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课外必读书目 > 法律人的必读书籍推荐

法律人的必读书籍推荐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法律人的必读书籍推荐

  法律人必看的书籍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法律人必看的书籍,希望您喜欢!

  法律人必看的经典著作书目

  1、《历史深处的忧虑——近距离看美国》——林达

  一本美籍华人写的关于美国社会的故事性书籍,让人感觉在美国,法律就是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法治是一种生活方式和日常的存在。在这本书里,作者以独特又敏锐的洞察力,结合血肉丰满的生动案例,辅以深入浅出的语言,向我们全面、细致、客观的展示了一幅美国民主政治体制,尤其是司法制度的精美画卷,矫正了一些人们从看电影大片中产生的想当然的常识性的错误,令人获益匪浅。

  2、《政法笔记》——冯象

  本书可以说是冯象的“案例”随笔,是旨在提供一种真正的“普法文章”。从孔夫子名誉权、鲁迅肖像权、婚前财产公证、取名用生僻字、性贿赂、人体写真,到版权、美国大选……涉及“政法”的各方面。《政法笔记》所做的,即是对现代资本主义的一种特定社会控制方式——法治——的追究与批判。

  3、《制度是如何形成的》——苏力

  朱苏力的著作,往往从身边日常惯见的“俗话、俗语或俗事”出发,分析出令人惊叹的学术意义来。本书亦是如此,对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些观点、看法或认为想当然的东西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尽管有时候我们不一定同意苏力的观点,但是他对问题的态度、对观点的论证过程、特别是他独特的叙述方式,足以让我们在阅读的同时感觉到知识的愉悦。

  4、《法治及其本土资源》——苏力

  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制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从而使我们开始彷徨,于是我们开始反思,然而大多反思的结果是“把‘现代法制’看作一个有待于明天实现的理想,而把本土情境视为存在于今天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现实------从而我们面临的便是理想的不能实现和现实的不甘妥协之间的两难困境”(赵晓力言)。正是在此背景下,苏力用一种新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困境以期寻求最佳答案。

  5、《法理学:法哲学与法律方法》——博登海默

  《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一书并非纯粹性的学术著作,而是美国大学法学院的法理学教材,这对我们了解西方法理学、西方的法学教育、西方的教材撰写编排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因此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其意义要比纯粹性学术著作更大,是能启发法学思维的一本好书。

  6、《正义论》——罗尔斯

  正义论是一部学术内容丰富、思辨难度颇大的著作。它集罗尔斯思想之大成,把罗尔斯十多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中表达的思想发展成为一个严密的条理一贯的体系──即一种继承西方契约论的传统,试图代替现行功利主义的、有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理论。它不仅反映了西方学术界20年来争论的主要问题,而且深刻反映了西方社会的内在矛盾,为读者思考正义问题提供了极好的文献。

  7、《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本书虽囿于时代的限制,在思想上有其局限性,但在西方的法学著作中,可称之为具有独特风格的百科全书,也是西方法学最早的古典名著。孟德斯鸠与其以前的法律学者主要满足于对法律条文的解释不一样,他力图从法律以外,从历史、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去研究法的精神,从社会的进步去探求这种精神在政治、法律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和一般规律,并从法律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中探求法律的精神实质,也即探求法律的最高境界。

  8《乡土中国》》——费孝通

  这本书虽然是社会学入门级读物,却有着深厚的理论素养作为支撑;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乡土浓浓的气息,没有了让人忘而却步的拗口难懂的理论术语,读后确有万条万缕了然在胸的豁然开朗感。

  9《论犯罪与刑罚》——贝卡利亚

  《论犯罪与刑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犯罪与刑罚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也是一部震动了全世界的经典之作。该书深刻地揭露了旧的刑事制度的蒙昧主义本质,依据人性论和功利主义的哲学观点分析了犯罪与刑罚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刑罚人道化原则;并且呼吁废除刑讯和死刑,实行无罪推定。

  10《法辨: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梁治平

  本书是作者的第一部论文集。作者追随法儒孟德斯,而力图推陈出新,以“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原则,以奠定比较法律文化研究的基础。这些文章曾经以其锐利之思想、清新之文风而引人瞩目,不但令众多外行一窥法理堂奥,因得以亲近法律,同时也使法律学子领略了法律写作的另一种样式,耳目为之一新。

  法律人必看的书籍

  1、《通往法治的道路——社会的多元化与权威体系》

  本书是中国当代著名法理学家季卫东教授论述中国如何通过法治重新塑造的权力结构和权威体系,构成一种普遍认同的秩序和制度模式的力著。中国正通过法治走向民主,并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转移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进入一个全新的文明时代。

  2、《法庭上的心理学》

  本书由19个案例剖析组成,将心理学方法科学地应用于整个司法过程中。本书所彰显的心理学应用路径和前景已不局限于法官对生活积淀和人生经验的零星积累和不自觉运用,而更加侧重于专业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及其与司法实践的能动联结。本书中的法官们找到了一把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钥匙。他们不仅是精通法律、对案件明察秋毫的法官,同时也是熟谙心理学、对当事人内心洞若观火的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本书的实例不仅凝聚了法官对公正司法的执着追求,亦饱含了他们尊重生命与人格,情法交融的人文情怀;不仅为法官化解矛盾纠纷提供新的视角,亦可以作为对普通群众进行的诉讼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普及。

  3、《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

  宪法生长于历史之中,不同文化与传统孕育着不同模式的宪法形态。宪法的历史浓缩着一个民族追求正义与自由的精神,记载着民众的欢喜、痛苦与艰辛。作为国家独立与尊严的象征,拥有一部令人自豪的宪法乃是现代国家理性的标志。一部宪法的诞生伴随着文化、政治与社会的相互博弈,讲述着制宪者们的智慧与民众的生活。对待制宪史,我们需要以理性与客观的立场探求制宪背后的价值与事实,以宽容的哲学评价历史上的宪法和制宪者们付出的努力。《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以1954年宪法诞生的档案资料的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宪法社会学的方法,力求客观地展现宪法诞生的背景与制宪的具体过程,探求1954年宪法的历史地位与时代精神,梳理中国宪法发展脉络与内在逻辑,为客观地解释中国宪法的历史正当性提供事实与分析框架。

  4、《最好的辩护》

  艾伦·德肖维茨,被誉为“美国当代最成功的辩护律师”的德肖维茨在本书中记录了他曾代理的最富有争议、影响面颇大的十几起案件,将案件的故事背景和诉讼过程进行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叙述和描写。书中不乏曲折跌宕的案情发展、纯熟的辩护技巧、精彩的辩护场景和令人意想不到的诉讼结局。每个引人入胜的案件犹如一部好莱坞大片在读者脑海中上映。作者代理案件注重办案技巧,强调以理取胜,坚持“以攻代守”的策略,认为“最好的辩护”就是“进攻”!书中对此进行了着重描写。

  5、《致年轻律师的信》

  本书凝聚了作者执教哈佛和律师执业37年间的人生阅历和心得,提炼出了37条忠告,内容涉及人生感悟、经验教训、成败得失、做人原则、职业规划及建议等多个方面。既充满哲理又发人深省。希望这本精华浓缩、见解独特的小书,能够给站在人生岔路口的年轻律师和学子一些指引和帮助。

  6、《美国陪审团制度》

  在欧洲和亚洲试行陪审团制度纷纷失败后,只有美国的陪审团制度完整地保留下来并持续发挥它的影响力。探讨美国陪审团制度的书总是市场热点,本书作为美国耶鲁大学的耶鲁当代法丛书之一,其学术价值和学术影响力不可小觑。正如丛书总编辑也是耶鲁大学法学院院长所说:对那些想从一个具有批判性但又持同情态度的视角来概览刑事及民事案件中陪审团作用的人来说,这本书就是为你写的。

  7、《你的权利从哪里来》

  作者德肖维茨从法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权利的来源,用语简练,层层深入,丝丝入扣。为我们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思维方式。德肖维茨是美国当今最著名的律师与法学教授,其在中国已经出版的作品都广受欢迎。这本书主要从法理学的角度探讨个人的权利来自何处。在这本书中,德肖维茨提出了一种全新而令人信服的答案。传统的理论中有权利来自上帝,来自自然法--"天赋人权",来自法律的规定等等说法。德肖维茨既怀疑真的存在位于宪法与法律之外的自然法?我们如何知道自然法说了什么?而权利为什么会随时空不同而变化?另一方面,如果权利不过是人类法律的产物,为什么我们允许权利凌驾于人民意志之上?少数人的权利可以胜过多数人的意志,其论证的基础何在?由此,德肖维茨主张权利并非来自上帝、自然、逻辑,或是仅仅来自法律。人生是个试错的过程,对权利来源和本质的探寻与认识亦然,这本书或许有助于大家少走些弯路,多几分启发。

  8、《寻找现代中国 穿越法政与历史的对话》

  本书以对谈的形式,纵论中西交汇、古今之变,探索现代中国的法政起源以及内在动力,在晚清以降的三个“现代中国”的历史演进中,揭示其承转启合的张力结构和升降沉浮的命脉节律。本书的出版,代表了法政思想家深入中国政法传统机理的一次理性探索。

  9、《精英与平民》

  本书是一本关乎中国未来政治生活、关乎中国政治制度顶层设计的政治学书籍。她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说,或许意味着我们在民主建设、民主建言上有了一本从中国历史、中国国情出发去思考、去研究的托克维尔式著作。

  10、《批判官员的尺度》

  两度普利策奖得主安东尼·刘易斯原著,畅销译作《九人》译者何帆翻译。“我想不出什么案子,能比这起案件更有利于促进整个国家的思想交流了。”本书以在美国家喻户晓的“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连线展现了200多年来美国言论自由的司法斗争史,既理性而坚定地阐述和捍卫了批评之声与新闻自由的真正价值,同时,又一再冷静地提醒我们,自由不可滥用。

3433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