”。“不要”成了他们口中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字眼,据不完全统计每天至少能听到二三十次。

  刚开始的几天,姥爷的“不要”还多少管些用,虽然不情愿,但女儿尚能听从。

  可是,随着“不要”越来越多,女儿便对这个词免疫了,甚至激起了挑战欲望,越不让她做的事情反而做得越起劲,做完之后还不无得意的笑着宣示她的“成功”!

  我理解姥姥姥爷许久才见一次孩子,想要保护好孩子,也担心她淘气受伤,不好给我交待。可是这样寸步不离的守在孩子身边,不断的重复提醒,不仅致使孩子把“不要”当作耳边风,更是激起了孩子的叛逆心理,越是“不要”越是来劲儿!

  那么,这个“不”字是不是就不能对孩子说呢?其实,我们更应该学会如何对孩子说“不”。

  1、允许孩子犯小错

  孩子的成长原本就是一个接一个的犯错过程!我始终坚持孩子受到一些小的错误惩罚和挫折是一件有利于孩子成长的事情!

  就像是学习走路会摔跤,能让孩子更快的掌握行走的技能;过热的水会烫手,能让孩子知道冒着热气的杯子不能摸;盘子碰掉到地上摔碎了,能让孩子懂得玻璃和瓷器材质的物品要轻拿轻放。这些生活中的小错误孩子犯过一次,便能牢牢的记在他们心里,真正明白犯错会造成怎样的结果。

  家长善意的提醒,有时候只是话语的传达,孩子接收的信息往往不完全,也不明白。可是,经历就不同,深深刻在心里,一次就懂。

  当孩子过度的被家长自以为的保护着,经历自然就少,反而常常受不得一点委屈和挫折,小小的事情就能使得他们崩溃。

  所以,很多时候家长要学会心平气和的看待孩子的小错误,不需要夸张反应,鼓励孩子去尝试不同的事情,并帮助和陪伴他承担相应的后果。

  2、换一种方式说“不”

  许多家长以为“不要……会……”,能达到恐吓作用,以此制止危险行为。

  然而孩子们的理解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尤其是对于2、3岁的孩子,他们根本理解不了你所说的“不要做某件事情”后面的原因是什么。

  例如家长告诉他“不要爬高的地方”,他根本不明白“高的地方”指的是哪里,哪怕你后面继续说“因为掉下来会摔疼”,他也不会明白“爬高处”和“摔疼”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甚至“怎么会摔”和“摔得有多疼”都是他的疑问,甚至你解释半天,他只记住了“爬高处”是一件听上去很有意思的事情,必须要尝试一下,所以“不要”不仅提醒不了孩子,反而更加引起他的好奇心。

  长期反复把“不要”挂在嘴边,只会给孩子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无视你的语言,变得更加大胆的挑战,二是变得畏手畏脚,什么事情都不敢尝试。

  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不妨换一种表达方式,直接用“要怎么做”代替“不要怎么做”,简单直白的对孩子说“从凳子上下来”,孩子反而能听懂你的指令。

  3、如果确实需要说“不”,态度一定要坚决果断!

  对于很多危险的不可妥协的事情,例如玩打火机、摸电插板、拿小刀等可能会对孩子造成严重伤害的事情,就要坚决的对孩子说“不可以!”

  这个“不可以”是建立在前面那些小事情“可以”的基础之上的。“不可以”的事情越少,孩子就能记得越牢。

  如果所有零散琐碎的事情统统都“不可以”,孩子就分辨不出来那些“重要的会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是什么。

  并且家长在对孩子说“不可以”的时候,无论是表情还是声音都要坚决果断简明扼要,而不是念叨的那种语气,让孩子感知到事情的严重性,孩子才能明白你的要求。

  而且,一旦发出“不可以”指令,即便孩子撒泼、哭闹都不能妥协。

  4、让孩子也学会说“不”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一些不愿意的事情也能够主动说出。

  不要因为害怕恐惧而不敢说“不”,例如家长要求孩子分享玩具、不熟悉的人要求抱孩子,在这些事情上,我们都要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如果孩子不愿意,就要鼓励他大声的说“不”,并且用实际行动支持他,例如帮助他保护心爱的玩具,帮助他拒绝不愿意的拥抱等。让孩子适当学会拒绝,能够避免以后养成“委曲求全型”的性格。

  只有孩子真切感受到“不”的意思,他才会更明白“不要”的行为规范的重要性。

  关于说“不”

  孩子的成长需要经验的累积和不断的磨练,不是单凭一个词或是一句话就能改变和提升。

  “不”应该是一个很有份量的词,不要轻易使用,减轻了它的份量。家长应该让孩子理解“不要”背后的含义,而不单单只是字面的意思。

  所以,家长们要适当“抓大放小”,并且身体力行的做好良好示范,才能让孩子听懂和理解什么是“不”,才能让孩子认真的记住“不要做”的事,并正确使用“不”这个字。

  作者:七夕妈妈

  公众号:辣妈原创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家长育儿故事:怎样对孩子说“不”最有效

原文标题:辣妈育儿 | 说了不听管了没用?教你如何对孩子说不! 最近女儿进入了她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Terrible Two(糟糕的两岁),伴随着极其旺盛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翻箱倒柜探索家里的每一个角落,在沙发和凳子上下来回跳跃都是司空见惯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87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