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中国机长》电影观后感5篇_精彩影评800字

时间: 家锐21251 分享

  《中国机长》是根据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机组成功处置特情真实事件改编:机组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突遇驾驶舱风挡玻璃爆裂脱落、座舱释压的极端罕见险情,生死关头,他们临危不乱、果断应对、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全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中国机长》观后感一

  国庆档三部献礼片电影之一《中国机长》即将于9月30日正式上映。

  这部改编自2018年5月14日川航3U8633航班紧急备降真实事件的电影,是近年来国产电影中少有的空难题材影片。

  在《中国机长》,只有2000年上映,邵兵、尤勇和徐帆主演的《紧急迫降》属于同一类型,也是根据民航真实事件改编——1998年东航MU586航班起飞后前起落架故障无法放下,最后紧急迫降成功,机头着地,无重大人员伤亡。

  去年川航的紧急事件和机组成员的成功处置,的确是值得大书特书,也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作品。

  飞机挡风玻璃碎裂,这在全球民航飞行史上也不过是第二例。在机长刘传健的沉着镇定、临危不乱的处置下,飞机最后安全落地,无重大人员伤亡,他和他的机组成员都不愧为“英雄”的称号。

  这部《中国机长》上映之前,很多人都会把好莱坞的那部《萨利机长》拿来比较。也是根据奇迹般的真实事件改编,也是以英雄机长为主角,两部电影乍一看确实有很多相似之处。

  《萨利机长》由奥斯卡导演克林特·伊斯特伍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取得了不俗的口碑。

  但这两部电影,无论从类型还是风格,都很不一样。一个是灾难类型的主旋律商业片,一个是剧情传记片。

  《萨利机长》只是在一开始重现了飞机空中遇险,机长应急处置,成功迫降纽约哈德逊河的过程。

  之后,将更多的笔墨放在了在接受美国空管局冰冷的事后调查过程中,机长所受到的质疑和他内心的波动这一矛盾冲突中。

  而《中国机长》整个影片全景式再现了飞机遇险前后的全过程,着重刻画了机长和机组成员沉着镇定、临危不乱、尽职尽责的应急处置。

  这样的拍摄手法不能说不好,影片也把那种惊心动魄的紧张感,机长和机组成员的英勇表现很好的呈现了出来,但棍哥认为在对英雄人物的刻画上还是缺乏了些深度。

  说到底,英雄到底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02

  现实中,机长刘传健和他的机组成员,在事件发生后,不但接受例行调查,更是要进行长时间的身体和心理的治疗。

  尤其是心理上的影响,曾当过空军训练官的刘传健也一样很难完全恢复。

  在最初的几天,副驾驶员半个身子被吸出窗外,驾驶舱被气流吹得七零八落,这些场景时不时的像电影一般在刘传健眼前闪回。

  心理压力过大的他经常失眠,不得不拨通心理医生的电话寻求帮助。

  刘传健的身体也出现了各种反应。他患上了高空减压病,长时间全身疼痛、身体关节发痒,难受得不行。很长的一段时间,他基本上每天都要去医院接受治疗。

  医生告诉他,经历过极限状态的身体,要想彻底恢复可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机长尚且如此,其他机组成员更是长时间被心理上的阴影笼罩着。在事件过去不到半年的时间,机组成员才开始做复飞的准备。

  当时被吸出窗外半个身子的副驾驶员徐瑞辰,在复飞体检时需要往眼睛喷气流来检测眼压,这对飞行员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体检项目,但徐瑞辰怎么都做不来。

  直到去年11月,通过了复飞训练的刘传健,才和当时与他经历生死的其他8位机组同事一起回归蓝天,成功执飞成都到北京的航班。

  便如此,复飞那天的刘传健进入机舱还是很忐忑,不可控制的回忆起半年多前那天的细节。

  落地后,刘传健又被媒体记者团团包围。面对这些关注,他一直不能适应。他说“每一次面对镜头,回忆往事,对我来说,都不容易,我希望,大家能慢慢淡忘这件事,也把我淡忘。”

  以上内容,都来自今年年初媒体的报道。

  希望被大家淡忘的刘传健可能自己也没想到,事件过去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这部《中国机长》就如此迅速的被搬上了大银幕,让刘传健和他的机组成员们再一次成为人们目光关注的焦点。

  03

  这些后来的事情,并不是《中国机长》这部电影所描述的内容。

  本片导演刘伟强和他的主创们,把这件事搬上银幕选择了中规中矩也最为保险的方式。

  川航的这次事故,从早6点25分飞机起飞,到最后7点46分安全降落,全程不过1个小时21分钟。如果从7点10分左右挡风玻璃破裂算起,仅有半个多小时的时间。

  显然就算全程记录,也撑不起一整部电影的时间。

  于是,《中国机长》把剧情用经典的三段式进行推进:准备铺垫、危机发生和应对、危机解决后的收尾。

  从机长和机组成员执行前的准备开始,到乘客登机前后,飞机顺利起飞作为第一段。这段特意配上了机组成员、乘客生活化一面的描写,配上轻松的音乐,为后面的突发情况做反差表现。

  挡风玻璃破裂后的整个危机过程,电影比较真实的进行了呈现。为了增强紧张感和故事性,还增加了比如乘客与袁泉扮演的乘务长的冲突,遭遇并穿越雷暴云团等戏剧化的艺术处理。

  全景式的再现也没有缺少地面各单位的调度,甚至连业务航空爱好者的视角都加了进来。

  由于电影本身的结局众所周知也就没了悬念感,紧张感就成了电影重点要突出表现的方面。

  人和人的冲突、人对危机的处理,也基本在灾难类型片的元素和框架下进行。应该说,这部分的处理还是不错的,能让人跟着揪心捏汗。

  飞机安全落地后的段落,就有点刻意煽情了。欧豪扮演的副驾驶,是伤势最重的人,却不但没有第一时间接受救治,还有空继续撩妹,也是醉了。机长当晚就从成都回到重庆,参加女儿的生日派对,也太脱离实际。

  只有朱亚文饰演的空管局人员轻声说的那句“怎么这么牛啊”充满力量。

  04

  回到前面的问题。

  《中国机长》对机长和机组成员的刻画都没有错,甚至为了凸显他们的英勇、果敢、尽责还做了很多高于事实的戏剧化处理。

  可这些事件过程中的表现,对塑造英雄们的形象而言就够了吗?

  不客气的讲,这样对英雄的刻画还是有点过于脸谱化。虽然也加入了他们生活化的一面,可还是显得刻意。

  机长一直不苟言笑,二机长和副驾驶都成了撩妹高手,这样的演绎是否合适?

  更遗憾的是,事后他们身体和心理遭受的困难和影响没有丝毫的展现。最后一幕,一年后大家一起吃火锅,看起来其乐融融,没有半点阴影。

  这样简单化的角色设定,还导致一个问题,包括张涵予在内的几大主演,表演上并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漫威电影中的英雄?因为即使是超级英雄,也有他们各自不同的脆弱、恐惧和心结。正因如此,当他们做出英雄事迹和壮举时,才更能打动人心。

  《萨利机长》的好,也是在于它把英雄机长内心面对世人关注的惶恐不安,面对调查的挣扎和自我怀疑很好的表现出来。

  假如,《中国机长》也能在这方面有所尝试,把视角向机组成员们事后的内心有所触及,不但不会削弱英雄形象,反而会更彰显他们的真实和鲜活,影片也会更有意义和深度。

  就像刘传健在采访时说过的:“我可能运用了我的职业技术去把它做好了,但我也就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民航不需要什么英雄,需要的是安全。”

  英雄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后怕、做噩梦、留下心理创伤。然而,正是这样的普通人,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做出别人不能做、不敢做的英雄事迹,不才更显他们的不易和伟大吗?

  《中国机长》观后感二

  一直比较喜欢川航,亲切,坐过好几次都是晚点起飞却能准时到达,最喜欢川航的白煮土豆。一直有句话说川航机长以前开战斗机的,最初以为是玩笑话,后来才知道是真的。

  看过514川航事件的纪录片,刘机长的采访,还有第二机长和乘务长,很真实。特别是采访刘机长,说当时脑子里什么都没想,因为没时间想,只一心集中精力想着怎么把飞机开回去。还有副驾驶被吹出窗外,也直说没办法拉他回来,靠风的吸力被吸回来后也几乎没有什么配合。后来主要靠第二机长进舱来配合了,还帮机长摸背。据说副驾驶全身大面积冻伤,听力受损,能回来已经不错了。

  纪录片里乘务长的采访也让我对空姐刮目相看,心理素质得多高。那样的状态下还能稳住声音发广播,我们是受过专业训练的,请相信我们。希望永远都不要说这句话。

  再说回电影,还原度很高了,因为是电影,不做专业评价。特别是那句四川8633,成都在叫你,真实的录音存在的,真的想哭。最后的天气恶劣那一段是电影效果添加的,如果不知道真实事件可能会被那一段感动,但知道现实的,反而会被前面在电影里相对平淡的那一段打动。

  感谢所有机组人员!

  《中国机长》观后感三

  批评我哪儿理解错了可以,我感谢你也可以虚心接受。但请不要胡说八道。纪实采访里说了风向机舱里灌,当时机长很怕操作失误风太强把机尾吹坏。电影里杜江也是逆风进的驾驶舱。飞机是高速行驶中,想象不出来风为什么向里吹,可以把你家车开到高速上砸块玻璃理解一下。感情我不是厨师说不出来菜为什么难吃怎么做好吃,我就连告诉别人这家这个菜难吃的权利都没了吗!我外卖点的少,我给某家店的某个菜都不能打差评了吗!

  3.75星,总之不到4星,扣在导演或者编剧头上。感觉演员都完成了导演的意图,表演不出戏,就是不明白为什么情节要这么演,减弱了这次事故的困难程度和危险性,例如关晓彤的角色插科打诨打断节奏,但是还可以忍(这个角色真的太莫名其妙了,完全不知道导演拍出来的意图,关晓彤又是演那种不听话少女,她是要把自己坑死在这种角色里吗?)。票钱30,看前面3/4的时候我还想再带父母看一次的,虽然过程与事实有出入,有不足但总体保持了紧张刺激,观影体验不错,但是后面稀烂。

  1.所有乘务员表演缺氧都很真实,说一句话要喘着吸氧,但是演的不觉得尬,然后问题来了,导演在中间设计了一个乘客冲突的情节,乘务长居然噼里啪啦面不改色气不喘的说了几分钟,导演你脑子也泄压了吗!我忍了,导演要说教,这只能说他指导能力有问题,没处理好。

  2.化妆真的不太上心,玻璃破碎后一点机长面部结霜或皮肤冻伤都没画,差不多到了飞机落地前后镜头才出现冻伤发紫。也有处理不错的,例如副机长最后制服扯坏的样子真实还原了现实事件中的样子,飞机泄压气流吹的所有乘务员头发凌乱,但是嗯,坐着的乘客头发可整齐,中途颠簸行李架打开了行李乱掉,都没影响乘客的头发,呵呵呵→_→

  3.差点被吸出飞机外的副机长居然自己走下飞机去“耍宝泡妞”EXM?!。受伤的副机长下机时飞机周围乘客们(高速上车辆出事故还要远离车辆路边等待好吗,电影里乘客下机后不赶紧用摆渡车运走,就让他们围在飞机边的空地上,应急小组疯了吗)视而不见,后面突然冒出找存在感,围着飞机大叫要见机长,要感谢救命之恩,然后就是“机长走下飞机接见热情群众.mkv”。

  4.最后机长45度角深情的说:敬畏生命…敬畏规章(老爷爷看手机jpg)。

  5.飞机落地后的1/4不用看,强行拔高,一堆莫名其妙出来串场的。

  总之,前3/4节奏把握的很好,飞机落地后就可以离场了。这样你会对这部电影打分更高。

  《中国机长》观后感四

  2018年5月14日,机长刘传健和往常一样驾驶川航3U8633航班从重庆起飞前往拉萨。

  行驶在万米高空,飞机突然遭遇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脱落、座舱失压的极端罕见险情。

  生死关头,因为机长的正确处置,确保了机上128条生命安全,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

  这就是今天上映的影片《中国机长》的故事背景。

  真人真事的改编,自然以真实为核心,而真实自有万钧之力。

  影片从头到尾,为观众展现了一幅全景,力图最大限度还原这段伟大的奇迹。

  从机组人员切入,展现民航飞机从起飞到降落的整个过程,都十分完整。

  机组人员的预备、登机后的全面检查,起飞后的安全预防,降落后的收尾工作,几乎面面俱到。

  如此一系列的情节,做到了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说实话,这也是国产电影有史以来第一次,关于此类题材的深入刻画,颇有开创之功。

  为了高度还原,剧组不惜斥资3000万按照1:1的比例重现客机场景,空客A319模拟机舱几乎和真的一模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看的时候,还有极强的代入感。

  饰演机组成员的所有人员,全都亲赴川航培训基地,在专业教练指导下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魔鬼式训练。

  情节方面,最为惊心动魄的细节,莫过于飞机突发的时刻。

  那一刻突如其来,因为挡风玻璃猛然脱落,驾驶舱的机组人员遭到极大冲击。

  副驾直接被气流带到窗外,如果不是当时急着安全带,后果不堪设想,要知道,当时可是近万米的高空,大气稀薄,也是缺氧的状态。机长不仅要控制方向,还得腾出一只手拽着副驾,救他于生死极限之间。

  此处情节绝非影片虚构,几乎也没有艺术加工,事发当时的情景即是如此。

  追忆这段情景的时候,就连当时的机长都感到后怕不已。

  因为此类突发事件,在民航史上十分罕见。

  在整个航空史上,类似事件只发生过一次——英联航的5390号航班。

  1990年6月10日,这班由伯明翰飞往马洛卡的定期航班,在攀升至5300米的高度时,驾驶室挡风玻璃突然脱落,飞机失去了控制,急剧下降,客舱内一片恐慌。

  通过画面清晰可见,这与影片之中的危机时刻几乎是一模一样,其惊险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之所以说它创造了世界民航史上的奇迹,原因就在于这里。

  除此之外,影片在人性的真实方面,通过群像式的展现,也有不俗的刻画。

  9名机组人员自然是灵魂主角,没有他们,就没有这次安全降落。

  看过电影的人一定会对张天爱、李沁、雅玫、杨祺如饰演的四位空姐印象深刻,她们美丽大方的气质,堪称是空姐的形象代言人。

  没错,四位空姐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她们在飞机遭遇波动时的表现,却是相当专业,从紧张到镇定,再到履行职责,真实得恰到好处。

  而作为乘务组的核心,也就是袁泉饰演的乘务长,镇定自若的样子很帅。从她的身上,几乎看不到表演的痕迹,而是真正融入了场景和角色。

  事发当时,其指挥乘务组四位空姐,对乘客进行专业的安全指导,“请系好安全带,落下氧气面罩保持吸氧”,类似的表达反复提醒。

  她不紧张吗?不害怕吗?有个细节是,她坐在座位上,伴随着剧烈的震动,情不自禁地抚摸着手上的戒指,那一刻你才突然意识到,她也有家庭,也有牵挂的人,她也和机上的每一个人一样,害怕不能回去见他们。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主角,便是由硬汉张涵予饰演的机长。台词不多,话也很少,一旦开口,直中要害,这个角色非常稳。

  从出事到落地,大约有40分钟的时间,张涵予的机长需要驾驶客机穿越危险的云层,包括机组成员在内,128条人命搁在他身上,他责任重大。

  这40分钟里,影片几乎完全按照备降经过进行,堪称是争分夺秒。

  因为这段戏没有台词,但张涵予的眼神坚定如铁,意志坚定的他,不断进行自我提醒,一定要把大家安全带回地位,一个都不能少。

  这不仅是张涵予的想法,更是当时机长刘长健的真实想法。

  除了机组人员,就连当时的乘客,影片都没有忽视。

  恐惧、愤怒、抱怨、镇定、信任以及得救之后的惊喜,步步惊心之中的情感喷发,展现出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

  看电影的时候我就在想,如果是我,可能早就吓尿了,我的表现并不会比他们强多少。

  在群像的真实方面,这部影片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对机场后勤的全方位展现,此间的演员客串,也算是群星荟萃。

  李现、黄志忠、焦俊艳、吴樾、阚清子、冯文娟、朱亚文先后登场,他们作为空管人员的饰演者,对角色也是深有体会。

  李现说,面对险情,空管局工作人员必须保持冷静,不能让自己的情绪影响机组人员。

  冯文娟则说,大众对民航人日常工作了解有限,可能只是对机组比较熟悉,但其实每一次起降背后都有无数人在支持。

  冯文娟说的没错,这场降落不只是机组的努力,也是幕后所有人的协力。他们,是英雄背后的英雄,不该被我们忽视。

  通过快速的镜头切换,哪怕是严肃的空管部分的戏,观众也能透过大荧幕,感觉到他们加速的心跳,当那句“成都在叫你,听到请回答”不断响起时,我都忍不住屏住呼吸。

  果然,真实自有万钧之力,只要按照真实去演,演技不会差,说实话,就连影片之中小朋友的勇敢,都觉得是那么真实,这便是本色表演的效果。

  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戏里戏外,大家都有着对于生命的至高敬畏。

  敬畏职业,敬畏规章,就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因为民航工作是神圣的,机组人员要对乘客的生命负责。

  即便安全着陆了,机长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而是对乘客第一时间进行道歉,他认为自己没能把大家安全准时地带到拉萨。

  如此可见,他对于生命是高度敬畏的,被众人竖起拇指点赞,也是理所应当。

  这就是影片最为终极的真实,即情感的真实。

  劫后余生的人,会更懂得活着的意义,也就会倍加珍惜身边的人。

  影片《中国机长》的意义,不仅在于真实还原了一个事件,也不仅是开创了一个我们从未深入耕耘的类型片,而是进而告诉我们,我们之所以能好好活着,是因为有很多类似机长的人们,默默在幕后,我们撑起一片蓝天。

  这样的国产好片,我希望越多越好,这个世界,相信也会越来越好。

  《中国机长》观后感五  

  这类电影还是要交给会拍的导演、会演的演员。

  真实感

  《中国机长》从题材上来说还是应该属于灾难片,但电影中的“灾难”并没有发生,因为机长力挽狂澜排除掉了。所以可以将其定义为“突发事件类”甚至“行业类”电影,跟前苏联的《机组乘务员》、当年在正大剧场播出的《九霄惊魂》(改编自阿罗哈航空243号班机事故)类似,当然还有我国之前的《紧急迫降》。

  很多人一直在说这部电影是中国版的《萨利机长》,但看过电影之后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这部电影跟《萨利机长》是完全不同的类型。

  之前对这部电影持观望态度主要是因为“根据真实事件改编”。“5·14川航备降成都事件”去年轰动一时,当时微博等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现场直播,对于广大观众来说是没有秘密可言的。

  也正因这种“透明”,让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在观影前就对电影的表现力存疑,毕竟在类型片奇观层出不穷的今天,美国片里掉个飞机都是家常便饭,这部电影能有什么施展空间?

  结果我们还是低估了类型片的潜力,一起事件的方方面面对于大众来说或许毫无秘密可言,但恰恰是电影工作者寻找突破口和增强电影表现力的天然素材,毕竟“真实”的力量是极为可观的,而《中国机长》所追求的,就是事无巨细地强化这起事件的“真实感”。

  但《中国机长》所追求的“真实”并不是“写实”,故事片与纪录片的区别还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用到故事片的张力和导演的调度。

  “控场型”导演

  摄影师出身的刘伟强,纵观其导演生涯,影像张力是其拿手好戏,也就是说这是一位“控场型”导演。比如麦兆辉、庄文强写的《无间道》剧本,刘伟强负责导演+摄影,他能把这个故事的气氛给烘托出来,这就是“美强”的特点。

  还记得10年前他拍的《精武风云》,陈嘉上那烂故事水得一比,但刘伟强硬是凭借超强调度能力把这部大烂片拉升到了及格线,还贡献了陈真变身蜘蛛侠大战德国兵的表情包。

  之后刘伟强的作品一直水准不一,这里面,有天不时,有地不利。直到这部《中国机长》,并不是说刘伟强只擅长这种类型,而是这样的电影需要刘伟强这样的“控场型”导演。

  简单而言,对于一个大众周知的真实事件,需要这样的导演,在真实的基础上,来把气氛“搞上去”!

  刘伟强在这部电影中的功效,有三个方面的呈现:

  其一,专业性

  开场20分钟的内容,就是呈现的这方面内容,从剧组人员就餐,到航前准备、机组的检查、机务的保障等等准备,这段内容节奏很快,而且很细致,方方面面的呈现起飞前的准备,展示了机组人员的专业性,几乎可以当民航科普片用。

  由于我们都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这段内容的作用,其一就是铺垫,暴风雨前的宁静,造气氛。其二,这些专业人士,将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里面对危险,解决危机。这是典型的类型片角度。

  导演正是利用了“众所周知的真实事件”的噱头,对电影事件之前的戏剧化,进行了气氛和节奏上的加工,为该片原本不利于娱乐大众的地方,提供了娱乐性的底色。说白了,就是增强了代入感,瞬间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在角色和事件之上。

  其二,当然是气氛营造了

  而当事件发生后,“美强”的特色就出现了,手提摄影晃动的镜头,镜头快速移动中拉伸画面,过肩拍的主观视角等等,都是为了电影紧张感而服务。尤其是飞机拉升的桥段,对晃动机翼的特写镜头,镜头自上而下,一种机翼连带镜头几乎要被撕裂的感觉。

  当张涵予饰演的机长驾驶飞机,找准时机,冲向积雨云和闪电之时,黑暗和安静与动荡和噪音交替出现,这是全片气氛最佳的地方。

  别说后面的紧张环节了,就连上述前20分钟的内容,都颇显功力,事件起因、经过一气呵成。

  这部电影看过一次手机,就是民航爱好者出现的时候……你懂的,里面有某位演员,这1分钟的是“尿点”,咱们随后再说

  其三,多方面

  个人认为这是《中国机长》最成功之处,就是从机长、空乘、地面塔台、社会各界等多个角度,全方位都有塑造。

  不是觉得“就破个挡风玻璃的事儿不够紧张吗”?不要紧,电影不光展示飞机里的状况,连外部环境都有描述。

  当风挡破裂之后,机舱一片狼藉,镜头马上切换到地面塔台,李现呼叫“四川3U8633”,飞机与地面失联,紧张感一下就出来了。随后,多个空中调度员的呼叫,紧接着就是乘务员客舱应急处置、空管员的指挥对行动,再到机场的救援、旅客的情绪,甚至是航空爱好者都有一部分戏。

  所以这部电影名为《中国机长》,其实算是群戏,正是这位多方面的展示,不但增强了电影的真实感,也将气氛烘托到一定高度

  类型化的典范

  感觉刘伟强有点像当年邵氏电影的“紧张大师”孙仲,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题材,都会在镜头设计、氛围营造等方面狠下功夫,而恰好《中国机长》这样的故事,很能把他的特色发挥出来。

  PS,无独有偶,当年刘伟强导演的《新人*皮灯笼》,就是翻拍孙仲在1982年的同名老版。

  话又说回来,电影这样追求“写实”的拍摄方式,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对角色刻画深度的欠奉。这里不得不拿出《萨利机长》说事儿了。

  《萨利机长》主要就是通过事件和后续故事挖掘了萨利机长的角色深度,这一点在《中国机长》中就没有体现,前文说了,二者不是一个类型,本片这样“强气氛、真实感”的叙事风格,角色刻画和故事性向来是弱项,是天然缺陷

  所以电影中对机长乃至其余角色的呈现,只是完成了角色塑形,事件发生后,要在平铺直叙的过程中用电影镜头反映出刘传健机长的沉着冷静和专业精准的应对,重点表现角色在高压环境下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性,而飞机飞入云层之前的回忆煽情段落,只是为了增强人情因素感染而已,聊胜于无。

  退几步说,过程太紧张,忙着一顿操作顾不上深度刻画角色,没办法,也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正是这样的特征,也决定了本片与同期几部电影不一样的地方。另外两部电影是“强情绪”的作品,先刻画角色调动情绪,再烘托主题。而《中国机长》则是通过气氛渲染,强调真实感烘托主题。

  关于电影评述,以上。

  下面说点题外话,从不同角度,了解这起被称为“世界民航史奇迹”的事件。

  PS,电影真的很紧张,紧张到什么程度,记得电影中,飞机备降时,袁泉饰演的乘务长指导乘客做防冲击姿势,大概是“低头、双手握拳放胸前,颈部用力”这样的话术,这个动作不由自主地也跟着做了一遍,偷瞄了隔壁一眼,原来不只我一个这样做了!

  第二机长与“驼峰航线”

  电影中除了机长和副驾驶外,杜江饰演的第二机长梁栋也是真实的。关于为什么设置这样的职位,电影中描述得很清楚,因为高原航线需要“双机长制”。

  说到高高原航线,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二战中著名的“驼峰航线”。

  这是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一个形似骆驼背脊凹处的一个山口,这个“缺口”的海拔高度高于当时美国主要装备机型(DC-3、 C-46、 C-47)最大爬行高度,这里是中国至印度航线的必经之处。

  中国向印度运送派往境外对日作战的远征军士兵,再从印度运回汽油、器械等战争物资,是空中战略物资的要塞。

  驼峰航线西起印度阿萨姆邦,向东横跨喜马拉雅山脉、丽江白沙机场,进入中国的云南高原和四川省。全长500英里,地势海拔均在4500~5500米上下,最高海拔达7000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条航线被誉为“死亡航线”,因为前后近六百架飞机坠毁,超过1000人牺牲在驼峰航线上,是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条件最艰苦、付出代价最大的空运航线。

  之所以说这条“驼峰航线”,是因为中国机长的这条高高原航线不亚于前者,虽然时过境迁,如今的飞机性能早已平趟任何航线,但不要忘了,咱这几乎算是“万米高空开敞篷”哦。

  “万米高空”毫不夸张,当时的实际巡航高度是———9800米,时速800公里每小时,外部温度是零下40度。

  别说这种条件,咱大冬天在街上穿个风衣、不戴手套骑个自行车试试,更何况当时机组人员穿的是衬衣,副驾驶半个身子还在外面。(下图当时事件中,副机长被风吹破的衣服)

  在如此严苛的环境下,正常人别说处理疑难险情了,就算不被冻僵,貌似也干不了啥吧?

  幸亏有第二机长的存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为什么?我们往下看。

  PS:专访川航英雄机组

  不过根据当时机长刘传健(电影中改成了刘长健,意为改编)所言,当时没觉得有多么寒冷:“因为前期我太紧张了,肌肉是非常紧张的,我真的没有感觉到。”这段内容来自《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专访川航英雄机组》,发表于央视新闻客户端,2018年5月20日。

  如下数据和引用话语都来自这篇访谈,而且看过访谈在看电影,就会发现,电影的写实之处,包括风挡破裂之前张涵予与李现的对话,可以听一下当时黑匣子的录音,一字不差,就连语调也一样。

  所以,DISS这部电影不专业的,包括质疑李现的声音太过平静没有情绪的,可以再去看看那个访谈,去亲耳听一下真实事件的录音。

  释压与缺氧

  民航客机的实际平飞高度在7000米——10000米之间空域内,在这个高度上,气压已经很低,氧含量也非常低。飞机在运行过程中,飞机会进行增压。所谓增压,就是客舱内的大气压力要高于环境大气压力,这样乘客才不会有不适感。

  飞机内部气压有一套运行系统,举个例子,就像吹气球一样,飞机系统不断往客舱送气,但是排气口是受控的,如果想让内部压力大一点,就把排气口关闭小一点,这样进的气比出的气多,压力自然就会上升。如果想让内部压力下降,就把出气口开大一点。

  电影中,风挡破裂,相当于这个“气球”破了,这就是飞机释压所带来的后果,除了惊吓之外,那就是缺氧了。可怕的是,缺氧是隐性的、累积式的,飞行员几乎无法察觉。

  电影中,近万米的海拔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大概是一分钟,这个数据是航空医学家做了大量实验之后的统计结果,可以参考李炜晟机长的译作《飞行员应该了解的高空生理学、缺氧现象和快速释压方面的相关知识》,原文作者Pendleton,写于1999年。

  万米高空释压,飞行员第一件要做的事情绝对应该是戴上氧气面罩而不是操纵飞机,这是每一个受过正规训练的飞行员都明白的道理。

  但是,我们机长刘传健并没有戴上氧气面罩,而是选择了继续操纵飞机。

  这是误操作吗?按照机长的说法,“风太大了,自己戴不上”,而且当时情况紧急,机长一心只想将飞机操作好,如下为《万米高空如何完成生死迫降》的访谈截图。

  这时候,第二机长的功劳出现了,他来到驾驶舱,帮助机长把氧气面罩戴上,并帮助机长按摩手臂,才度过风挡破裂初期的难关。

  说句严重的,假如不是杜江去头等舱“撩妹”(真实情况是,第二机长梁鹏当时是在客舱休息),恐怕就没这么好运了。

  这一下子如果三位都在驾驶室内全被“包圆儿”,没准到最后都失去知觉了,就像关晓彤口中的“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那样,机上人全部缺氧晕过去,飞机只得依靠自动驾驶模式留在空中盘旋待命,直到燃油耗尽。。。

  PS,太阳神航空522号航班事故

  塞浦路斯的太阳神航空事件,是人祸。

  机务做完机舱加压测试后,忘记把加压掣从“手动”变回“自动”,而飞行员也浑然不知。所以当飞机爬升时候,处于手动模式的加压系统未能自动为机舱加压,空气稀薄,氧气不足。但飞行员一直以为是机上空调失灵而没有戴上面罩,结果遭遇“隐性缺氧”,很快便失去意识并处于昏迷状态,导致飞机无人驾驶,机舱的乘客也是如此。

  当时希腊空军曾派出两架F-16战斗机搜寻失联的客机,但发现客机后,F-16战机飞行员发现客舱内的所有乘客都毫无反应,飞行员也晕倒,就知道坏菜了,但无济于事,飞机耗尽燃料后,坠毁,121人无人生还。

  所以,这是历史上最像灵*异事件的空难,曾经拍摄过《咒怨》的日本恐怖片导演清水崇拍摄过一部恐怖片《7500航班》,就是以此为基础,可惜这部电影是我看过最烂的恐怖片之一。

  安全高度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就像美国电影《迫降航班》里,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野蛮机长那样,为了避险,把飞机大头冲下飞掠城市,避免了坠毁。

  所以,机长这种“违规操作”算是应急反应,毕竟作为一个老牌飞行员,多年的经验积累,会有这种应急避险反应,因为机长刘传健大致预估了“隐性缺氧”的时间。

  首先,客舱一旦释压,最低安全高度必须保持在7300米左右,这个高度是高高原地区的安全高度。

  其次,虽然人在万米高空的有效意识仅有一分钟,但这是理论环境下。而正前方的风挡脱落之后强大的冲压空气会产生一个动压。

  根据知乎网友“加肥猫”的科普:

  在9800米的高度0.75马赫(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的速度大约能产生125百帕的动压,加上9800米高空275百帕的静压,当时机舱内的气压大约是400百帕左右。400百帕的气压大致相当于7200-7300米的高度(正好是高原安全高度),而在7200米的高度上人的有效意识时间是5-10分钟。

  按A3199(空客A320系列)的下降性能,大约在两三分钟之内就下降到了7300米,7300米的高度加上动压,机舱内的气压大约相当于5000米的海拔,在这个高度就算不吸氧也不会有多大的问题了。

  所以电影中,张涵予在飞到这个高度之后就摘下了氧气面罩,可见上述的推测是有依据的,所以在真实情况中,机长刘传健的操作也是正确的。

  假如,风挡破裂时,按照飞行员常规操作,第一时间去戴氧气面罩,那么可能性的结果,就是氧气面罩戴不上,飞机也延误了最佳操作时机,可能就撞山了。

  “军转民”

  根据访谈所示,飞机下降高度后,已经飞到了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由于这一带山地密布,山高大多在5000-6000米,飞机不能贴着山头飞行,至少要有600米的安全裕度,所以飞机只能长时间保持在最低安全高度(7300米左右)。

  这意味着,驾驶舱释压的飞机不能一次性下降到有氧气而且温度适宜的高度,而是在极度严苛的环境下坚持了好长时间。

  1万米高度外部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左右,爆炸性释压后,机长要面对突然发生意外的震惊,堪比极地的低温,高速的狂风(至少在700公里/小时以上),自动驾驶系统和多数仪器也突然失灵,还有巨大的噪音。从副驾前方的仪表盘损坏程度就能看出,有部分仪表已经不翼而飞,很多仪表损坏。

  在这种条件下紧急处理事故,一顿神操作,这心理素质真的不是一般。

  刘传健机长毕业于空军第二轰炸学校,早年间是开轰炸机的。后来为原空军二飞院教官,现役的很多空军飞行员,都是刘传健的学生。四川航空于1988年正式开航营运,其中的飞行员有不少属于“军转民”,有过硬的专业素质。

  可见“英雄机长”的名号真不是盖的。

  当时很多外*媒都惊叹于这次成功备降,《每日邮报》详尽地报道了川航飞行员执行紧急备降的整个过程,为飞行员点赞,称从32000英尺的高空执行这些操作非常“不可思议”,并称机长为“英雄”。

  航空爱好者

  说下关晓彤饰演的那个角色,很多观众不知道为何设置这个角色,其实这也是源自真实情况。

  他们是一群航空发烧友,喜欢研究飞机、看飞机、拍飞机,甚至模拟飞行的人(电影中,关晓彤的房间里真的有飞行模拟器),并且他们有个专业名称叫做“飞友”。(下图就是当时飞友拍摄的3U8633降落图)

  飞友的航班监视器,监测到了一架注册号为B-6419的空中客车A319飞机挂出紧急代码,这正是副驾驶艰难地回到座位上后,将ATC应答机编码调到了7700。随后他们在论坛和社交平台上第一时间对航班情况进行跟踪,才引发了网友的关注,有了后面的直击,而且成都本地飞友则是在第一时间赶到双流机场旁。

  PS,飞机代码7700:表示遇到紧急状况,比如机械故障或有机上人员突发疾病等,但并非一定表示飞机处于非常危险的状况。

  所以电影中表现的情况也是真实情况,这个没得黑。大概是为了表达当空中与地面的专业人士在努力排除险情时,地面上还有这样一群发烧友在默默地奉献吧。

  可惜,贡献了全片最大的尿点。

  所以,这告诉我们一个问题,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并不是所有的真实情况都要放进去,电影所呈现的内容,是为了电影内容来服务,而不是为了原事件而服务。

  举个例子,槽点之二,就是那个头等舱吃面的大叔,特别讨厌,但这个让人吐槽的角色,是为了衬托袁泉乘务长的职业性,这是为了电影服务的,只是设定很低级罢了。

  而关晓彤的角色,就是完全多余了,如果把这段删除,《中国机长》会更加流畅

  风挡玻璃为什么会破裂?

  说了半天。也没说出事故原因,风挡玻璃到底为什么会破裂呢?

  这个问题其实很纠结,飞机驾驶室风挡玻璃作为一种易损件,长时间暴露在外高速飞行,导致破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鸟撞、冰雹等外因。

  飞机检修人员肯定会定期检查,但检查只是为了避免风险,比如检查是否有裂缝、螺丝松动等等,但风挡玻璃高空意外破裂,这种极为罕见的事件并不能完全依靠前期检查,比如部件老化、累计损伤等等,这看不出来的。

  尤其是,川航3U8633的空中客车A319 B-6419号,是原装货,飞机也采用的是原厂玻璃,并且未进行过更换也无故障记录。

  值得一提的是,事件飞机的空客A320家族,包括A319、A321系列,不是第一次经历玻璃开裂。新闻报道显示,此前已经有过玻璃破裂的先例,虽然没有这次川航航班严重,但也十分惊险。

  类似的事件

  最著名的当属英国那次,英航5390航班,是英国产BAC111客机(跟川航不是一款),在纪录片《空中浩劫》第二季里有过展示,不过那次是机长“出去了”。

  1990年6月10日,一架从由伯明翰飞往西班牙马拉加的英国航空5390号班机,当飞机到达指定高度(5300米)之后,正副机长都松开了肩部安全带,而正机长兰开斯甚至松开了腰部安全带。

  然后风挡碎了,机长兰开斯被气流吸出窗外,脚部卡在控制盘上,自动驾驶系统被关停。而且也跟《中国机长》的情况类似:驾驶室瞬间释压,驾驶舱门被冲开,导致整个机舱释压。与《中国机长》不一样的是,人家驾驶舱门压迫住了控制杆,飞机瞬间开始加速俯冲。

  这时,三个乘务员冲进驾驶室抱住了机长的腿,机长就仰躺在机体外面,处于昏迷状态,飞机俯冲被正面而来的狂风牢牢地压在机头上,更惨的是,这位就这种姿势在外面呆了22分钟,直到副驾驶把飞机开回了机场。

  事后排查原因,是因为该飞机于出事前27小时曾被更换风挡玻璃,并采用了错误型号的螺丝,被维修主管忽略了。这跟川航不一样,川航的A319比对方的BAC111大,而且川航在9800米高度,环境更加严峻,所幸的是,我们的飞行员都严格遵守飞行手册,最起码都系了安全带。

  还有类似的,都是空客A320系列了。

  2015年11月11日,俄罗斯航空一架空客A319-100飞机(与川航此架飞机同款)也出现了驾驶室风挡玻璃破裂。

  2015年7月,律宾航空公司1架A320客机,也因驾驶舱内风挡玻璃龟裂,这是由于被冰雹击中。

  2016年6月21日,越南航空一架空客A321-200飞机,风挡玻璃突然破裂。

  2018年5月29日,首都航空一架空客A321飞机也出现了风挡玻璃出现破裂。

  上述几起事件,除了菲律宾那次找到原因外,其余几次都是原因未知,川航那次也一样,所以事件之后民航局已经下发通知,对同批次飞机的风挡进行专项检查。

  可见,就像电影中张涵予说的:“当你认为没有错的时候,错,就会找到你。”

  意外发生了,所以就需要机组成员以及地面人员专业的应急手段了,一顿操作,成功地降低风险、正确处置危机,才是最关键的,不是吗?所以才有了这部电影。


相关文章:

1.2019《中国机长》观后感以及影评800字【5篇】

2.《中国机长》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观后感悟体会800字【五篇】

3.2019电影《中国机长》观后感800字

4.《中国机长》真实事件改编电影观后感800字【5篇】

5.2019观看《中国机长》观后感悟800字

156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