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教育心得 >

老师教育心得:让教学朝向精准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老师的教学要基于实证、基于规律。才会做到精准。文章《让教学朝向精准》就能为身为教师的你带来帮助。

  学情,简单地说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情态。就一堂课的教学来说,学情可分两个阶段,一是课前的学情,二是课中的学情,后者是前者的延续与发展。

  对于课中学情的把握与运用,我们一直讨论得比较多,最典型的就是构建以学为中心的“生成型课堂”。我们甚至经常把教师在课堂中的这种“顺学而教、顺势生成”称之为教学的艺术。教师也往往把这样的课堂经历谓之教学生涯中的巅峰时刻。毋庸置疑,这类教学情境的创造,主要依赖于教师对于现场学情的敏锐把握。遗憾的是,这样充满个人经验色彩教学,往往很难进行有效的学理归纳和规律总结。因此,一线教师学习名师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往往大都也就停留在欣赏阶段,很难进化到推广实用阶段。在笔者看来,期望通过学习名师的现场课堂来大面积提高一线的课堂教学质量,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

  事实上,课堂的确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学情在其中随着内容难易、师生交互、时空变换而动态变化。教师要精准把握学情,再以此为契机适切展开教学行为,并不容易。在日常的调研听课,甚至是观摩名优教师的课堂时,笔者经常发现这样的教学情景:学生明白的知识老师还在喋喋不休,学生不明白的却是隔靴搔痒、蜻蜓点水,或者只字未提。教总是离现场学情太远,无法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上。这也就是我们的教学大面积地模糊混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了。

  一、课前学情是课中学情的前提和背景。

  与课中学情的多变复杂、把握难度较大不同,课前学情相对稳定静态,且应对时间充裕,因此教师进行课前学情分析和应对更具有确定性。这样不仅可大幅度提升对学情的判断能力,而且通过解读具体的学生,使得教学预设更加精准。据笔者观察,课堂中的有效生成,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可以通过充分预设实现的。而这充分预设,首先是对学情起点的准确把握。我想这是每一位老师都是可以为之努力的。

  但事实上,我们备课时对于具体学生的解读,大都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或者做起来没有把其放在应有的位置。成尚荣先生说得好:儿童对教师来说,既熟悉,又很陌生,而有时候,“熟悉”正是一种陌生。如果让“熟悉”蒙蔽了教育的眼睛,教师就会在陌生中迷失以致迷乱。这样的“熟悉”,说到底是蒙蔽了儿童。的确,在大量的一线教学现场,我们往往过于迷信自己的经验,在所谓的熟悉中失去了专业的、精准的判断。

  就算在一些体现学情意识的教学预设中,我也发现很多教师对学情的描述仅仅停留在对学生模糊笼统的整体性描述上:

  如小学语文三年级的《盘古开天地》的教学,有老师是这样分析学情的: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的方法,能自学字词,读通课文。但学生往往注重感悟故事本身的神奇,忽视对语言表达的关注。

  再如二年级的《从现在开始》的教学,有老师是这样分析学情的:二年级的孩子对于识字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方法,但是在字音、字形辨析,以及词语的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困难。

  这样的学情分析是来自课标、教材、教参的概念化的公共话语。更确切地说,这样的分析是揭示了学生学习的应然起点。但如果教学只基于这样的应然起点,面对全国各地差异巨大的学生,去进行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其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多年来,就是陷在这样的泥淖之中。

3927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