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阅读推荐 >

有关写家乡的河经典散文:流淌在心底的河

时间: 莉莎1168 分享

  学习啦:不管岁月怎样的流逝,都无法冲淡游子们对家乡的小河的美好记忆。下面让我们一起来阅读《流淌在心底的河》这篇文章吧!

  在我的老家朱家坡村南,有一座山岭叫“老母头”。紧挨着老母头的南端有一条河,村里人叫她“南河”。

  南河实际上是石河的一段,她的源头在嵩山水库的上游,辗转流到我们村地界的时候,分成了两股,一股贴着南边的石堰向东流去,另一股也是主流则向北流到老母头山脚下,由于掏蚀作用,河水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大的水湾,后折而向东流去。在两股水流之间是一片大的沙洲。山脚下的那汪水湾,没有名字,但湾里的水那个清澈明亮劲,仿佛七仙女的梳妆镜子遗落在这里一般,又恰似一块巨大温润的碧玉,叫人忘情,令人心醉。

  南河以她宽广的胸怀接纳了我们,以她贫瘠的肌体养育了我们,更以她的仁爱启迪教育了我们。

  在那个大集体年代,大人们整天忙着“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春耕夏播秋收,冬天修“大寨田”,晚上还要搞“阶级斗争”,哪有时间管我们这些“调皮蛋”,于是南河便成了我和小伙伴们的天堂。

  春天里,我们结伴来到河边,瘦细的河水发出“哗啦哗啦”的声响,招引着我们,我们在河里寻找着漂亮的鹅卵石,直到自己的布兜撑得鼓鼓囊囊,再也装不下为止,天快黑了,这才匆忙在沙地上采一些白蒿子(医学名“茵陈”),以回家应付大人们的问询。秋天,我们带一把镰刀一根拘绳来到河边,割河滩上的白拉子草、荆条,做烧饭的柴火;冬天我们背一篓子,或拿一筢子在河滩上的草地里“打拖拖”搂草,或拿䦆头倒河滩里的茅草根和“羊毛毡”(一种长在沙土里的丛草,根部发达茂密,细如羊毛,整片连在一起)。然而最有趣的还是南河的夏天。

  暑假里,我们如同一群出笼的小鸟,整天整天在河里玩,连午饭都顾不上吃,真个是乐不思归。我们有时在湾里游泳,有时在湾里打水仗,有时到岸上用泥巴把自己涂成个“泥人”,然后再扑通跳到水里,一个猛子出来,则泥巴全无,那情形实在搞笑。等游水游够了,打水仗玩累了,我们就来到岸上,掘起湾边的泥,揉捏一通,捏成泥碗的样子,然后在一块平展的石头上使劲一甩,放“泥炮”。有时则用泥围成一个“城堡”,再用泥修一条水渠连接“城堡”和湾边,用两只小手不停地掝水让水沿着渠道流到“城堡”里,形成一座水城。最热闹的当属比赛捉泥鳅。泥鳅藏身在河南岸的淤泥里,小伙伴们掘起淤泥不断地甩到岸上,登时便有条条泥鳅在地上活蹦乱跳,这时的我们开心极了,因为这是全家难得的“美食”,虽然泥鳅做熟后土腥味很大。

  说到摸鱼,我还有段特别的经历。那是一天的中午,我独自在河里玩耍,忽然听到上游传来“啪啪啪”的击水声,循着水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条鱼在从上往下游时卡在了我们玩耍时垒起的石头缝中,尾巴在使劲摇摆挣扎着。我心中大喜,急忙赶上去双手将鱼抓住,走到岸上。这是一条草鲢,青色的脊背,白白的肚皮,肚底还是红色的,约半斤有余。鱼在我手中,猛地一挣,出溜便掉到了地上,多亏是在岸上,若是落到水里,恐怕就再难抓到了。拿回家后,母亲收拾了一下,做了顿鱼汤给我们,虽然每个人只吃得几口鱼肉,但那鲜美的滋味,至今回味起来,仍觉口有鱼香。工作后去过做鱼出名的店如“陶然居鱼馆”、冶源水库的“芙蓉岛”等,总觉味道平平,再也吃不出当年的那种滋味来。

  童年的记忆里,夏天的雨水总是那样多,那样大,几乎每年都有雨下得玉米地里冒清水,一脚下去“滋”一声没到膝盖,而庄西边的山上则出现山顶上挂“白练”,飞瀑直下的景观。这时候山洪汇聚到南河,洪水汹涌澎湃,漫过两岸,浊流滚滚,景象壮观。而这时家长是严令禁止我们到河里去的。

  下雨干不成农活,娘在家里乘着天潮湿纳起了鞋底,爹则给我们兄弟几个讲起了南河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年南河发大水,大水将上游住在河边人家的鸡鸭、猪狗,还有树木、家具等冲了下来。有这么两兄弟,仗着自己水性好、有力气,来到河边捞东西。每看到有成用的东西飘下来,他们俩就游过去,捞上来,很快就捞了一大堆。这一次兄弟俩看到上游飘来一黑黢黢肉乎乎的东西,哥哥二话不说,踩着水一下就骑到了那东西的上面,然而这一回哥哥觉得大事不妙,这绝非一个普通的东西,想下来却怎么也下不来。哥哥知道坏事了,于是急急地朝岸上喊:“兄弟,我这回没命了,你回家好好孝顺咱娘!”喊完这话,谁料想奇迹发生了,他被从水中抛起,一下摔到了岸上。人虽然没死,但活生生地全身脱了一层皮,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不死也要你脱层皮”。

  爹讲的这个故事,除了告诫人们意外之财不可贪外,我想它的另外一层含义是教育人们孝心是天地间的大义,心有孝心,神灵庇佑。

  从在外求学始,离开家乡、告别南河已经三十五年的时间了。这生命的近乎一半的时间里,南河她始终流淌在我心里,魂牵梦绕,成为了我生命的一部分。是她,给我以启示,让我沿着教书育人的道路矢志不渝、无怨无悔地走了下来;她也使我警醒,使我始终记得自己是农民的儿子,虽然走出了农村,孩子也在文化部门工作,而不敢以所谓的“书香门第”自诩,清楚地知道如果不是家乡山水的哺育,自己不过是一乡村野叟罢了。

作者:高云德

  公众号:临朐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49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