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优秀作品专栏 > 观后感 >

看《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影评2019最新精选

时间: 庄宇21208 分享

  《只有芸知道》改编自冯小刚挚友的真实爱情经历,讲述了漂泊半生的男人隋东风,中年猝失妻子罗芸,随后他决定替亡妻完成遗愿的动人故事。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只有芸知道》的观后感,供大家参考。

看《只有芸知道》观后感影评2019最新精选

  2019《只有芸知道》观后感

 

 时隔整整一年之后,冯小刚的微博再次开始营业。

  这一次他一连发了十六条微博,全是有关于他的新电影《只有芸知道》,其中很多是他转发的观众影评。

  有网友说,这就是她心目中文艺片的样子,每一帧画面、配乐都恰到好处,让她看到了最真挚的爱情;

  有网友说,《只有芸知道》里有最真实的人和事,最能唤起人的共鸣。

  还有网友说,看了这部电影,让她想起了以前的那个“他”,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

  这些评论冯小刚都转发了,每一条他都细心评论,他谈生死,谈轮回,谈回忆,谈自己母亲生病的过程,谈自己冬天的厚棉袄,还谈到自己的双鱼座……

  这一次,似乎很不“冯小刚”。

  这一次,是柔软的冯小刚。

  “到了这个年纪,就想拍一些很美好的,对我的内心也有营养的电影。因为我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冯小刚

  2015年的时候,冯小刚发了一条微博,“汽笛一声肠已断,从小天涯孤旅。”

  这条微博是形容冯小刚的挚友张述的,那时张述的太太罗洋刚刚去世,痛彻心扉的张述决定离开已合作12年的老伙伴冯小刚,只身一人去加拿大疗心伤。

  四年后,《只有芸知道》诞生,是冯小刚根据张述和罗洋真实爱情故事改编而来的,讲述了在新西兰打拼的一对中国夫妻,在海外相濡以沫15年。

  黄轩饰演张述,在影片中叫做隋东风,杨采钰饰演罗洋,在影片中叫做罗芸。冯小刚在电影中称他们俩是“风云际会”。正如张述和罗洋的爱情一样,风为了云停了下来,云为了风没有飘走。

  而这部电影的编剧张翎,她不仅是冯小刚2010年拍摄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原著作者,也是张述在加拿大的邻居。

  可以说,《只有芸知道》诞生的背后,更像是一部“老友记”,一群心潮澎湃的中年人保持着对爱情的基本礼貌和尊重,书写下了这部完美爱情。

  据说张述和罗洋相识的那天,冯小刚也在场。从那之后,冯小刚就成为了张述和罗洋这段感情最直接的见证者。

  张述和罗洋是在北京的公交车上一见钟情的,那时罗洋身体就不好,总是晕倒。

  2003年,张述和罗洋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加拿大回到了国内,希望能开始一番新的生活。但第二年罗洋就被查出来患有骨癌,在北京三院动了个手术,换了个人工膝盖。

  从那之后,罗洋的身体就更不好了,走路都不大利索。

  罗洋想趁着自己还不用坐轮椅,把想做的事情都做了。比如:去一趟耶路撒冷,去看一次鲸鱼,见识一下真正的狼长什么样……

  于是,在之后的十年里,丈夫张述就陪着她完成了一个又一个心愿。

  直到2015年,张述跟着冯小刚拍摄《芳华》之际,某一天突然接到了妻子罗洋的病危通知。

  医生告诉张述,罗洋心脏长了一颗瘤子,随着瘤子越来越大,心脏将会被越压越扁,直到最后变成像张纸一样薄。

  因为心脏没有神经,这么多年罗洋几乎感受不到痛苦,以至于这颗瘤子被发现的时候,医治好的可能性已经变得微乎及微。

  做手术的话,罗洋就只有30%的几率存活,一旦失手,病人要么在全麻中安然去世,要么在医生的帮助下醒来,但后期病人会在心脏不工作,血液不流通的情况下慢慢痛苦地死去。

  在手术之前,罗洋跟张述来了一场最后的告别,并千叮咛万嘱咐如果手术失败千万不能救她。

  但很不幸,几个小时之后,罗洋还是走了。

  罗洋走后,张述独自一人去了加拿大,打打球,听听音乐,还时不时回国看看,日子过得惬意潇洒。只不过这种惬意的背后,总带着点故人离去的哀伤。

  张述会很自然地提起他和罗洋养的那只猫,它至今还会在罗洋的骨灰盒上面趴着睡觉;他还会将罗洋房间的陈列保持在罗洋死去的那天;一打开门,猫就会蹭地一下跑到罗洋的枕头上打滚……

  张述说,到处都是罗洋的气息,罗洋没死,还活在他的心里。

  这一切冯小刚都见证了,他见证过一个大男人最肺腑的爱情宣言,也见证了一个大男人缅怀爱情的黯然神伤。

  如今年过六旬的冯小刚,决定不再等了。四年前他因为回忆文工团的那件事儿,拍了《芳华》,今天他也可以为好友,谱写最返璞归真的爱情。

  有数据调研,能够与初恋结婚的概率是1%,而能够走下去的概率不到万分之一。快餐时代的爱情,离婚率越来越高,不免让人回忆真爱是否存在。

  说实话最近一个月,玛妮因为看了《82年生的金智英》和《婚姻故事》,一直都笼罩在“恐婚”的阴影当中。

  但《只有芸知道》却凭一己之力驱散了这个阴霾。

  很大程度上,它不仅是对当下快餐式的爱情进行了讥讽,更是对爱情进行了温情的解构。

  从前我以为,爱情是这个世界上最光芒万丈的东西,它值得最美好的肉体,最青春的脸庞,最悸动的心情,以及最惊心动魄的浪漫。

  可是,看了《只有芸知道》,我才知道,那只是爱情的一小部分,是还没进化过的爱情。

  在这部电影中,冯小刚给我们描绘了婚姻和爱情的两个真相:

  真正的爱情,不在甜言蜜语,在真心付出。

  和罗芸结婚的当天,隋东风对着罗芸表白:“以后我喝白开水,你就喝酒;我吃饭的时候,你吃肉;我吃肉的时候,你吃燕窝。”

  他没有用“我爱你”,而是用了我给你。

  罗芸喜欢“静”,隋东风就搬到了乡下;罗芸喜欢鲸鱼,隋东风就把鲸鱼贴在了一整面墙;罗芸缺乏安全感,隋东风就不厌其烦地去为她打造这个安全感……

  爱情和婚姻,从来不在甜言蜜语,而在于真心付出。

  另一边,罗芸同样真心以对。丈夫隋东风想多存一点钱,罗芸从一年等到了九年,又从九年等到了十五年……爱是相互付出,爱是能够妥协相助。

  这样付出又知足的完美爱情,谁能不为其动容?

  真正的婚姻,一半两情相悦,一半平淡真诚。

  两个在异国他乡的情侣,开个小餐馆,做着小生意,方圆百里几乎都找不见邻居。这样的平淡和寂静,再加上婚姻里的鸡毛碎皮和柴米油盐,我想很多人都很难支撑的住。

  但是隋东风和罗芸却这样走过来了。他们靠的是两情相悦,但更是平淡真诚。

  在经历了金钱、病痛和环境的考验之后,两人没有没有被婚姻的平淡打败,没有被爱情的疲惫打败,而是在此基础上相濡以沫,相互扶持。

  这样的婚姻和爱情,

  是把棉毛裤放在长袜子里的妥帖,

  是寒冬里捧着一杯热巧克力的温暖。

  它的浪漫,

  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更经得起生死的考验。

  我们见惯了太多矫揉造作的拧巴爱情,

  突然一个细水长流的故事摆在我们面前,

  所有人的内心瞬间被击中了。

  但这才是我们身边最稀松平常的爱情。

  它平淡无奇,却真情实意。

  2019《只有芸知道》观看有感

 

 暌违公众视野一年多以后,冯小刚执导的电影《只有芸知道》公映,用一部作品宣告自己某种意义上的回归,这是一位成熟艺术家该干的事儿,恐怕也是他本人目前最好的选择。

  在12月17日晚的北京首映礼上,冯小刚登台致辞时不再那么自信自己的机变与口才,他特意拿出了预先准备好的手卡,从到场的“张国立夫妇”、“管虎夫妇”到“恩师韩三平”,甚至青年演员“张一山”,他不想落下任何一位当晚到场的同行友人。

  这二十年多间和中国老百姓心灵走得最近的导演,冯小刚舍我其谁。先不用为他的作品编年,在公共舆论场上他“小钢炮”的诨号,曾经执导央视春晚的履历,以及四年前那部现象级电影《老炮儿》,他要是不来演这位身居胡同里的爷,电影的成色顷刻间就要塌掉一半。

  没有机锋,和盘托出这份埋藏心底已久的忧伤,恰恰也是这部《只有芸知道》电影的基调。冯小刚其人,他身上所附着“国民性”的符号,很大程度上肇始于上世纪末,中国电影院线改制,票房崛起前的那几年,由他执导的几部贺岁片所带来的全民轰动效应(尽管彼时一说,这多限于长江以北,那也是半个中国)。《芸知道》中,黄轩饰演的隋东风搞不清楚“cabbage(白菜)”和“garbage(垃圾)”的英文读音,以及整蛊新西兰女店员,故意将中文“他妈的”等同于英文“Thanks”的桥段,反差与错位生出的喜感让影院中响起阵阵哄笑——突然意识到,从上世纪90年代初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开始,冯小刚就在荧幕和大银幕上塑造一个个漂泊海外的中国小人物。

  他们都是平民百姓,面对异国他乡的新生活,总是欣欣然充满新期待。相交新的邻人,则充分体现出北京人的活络与热情,甚至能反客为主打成一片。面对吃霸王餐不给钱的老外,他们据理相争,可看到了他腰间别着的手枪,也不去做徒劳无益的抗争,“It’s fine, it’s fine…”而明大事理,过小日子的人生哲学,或许也正是导演本人情志的投射与现而今的向往。1998年的《不见不散》,葛大爷教纽约警察用汉语喊“趴下!”;2009年,邬桑在北海道开着车,哼唱《知床旅情》,唱着唱着就流下泪来……2019年,拿着长笛的文青隋东风,倒是和当年拎着大提琴落地美利坚的王起明身份相仿。“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看男主角隋东风的名字,基本上就可以判定属于战天斗地的上世纪六十年代生人,现实中电影人物原型也确实取材于冯小刚同代人,朋友张述与罗洋跨越多年的爱情故事。

  其实,早在两部《非诚勿扰》的嬉笑与荒诞背后,底色已是人到中年的悲凉和无奈。可那毕竟还带着贺岁命题或者说喜剧因子,这部《只有芸知道》却是地道的爱情片。于前人到中年,而今老之将至,心境大抵在一个“空”字。所以这一次,隋东风身上没有王启明那般完整的人物设定,更没有后者所背负意识形态和国族身份上竭力正名、挣命的“使命必达”。靠物理特效化妆而来的鱼尾纹与抬头纹的辅助,青年演员黄轩和杨采钰,在时空交错的叙事中演绎了一对少年夫妻的人到中年,可心境行止的感染力终究要凭演员的创造之能,他们还是沉下来了。冯小刚没有追时下大银幕上人脸交换技术的时髦,但角色人设上的过分简省与抽离,势必会在映后招致不少剧作上,关于人物塑造完成度的争议。反倒是确已人到中年的徐帆,此次她所饰演的媒人林太太,不仅再次展现了自己方言表演的天赋(当然,这次是说家乡湖北话),在婚宴上一番痛陈亡夫的“失态”,则是电影表演上的一抹亮色。

  早年多部作品的过审波折,让冯小刚摸索出“有老百姓为我撑腰”的叙事策略,你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中国式的“感伤主义”——作为18世纪欧陆文学里一种的美学趣味,感伤主义也的确曾是对贵族化的英雄主义和古典趣味的反抗,由此也可以联想到冯小刚在中国导演群落中的异类身份:不是电影世家出身,没有电影学院履历。他明白在票房为王的时代,遵循这样的叙事策略最便于打通电影和观众间共鸣的心灵通渠,而人同此心取得情感上的最大公约数,同样也意味着商业目标实现的水到渠成。可以这么说,不管是以《甲方乙方》、《天下无贼》、《非诚勿扰》为代表的贺岁片,还是冯小刚间或几次转身而来的《集结号》、《1942》和《我不是潘金莲》,都带有感伤主义的特质。

  这十年来,冯小刚大概有两部电影给了观众需要带手帕纸巾入场的心理预设——如果说2010年的《唐山大地震》中的感伤主义明显是要撼动银幕前的观众,这一次《只有芸知道》则可以看出,感伤主义的投射首先是导演本人的内观达己。片中隋东风对亡妻的无尽思念,让人想到好莱坞电影《瓶中信》里的凯文·科斯特纳。而黄轩乘浮浮于海上怔怔地凝望,则穿越了时空蒙尘的小轩窗,是天人交感的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极具中国男人千百年来悼亡妻的风仪。

  尽管这只是一个简单不过,纯然相契的爱情故事,多少还是可以看出冯小刚所具备的社会敏感性与洞察力。情之一字,熏神染骨;死之为大,讳莫如深。面对那望不到底的深潭,黄泉路上一个人怎么走?特别的,半路被抛下未亡人,阳间的独木桥又该怎么过?不夸张地说,冯小刚再次为中国公众普遍缺失的死亡教育,提供了一个犀利又不失温情的样本。

  如果说前作《芳华》是冯小刚感伤同代人逝去的青春年华,《只有芸知道》则弥漫着“老之将至”的怆然淡定。冯小刚曾经写过这样一句话,“我发现通向过去的路没有一条是完整的。记忆不断地塌方,使上溯的脚步磕磕绊绊,有时不得不凭着经验修修补补。”出典在他那本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类似的语汇今次成了杨坤在主题曲中唱到的歌词,“让回忆有些入不敷出,穿旧的往事缝缝补补……”

  2019《只有芸知道》观看心得

  冯小刚贺岁档新片《只有芸知道》,讲述隋东风(黄轩饰)和罗芸(杨采钰饰)相知相守的恋情,搭配新西兰水墨画般的意境,给寒冷岁末捎来温暖和感动。特别是借由将死之人罗芸之口说的那句:“半路上留下的那个人,苦啊……”这个让隋东风迷恋了15年的女子,与其是在说一个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倒像是隋东风在新西兰海边唱一首送别故人的歌谣,他带着她的骨灰见证过去的岁月。

  双重倒叙回忆里醇厚的美酒

  《只有芸知道》源于冯小刚和战友兼助理张述的一个约定——因为冯小刚和张述夫妇很早就认识,而男人和男人之间跨越半生的友情。从2017年的《芳华》到2019年的《只有芸知道》,冯小刚都在贺岁档暖心献映。黄轩和杨采钰的组合,也跟着冯小刚一路拍摄。黄轩从青年演到中年,从齐肩的长发剪到寸头。隋东风为了完成亡妻罗芸的心愿,带着她的骨灰上路,分为四份都放在她喜欢的地方,看起来像是回忆和现实双线交叉的公路电影。但也并不完全是,整部电影很多场景就那么静静地停留在一个镜头,没有跌宕起伏的设计桥段,也没有旁白,只有音乐。那种“在路上”的感觉,让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视角,慢慢了解女主角罗芸悲情而短暂的一生,似乎是“公路电影”和“对话电影”的混合物。

  但重点却在于题材方面的创新,《只有芸知道》与冯小刚以往电影追求的历史和家国情怀截然不同。它没有《芳华》克制的渲染,最激烈的矛盾,来源于人和时光和病魔的抗争。

  新西兰太静了,体现在纯净的草原雪山、错落有致的乡间别墅、梦幻绿绸的北极光,阳光草地树木的自然滤镜,带来舒适透气的观感。双重倒叙的结构,使得片末的悲情并不那么悲痛。“我会尽我所能,让你过上最好的日子。我喝白开水,你就喝酒……”“你就是一个太阳,暖着我的心”这些真心的情话,就像岁月沉淀酿造的工艺,在多年以后化为回忆里醇厚的美酒。

  死生感悟是对过往最好纪念

  在《只有芸知道》中,有三个超现实甚至“魔幻”的情节:一是罗芸躺在椅子上醒来,看到屋外红衣女子罗芸回来;二是罗芸向北极光许愿,她想要餐馆着火,结果实现了,罗芸用她的梦想捅了隋东风一刀;三是隋东风在幻觉中与罗芸相见,他看到鲸鱼喷水,手心慢动作撒骨灰,仿佛看到罗芸的倩影。这三个情节在影片中看似突兀,却异常重要,正是它们,解了夫妻两“人鬼情未了”的心结。

  夫妻两在结婚当天有了对死生的深刻领悟,他们听到林太说的话:“如今你为什么要丢下我一个人……”,这正是生命脆弱的象征,罗芸对于死亡和失去有了彻骨的理解。她说:“半路上留下的那个人,苦啊。”《只有芸知道》中对死生的探讨,像极了《情书》,也像《你好,之华》。接近尾声,罗芸靠在隋东风的肩膀在病榻说着诀别的话,罗芸满含哭腔,依旧是林太那句话:“半路上留下的那个人,苦啊。”真正告别伴侣。片末,黄轩想吹笛,却发现罗芸塞在里面的字条,她说:“我没活过的年数你替我好好活着”。简单的问候,仿佛逝者只是暂时离开,没有比这更痛彻心扉的思念了。

  两首主题曲化解心结:《梦之路》“我的行李装着很多远方,还有片海洋”;《相爱的那天》“那是云想说,随风来生见”。身边上了年纪的人都忍不住啜泣,或许越是有人生阅历的人越有感触,人生循环往复,前尘往事不再,谨以此纪念一段相濡以沫的爱情。

  2019《只有芸知道》观看体会

  “这份真与暖是当下大银幕最稀缺的资源”,由冯小刚执导,张翎编剧,演员黄轩、杨采钰、徐帆、Lydia Peckham主演的贺岁电影《只有芸知道》12月20日正式全国公映!冯小刚作为国产电影贺岁档的开创者,新作一直备受期待,此前三轮全国超前点映和多城路演也让影片未映先火,想看人数更是屡创新高,目前电影已经取得了淘票票点映开分9.0,猫眼点映开分9.3,微博大v推荐度97%的好成绩。同步一路走高的还有电影的口碑表现,“温柔不失力量”、“哭湿一包纸巾”、“重新定义冯小刚之作”成为最瞩目的标签。公映当日片方曝光“相伴一生”口碑特辑,风和芸的爱情感动无数观众。有你的日子,就是我要过的日子,12月20日带最爱的人,看最暖心的电影。

  “年度最感人” 冯小刚返璞归真展温柔一面

  二十几年来,“冯小刚”这个名字和“贺岁档”一直密不可分,从《甲方乙方》到《芳华》,冯小刚拍尽人间百态和市井烟火,到了2019年,快62岁的他返璞归真,少了一份辛辣犀利,多了不少温柔平和,内心的柔软在贺岁新作《只有芸知道》中展现地淋漓尽致。谈及拍摄初衷,导演坦言:“现在非常想拍一些很美好的电影,新片来源于我的好朋友张述的真实故事,我们俩在部队就住一个宿舍,这么多年他又陪着我拍了十几部电影,感情非常深厚,用这部影片纪念他们相濡以沫的爱情,和我们的友情,也希望观众能在这个冬天带着温暖走出影院,感染身边人。”

  有影评人这样评价:“这部电影不仅在贺岁档中独树一帜,在冯小刚所有作品中也是独特的存在,它是对导演当下心境最直观的写照,千帆过尽,以情动人。”许多观众看完后内心升起阵阵暖意,“温柔又不失力量,作为中国最懂爱情围城和婚姻真相的男导演,这次不疾不徐地还原了爱情的本真与纯粹,没有人能拒绝这份美好。”

  “长在泪点上” 真实爱情故事打动男女老少

  《只有芸知道》根据冯小刚挚友的真实爱情故事改编,讲述了隋东风(黄轩 饰)和罗芸(杨采钰 饰)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故事。在异国他乡新西兰,隋东风和罗芸因为同住在一幢房子里而结缘,在房东林太(徐帆 饰)的见证下,俩人相识、相知、相爱,共同度过了十五年的婚姻生活,给彼此最踏实的陪伴。然而命运好似对他们开了个玩笑,罗芸中年猝然离世,半路上留下了隋东风,为了完成罗芸未了的心愿,东风踏上了为妻圆梦的旅程。

  至死不渝的爱情催人泪下,赚足观众眼泪,“数次泪流满面”、“一个大男人都绷不住”频频出现。年轻观众表示:“真诚而克制,平淡生活中点滴的相处并不输跌宕起伏的故事,反而那些细水长流更让人难以忘怀,眼泪不自觉地流出来,虽然没有经历过主人公面对的生离死别,仍然可以感同身受。”影片更吸引大量中年,甚至老年观众走进影院,“坐在我身边的爷爷奶奶头发已经白了,老两口一直擦拭眼角的泪水,电影结束仍站在银幕前不愿离开,可能是想起了曾经恋爱的时光。”

  “年度爱情佳片” 冯小刚汇集神仙阵容还原至美真情

  新作中黄轩和杨采钰再续前缘,不同于两年前的爱而不得,新作中两人诠释了一段至真至纯的爱情。有观众评价黄轩:“人到中年的温柔在他身上完美体现,那种踏实和安全感,是棉毛裤放在长袜子里的妥帖,是寒冬里捧着一杯热巧克力的温暖。”杨采钰饰演的罗芸也让人惊艳,“沉稳又不失活泼,她的身上有着沉甸甸的力量,让人由衷地相信罗芸这个人物。”实力派戏骨徐帆更是贡献教科书级的演技,一场痛哭思念亡夫的戏凭借一句“想他”,瞬间演哭冯小刚。“徐帆老师承包了我的全部泪点,看她演戏是种享受“,观众不吝赞美。饰演梅琳达的是新西兰演员Lydia Peckham,首次合作中国导演的她也受到了观众的喜爱,“向往梅琳达自由自在的生活,她活成了我们很多人希望的样子。”

  影片的幕后阵容同样强大,编剧张翎是《唐山大地震》原著小说《余震》的作者,也是原型人物张述和他妻子罗洋的邻居、挚友,“张述后来整理罗洋旧物,带给我两双她生前的红色鞋子,代表着她鲜活的生命,我穿着它们走了很多路。”深厚的情感幻化成文字、电影,分外触动人心。摄影指导赵小丁拥有《十面埋伏》、《影》等代表作,更曾提名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在他的镜头下,《只有芸知道》中的新西兰风景如画,“看完电影想立刻飞去新西兰看草原牛羊、极光鲸鱼,每一帧都美不胜收。”

  “开启单曲循环” 杨坤谭维维唱尽风芸凄美爱情

  以歌传情,以情动人,《只有芸知道》的两首主题曲让人印象深刻,不少观众表示“进入单曲循环模式”。主题曲《相爱的那天》由谭维维演唱,歌曲改编自新西兰毛利民歌,“准备了永远,没准备再见,备好了一生,却一瞬间”,直戳人心的歌词道出了隋东风与罗芸爱情的永恒与短暂。歌曲最后,谭维维一声若有若无的叹息,留下无尽想象。这声“叹息”被冯小刚导演特意保留,成神来之笔。谭维维被影片深深打动,直言道:“看电影时一直抽泣,导演给我介绍故事主人公时瞬间泪崩。”

  另一首主题曲《梦之路》改编自Bob Dylan的经典曲目《You Belong to Me》,杨坤以饱含深情的嗓音诉说了一个中年男人怀念妻子的感人故事。“没你的孤独才叫孤独,有你的心跳才觉舒服”,将隋东风的孤独心境一一展开,“酒窝装满笑容发着光,来生还依然那么滚烫”,罗芸的一颦一笑永远留在东风的心中。有网友感慨:“看过电影再来品味歌词,每一句都唱进心坎里,听着听着泪流满面。”

  “冯小刚突破之作” 年度爱情佳片暖心贺岁

  1997年,冯小刚以《甲方乙方》开创国产贺岁电影先河,并在此后的20余年里不断推出贺岁档佳作,票房成绩屡创新高。2017年,冯小刚作品《芳华》凭借超过14亿的票房成绩和优异的口碑表现,一路领跑贺岁档,2019年导演携《只有芸知道》重回贺岁,公映之前已积累下超高口碑,更延续了冯小刚作品中“爱”这一永恒的主题。除了观众与影评人,一众圈内明星看过影片后也是盛赞满满。贾樟柯导演发文道:“即使心硬如我,看到彩蛋还是绷不住了。”张国立表示:“安安静静、干干净净,突然看到这样一部用心、走心说爱的作品很意外,看完很暖心。”刘震云解读道:“罗芸通过让隋东风在她去世后帮她完成遗愿的方式来消解他的悲痛。”

  冯小刚导演坦陈:“想用这部电影在岁尾年初的时候给观众温暖,让人想起这一年的闪光时刻和幸福瞬间,再把这份温暖传递给身边的亲人、爱人。”12月20日电影已经全国公映,年度爱情佳片,岁末暖心之作,带上挚爱、带上父母,一起感受《只有芸知道》在这个冬天带来的温暖与力量。

  2019《只有芸知道》观看感想

  由冯小刚执导,黄轩、杨采钰、徐帆、莉迪亚·佩克汉主演的电影《只有芸知道》今日正式全国公映,该片改编自冯小刚挚友张述的真实爱情经历,讲述了漂泊半生的男人隋东风与妻子罗芸十五年相濡以沫,罗芸中年病逝,隋东风决定替亡妻完成遗愿的动人故事。

  导演冯小刚觉得,每个年龄段有自己觉得舒服的事情要做。今年61岁的冯小刚现在非常想拍一些很美好的,对自己的内心也有营养的电影。

  与冯小刚导演之前的作品不同,《只有芸知道》淡化了戏剧冲突,就像一首淡淡的、略带忧伤的散文诗,慢慢浸润着观众的内心。

  对于表演,导演也没有给演员设定条条框框,片中很多戏都是演员临场有感而发。新京报记者独家采访了黄轩、杨采钰两位主演,聊了聊影片创作的幕后故事。

  原型

  冯导和电影原型是多年战友

  冯小刚和电影的原型人物张述是战友,早年在部队文工团当兵时俩人住一个宿舍。张述谈恋爱第一天,在公交车上跟冯小刚说,我觉得这个女孩特别好,你帮我看看,冯小刚一看,说真好。女孩叫罗洋,和张述结婚后非常恩爱。

  2003年,张述夫妇从生活了十几年的加拿大回国,投身电影行业,至今参与了冯小刚十余部电影拍摄。不过,两人回国第二年,罗洋就查出患有骨癌,2015年拍摄《芳华》期间,张述离开冯小刚团队回加拿大专心陪伴妻子,一年后罗洋去世。

  从张述夫妇身上,冯小刚看到了爱情的理想状态,决定拍成电影,找来了《芳华》中合作的黄轩和杨采钰饰演。拍摄《只有芸知道》时,张述全程跟组,随时为演员解惑答疑。“他就是特别深情的男人,直到现在还在思念太太”,杨采钰说。

  前段时间电影上海首映那天,张述还分享了一个故事,11月27日是他太太罗洋的生日,张述当时在加拿大,他提前给当地电台发邮件,说能不能在11月27日当晚播放一首太太生前非常喜欢的曲子,后来电台真的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故事

  80%是原型人物真实经历

  《只有芸知道》中,80%的情节都是真实发生过的。比如,东风给罗芸买护手霜;两人去看鲸鱼的路上,东风跟别人打架,从警局出来后,两人感情升温;罗芸去世后,东风一路开车去上千公里外的海峡看鲸鱼,最后鲸鱼跃出水面,东风把罗芸的骨灰撒在了海里,这些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黄轩眼中的张述是一个非常风趣幽默的人,和片中的东风一样,会经常搞一些恶作剧,比如教餐馆的外国服务员说中文,将“谢谢”的中文换成“他妈的”,也都是原型人物的真实经历。

  而片中两人在赌场用赌博的方式来决定是否答应求婚的戏,则是虚构的,是为了更戏剧化一些。

  表演环境

  新西兰的安静帮助了表演

  整部影片大部分场景都是在新西兰取景拍摄,从新西兰北岛的奥克兰,再到南岛的库克山、凯库拉、克莱德等几个地方都有取景。新西兰给杨采钰的感觉,就像电影的气质一样,非常安静,自然风光浑然天成,“我从来没有见过一边是雪山,雪山下是绿地,有很茂密的树,再往这边就是海边,在别的地方很难看到这几个景象在一个画面同时出现”。

  杨采钰特别喜欢每天收工之后去外面跑步,感受那种气场和磁场,让自己内心也变得很安静,“我觉得这种安静的状态对演这样一部安静的电影是很有帮助的”。

  在新西兰拍摄,每天工作10小时,每周有一天休息。这种工作节奏对于黄轩很舒服,他觉得如果连续不停拍几个月,人是会疲的。每周休息一天,可以整理下内心,从角色中跳出来稍微喘口气,洗洗衣服,锻炼下身体,是一个很好的调整。

  电影中,东风和罗芸住的房子下面有一棵古树,只有它一棵树孤独的站在那。黄轩也很好奇,为什么这棵树周围都没有树。片中他有句台词,说怎么就这一棵树长得这么旺盛,因为它想活,树也有精气神。“我不知道是不是编剧老师看完景之后写出的这段词,不然哪有这么巧合的事”。

  表演理念

  这部戏更多是即兴发挥

  对于表演,导演没有要求演员一定要把原型所有的特质表演出来,而是希望演员去感受角色。杨采钰觉得,这部戏更多的是临场发挥,读完剧本,再融合新西兰当地的风土人情,自己会有所感受。如果做了特别多功课和设计后再与对手演员表演,碰撞出来的火花不一样。有一次拍戏,张述对杨采钰说,你今天早上到现场,从我面前走过,我突然恍惚了一下,觉得罗洋在我面前走过。张述说这些话的时候,眼眶已经湿润了。

  在表演上,黄轩与杨采钰的理念是一致的,“我没有想过怎么去演,怎么去设计,只是特别想让自己生活在这个人物的状态里”。为了更接近人物状态,黄轩和杨采钰提前去了中餐馆体验生活,整个拍摄过程,黄轩都穿着戏中东风的衣服,直到杀青后才脱下来。

  动物戏

  狗狗布鲁是“专业演员”

  片中东风和罗芸养的狗狗布鲁也是有原型的,是张述罗洋夫妇捡的一只流浪狗,狗狗去世之后,夫妻二人又养了一只猫。布鲁得病那几场戏是全片很大的泪点,布鲁的一些反应和情绪特别到位,让人心疼。

  与之演对手戏的杨采钰在表演时,都被布鲁的情绪感染,“它抽搐一下,就把我情绪给调出来了,整个人立刻进入了比较悲伤的状态”。在平时的相处中,杨采钰得经常讨好它,“平时戏服里揣的都是狗零食,见到它就喂它吃。”

  黄轩说,布鲁其实是新西兰当地的一个专业“演员”,专门拍电影,有公司、经纪人,经纪人就是它的训练师。导演会提前邀它的训练师把所有动作告诉训练师,训练师就开始对狗进行训练,到现场后一定会完成导演的指令,黄轩也被布鲁的表演折服,“它非常专业,几乎可以完成你提出的所有要求,让它躺着不动就不动,奄奄一息的,一喊卡,它就起来了,太神了”。

  病房戏

  没排练,没对词

  东风和罗芸在病房的那场戏,导演特意放在最后拍,是在新西兰的最后一场戏。拍摄前,导演把整场戏的台词修改了一遍,然后把两位演员叫到车上,将重新写好的台词念给他们听。读到一半,导演已经泣不成声,点了支烟缓了缓,又继续念下去。读完台词之后,黄轩和杨采钰的眼眶也泛红了,三人都没有说话,安安静静在车里坐了十几分钟,现场准备就绪,开拍。

  两位演员都没排练过,甚至连台词都没有对过。黄轩回忆起这场戏,仍然印象深刻,“拍之前大脑一片空白,但是,心跳非常快,嗓子眼非常紧,总觉得要面临一个让我很不舍的事情。”

  为了表现出人物的虚弱,杨采钰比之前瘦了许多,黄轩一抱,感觉像一把骨头。当罗芸说,我可能醒不过来了,黄轩就忍不住了,“本来不想这么早就流眼泪,但克制不住”,整个身体都在抖。

  鲸鱼戏

  黄轩对着空气完成表演

  为了完成妻子罗芸生前的心愿,东风带着妻子的骨灰驱车上千公里去海上看鲸鱼。在等待了很久之后,东风终于在海上看到了成群的鲸鱼跃出海面的壮观景象,他将妻子的骨灰撒在大海里。

  然而,现实的拍摄并没有电影中那么浪漫,“我至今没见过鲸鱼”,面对新京报记者,黄轩略带遗憾地说,那场戏的鲸鱼是特效合成的。因为在海上,你要等着跟鲸鱼配合拍摄太难了,你不知道它什么时候会出现,也不知道机位应该摆放在哪个位置,太不可控了。最后,导演只能通过后期CG技术合成了一群鲸鱼的特效镜头。

  而对于黄轩来说,在表演上面临的问题就是要对着空气进行无实物表演,“他们就告诉我那块会有一个什么出现,这块会有水花,它的尾巴会翘起来,全是靠想象”。

  然而,在戏中没有看到鲸鱼的杨采钰在戏外弥补了这个遗憾。当黄轩在拍海上撒骨灰那场戏的时候,正好没有杨采钰的戏,她就去了凯库拉,“那段时间正是抹香鲸迁徙到那边捕食的季节,很幸运地看到了”。她将拍到鲸鱼的视频发给黄轩,而此时的黄轩正在海上对着空气与“鲸鱼”表演,特别荒诞。

  婚宴戏

  临时赶拍都喝了酒

  片中东风和罗芸结婚,没有举办隆重的婚礼,只和房东林太三人吃了一个简单的火锅婚宴。杨采钰说,这场戏本来并不在当天的拍摄通告里,因为那天前面的戏拍的很快,导演就想抢天光,先拍个婚宴戏的全景,第二天再拍一些近景。

  当时杨采钰和黄轩心里没什么负担,也没想太多,开拍前三位演员喝了点酒,都用当下反应去表演,在杨采钰看来,那时大家已经能够沉下心来体会人物的心境,“我听隋东风说那些话,太感人了”。

  这场戏总共拍了两条就过了。导演拍完第一条的时候,非常激动,跑过去问摄影师刚刚有没有捕捉到演员的表情还有情绪上的变化,摄影师全都捕捉到了。

258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