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收脚印的人》读后感悟:不能被遮蔽的过往

时间: 智明1010 分享

  编者按:《收脚印的人》主要讲述的是主人公一些打工的经历。这也让作者想起自己的过往,不能忘却,更不能被遮蔽。

  知道这本书,是看到一个文友的微信朋友圈里有一篇隆重推荐这本书的贴子,便带着好奇心买来阅读。

  小说以第一次人称的叙述手法,以民间传说“收脚印”这一方式,重现小说主人公“我”当年的打工经历。开篇多是断断续续的片断,更多的则是作者以“我”的口吻,讲述着对生命、对时间、对记忆、对文学、对社会问题……的想法。有点儿意识流的感觉,却又不完全是。或许,这是作者独创的写作手法,也是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手法,表达自己要说的话。

  作者通过“收脚印”的方式,实现往事的重现,让读者看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南下打工一族的生存状态。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景地是“收容所”,真实再现了当年南下打工的农村青年面临生存的无奈和妥协。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对于小说中写到的“收容”这一特定时期的特定现象,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说,“就是年轻一代的外来者,对于当年的深圳,对于收容,也是无法想象的。我一直以为,深圳,或者说广东,或者说,中国这三十年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原罪之上的。所有的成功者都是有罪的。当你们并不了解中国的所谓人口红利的真相时,你们那些学者专家们,并未经历过改革初期南方的炼狱时,你们所有的谈论都是无知的”。

  我和作者是同一个年代的人,1996年南下打工。可能因为我当年南下时,出门前即知道自己将要就职的工厂,和小说中描写到的打工人群相比,我是幸运的,不曾经历过这本小说中描写到的找工的辛苦,也不曾被收容,更没有被企业拖欠过工资。

  但是,并不是所有外出打工的兄弟姐妹都如我那般幸运。因为找不到工作,只能四处“打油”(流浪)。没有住的地方,就睡水泥管;没有钱吃饭,只能买最便宜的方便面,就着自来水充饥。晚上,哪怕是睡水泥管,也要随时提防抓“三无人员”的治安队,活得就像过街老鼠,卑微、无助。曾听说,被治安队抓走的,如果没有人拿钱去赎,就会被送到粤北劳改。更有甚者,有去无回。也曾听说,收容所里暗无天日,所谓的“执法人员”对被“收容”的外来人员想打就打,想骂就骂。

  当时的我,似乎并没有去思考这种行为是否合理,包括要求我们办暂住证的做法。对被收容的人似乎也没有多少同情或者怜悯,因为被抓的人不是我,也不是我的同乡,也不是我的朋友,也不是我认识的任何一个人。年少的我,根本没考虑过这些与己无关的深刻的问题。

  书中写到,对于被收容,没有人反抗,没有人愤怒,有的只是麻木,认命。陆北川反抗了,被“我”和其他三个治安队的逼着跳河身亡。也正是这件事,让“我”多年后一直被罪恶感压抑着,在被牛头小鬼告知自己要“收脚印”后,决定站出来指证当年的罪行。“眼镜”反抗了,以“自己无罪”拒绝打电话给工厂让人来赎他,但是这样的反抗,换来的是一次一次被抓,一次一次被送去劳教,最后的命运不得而知。

  阿立没有反抗,被人赎走,却是收容所内部的一次买卖,几个陌生人将她强奸后,卖到河南,成为一个哑巴的老婆。那段收容所生活的描写,不禁让人联想到清代方苞的《狱中杂记》,就像是人间炼狱。“我”是相对幸运的,不但被朋友赎回来,还意外成了治安队的一员,从“被抓”转身成为“抓人”的。命运的鬼使神差,有了后来的“赎罪”。

  当时的我也是幸运的。所以,格外珍惜那份只有微薄收入的工作,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因为,在当时,能够进那家在全市闻名的企业,相当于吃铁饭碗,只要我们听话。对于不公平的待遇,要接受;对于干部的责骂,哪怕是污辱人格的,要忍受。否则,除非你不想做了。招工,对企业来说实在是太简单太容易。招工广告还没来得及贴出去,名额早已被内部员工拿到,早早就和管理人员打了招呼。就算还有一两个名额,到了招工面试那天,也至少会有七八十人前来应聘。

  我还记得,那时候,每到工休天,街上的人看到我们胸前戴的厂牌,就会有人羡慕地说,哇,她们是**公司的。那份骄傲无以言表,胸前那张厂牌似乎也是荣誉的象征。

  再说到小说中多次描写的“暂住证”和“收容”。相信这两个词对于那个年代出门打工的人,一定都不陌生。我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办暂住证,也根本没人去想为什么,厂里每年3月份都会在每个员工的工资里扣除办理暂住证的费用,大概是98还是78,珠海的暂住证要100多。而当时普工的工资,一个月才400左右。

39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