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美文欣赏 >

回忆过往的好文欣赏:大屋窖

时间: 家志1175 分享

  学习啦:大屋窖里有着我们的回忆,有着那一道道的美好记忆,有着小时候令人难忘的回忆,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这篇《大屋窖》。

  午后闲暇,我在龙都街道焦家庄子村西南,发现了一处废弃的用红山石垒砌的建筑,门窗全无,上部杂草丛生,里面黑咕隆咚的。好奇心促使我向里面望了几眼。里面黑咕隆咚的,什么也看不清。我在外面驻足,心里怯怯的,不知道该建筑为何物。

  我恰巧看到附近有一位正在播种花生的老人,我便走过去和他攀谈起来。老人姓臧,70岁了,身体很硬朗,很热情,也很健谈。他告诉我,这个废弃的建筑叫做大屋窖。

  老人丢下手中的农活,陪着我到大屋窖里面去看了看。一边看,一边给我讲解。多么淳朴的民风,多么热情的老人!

  从老人的话语中,我了解到,这个大屋窖建于1972年大集体年代。建大屋窖所用的石头,全部是从十里之外的曹强村,用地排车,马车拉来的,整个工程用了一年的时间才完成。当大屋窖的作用就是存放过冬的地瓜种的。

  当时焦家庄子村有11个生产队,所以整个大屋窖分成了11个房间。每个房间南北长7米左右,宽2至3米不等,高约4米左右。每个生产队用一个房间。每个房间留有4个气孔。冬天,大屋窖里面生着炉子,调节温度。大队里找出责任心强的人看守着大屋窖。

  老臧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侃侃而谈。他的话语,仿佛把我的思绪也带回了大集体年代的漫漫岁月。

  每年的正月底或者二月初,各个生产队里开始育地瓜苗了。队长首先安排青壮年劳力用铁锨,镢头挖好一个个长方体形状的半米深的育苗窖子。男女老少用筐子把地瓜从大屋窖里抬出来,在育苗窖子里把地瓜一个紧挨一个摆弄好,缝隙间用细沙子填满,撒上一些水,上面用薄膜盖好,育苗工作完成了第一步。以后的日子里,经常喷喷水,一直持续到立夏前后。

  插秧之前,生产队里首先派人打好陇。两人一组,一人扶着犁,一人牵着牛。扶犁是技术活,一般由老者担任,深了浅了,歪了斜了,不好把握。扶犁的人嘴里时常喊着“啦啦,咧咧”指挥着牛。现在想想,也是相当温馨。那个年代,生活节奏慢,社员们在坡里干活干累了,生产队长下令歇息。大家或坐在地头上,抽着老旱烟,七嘴八舌地交谈着;或躺在地上闭目养神;或两人“搁三”“下五棍”,年轻小伙子有的在地里摔跤,有的掰手腕。

  立夏前后,就要插秧了。人们从育苗床上把地瓜苗一棵棵拽下来,装在粪篓子里,用小推车推到田头。极目四望,田野里满是弯腰插秧的人,说笑声在贫瘠的田野上空回荡。以后的田间管理主要是翻地瓜秧子了,要等到芒种之后,需要翻动三四遍才成,这样结出的地瓜相对大一些。这个时期种的地瓜是春地瓜,也叫“芽地瓜”。

  还有一种地瓜是夏地瓜,俗称“时地瓜”,是在麦收前后,从春地瓜秧子上剪下20厘米左右的小段,扦插到地瓜陇上,夏地瓜比春地瓜长得小。春地瓜刨出来,主要切成地瓜干,晒干以后保存;夏地瓜主要留作地瓜种。

  那个时候,刨地瓜的场面也相当热闹。人们先用镰刀把地瓜秧子割了,再用镢头把地瓜刨出来。刨地瓜的过程中,也经常发现老鼠洞,人们呼地围上来,急切地寻找洞口的另外一端。那个年代,人们很难吃到猪肉,在坡里抓到一只老鼠,也是如获至宝。找些干草,点上火,烧熟了,分着吃老鼠肉,田野上空弥漫着诱人的鼠肉香。现在想想,也是醉了。

  四十多年过去了,世易时移,当年的大屋窖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废弃的大屋窖依旧立在那里,几度风雨几度春秋,见证着历史的发展进程。时代在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在逐步提高,机械化进程在不断加快。当年起重要作用的大屋窖,已经无人问津了,年轻一代更不记得那段历史了。但是50后60后的人们,在记忆深处仍有那么一些明显印迹,很难抹去。

  每当回忆起那段岁月,心里总是百感交集。

  公众号:咱们村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3955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