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读后感 >

读《野草》有感:孤、空的人性

时间: 张洪1135 分享

  编者按:《野草》是鲁迅先生的作品,里面有几篇文章,每一篇都值得让人深思。

  “当我缄口不语时,我觉得懂了;当我妄图动笔时,我又感到肤浅。”拜读鲁迅先生的《野草集》,我总是这样想。每次阅读后,首先讶于他那大胆的想象和简洁的语言。正如《雪》这篇文章中,先生在北国和南国雪的对比描写中道出“雨的精魂”。

  “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中,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绝不粘连”,寥寥几笔,有力勾勒出南北方雪的不同。细读来,让人想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那般形象贴切的描写。其中南国的雪野中是否有蜜蜂,先生又用了通感的修辞。看着茫茫的雪野,“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到他们嗡嗡地闹着。”这是怎样的一种轻松惬意的心境!先生终于释然了些。孩子们冻得通红的小手,一起塑雪罗汉的欢乐场面。儿时快乐的记忆片段层层叠叠地垒加着,组合着。这南国的雪的另一种表现形式,雪罗汉在昼夜的更替中不停地融化冻结着,然而连续的晴天又使它消尽了模样。孩子们也对“他”失去了兴趣,“他”变得孤独了,沉默了。再读《雪》,多多少少能从雪罗汉中看到人类的影子。生与死向来让人无可奈何,人类本不是命运的主宰。

  先生对人性的深刻思索让人怅然若失。读罢《死火》和《影的告别》,孤独感和漂泊感涤荡在心间久久不能散去。在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表现的人类自始至终无法摆脱的孤独于此产生共鸣。过去的属于过去,未来也终将成为过去。在时间的流逝面前,人类如此无助,阵阵彷徨于无地的茫然袭上心头。在《声之善恶:什么是启蒙》的引言里说:“经典之所以被认为是经典,就是因为它包含了产生经典的时空意义和再解读的可能性。”立足当下,重温经典,我们发现很多时代的诟病弥漫着,人类的异化,大脑的停顿。举例来说,青年思想现状就是如此。习惯了于手机电脑中忘我地虚拟存在,而缺乏思考和对生命的别样体验。人类的视觉刺激不断被满足着,但精神又空虚着,如同毒瘾一般贪恋着电子产品。这,便是我们时代的悲哀!

  再如《过客》中的年轻过客,只身一人一直探寻着。可悲的是一生在路上却不知终点,终究只是过客。人生漫漫,路那么长,站那么多,哪一个是属于我的呢?不希望像柏拉图式爱情一样,一无所获;不想要后悔未走完未知的路,抱憾终身。因此漂泊吧,尽管毫无目的。这,不就是人类追求的现状?多少人出发就忘了目的地,多少人出发就为了在路上。人类趋之若鹜的成功、名利,得到它的少之又少,可又丢了什么——或许吧!人类到底需要什么,人生到底追求什么?这样的顿悟是哲人毕生追求的境界。

  作者:张庆龄

  公众号:雏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36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