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故事创作 >

感人至深的思念已逝母亲的故事

时间: 晓晴1082 分享

  编者按:作者的母亲去世过百日,他还是无法接受这个现实,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与母亲的回忆故事《我的母亲》吧!

  今天又是周末,心里思量着给妈妈买些啥好吃的,下意识地拨通了电话,耳机里传来“您的号码已暂停服务”,怎么会呢?!反复拨了几遍后,我哭了!明明知道妈妈去世快百日了,为什么我还会不由自主的拨打她的电话呢?难道妈妈真的走了,再也无法见面了吗?心里一直无法接受这个现实,我不相信妈妈会死的!可是这空落落失神的白天,那以泪洗面漫漫无眠的黑夜,无处诉说的苦楚……

  妈妈终身生活在农村,没有文化,不善言辞,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妇女。打我记事起,母亲是生产队和家里唯一的“劳力”,所有的活都要她一个人扛,真真是里里外外的“一把手”。

  一、抢水

  春夏之交,老家由于干旱经常缺水,“抢水”是人们心里的一道疤。我们的山泉在五六里以外陡峭的山沟里,泉水像大山慈悲的眼泪,只有辛勤早起的人才能快意地大瓢舀水。担水的人多,脚步慢点,就只能排队,等前边的人舀满了水一个个离去,轮到你的时候,你得等水。这时已经没有泉的概念,水从那个缝隙里或冒或渗,无声地流出来,聚到泉底、你手跟前的小窝窝里。手里拿好马勺,举在半空,等啊等,等到可以舀一勺的时候,才能舀一勺,这样才能保证你舀到的水不太浑浊。

  一天夜里,被隐约的叹息声惊醒,透过昏暗的煤油灯,我看见母亲坐在板凳上唉声叹气,正在用手拧着裤腿上的水。深夜寒意入骨,冻得妈妈全身打颤。“妈,怎么了”?“没事,起风了,担水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跘了一下,水倒了。再去泉里担水时,还有好多人等水,不好意思只舀了两半桶”,脸上很失落的样子。想起来,妈妈担这一趟水,来来去去两趟,必然是耗费了大半夜的时光,她没有抱怨自己的痛苦和艰辛,因为后边还有人等水,就只舀了两半桶!我心里一阵难过,一头扎进被里,捂着脸哭了。

  “为什么我爸爸不去担水呢”?我们姊妹每每在母亲旁边埋怨父亲,她却一直维护:“你爸爸害过重病,身体不好!再说他是公家的人,不自由,随叫随到不能耽搁,忙起来没有白天黑夜。在医院已经很劳累了,一点再不敢操家里的事”。虽然母亲说的是大实话,我们还是撇着嘴不情愿,“干公家的有什么了不起,还不是苦了你一个,看看人家的爸爸都帮妈妈干活”。

  二、夏收时节

  “麦黄六月各顾各”,麦子快熟的季节,是庄稼人“龙口夺食”的关键时候。这时的雷雨很频繁,遇上冰雹全家人一年的口粮就要毁于一旦。

  夏季的四点左右,天还没放亮,妈妈就叫我们起床,去地里收麦子。妈妈说了,“农活要赶早,一天的活上半日就要干完,下半日热了就干不动了”。走到地头天已放亮,金黄色的小麦,在微风的吹拂下掀起一波一波地麦浪。只见妈妈一会儿弓着腰,一会儿半蹲在地上,不停地挥动着手里的镰刀,脚撒腿磨胳膊揽,在喀嚓喀嚓地声响当中,麦子一片片割下,放成大小均匀的小堆,哥哥和姐姐帮忙,拧腰打件。我的任务是采摘“地椒儿”(它的学名叫“百里香”),在老家是炝浆水的最佳选择。当太阳冒花儿的时候,妈妈已经割了一大片麦子,她收住镰刀,端起瓦罐,仰脖子灌下一气“滚水(老家里用秕小麦炒焦了泡水,解渴消暑止汗)”,喊我们几个聚到一起,像变戏法似的,从竹靡笼中取出葱油饼子,每人一大块。芳香金黄的油饼,无疑是她在我们熟睡的时候烙好的,妈妈又比我们少睡了几个小时!休息一阵以后,妈妈还要割麦子,哥哥还是拧腰打件,外带码麦垛,姐姐去到附近拔猪草,而我的任务就是拾麦穗……

  太阳一露面就显示出它的热情,大地一下子转变为烘烤模式,吸到喉咙里的空气都带着一股火气。迎着火辣的太阳,妈妈的汗水湿透衣衫,前后心结满白色的汗呱呱;汗水把脸上的灰尘冲成一条条道道,前边的干了,后边的又流出来,于是妈妈黑红透亮的脸颊就像一张地图,色彩斑驳,沟豁纵横,却洋溢着幸福和满足的微笑。

  如果在割麦的时候,发现一窝“野鸡蛋”,或者能遇到几堆“麦扇儿”(野蘑菇),那就是值得欢天喜地的事情,我们可以改善伙食了!

  十点一过,太阳烤得人脊背发烫。到了回家的时候,别人家一般空手回去,而我妈妈却一定要挑一担麦子回去!说是“闲着也是闲着,带一担少一担”。只见妈妈把麦件儿头尾颠倒,用担绳子束上四五件,两捆就是八件或者十件,拿起尖担,往一个麦捆中间用力一扎,再举起来转向另一捆,借着举起的一捆的重力,向第二捆扎去,顺势向下一蹲,稳稳一个标准的大马步,然后向后挺身,两捆麦子就全压在母亲的肩膀上了,尖担也因为重量弯曲如弓,这时候妈妈慢慢站直身子,向着来路走去。担子忽闪在妈妈肩头,我们只能看见妈妈的两条腿,随着担子的节奏,轻快地迈动,在我幼小的心里胜过世界上任何的舞步!后来才知道,一担麦子压在肩头就不能放下,没有不沉的,必须跟随扁担起伏的节奏,才能完成迈步前行、推举换肩的过程。只有才学担担的人,跟不上节奏,一步一步挺着,迈步换肩很吃力,肩膀也因为一直受力,感觉扁担向肉里钻。就这样母亲担着沉甸甸的两大捆麦子,沿着陡峭的小路,从不歇息,直到放在场上,码好了才能回到家里……

  麦子上场以后,自然要把一捆捆麦子垛起来,垛成麦垛,以防雨淋风吹。我家的麦垛从我记忆起,一直是母亲亲手垛起来。等到晴天,妈妈先把麦场打扫干净,然后把麦件解开,后边的压前边的,盘旋着摊到场上,晒一个上午,中午过后,母亲挥起连枷,啪塔啪塔的打小麦。如果有亲戚帮忙的活,打连枷可有趣了:一边的连枷打下去的时候,一边的恰好举起来,并且在空中巧妙翻转,然后向下用劲抡去,并且要刚好砸在前边一个刚刚打过的地方,挨齐打过一遍算一道工序。打了一遍的麦杆用叉挑起来,抖掉里面裹挟的麦粒,将麦杆翻一个身,晒一晒再重打一遍,全部籽粒和麦杆脱离,就到起场的时候了:把麦秆挑到场边,用老扫帚扫除碎麦秆麦穗,把和着麦衣的籽粒用爬板拉到选定的上风位置,就开始扬场了:顺着风势,用木锨将麦子扬起在空中,使麦子落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地方,而麦衣则被风吹到远一些的地方,达到籽粒和衣草的分离。天黑时,月芽儿露出半张脸向我们微笑,好多编织袋已被母亲装得满满地,一个个像打了胜仗的士兵,威武雄壮地挺着胸脯。在这个龙口夺食的季节,能“颗粒归仓”,是庄稼人最大的愿望,母亲虽然很疲惫,但是很高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扛着整袋的粮食,领着我们回家!回到家里,我们姐妹先爬上床,说是躺一躺,不想都睡着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母亲喊吃饭,我们几乎是眯着眼睛吃完饭,一头扎进被窝又睡……

  三、老黄牛

  牛是我们家的重要一员,妈妈会在我们的一日三餐之后,给牛拌料添草,剩饭泔水都让牛吃了,麸子、油渣轮流饲喂,临睡还要烧一桶黑面或玉米汤,半夜更要多添一次草;闲暇时,把牛掉在太阳底下,妈妈会拿一个铁梳子,从头到尾地梳毛。老黄牛在我们家可是真正地牛逼轰轰、享尽牛福,滚瓜溜油,一身宝气啊!

391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