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2019《海林都》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海林都》该片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蒙古族母亲都贵玛为原型,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海林都》的观后感心得,供大家参考。

2019《海林都》最新观后感心得体会范文5篇

  2019《海林都》观后感

  电影《海林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影片将于11月21日在全国院线上映,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蒙古族母亲都贵玛为原型,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故事。

  故事起始于1950年代末期,南方遭遇大饥荒,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难以为继。周恩来总理请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调运一批奶粉救急,乌兰夫提议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由草原母亲们抚养。于是,三千孤儿乘坐火车,被送到了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其中的两个孤儿——童娅和南方,成为这条叙事线的主角,乌兰夫为他们取名“萨仁”(蒙古语月亮之意)和“巴根”(蒙古语柱子之意)。这对南方孤儿在北方草原成长的曲折历程,以及他们对草原额吉(蒙古语母亲之意)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生死相依的情节递进,构成了本片最核心的情感发力点。

  “海林都”在蒙古语中是“爱之歌”的故事,电影的所有情节也都向“爱”这个主题汇聚:母亲的爱,恋人的爱,朋友的爱,乃至陌生人之间因同情而产生的爱……电影用诗一般的叙事手法、歌一样的优美旋律、温暖感人的画面,加上乌兰牧骑的传奇色彩,动人演绎了人间之爱再次动人演绎。

  首映式上,著名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著名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等与年轻演员一起为在场观众献上了《赞歌》、《牧民歌唱共产党》、挤奶舞等歌舞演出。当年被内蒙古牧民收养、从此扎根大草原的部分南方孤儿代表也来到首映礼现场,感受他们曾切身经历过的故事,感恩“草原母亲”。

  2019《海林都》观看心得

  电影《海林都》以“人间大爱”为主题,“海林都”为蒙古语,意为“爱之歌”,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都贵玛为原型,讲述了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在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下,在乌兰夫同志亲自组织安排下,“3000江南孤儿进草原” 这一新中国历史上的动人故事。

  据悉,电影《海林都》将于2019年11月21日, 习近平总书记给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两周年之际,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在全国院线发行公映。电影由内蒙古仕奇集团投资,内蒙古草原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内蒙古电影集团联合摄制,电影由彭军执导,胡绍祥编剧,图门巴雅尔、高伊罕、张熙唯、昂和尼玛主演,唐国强和鞠萍友情出演。

  影片用最质朴的视角展现给观众一首博大壮阔的绿色生命叙事诗,谱写了一曲草原上高天厚土、无私大爱、甘于奉献的额吉们的时代赞歌。电影展现了草原生活独特的魅力,也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乌兰牧骑队员对人民艺术炽热的追求。

  生育之恩大于命,养育之恩大于天,为国家分忧,为政府解难,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同志来到草原看望孩子时这样说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乌兰牧骑响彻草原大地的歌声中,内蒙古的人们,用真挚、淳朴、无私的情感,轻轻拨开了3000多个孩子的心弦。这是一段为国分忧的历史,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电影展现了草原生活独特的魅力,也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乌兰牧骑队员对人民艺术炽热的追求。

  2019年11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内蒙古仕奇集团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电影《海林都》首映式暨新闻发布会。活动现场,乌兰牧骑队员为大家表演了精彩的节目,3000孤儿代表也来到了首映式现场。著名蒙古族男高音歌唱家拉苏荣、著名蒙古族马头琴演奏家齐·宝力高等与年轻演员一起为在场观众献上了《赞歌》。

  影片用最质朴的视角展现给观众一首博大壮阔的绿色生命叙事诗,谱写了一曲草原上高天厚土、无私大爱、甘于奉献的额吉们的时代赞歌。电影展现了草原生活独特的魅力,也让观众从中体会到乌兰牧骑队员对人民艺术炽热的追求。

  2019《海林都》观看体会

  电影《海林都》(汉语意思为爱之歌)将于11月21日在全国院线上映。电影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蒙古族母亲都贵玛为原型,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展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在草原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传递人间大爱的故事。

  故事起始于1950年代末期,南方遭遇大饥荒,上海等地保育院奶粉短缺,难以为继。周恩来总理请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调运一批奶粉救急,乌兰夫提议将孩子们接到内蒙古,由草原母亲们抚养。于是,三千孤儿乘坐火车,被送到了两千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其中两个孤儿—童娅和南方,成为这条叙事线的主角,乌兰夫为他们取名“萨仁”(蒙古语月亮之意)和“巴根”(蒙古语柱子之意)。

  这对南方孤儿在北方草原成长的曲折历程,以及他们对草原额吉(蒙古语母亲之意)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生死相依的情节递进,构成了本片最核心的情感发力点。

  所有情节都向一个主题汇聚,这就是爱。母亲的爱,恋人的爱,朋友的爱,乃至陌生人之间因同情而产生的爱,无所不在的爱。电影的名字《海林都》作为蒙古语音译,意思正是“爱之歌”。

  当狼群包围蒙古包时,额吉抱着孤儿们轻声歌唱,狼群闻声退走;母驼弃羔时,额吉在马头琴伴奏下轻抚母驼哼唱劝奶歌,使母驼接受了自己的孩子……在这里传达的不仅是草原上流传千百年的传统和习俗,更是三千汉族孤儿与蒙古族母亲之间,超越地域、血缘、民族的人间传奇。

  电影用诗一般的叙事手法,用歌一样的优美旋律,用温暖感人的画面,用深沉厚重的音乐再加上乌兰牧骑的传奇色彩让这种人间大爱再次动人演绎。

  2019《海林都》观看有感

 

 电影《海林都》以国家荣誉称号“人民楷模”获得者都贵玛为原型,讲述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三千江南孤儿进草原”这一新中国历史上感人至深的故事,同时展现了乌兰牧骑精神在草原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感悟自然之美、点燃心灵之爱,该片是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及乌兰牧骑建队60周年,由内蒙古仕奇有限责任公司出品,联合内蒙古电影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摄制。在该片中,你可以看到大音希声,北归的大雁舒展身形划过长天,花色层叠的翅翎频速振动,携起了簌簌微风;你可以体会大象无形,山峦张开双臂拥抱乳白色的牛羊,毫无保留地将环抱中的草原托举给了苍穹;你可以领悟大爱无疆,儿时贪恋乳酪的呢喃得到怎样的回应,梦里光影氤氲的夕阳深处,留下的,只有带着温暖微笑的额吉......

  据介绍,本片携蒙古国国宝级音乐家江仓诺日布量身打造电影原声音乐,带观众一起领略荡气回肠、温柔深情的草原大爱。

  2019《海林都》观看感想

  上周末应邀去看了一部电影《海林都》,情节并不复杂,但那个发生在内蒙草原上的故事却是一段特殊的历史。

  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街头的弃婴弃儿数量剧增,他们被来自于江苏、安徽等地被饥荒困扰的家庭留在在银行、商场门口,后被送入上海保育院等福利机构。

  这些孩子之后又辗转被内蒙古、陕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北方省份的家庭收养。其中,尤其以内蒙古收养的孤儿数量最多。据资料统计,内蒙古各盟市诸如呼和浩特、伊克昭、哲里木、呼伦贝尔、巴彦淖尔、包头,安置孤儿的总数逾3000名。

  大一点的孩子不过五六岁,小的只有几个月。他们从上海、常州蜿蜒北上,坐汽车换乘火车,再换汽车、勒勒车,甚至马背,一路辗转前往2000公里外的内蒙古大草原。

  电影第一次让我知道了这个遥远的故事。

  当小小的孩童在火车车窗上画出再也见不到的妈妈形象,语言不通的蒙古族妇女抱着这些汉族孩子骑在马上,还没有结婚的少女决定要承担起妈妈的责任,过早失去了亲生孩子的奶奶抱着孤儿们歌唱……母亲这个角色的失去与重获,意味着跨越血缘、地域与民族的爱逐渐滋生。事实上,“海林都”的蒙语意思就是“爱之歌”。

  女主角并非凭空编造,原型是一位叫做都贵玛的蒙古族女性,当年她才19岁,却决定要成为28个南方孩子的母亲。为了这些远方的孤儿,她甚至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视力。

  也许我们很难想象这种付出,但那就是蒙古族人的热忱。在广袤的草原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城市里的陌生、疏离截然不同。游牧传统与严酷环境决定了唯有守望相助才能在草原生存,而牧民也将这种热情与诚挚延伸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对待陌生人的无私与热心。

  电影也讲述了两个孩子在内蒙草原上的成长,他们学会了用蒙语叫额吉(意为母亲),学会了穿蒙古袍子,学会了弹奏马头琴,学会了随着音乐起舞……

  马头琴是属于草原的,蒙古族是热爱音乐的民族。电影开场之前,主办方请了一只蒙古族乐队来表演,几个壮实的蒙古汉子在舞台上弹琴击鼓,呼麦低沉地响起,一瞬间就将观众带到了一望无际的草原。

  电影情节也时刻与马头琴、与音乐相关。当因为不能再演奏时,男主角痛苦地在山下弹了一夜悲伤的马头琴,直到手指都血肉模糊。电影里还有位擅长弹琴的老师巴音,他的人物原型和角色一样热爱音乐甚于生命,他在遗言里说:“音乐能让你忘记苦难,忘记仇恨。阴霾总会过去,太阳会照常升起。”

  最后,两个来自上海的孩子和收养他们的父母一样加入了乌兰牧骑,奔走于草原戈壁之间为牧民们送去歌声琴声。我想,这才算他们真正地在草原找到了家——或者说,草原给了所有人一个家。

  其实内蒙古牧民与上海孤儿故事之前也拍过电影电视,《静静的艾敏河》《额吉》都是优秀的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讲述当年的母亲与孩子的各种故事。只因为题材小众、年代遥远,这些故事总是容易被忽略。但草原一直在那,和奔马、敖包、永不停歇的马头琴声一起,滋养着无数的生命与许多关于爱的故事。

217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