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品专栏 > 美文欣赏 >

教育孩子成长的心得感悟美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时间: 析娜1196 分享

  编者按:我们一直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很多家长喜欢无所顾忌地妄加断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某一点暂时的“缺陷”品头论足的现象比比皆是。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从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说起

  作者:冯根林(安徽)

  我们一直说不要给孩子“贴标签”,班主任和家长也都知道不应该给孩子过早地下负面的结论。但实际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心底总还是喜欢无所顾忌地妄加断言,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对他们某一点暂时的“缺陷”品头论足。

  深究原因,我们还没有完全了解给孩子“贴标签”的极大危害。因此,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

  该实验是心理学家津巴多1971年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实验前通过了专门心理测试,24名受试者都是“正常的、心理健康的好人”。

  这些情绪稳定的大学生通过掷币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扮作狱警,一组扮作犯人。本来这个实验计划进行十四天,但到了第七天就宣告终止了。原因是这项实验对扮演的实验者都造成了心灵的伤害。

  实验开始时,为了真实地模拟现实,担任“囚犯”的学生身份以数字代替,每个人都穿上犯人的衣服,戴上脚镣和手铐,有些学生是在家里被逮捕的,被铐上手铐,戴上牛皮纸头套,而执行逮捕行为的是同意与津巴多合作进行实验的加州警方,面对呼啸而去的警方,不明就里的邻里大为惊讶;而担任“看守”角色的学生则是穿着警服,戴上黑色的墨镜以增加权威感。在囚犯进牢时,按照监狱的正式程序对犯人进行裸体的搜身,他们拥有一切真实狱警所拥有的权力。

  在斯坦福大学古老而庄严的心理学大楼地下室,“好人”之间的敌对情绪日益升级:看守们想方设法折磨囚犯;囚犯们则继续承受着折磨,以行尸走肉般的顺从回应。在试验开始的时候,看守和囚犯之间没有任何的差异性;而在试验持续了一周以后,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第六天,试验随着一名年轻女士的到访终止了。

  这位年轻女士是津巴多的女友,应邀中途参与“监狱试验”。她刚获得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

  津巴多的女友在周四晚上来到了斯坦福监狱。这晚负责轮班的是斯坦福监狱最“臭名昭著”的狱警。这位“狱警”曾是一个绝对的好学生。但是,年轻女士开始试验观察时,看到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他戴着黑色的墨镜,手持警棍,身穿制服,放声嚎叫,痛骂犯人,让犯人报数时表现出一种粗暴的态度。随后,她还看到了囚犯在洗浴时遭到了非人折磨和羞辱。

  离开了试验现场后,津巴多女友愤怒而恐惧,她流着眼泪对津巴多说:“你对这些孩子做的事情太糟糕了!”她不相信眼前的津巴多就是那个曾经以爱生如子闻名、最温柔而敏感的心理学家。

  在女友的责问下,津巴多终于清醒了。他从扮演的监狱长角色、从他对试验理性的准确和客观的追求中脱身而出,向他的爱人道歉。并且在第二天早上终止试验,反省整个过程:一场模拟的试验是如何逐步演化成一个真正的监狱?一群“好人”为什么仅仅六天时间就都变了样?

  一场没有完成的心理学试验,就能完全向我们证明:即使是心智成熟心理健康情绪稳定的大学生,在他们被贴上标签之后,他们就在向着“标签”靠近,甚至完全成为“标签”应有的模样。

  当我们给智力萌芽、心智初开,有无数种发展可能的孩子随意下定论的时候,你想过那断言可怕的后果吗?

  因此,当你准备这样脱口而出的时候:“这孩子智力有问题”、“这个学生有点自闭”、“他从来不会说真话”、“你怎么这么差?”、“你一直不知道什么是礼貌,不会称呼人”、“字一直都很丑”、“学习不行”……请你再想想斯坦福大学的“监狱试验”,成年人的一次口无遮拦,也许就毁了孩子的一生。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公众号:天府散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学习啦


4043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