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语文教案 >

小学四年级语文《围魏救赵》优选教案

时间: 李斯21287 分享

  《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围魏救赵》优选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四年级语文《围魏救赵》优选教案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的生字词语。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复述课文中进一步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概括有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孙膑善于分析、因势利导的聪明才智。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意思,感受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孙膑的资料,了解有关孙膑的故事。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1.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认读课文中的词语吗?多种形式检查认读文中的词语。

  (围魏救赵、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以逸待劳、稳操胜券、心服口服、惊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罗地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

  2.老师示范说一个这样的句子。(一支拥有八万精兵的军队由进攻时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一切就发生在“围魏救赵”这个故事里。)相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一句与课文有关的话,帮助对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试着简要介绍课文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试着把课文分成四个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

  第一部分: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孙商议,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围魏救赵(9~12段)。

  第四部分:孙膑设伏,齐军大胜(13~14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部分(抓重点词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读一读,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队怎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应的词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为了体现魏队强大,课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1)“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直接写出了魏队的强大。庞涓率领的军队在攻打赵国时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2)齐国的担心间接写出魏队的强大。

  3.结合自己的理解,练习读相应的关键词句,你还能读出什么信息?

  (严峻的形势让齐国必须出兵救赵,然而面对强大的魏军,齐国想救赵也不是那么容易。这为后文齐军大胜,体现孙膑的足智多谋埋下伏笔。)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对话中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1.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计直奔邯郸,联系上文试想这次救援会是什么结果?如果直奔邯郸有可能:

  (1)邯郸失守,因前文提到“赵国危在旦夕”。

  (2)打了胜仗的魏军士气高涨,远道而来的齐军若与魏军主力硬拼,胜负难料。

  3.再读孙膑的话,体会孙膑计谋的绝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膑先对魏军的优势、劣势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实就虚,攻打大梁”的计谋。

  “乘虚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势的分析,又有行动的策略,孙膑的计谋判断准确、措施果断。

  4.从“胸有成竹”“稳操胜券”这些词中,你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三)学习第三部分。

  1.孙膑的计谋是怎样具体实施的?自由读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话简要说一说。

  2.在齐军“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时,魏军士兵的心里发生了什么变化?从这里又可以看出孙膑的计谋妙在什么地方?

  (孙膑一方面让无名将领带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国都城大梁。魏军洋洋得意之时放松了警惕,孙膑的计谋得以顺利实施,一攻一逼让魏军实力消耗,出其不意的举动又令魏军人心惶惶。孙膑的计策不仅从体力上打败了对手,更从心理上战胜了对方。)

  3.把自己感兴趣的精彩部分再读一读。

  (四)学习第四部分。

  1.在孙膑的“一攻一逼”之后,这件事的结果会怎样呢?自由读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军在进入孙膑设下的伏击圈后是个怎样的状况呢?找出相关词句读一读。

  3.魏军此时的“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与攻赵时的“所向披靡、势如破竹”相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4.对于孙膑的“围魏救赵”你有什么看法?

  四、再读课文,讲述故事

  1.再读课文,结合课后第二题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根据课后第二题的提示,在小组内讲一讲“围魏救赵”这个故事。

  3.小组推荐组员为全班讲述这个故事,共同交流评议。

  4.故事交流会:讲一讲课前搜集的其他有关孙膑的故事。

  五、自主积累,书写生字

  1.找出课文中的成语,用“读一读,记一记,抄一抄”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积累。

  2.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

  附:板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围魏救赵》优选教案二

  一、感知课题

  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通课文,初步感知

  1. 课文究竟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大家通读课文,注意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3. 出示全文的生字新词,开火车诵读,并把生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

  4. 分小组分读课文。注意在评价中正音。

  5. 读完全文,结合课后2题理清脉络。

  6. 指导生字书写。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第1部分

  1. 读一读,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 魏队怎么样?在文中勾画出相关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3. 为什么在这种状况下,齐王还要去救赵国?(适当地引入“唇亡齿寒”的故事)

  4. 读课文。

  第2部分

  1. 分角色读田忌、孙膑的对话。从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2. 出示课后句子,理解孙膑计谋的绝妙之处。

  3. 读孙膑的话,从中你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

  第3部分

  1. 孙膑是怎样安排的?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 读文,魏军的心里有哪些变化?

  3. 从孙膑的安排中你体会到什么?

  第4部分

  1. 事情的结果怎样?读最后一部分。

  2. 为什么孙膑要选择桂陵这个地方与魏军交战?

  3. 魏军当时是什么状况?

  4. 读最后一部分,你想对孙膑说什么?

  四、讲述故事,拓展升华

  1. 读全文,再次梳理课文脉络。

  2. 小组内讲故事。

  3. 指名在全班讲故事,交流评议。

  4. 拓展推荐:充满智慧的历史故事有很多,如《弦高犒师》《宰相甘罗》等。☆军事家孙膑

  他是孙武的后人,生于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因其受过膑刑(剔去膝盖骨),故名孙膑。孙膑是中国历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孙膑在战术上因势利导,制造假象,用围魏救赵、避实就虚、减灶示敌等谋略使敌产生错误判断而自动就范,在中国战争写下了光辉的篇章。特别是其创造的“围魏救赵”的战法,为历代兵家所借鉴。著有《孙膑兵法》。

  ☆孙膑与庞涓

  孙膑与庞涓本是要好的师兄弟,都跟随鬼谷先生学习兵法。庞涓求取功名富贵心切,学业未成,就投靠到魏国当了将军。孙膑继续求学,深得孙子兵法的精要,后被庞涓“邀请”到了魏国。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设计陷害孙膑,还假意关心他。孙膑遭陷被剔除了膝盖骨变成了残废,还为庞涓背写孙子兵法以答谢庞涓救命之恩。后来孙膑得知,后悔莫及,焚烧了兵书,并装疯麻痹庞涓。后来,孙膑被人救到齐国受到齐威王的重用。在马陵之战中,孙膑以逐日减灶之法迷惑庞涓,迫使庞涓大败,身亡,从而报仇雪恨。

  小学四年级语文《围魏救赵》优选教案三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理清文章脉络。

  2、抓住重点,复述故事梗概。

  3、积累课文中的成语。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难点:

  把握课文内容,弄清文章线索。

  教学流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课题:孩子们,还记得《田忌》的故事吗?里面的主人公是谁呀?(孙膑)(简介孙膑)今天就让我们在学习一个与孙膑有关的故事,去进一步领路孙膑卓越的才能和超凡的智慧。一起去感受惊心动魄的围魏救赵这场战争。

  2、读题质疑:让我们齐读课题两遍,“围魏救赵”是三十六计中的第二计。看着题目,你有什么疑问?(根据质疑梳理问题:为什么围魏救赵?谁围魏救赵?怎样围魏救赵的?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孩子们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这个精彩的故事,请孩子们跟随朗读带自己轻声的读一读课文。

  2、孩子们,为了更好的读懂课文,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本课的生字词语。

  词语:课前我已经检查了孩子们的预习情况,完成的很棒,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词语中,用你们最美的声音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吧,每个词两遍。你们的声音真的很美。

  三、再读释疑,理清脉络

  1、再读课文,用自己的话释疑:(“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 让我们带着刚才的疑问自己再次读一读课文。)

  (1)故事起因:(边问边板书)想一想,故事中有那几个国家?谁攻打谁?找到的孩子请举手。魏国派的是谁去攻打赵国呢?(庞涓)带领的魏军一路(所向披

  靡,势如破竹),把赵国的都城(邯郸)围了个严严实实,所以,赵国(危在旦夕)。于是赵国就向他的邻国(齐国)求救。齐国会帮助赵国吗?为什么?文中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个句子吧!我们再来看看地形图,或许你就会更加理解为什么齐国会出兵帮助赵国了。请看这是赵国与齐国相邻,如果魏国占领了赵国,那魏国下一个攻打的目标可能就是(齐国),所以可以说齐国既是为了帮助齐国,更是为了自保,而不得不出兵。赵国和齐国的关系可以说是唇齿相依,唇亡齿寒的关系。(课件出示)孩子们,刚才我们说的这部分内容其实就是故事的(起因)看看文章哪些段落是故事的起因。(1--2)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请用双竖线做好标记。让我们一起读一读故事的起因吧,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故事的起因,(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并记在文中相应的空白处。(5分钟)

  (2)故事经过:齐国是怎样救赵国的呢?这是故事的(经过)孩子们我们都知道,在写作的时候这部分内容要怎样描写?(详细)现在请孩子们小组合作学习这部分内容,想一想课文是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完成课后第二题,并按照提示用双竖线把课文划分为四部分。(田忌和孙膑先根据战势商议好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再派小部分兵力佯攻襄凌,主力却直奔大梁,逼得庞涓只能放弃攻打邯郸,回护大梁。(交流)(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3---8)(9----12 佯攻襄凌、围魏救赵)(10分钟)

  A、第二部分,齐国派谁出兵帮助赵国呢?起初他们各自是怎样打算的?他们最终商议,直接攻打哪里?孙膑是怎样说服田忌的?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3---8)你们小组合作完成得不错,我想再请一个小组为我们快速的介绍一下这一过程,其他的孩子想一想能不能用简单的话归纳这部分内容。(田、孙商议,直取大梁)

  B、第三部分,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了麻痹庞涓,孙膑怎样做的?(佯攻襄陵)佯攻是什么意思?虚张声势的进攻。而齐军主力却直奔大梁去了。)哪些段落在讲这部分内容?(9---12)如果我们用简单的话来概括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佯攻襄陵,围魏救赵)

  (3)故事结果:围魏救赵的结果如何?请快速浏览故事的最后一部分,并归纳它的主要内容。(魏军感到桂凌时,进入齐军埋伏圈,庞涓只能率兵落荒而逃。)用简单的话就概括为:孙膑设伏,齐军大胜。

  根据事情发展的顺序,我们把本篇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再次回顾一下围魏救赵这个故事。有哪几个国家,(魏、赵、齐),谁攻打谁(魏国攻打赵国),魏国派出的是谁去攻打(魏国将军庞涓),赵国的都城邯郸被围得个严严实实,赵国危在旦夕,向(齐国)求救。于是,齐威王就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大军出征。田、孙商议,在佯攻襄凌的同时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在魏军日夜兼程赶回魏国救援时,在桂凌设伏,齐军大胜。

  四、抓住重点,复述故事:(刚才我们一起回顾了这场战争,你能不能用你自己的话复述这个故事)

  1、回忆复述故事的方法。

  (1)分清故事主次。

  (2)抓住每一部分的重点词语。

  (3)主要内容复述略详,次要内容简单带过。

  2、请生复述。

  五、积累词语,结束新课

  (孩子们:通过复述故事我们知道起初魏军是一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攻无不克的强大军队,可最后怎么就成了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落荒而逃的残兵败将了呢?让我们下次课再来合作学习围魏救赵成功的原因吧!)

  作业(4分钟)

  摘抄本课的四字语。(完成课后选做题)


相关文章:

1.四年级语文上册复习知识点

2.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词语归类汇总

3.最新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

4.小学语文四年级文学常识总结归纳

5.2018四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人教版

3137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