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感悟文章>

哲学与人生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哲学与人生是有联系的,哲理存在于人生中,人生不能没有哲学,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哲学与人生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哲学与人生文章:哲学与人生

  我们必须认清或理解这样的一些问题:认识你自己?你希望什么?你的人生之路在何方?

  认识你自己,这是古希腊的一句名言。要怎样认识自己,必须从三个方面来看——即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将往哪里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从哪里来,主要从你的家庭背景来理解;你是谁,主要从你的个人情况来理解;你将往哪里去,主要从你处的社会环境来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图来厘清关系,如下:

  你从哪里来?→你是谁?→你将往哪里去?

  家庭背景 → 个人情况 → 社会环境

  家庭背景:每个人都有父母,都有出身的家庭背景。出身在于你的出生地在何方?你是农村户籍,还是城镇户籍;你是南国之人,还是北国之人?在家庭背景中,这一切取决于你的父母亲。如果你的父母是经纪人、银行家、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工程师、各类顾问、系统分析师、科学家、医生、法律学者、出版商、编辑、广告代理商、艺术指导、电影制片人、演艺人员、新闻工作者、电视制片人、导演、艺术家、作家、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政府官员、农民等各行各业的人,那么这有可能对你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两种因素:一是遗传基因的影响,一是后天的生活作风的影响。当有人问你:你从哪里来?首先你回答的是——我从什么什么地方来,其次可以回答你的家庭背景。这是常理的回答,其实我们可以用我们认为不合理而又合理的话来回答,那就是——我从父母那里来。这种“你从哪里来”是针对个人而言,如果针对整个人类而言,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哲学问题。许多伟大的哲学家一直都在追问和思考这个问题,但都是徒劳无功,即使有所答案,那也是受到怀疑的。大的复杂的哲学问题,我们也无法思考,我们要思考的是针对我们的人生哲学而言。

  个人情况:你是谁?最合理的回答是:我是我。而要怎样把这个“我”显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得命名——也就是说,首先得给“我”一个名字。可是,有名还得要有实,名必须与实际本人连接起来。实际本人就得看你的个人情况。这些情况包括你的姓名、年龄、籍贯、性别、政治面貌、从事的行业、婚姻状况、健康状况等。假如你是一名学生,你就得有学生档案。这档案指出了你是谁。如果你是经纪人、银行家、房地产开发商、销售商、工程师、各类顾问、系统分析师、科学家、医生、法律学者、出版商、编辑、广告代理商、艺术指导、电影制片人、演艺人员、新闻工作者、电视制片人、导演、艺术家、作家、大学教授、中小学教师、政府官员、农民等,那么你就得有符合你身份的档案。这个档案已存于电脑档案室。如果我们要想查阅某人,只要知道某人的一些信息,比如身份证号,我们就会知道此人是谁了。这是针对个人是谁的回答。假设要对“人是谁”来思考的话,就没有确切的答案了。关于“人是什么”的哲学问题,那是在整个人类哲学史上的研究课题,至今还未定型。尼采说: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大概人就是这个样子吧。但我们活在当下,只能用当下最确切的答案来回答。你要知道你是谁,就记住你的身份证号码吧。这是确认你身份的最好办法了。如果要凭空想象你是谁,这只能陷入难以自拔的痛苦思考当中。

  社会环境:按照马克思主义可以把人类社会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他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说:“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他的意识,而不是他的意识决定它的存在。”也就是说,在你所处的社会环境中,你必须根据你周围的情况来做事,而不是从内心中产生做什么就做什么。假如你是一个学生,你就得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同时也要懂得道德规范。如果你不遵循,那么你就违反了纪律。不管你所从事的是什么职业,你都得要遵循你那个行业的规矩。社会环境决定了你的意识形态,这是你的出路。你一旦选上了你的社会环境,那么你只能走下去,人生没有回头路。你将往哪里去?虽然我们都知道你将去的地方是坟墓,但是,在活着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得到了我们的处所。人从出生到长大,再到死亡,这是一个过程。但是,当我们从家庭背景中走出来,慢慢地确认“我是谁”的时候,我们就开始规划了我们将要去的地方——社会环境。我们经常说到一句话:走入社会。这个社会就是你去的地方。社会环境,我们可以把它缩小到一个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单位。这单位包括事业单位、企业单位、政府单位等。如果你去事业单位,你居士事业单的工作人员;你去企业单位,你就是企业单位的工作人员;你去政府单位,你就是政府工作人员;如果你去种地,你就是农民;你去打工,你就是工人。社会环境那么大,总有你该去的地方。

  你希望什么?作为一个会思想的人,你会有欲望、理想。希望,在这里就是你的理想。理想是一盏明灯,在照耀着你的走路轨迹。当然,理想必须与现实联系起来。“你希望什么”必须与“你能做什么”联系在一起。“你希望什么”是理想,“你能做社么”是现实。关于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冯友兰说:“理想并不是与现实对立,而是现实的反映。比如我们走路,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总比我们的脚所走到的远一点。即是瞎子走路,他的棍子所到之处,也要比他的脚所到之处远一点。如我们的脚所到之处是现实,则我们的眼睛所见,即可说是理想。理想是我们的眼所见到,而脚尚未走到者,但虽未走到,而总是向这个方向走的。”理想给了你一个方向,而在现实之中,你必须在认识你自己的基础上,在确定你能做什么,然后沿着理想的这个方向行走。如果没有理想指导,你盲目地走着,你就有可能会掉下悬崖。只有理想照着你,你才能分清你要走的路在何方。

  据说有一次,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泰勒斯,边走边思考问题,不慎跌进在一个水坑里。一个少女嘲笑他说:“真可笑,你连身边的事情都看不到,却总是想那些天上的事情。”对此,泰勒斯一时竟无法反驳。事实上,泰勒斯后来用实际行动驳斥了那个庸俗的少女。它夜观天象,直到来年的橄榄将获丰收,事先租凭了当地全部的榨油坊。果不其然,他的知识没有欺骗他——橄榄丰收了。于是,泰勒斯便将榨油坊高价出租,获得了一笔巨大的利润。泰勒斯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哲学家想发财是很容易的,可是,他的志向并不在于此。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理想在指引我们的人生之路,虽然在路上会受到各种挫折,但只要相信自己的理想,会到达理想顶峰的。

  理想不是空想,不是幻想。理想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和希望(多指有根据、合理的),而空想则指不切实际的想象,幻想是指没有根据的想象。像平常我们多说一样: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当教师必须具备的条件有了,你才会有这样的理想。如果你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篮球英雄,而你的身高只有1米左右(这是指成人身高),这就是幻想、空想。

  有理想的人,在现实中做事才会有精神。理想是你的精神支柱。如果不是这样,斯宾诺莎就不会是斯宾诺莎了。这位《伦理学》的作者,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位日神般的智者每天都要靠打磨眼镜片维持生计。斯宾诺莎出生于阿姆斯特丹的犹太商人家庭,他的父母亲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生,生活颇为宽裕。可是他,放着优厚的物质生活不去享受,硬是把自己变成了异教徒。1656年,他因反对犹太教教义而被开除教籍,最后不得不搬出犹太人居住区,以磨镜片为生。1673年,有人提供他海德堡大学哲学系的教职,条件是不可提及宗教。面对如此诱人的职业,斯宾诺莎还是毅然拒绝了。因为他知道,思想绝不能被当做交换的筹码。由于长期劳累,斯宾诺莎最终积劳成疾,年仅45岁就去世了。斯宾诺莎虽然死了,但他的哲学思想和人格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世间。正如他谈论永恒时所说:“人类的心灵不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完全消亡,它的某一部分仍将永存。”这正是用永恒的形式看待瞬间事物的一部分所得出令人安宁的结论,也是斯宾诺莎本人的精神支柱。

  理想可能会让你走向一条属于你自己的人生之路,这种成就会让别人看成是一种精神支柱。可是,你必须从现实出发来确定你的理想之路,否则,你的理想会陷入一片沼泽之中,不能自拔。

  你的人生之路在何方?孔子说:“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王国维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而也。”

  孔子给我们阐述的人生之路,用我们日常的生活来理解就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志向在于学习,而我们学习什么呢?我们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这包括科学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法律法规、治国策略等。而学习最有成效的阶段,是我们青春年少的阶段。人到三十岁时,开始成家立业。三十岁以前在于修身,三十岁以后在于齐家、立业。到了四十岁时,一切要理解的东西已经呈现在我们的脑海里,此时我们对于知识、生命都已基本了解,不会再像年轻时懵懂,看什么样的事物已经有了成熟全面的看法。到了五十岁时,人就开始知道自己的天命。天明乃是一切无可奈何事物的命名,比如:人是要死的,这就是天命。人的生老病死,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我们只有彻底地理悟这种天命,我们才能彻底地放开自己。六十岁时,我们只能顺着天命行事。到了七十岁,我们不管做什么,都是根据自己的欲望、想法。如果我们做了,那是不会逾越规矩的。这里要求我们做的事情,必须符合孔子所说的仁、义、礼、信的原则。

  而王国维所说的路乃是我们干事业的道路。我们在最初的时候,乃是遭受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只要我们向高处走,站得高,我们才会看得远。这是我们的远大理想。之后,我们就为这个理想而奋斗。在奋斗中是最艰苦的岁月。经过了不懈的努力奋斗,我们似乎已经到达了理想中的地界,可是我们苦苦寻求的东西在哪里呢?我们到处寻求,然而,我们想要的东西在于我们不经意间的一瞥。这在禅宗里,叫做顿悟。关于顿悟,灵云禅师有一首诗这样写道:“三十年来寻剑客,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说的是,灵云禅师参禅参了多年却未开悟。有一年春天,桃花开得正好的时候,他打开山门,蓦见千万丛桃花开得如火如荼,宛如一片香火海,当下身心脱落,尘识皆消,豁现本来面目,并说了这首诗。

  关于人生之出路,我们再来看一个希腊神话故事:西西弗斯被认为是最狡猾而且诡计多端的人,甚至一度绑架了死神,让时间没有了死亡。最后,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让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来,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得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西西弗斯的故事暗示着人类的神存状态:人总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行动来诠释生命的意义。但是,人的行动又是毫无意义的。正如西西弗斯,他命中注定要永远推着一块巨石上山,当石块靠近山顶时又滚下来,于是重新再推,如此循环不息……但是,如果有一天,巨石推上了山顶,永不再落,西西弗斯就是幸福了吗?不,在他荒谬的存在里,他的命运(推巨石上山)就是他的存在,除去他的命运,他一无所有,而他命运的解脱(巨石永不再落)不也就是他追寻的终结,存在韵律的中断,期待的幻灭吗?这样活下去也许就更没有意义可言了。按照加缪的说法,人们把巨石推上山任其落下,再向上推去,实际上这是激励我们生活在一种充实的而非安逸的幸福状态中,并且具有奋斗能力。这并不取决于我们做出的努力和艰辛,而恰恰在于生活本身是有价值的:为了达到崇高的目标而做出的努力是正确的。与生活作对的原罪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法设法让生活变得轻松、没有困难,从而让生活失去了它本身特有的瑰丽和悲壮。所以说,西西弗斯的神话故事,并没有给西方人带来悲观。正如“逝者如斯”的生命之流没有给中国人带来悲观一样。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所以,我们每个人就要像流水一样,不断超越自己,自强不息。

  哲学与人生文章:镜子的人生哲学

  心正了,世界都美好;心偏了,这个世界就都不好。

  苏东坡与僧人佛印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对佛印说:“以大师慧眼看来,吾乃何物?”佛印说:“贫僧眼中,施主乃我佛如来金身。”苏东坡听朋友说自己是佛,自然很高兴。可他见佛印胖胖堆堆,却想打趣他一下,笑曰:“然以吾观之,大师乃牛屎一堆。”佛印听苏东坡说自己是“牛屎一堆”,并未感到不快,只是说:“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见万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见皆化为牛屎。”消息传到他妹妹苏小妹的耳中,苏小妹听了之后,叹一口气说:“哥哥呀,你已经输了。禅师心中是佛,所以他看你就像尊佛;你心中是牛粪,所以你看禅师才会像牛粪。”

  我们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生活,生活就会还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这一切都犹如我们站在镜子面前:当你对镜子笑,会发现镜子里的自己对你笑;当你对镜子哭,自然镜子里的自己会对你哭;当你对镜子发脾气,镜子里的自己也会对你发脾气。我们对待别人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别人往往也会以同样的态度和行为给予反应。

  做人则如同照镜子原理:你对人微笑,人家自然会对你微笑;你对人好,人会加倍的对你好;你对人不好,人家自然不会对你好;你对人诚恳,相信好人也会对你诚恳;你懂得尊重别人,别人自然会尊重你;你做事做得让人信服,别人自然会信任你;正所谓种什么花结什么果!也就是说,人们怎样对外部世界发生作用,外部世界也以同样的方式对其施以反作用。如果你对众生充满挚爱,众生也会回报爱给你。

  照镜子让人得以自省,找回真实的力量

  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著名的“照镜子”哲学家。李世民就很懂得照镜子的作用,他把魏征批评他的话写在屏风上,当作“镜子”,不但随时对照,还总结出了“照镜子”的心得:“以铜为镜,可以正以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诗人艾青有一首题为《镜子》的哲理小诗:仅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是深不可测。它最爱真实,决不隐瞒缺点。它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或是醉后酡颜,或是鬓如霜雪。有人喜欢它,因为自己美。有人躲避它,因为它直率。甚至会有人,恨不得把它打碎。

  在这首诗中诗人写出了镜子的诚实、正直、无私的可贵品质。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镜子从不虚伪媚俗,始终奉行客观公正的准则。不管你是腰缠百万的富翁,还是一贫如洗的乞丐;不管你是头戴金冠的权贵,还是平头布衣的百姓……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从来不改变标准。正因为如此,有人从它身上找见了自己的美丽,从而喜欢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视自己,躲避着自己的丑陋,甚至恼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世界是复杂的,镜子也许太天真了,但它却是认真的,一丝不苟地照出人生的美丑。

  人们在受到打击和挫折的时候,总是会在外部环境因素中去找原因,让自己减轻压力、卸下责任。换句话说,在面对挫折的时候,人们会本能地选择“逃避”,而不是面对。然而,这样会让人看不到自身的盲点,错失许多学习的机会,找不到自己提升的方向。凡事归因于外,也会让我们错过最重要的人生体验!谁都不想人生如白开水一样平淡,人生的精彩恰恰在于风浪来时,要像冲浪一样勇于冲向浪尖!决不让机会因恐惧、害怕而溜走。

  通过照镜子,我们将不再从外界去寻找原因和借口。也就是你要常问的:“你自己要为此负什么责任?”或者“这件事情我为什么能做成功?”照镜子就是针对归因原则,让我们自己来面对事实、找出真相、从中学习,不但为失败负责任,同时也把成功的因素归为自己。无论怎么样我都接受我自己、认可我自己。照镜子自身不仅能让我们看到自身的盲点,还能让我们拿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更清楚的认识你自己

  战国时齐国宰相邹忌便是一个。齐臣邹忌欲于徐公比美,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后来他会见徐公,有一照镜子,才知道不如徐公美,同时他也恍然大悟:老婆和客人说自己多么漂亮,不过是阿谀奉承罢了。他还把自己的感悟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生活中不照镜子可能会因为自己对自己没有正确的认识而被欺骗,那么,处理国家大事不也是这个道理吗?有可能会因为不经常“照镜子”而蒙受更加严重的欺骗!

  学会了照镜子,就不会犯自卑的人所犯的错误——用放大镜寻找自己的优点;学会了照镜子,也不会犯自傲的人所犯的错误——用显微镜寻找自己的优点;学会了照镜子,也就学会了剖析自己,就会让你觉得很踏实。一个人先认识外部世界,然后才开始认识自身的。而在此之前,他对自己即使不是浑然不知,也是懵懵懂懂。难怪古希腊戴尔菲城的神庙大门上会镌刻着“认识你自己”的警言。

  《韩非子·观行》云:“古之人目短于自见,故以镜对面;智短于自知,故以道正己……目失镜,则无以正须眉;身失道,则无以知迷惑。”由此可见,镜子的诚实、正直、无私的可贵品质。在光怪陆离的世界,镜子从不虚伪媚俗,始终奉行客观公正的准则。不管你是腰缠百万的富翁,还是一贫如洗的乞丐;不管你是头戴金冠的权贵,还是平头布衣的百姓……在它面前人人平等,从来不改变标准。正因为如此,有人从它身上找见了自己的美丽,从而喜欢它;有人不敢在它面前直视自己,躲避着自己的丑陋,甚至恼羞成怒,“恨不得把它打碎”。

  人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很容易地就会陷入盲目。在这一点上,日本青年可谓勇气十足。他们为了发挥照镜子效应,已经开始花上一笔钱去调查所或侦探社,委托别人专门调查自己,然后让别人告诉自己是怎样的人,以便真正把握和确认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

  镜子是世界上最神奇的东西,你给镜子一个真实的形象,镜子就给你一个真实的形象;你给镜子一个虚伪的形象;镜子就给你一个虚伪的形象。生命中固然有表演的时刻,但真实越多显示一个人真正为自己活的越多;尤其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必须用真实的面目去取得,这个东西才会长久地属于自己,并且适合自己,否则,辛苦表演一场,得到的东西,要么留不住,要么就是代价昂贵的枷锁。

  哲学与人生文章:我的人生哲学

  文/几许柔情

  我很少去谈哲学,只是在书本或网上留意过一些有哲理性的句子,其实,我也只是喜欢哲学,具体要我说出个所以然,那全然不知了。但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哲学,它教人怎么思考,让人明白一些道理。还有一些哲学,可能是人们自己经历过,然后作为人生的领悟。

  面对复杂的哲学,我姑且不敢高谈阔论,但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一个重大的抉择,那就需要我们理智的去权衡和选择,这里就涉及到舍与得的简单哲学。虽然我还没真正领悟舍得的境界,但人生的经历或多或少都能让我明白一些舍得的道理。正如孟子说过‘鱼和熊掌不可以兼得’只能在两者之间做个选择,就好比我们常常得的一些好的同时也要失去一些,不可能十全十美的全部收揽在怀中。前些天,我跟一个朋友聊天,谈及我们的高中生活,特别是在谈到有关各自的感情时,都有些黯然失色,因为我们往往得到了爱情却失去了友情,得到了友情而又失去爱情。在爱情和友情之间艰难的抉择,真叫人痛苦不堪,其实我发现,我们可以简单点去想,既然想去拥有,何不放弃呢?我并不是说去放弃,而是说要学会放弃,放弃本不属于我们的东西,因为总是去用欲望占有本不属于你的东西,你终将还是留不住的,如果当我们真正的学会了放弃,生活就会变得很简单,随之烦恼也会越来越少,快乐的自己不也就找回来了么?

  我很喜欢去思考,记得自己曾经百读不厌的书就是思考致富,那本书真让我受益匪浅,虽然那书与哲学二字占不着边,但里面的内容却占显哲学的本质,那就是思考。思考把它拆开来就是思和考,比方说,思念,思想,而考,可以是考虑,想的意思。有时候,我个人觉得我是个比较自作多情的人,常常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思那方面上,因为每当和刚刚认识的朋友聊天,我想得比较多,想的是什么,有时候连自己都有些莫名其妙,但还是在说明我的脑袋在高速运转,只是忘记在哪个轨道。

  生活的烦恼和压抑这两大恶魔我想谁都有过,就是表现的程度不一样而已。面对这两大恶魔,有的人是让恶魔横空出世,有的人却是去战胜恶魔。而我觉得最好是办法是找出这两个恶魔的源头,让它从哪里来就回哪里去。生活的美好,既让人憧憬,又让人向往,如果我们那些美好的东西都远大于生活的压抑与烦恼,那这两大恶魔就不攻自破了,这也是兵法上的不战而驱人之兵。记得有一次,我朋友跟我说,我已经被生活的烦恼压着闯不过气来了,我问,到底是什么烦恼呢?他说学校的考试和与女朋友的感情问题,最烦的是与女朋友常常闹矛盾。听了他的诉说,我思考良久,回答道,人人的交往重最要的恩德,因为只有我付出了,才会有回报,你投之以李,他人才会报之以桃,其次就是理解和包容,不管三七二十一只是别的一个抱怨或不开心的,我们常常需大度的说出我理解,因为只有站在他人的角度想问题,换位思考,才能把自己的胸襟张得更广。所谓包容,就是要达到要他人为自己的过错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与悔恨,这样比什么在火上添油加醋要强得多。之后,他听了我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但我告诉他你必需得行动,只有行动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说真的,每当我自己烦躁、困惑、多愁善感、不开心时。我会把这些都记在日记里,不会堵在心里,因为心被堵塞了,就把自己的情绪,从而降低自己的情商。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都保持一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心态,因为人生真的很短,只有一种好的生活态度去享受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看过“哲学与人生文章”的人还看了:

1.哲学与人生的文章

2.哲学与人生的文章(2)

3.哲学与人生句子

4.哲学与人生经典句子

5.哲学与人生小故事

990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