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感悟文章 > 创意生活文章3篇

创意生活文章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创意生活文章3篇

  创意生活文章 鱼泪

  我很坚强,坚强地像尽管流着血,却依然搏击长空的鹰。鹰没有泪,但我却有。我是一只鸡蛋,外壳坚硬,却不堪一击,只留下碎片。我笑自己,为什么眼泪不争气,一不小心就滚落一地。

  有时候,看到某个画面,心一软,眼泪就湿了面颊;有时候,钻在被窝里,四面的黑暗向我涌来,我不敢睁眼,可闭上眼,世界依然是黑的,突然发现,自己是这样脆弱,在被子的一角慢慢蜷缩,蜷缩。明明是很坚强的自己,泪依然淹没枕角,是因为在黑暗面前,自己不能伪装吗?总是害怕自己,害怕自己把脆弱的不能轻触的一面被世界看到,所以把自己用坚强的外壳一层一层包裹起来,自己却喘不过气。

  我很脆弱吗?是的,我努力很努力,好像自己是冷血动物,又把热情的一面留给大家,我的软,不能碰触,一碰即碎。我不屑于别人深深刺痛我,却又转过身向我道歉;我不屑于别人的安慰,好像那样只会给自己留下更深的伤。而我又害怕失去朋友,我害怕孤独,害怕别人离我而去,那些关于青春的零碎,我不敢拾起。

  或许记忆是美好的,又是恐惧的,我讨厌生活在回忆里,无论是丑抑是美,会议总令人无限疲惫,似乎五年以前的事怎么都记不起了,忘记过去应该是奢侈的。否则泪是止不住的。

  有人说,时间是最伟大的治愈师,将曾经的闹痕,像妙手回春的医生淡化你的记忆,或许是哪次的不经意,就是有稍稍的惶恐,以及瞬间瘫倒的防护界,丧失掉了安全感。我不敢在明亮的日光下睁眼,好像阳光能洗净一切装束,它会灼烧我浅褐色的瞳仁,把我内心照的明亮,有那种生疼的痛感,我想要哭,把内心所有愤懑哭出来,我不想让我一个人疼痛,这种感觉太寂寞。

  岁月像是无翼鸟,退化了庞大的黑色翅膀,灰色的悲伤,我躲在暗影里,独自一人,挂好泪痕。

  鱼说:“我没有泪。”

  海说:“不,我能感觉到你的泪,因为,你在我心里。”

  创意生活文章 品龙乡

  中原之地,物产锋芒;龙乡之居,人杰地祥。

  走过二十余载的“龙乡”濮阳,正在以新的姿态来面对风起云幻的竞争时代。作为一个“龙乡”的居客,此时正觉得家乡濮阳是那么亲切。而一种品“龙乡”的意趣悦上心头。

  北通首都,西依太行,东临山东,立于华北平原之上,望眼看去,正是一风水宝地。不必说黄河母亲的相伴让我们心有余实,不必说中原油田的矿源丰富让我们享誉世界,单是这“中华第一龙”便可表明:中华大地,风风雨雨五千载,我们的根--在这里。品濮阳,亦是品龙乡;品龙乡,亦是品华夏。濮水河畔的青柳,再微风拂吹下,竟是如此风姿招展。中心广场的一花一木,皆是我濮阳的沧桑历史。好一个园林城!好一个卫生城!好一个国际花园城!!是濮阳的骄傲,是濮阳人民辛勤的努力才得到的。

  我漫步在金堤路上,苍绿挺拔的树干,遮住了夏日的毒日。公路上的绿荫是如此沁人心碑。品她的美,品她的绿,品她的处处景中皆寓情。

  宽广平阔的人民大道,是我们濮阳的一景,文化宫,中心广场,人民政府,绿色庄园,她们的一幕幕映在我的脑海深处,有一种欣然的接受藏于其中。

  在这幽长的戚城公园小道里,去探寻历史,了解历史。正是源于我们对历史的鉴证,才使我“龙乡”文化似三千东逝水,渊源流长;似万丈金光,洒向中胄。

  濮阳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用心来品味我“龙乡”人民的朴实,有趣。夜晚的灯火照亮了这里,老老少少尽情地欣赏茁壮成长中的小城。在他们的欢歌笑语中,正诉说着对“龙乡”人民所带给世人的人间温暖。

  我热爱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我热爱这里的“龙乡”人民。我的童年在这里回味,我的未来在这里放飞!濮阳是我生命里最璀璨的明珠!

  陶渊明诗云:“久在凡笼里,复得反自然。”“龙乡”的人民是幸福的,他们保持了一种与自然最亲密的接触,共建和谐生活,共建和谐濮阳。这是我们所追求的,也是所向往的。

  品龙乡濮阳文化

  倡中华五千风光

  创意生活文章 长安城

  暑期去西安旅游,特意前往北郊的村落,寻找汉长安城留下的遗迹。

  两千年前曾是繁荣的帝都,现今放眼望去只有一片庄稼地。经老农指点,我才知那玉米田深处那一方丘陵,就是未央宫前殿仅存的基台;而那芜杂的荒地下,便是发掘后又被填埋桂宫和少府。足够漫长的时光足以侵蚀一座城邑。汉长安城随着王朝衰亡而逝去,却在文化的土壤中遗存下一鳞半爪。至今当地老人要去西安市区时,仍不说“进城”而称“出城”。这或许大汉遗留在生活里的最后印记。汉城已然湮灭,但城墙却用老迈的臂弯,在世世代代人的心里圈出一座“汉城”。

  史载长安城墙高三丈半(约8米),基厚一丈半(约3。5米),惠帝曾征调十四万民夫,用时五年修筑。如今透过那长长的高两米余的颓垣,仍隐约可见当年恢弘气势。乱蓬蓬的荒草和灌木覆盖着断残的墙体,根茎匍匐在土壁上勾连成网,网隙中仍清晰可见汉代夯砌的砖。城墙的尽头那古堡般的土丘,横空出世,伟岸高耸。这应是过去的城门。当年的门楼、阙楼自然无觅踪迹。而建筑上那些依稀可辨的夯土砖,和土砖中探出的一截五棱形陶排水管,却仍让我顿生一种时空跨越感,仿佛无意间就走进了两千年前。

  我沿着陡峭的小路拾阶而上,丛生的草木尚未蔓延上土丘,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着的黄土。却有几株新植的树苗立在古老的黄土里。立于地势高的丘顶眺望,赫然入目的是城墙、寰丘、夯土台、以及广袤的青色田野。这里已不是汉代的长安;这里又是我向往的汉长安城。原来汉长安的印记不仅渗透一方水土,更融入了文化的血脉。浸润着中华文化成长的人,心中又怎会没有长安?就像扎根在两千年前土壤中树苗,怎能说它汲取养分的古老土壤与它本身没有一点融合?

  物质的形态终会消泯,但文化中的意识却能在人们心中延续,成为一篇永恒的风景。

42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