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

  中学语文应该如何教育,才能提高听课效率呢?请看看以下的教育随笔。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中学语文教育随笔,希望你喜欢。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篇一

  调查和评估

  1.基于深化课改的背景,调查和评估我校课堂教学现状。

  2.课堂教学活力不足的现象及原因分析。

  3.学生对我们课堂教学的满意程度如何?学生欢迎怎样的课堂?

  分析和研究

  1.我校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值得继承发扬的好传统?有哪些值得珍视的经验?

  2. 学校大气、正气、和气、灵气的文化追求在课堂教学中有哪些反映?

  3. 对照兄弟学校的成功经验,我校的课堂教学可以做哪些(哪一项)改进?

  4.在你看来,你的同事的哪些做法和想法是值得你借鉴的?

  5.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教学理论指导下,以简化形式表示的关于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你和你的同事中有哪些能提高学生参与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对学生有很强吸引力的教学模式?

  探索和建设

  1.切合湖中特点的活力课堂(理想的课堂)应该具有怎样的特点?

  2.切合湖中特点的活力课堂,其教学活动的基本程序或框架是怎样的?

  3.描摹你的或你听到的一节充满活力的课,并分析其充满活力的表现和原因。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篇二

  提起作文,老师认为不好教,学生认为不好写。特别是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更令老师感到头疼,学生感到害怕。这是因为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练习写作文,觉得无从下手,产生的恐惧心理。我教三年级学生习作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写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避难就易,消除学生对习作的恐惧感。三年级的学生对习作感到很陌生,心里非常害怕。我在教学生习作时不提“习作”二字,只要求学生把平时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或者是自己做的写一写,不给学生定条条框框,让学生放开胆量写。

  二、化难为易,减轻学生习作的心理负担。我教学生的习作并不只在习作课上教,平时就要求学生围绕每一组语文园地中的习作内容进行练笔。学生到习作时就感到轻松一些。比如:三年级语文上册中第一次学生习作,要求学生写自己的课余生活。我从这一组课文教学开始时就布置学生把当天的课余活动写下来,每天写一件事,写了以后读给别人听,让别人帮助修改,大约经过两周时间的练笔,到学生习作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平时是在练习写作文啊!学生都认为习作并不难,也不感到害怕。学生尝到平时练笔的滋味后,慢慢地养成了每天围绕学的那组课文的习作内容写片段、写短文的习惯。由于平时加强了练习,到习作时就轻松多了。

  三、 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我在批改学生习作时不面面俱到,指出过多的错误,一次只指出一处比较容易修改的地方,让学生修改。如果指出的问题多了,学生会无所适从,感到困难重重,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生习作的积极性。比如:钟袁媛同学写的第一篇习作,内容是自己的课余生活,她从放学一直写到晚上睡觉,完全是记流水帐。我没有批评她,反而赞扬她的课余生活非常丰富,要求她选择其中的一件事情写。她选择了“喂鸡”这件事情写,习作中写到鸡“抢”着吃食,我又要求她把“抢”的情景写清楚。经过几次修改,第一篇作文终于写成了。

  四、 正面鼓励,让学生始终保持强劲的习作兴趣。学生每天把习作练笔交给我检查时,我总是满脸笑容地说“写得好”、“有进步”、“坚持天天写”等一些鼓励的话语,学生听后,感到亲切,心里舒畅,觉得写作文乐趣无穷,就喜欢上了习作练笔,我就引导说:“只要天天写,你们的习作会越写越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7年春季学期三年级语文期末考试时,我班学生的习作成绩全是优秀,同学们看到自己的作文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习作的兴趣更浓了。

  我从习作教学中体会到:只要学生敢写了,平时又喜欢写,学生的习作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篇三

  “无为”教育,即作为被教育主体的学生,在没有意识到被教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受到教育。“无为”教育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为”思想和现代教育学中“主导、主体”理论的结合。

  老子云摘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不为,也不是消极无为。“无为”的正意是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无所不为,没有办不到的事情的意思。

  在这里,“道”和“无”是同一个意思,是通用的。所以“无为”即是“道为”。道,揭示的是规律。无为,即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无为”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因势利导”是最高的法则。“无为”,即“无背道之行,顺自然而为”。汉字把“人”“为”合而为“伪”字,不正警示人们背道的人为是虚假的吗?只有“道”、“自然”才是真。要去伪求真,则需“无为”。柳宗元的名文《种树郭橐传》中以种树讲哲理,种树高手“能使树活得长,长得快,不过是按照树生长的自然规律,充分适应它的天性而已”并不是人的能耐。这是“无为”思想的生动说明。

  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发挥教师的主导功能,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导”要促进“主体”的发展,其真谛应是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教育则应开发潜在的积极因素,引导其开悟。“无为”教育的目的,正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悟性。这一过程是因势利导,是教育者的“无为”,促使受教育者的有为。

  纵观世上万事万物,可分为两大类摘要:一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属于有形有象的事物;另一类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甚至听不到的无形无象的事物。前者人们比较熟悉,也探究较多,而对无形无象的事物,则探究难度较大。比如,人体经络是客观存在,但看不见,摸不着。针灸专家祝总骧教授受周恩来委托,带领一课题组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运用多种科技手段,才验证了人体经络线和古代针灸铜人所标画的一致。又如,“黑暗”一词,黑是一种可观的颜色,而暗则是一种视觉和心理的感觉。汉语中此类结构的词还有许多,象“光明”、“声音”……语言现象反映的是生活现象,表明事物有可以言传的,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或者说,有的靠感知,有的靠感悟。汉语成语中“不可思议”、“妙不可言”等指出了常规思维有不能达到的境地,即微妙的境界,故老子曰“常有欲以观其徼,常无欲以观其妙”。

  在结晶中华民族聪明的成语中“不……而……”也反映了这种特有的事物发展规律。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诸葛亮和周瑜在手上同时写出“火”字,可谓“不谋而合”。诸葛亮在城楼抚琴观景惊退司马懿大军,堪称“不战而胜”……。“不言而喻”、“不期而遇”、“不求而得”、“不翼而飞”、“不寒而栗”诸多成语概括了生活中的这一类经验。

  可以说,“无为”教育艺术(教育艺术的极致,以下称为“无为”教育),反映了一种特定的教育过程。在教育过程中,假如能较好的运用这一艺术,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希望下面抛出的砖,能引得玉来。

  一、垂范

  古人云摘要:“其身正,不令而行”,讲的就是垂范的功能。青少年善于模拟,教育者的行为成为楷模,自然会产生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新教学楼的垃圾道堵了,总务处在道口旁贴了个封条——“禁止倾倒”。在此后的两个月里,学生们扫除后都要穿过操场,将垃圾倒在老楼的垃圾道里。

  校长手术后上班了,他发现封条后便抄起铁棍捅垃圾道。一位看到的老师告诉他摘要:“总务处已贴了告示”。校长说摘要:“你家的下水道堵了,是不是也贴上封条不用了?”教师无言以对。“要把学校也当成自己的日子一样过啊!”校长的这句话深深印在这位教师的心上。后来她也当了校长,时时处处记着要“以校为家”。

  二、倾听

  当人产生心理冲突时,自然的需求就是要找人诉说。教育者要善听,即对教育对象的任何想法(当然不一定正确)要听得进去,表示理解,在倾听中因势利导,让教育对象自己得出正确结论。

中学语文教育随笔相关文章:

1.高中语文教学工作随笔

2.八年级语文教学随笔3篇

3.自我研修语文随笔

4.高中语文写景随笔

5.高考语文教学随笔

6.中学语文教师读书心得3篇

7.800字语文教学随笔3篇

8.爱国主义教育随笔3篇

9.初中语文随笔600字

1220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