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拾景记》观后随笔:用心"拾景"记事,呼吸戏剧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拾景记》是南京市话剧团的一部话剧。不管怎样,我们都向这些为江苏话剧做出贡献的人们致敬。

  舞台上清一色的80。90后演员,上演的却是一台荒谬,无序,惨痛的民国年代剧。

  台下观看这部剧的学生,也许比台上演员更年轻,他们"入戏"极快,两个多小时的功夫,台上台下,一呼一吸,穿越着尘世的沧桑和阴霾,阅尽林林种种的故事和人色,同步完成着戏剧规定情境的体验,也享受着话剧艺术带给校园生活的一份得天独厚的快意。

  这部出自本团编剧陈学超之手,被团长兼出品人颜刚压了整整四年"箱底"的小剧场话剧,"出笼"得正是火候。贪腐蛀虫留下的疮疤,古来有之,已成顽疾。编剧有意无意,一路"拾景"民国往事,看上去的一桩小事,一场"医闹",一群底层小人物,"戏核"虽小,却碰巧契合时下举国肃贪清正,反腐倡廉的利剑,飓风行动。一不小心,应了主旋,上了戏剧正道。

  说"不小心"只是戏说,其实南京"市话"这多年来,没少用心做剧。而且做的大多是正剧。从《大江奔流》到《秦淮人家》,《平头百姓》,再到《沦陷》,《高速时代》,《民生巷11号》,《雨花台》,《一代楷模》等等,在圈内,他们走的是标准的"正步"。

  再看眼前这位,看上去生得很"曲艺",不是很"正经"的"市话"掌门人,出品人颜刚,暗笑他连话剧最起码的"字正腔圆"还没达标,又操着一副显然常年被老字号。南京牌香烟"烟味儿"熏哑了的嗓门。正是这么一位仁兄,不管他自己认不认,我说他是界内"江湖"传奇人物一个,恐怕一点不过分。他"执棒"市话的这十年,戏抓得准,人用的精,钱挣得多,名叫得响。他说他外行一个,一个外行,其实,他用他的传奇,"打脸"了"外行不能领导内行"的"行话",正是这么一位看似"不正经"的人,玩活了"正儿八经"的话剧不算,还让台下坐得满满当当的那些大学生们,突然觉着话剧居然很"嗨",话剧离他们的"燃点"很近也很亲。

  艺术院团改革大潮最汹涌的年代,曾有无数个声音叫喊着。不如把"省话"和"市话"兼并。同在省城相依为命着的"老大哥"和"小老弟"试着"抱"过几次,最终还是觉着各人各妈,各归各家的好。想当初,真要是"抱"在一块了,也许也不会有"市话"特立独行,昂首阔步的今天了。还真不如像今天这样,哥俩儿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相爱甚欢。

  回过头来,话题再扯到这部剧上,充其量,原本也就是一部小剧场话剧。搬到高校大礼堂上演,让乌泱泱的学子们排着"蟒蛇"般的长龙,鱼贯而入,挤满过道,甚至在前排席地而坐的盛况,如今已经难得一见了。《拾景记》不仅做到了,做得还令人口服心服。

  坐在前排,能听见来自整个礼堂一阵阵的掌声,感触到剧情人物与观众产生丝丝入扣,默契碰撞的共鸣声,我曾几次回过头想看个究竟,看看学子们观剧时的状况到底如何。我看见的学生观众们是全心投入的,是兴致盎然的,是在热烈讨论着的。说明他们来剧场看剧,不是被"胁迫"来的,说明话剧的魅力和温度在高校,还是适合学生们的"体感"和"三观"的。也说明他们对穿着"民国剧"外衣,留着年代剧"胡须"的这部剧,是偏爱有加的。

  即便是我身边坐着这位天性就苛求话剧艺术的"郝爷",看过这出戏后,嘴里也连连突噜出几声"不错,不错"。当然,也在戏演到一半处,为台上几位后生的戏,自言自语的嘟囔过:"哎,到底年轻啊,表演上,激情有些大于内容啊!"

  剧终谢幕,学子们阵阵欢呼时,没见这部剧的导演上台把自己秀上一把。"说明书"上导演一栏,名字上能猜出是一位女性导演。却没人猜到她是一位70后,来自一座小城市的女导演。

  王冰茹这个名字,在话剧圈内人们并不陌生了。圆乎乎,成天爱笑,穿着极不讲究的一个大女孩,出手却老辣,沉稳,持重。从那部《民生巷11号》到这部《拾景记》,"市话"对她信心满满,足足用了她好些年,也挣回许多圈内外的好口碑,她也欣然积攒了自己的好人缘。说明书里的一段导演阐述,不经意间,也道出了她内心对戏剧的"悟性":"在乱世里沉浮,尽管世事无常可是温暖还在。。。。。。"尽管还处于"涉世未深"的导演行列里,王冰茹说她还是想在自己幸运"艳遇"的所有戏剧实践里,去尽力表现"琐碎的美,温暖的美,酸涩的美,满足的美,遗憾的美,草根的美"。。。。。。

  人漂亮,台上的"戏"比人还漂亮的"市话"小川团长,也非常看好王冰茹,对她赞叹不绝。小川这根团里宝物一般的"台柱子",当了团长之后,戏也演得少了,对这样一位天资和品相俱佳,聪颖和情商俱强的好演员,小川这是有意无意地往后让了一大步,明眼人看得出,她是在使劲儿力捧团里一拨子年轻演员多一些上台的机会。再说,一点不让她心虚的是,家里还有一根国宝级的"立柱"郭广平在影视圈里坚实地撑着,单说演过舞台上的伟人和领袖,郭广平这根"柱子",就毫无疑问的敦实,光鲜。

  "市话"还深藏着一批杠杠的老戏骨,像我熟悉和喜欢的;马小宁,肖明,于东江,葛石柱,,惠娟燕等等。

  一脸"多大事啊"?,"烦不了"的颜刚手上还捏着一把簇新的"好牌"。所以,你别听颜刚嘴上不停的在说自己实在是太累了,干不动了,想歇歇了,不想再被"反聘"了,可我觉着他歇不下来,也不会甘心立马歇下来。对话剧,对"市话"这十多年,他"走心","走火"已经达到"入魔"的境界,一时半会儿,是迈不出来的。更何况,团里上上下下,人们打心眼儿里也舍不得他歇下来。他已经为"市话"的话剧悄然抹上了一层个性十足的"颜色",也在"市话"人的心里,烙下一道"刚毅"的话剧信念。

  他和"市话"人一路用心"拾景"走来,大口呼吸着戏剧,忠实,坦诚,勤恳的记录,测量着话剧在这片土地上的情感温度。在江苏这块版图上,有"省话"和"市话"这两拨子对话剧艺术不依不饶,不离不弃的团队,光着膀子,喘着粗气,大着嗓门,举着大旗,恩恩正正"暴走"在"中山东路"的大道上,我们就不信,江苏话剧的春天会来去匆匆,江苏话剧的辉煌不再重现。

作者:张波
公众号:张波纯文学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25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