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学术随笔格式

学术随笔格式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学术随笔格式

  学术随笔的格式是什么?想知道的朋友,就来学习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学术随笔格式,希望你喜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术随笔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得以大量出版。但令人遗憾的是,学术期刊中少见学者们的学术随笔,原本属于学术期刊的学术随笔大量刊载在不是纯学术性的报刊杂志中,这无疑是学术期刊的一大损失。

  一、学术随笔的文体特征

  学术随笔是研究者就学术研究过程中相关问题所撰写的札记、杂谈,是含有专业知识和学术火花的学术札记。学术随笔一般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偏重于理性精神和文化学术品位,但又不是纯粹的学术性论文,而是介乎随感和学术研究论文的一种边缘性文体。[1]学术随笔包含较多,书评书话、序跋后记、杂谈短札等大多属于学术随笔的范畴。

  1.学术随笔是一种别样的学术言说方式

  朱光潜曾指出,国人的思想长于综合而短于分析,长于直悟而短于推证,问学为文,“悟”字当头,不喜欢以逻辑分析为起点的烦琐哲学,因此,中国人习惯将随笔作为做学问写文章的基本方式。[2]先秦诸子,论起体裁,恐怕也只能说是随笔。深奥博大的学问除了高头讲章的表达形式之外,学术随笔也是其言说方式,学术用语完全可以一改枯燥晦涩而变得洒脱生动。在当代学术实践中,学术随笔同样可以讨论学术问题,金克木先生晚年所做的学术论文随笔化的工作即是一个例证。从实际情况看,有些学术随笔可能仅是一则资料,然而人所未见,参考价值极大;有些则是治学者的一些治学经历与心得体会,足以启发后来者;有些是对学界风风雨雨作些梳理和反思,以鉴往知来;有些是对学术热点焦点问题的看法或是对文风学风的思考。学术随笔力求微言大义、言近旨远,故常常以小见大,揭示出常人未必领悟到了的东西,一扫前人之陈见,令人思路大开,不是论文胜过论文。

  2.学理与思辨并重,才情与理趣结合

  学理与思辨并重、才情与理趣结合是学术随笔的一个显著特征。按陈平原[3]的说法,撰写学术随笔必须“有学问而不囿于学问,能文章而不限于文章”,“以学识为根基,以学历、心境为两翼,再配上适宜的文笔,迹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在知性与感性,思想与情怀,文学与艺术,厚重与轻灵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巫小黎[1]认为,学术随笔具有细密周到的逻辑思维和长于思辨的理性色彩,重议论,轻抒情,厚思辨,薄叙写,以文化知识含量高为其特长,以思想犀利深刻而赢得读者。学者的研究对象是随笔写作的知识背景和精神资源,学术随笔自然就会打上专业特点的印记,学术个性强烈鲜明,体现了学者的个体性、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成熟的学者无不力图以自己的方式和姿态发言,即使是写作学术随笔,也都努力展示自己学术研究的才情与品格,包括诸如学术追求、抱负、学术理路、方向,或学术研究中的具体操作过程,或关于学术道德、伦理、职业自觉意识等方面的思考。

  3.篇幅短小精悍,文笔洗炼优美

  学术随笔所论不必宏大,也不必有系统,常如一钉一石,有心者自具价值,且可从中见学问、见方法、见修养。学术随笔从篇幅上看,通常要言不烦,短小精悍;从语言上看,则洗炼优美,清新活泼,富有个性;从写作规范上看,不遵循或不大遵循论文的写作格式。例如,金克木先生的《燕口拾泥》是以散珠似的四十五则学术小品结集而成,样式灵活,不拘一格,并不遵循学术论文的写作范式,每篇长不逾千言,短不过三五百字,犹如压缩饼干。其文坦坦荡荡,纵叙横比,中外古今,信手拈来,深入浅出,情趣盎然,意蕴沉沉。学术随笔内含学术,具有思想性、知识性,文风简炼洒脱,富于文采,具有趣味性,可读性极强。正因为如此,它才受到不是纯学术性的报刊杂志的欢迎,赢得喝采,拥有大量的读者,圈内圈外的人都读得津津有味,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二、学术随笔在学术期刊中的作用

  1.传播学术文化,对读者助益良多

  学术随笔言近旨远,见解独到,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而许多学术随笔着力于介绍治学方法和读书方法,学者们对学风、方法、工作、学习的思考,对读书经历、治学种种的回顾等,从方法上启发后学。不少学术名家的治学经验、读书方法、片断思考对后来者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事实上,青年学子能从学术随笔中获得新的学术文化信息,建立自身的学术文化理念。我们不能忽略了从学术随笔的阅读中领悟、接受学术文化。

  2.活跃期刊版面,消除论文集化的弊端

  论文集化是当今学术期刊的一大时弊,而学术随笔有助于学术期刊消除论文集化的弊端。英国的《柳叶刀》杂志为活跃版面,增强可读性,设有一个完全艺术化的“札记”栏目,介绍国际医界人物的生平,刊登相关的书评和读书心得,乃至诗歌等文学作品。设置这样的栏目,反映了《柳叶刀》的良苦用心,即意在让读者在翻阅一本充满专业味、学术味的严肃期刊时,还能有一种艺术的享受。[4]《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特意设置了“文学与医学”、“JAMA杂志俱乐部”、“我的一点想法”、“封面故事”等一系列文学色彩很浓的栏目,不仅使版面内容丰富多彩,而且让读者在学习医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多种文化知识。尤其是每期封面更换一幅世界名画并配以封面故事,既活跃了学术期刊的沉闷气氛,又吸引了不同层次、兴趣的读者。[5]反观我们的学术期刊,从头到尾都是硬梆梆的学术论文,大多板着面孔在说话,严肃有余,活泼不足,似乎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它是堂堂正正的学术期刊。学术随笔让略显呆板单调的学术期刊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读者在浏览、阅读学术期刊时感到几分活跃的意境,增加了趣味性。

  3.增强可读性,改造学术期刊的文风

  现在的学术论文千篇一律,冗长空泛,八股的现象较为严重,这与论文的文体不无关系。学术论文的文体结构具有程式化的特点,表述形式单一化,语言选择平面化,形成了一种写作定势。同一学科的论文,同一种语言措词,同一种色调,似乎论文都是同一作者所为,很难判断出论文作者的身份与角色。呆板的论文表述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缺缺,以致有人戏言:学术期刊的文章只有两个读者,一个是作者自己,一个是编辑,运气好的或许还有第三个,那就是参阅者。这话虽然有点夸张,但或多或少地反映了实情,值得重视和深思。通常学术论文总是高头讲章,不苟言笑,阅读者也不得不正襟危坐,难得片刻悠闲。学术随笔篇幅短小,风格不那么呆板,仿佛正餐之后的风味小吃,正式讲座之后的轻松放言,自成一格,别具趣味。学术随笔少了几分深奥、严肃,多了几分轻松、休闲,让枯燥的学问走出书斋,变得灵动,以闲适轻松、优美隽永的文体记录学术研究活动中的种种奇思妙想,展示学术论文、论著之外的学人丰富的心灵世界,大大活跃了文风,提高了学术期刊的可读性,有助于提高阅读量。

 拓展阅读:学术期刊缺少学术随笔的原因剖析

  放眼当今学术期刊界,学术随笔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术期刊中少见学术随笔,更少见学术随笔栏目,其中,存在着一些障碍需要我们克服。

  1.观念问题

  人们通常认为,学术期刊是刊载学术论文的,这一观念根深蒂固,以致学术论文成为大多数学术期刊的惟一文体。我们应该摒弃那种学术期刊只能刊登学术论文的观念。在当今学术界,许多学者有意无意地轻视学术随笔,甚至认为写学术随笔有炒作之嫌,有不务正业之嫌。这种看法显然有失公正。学术随笔是学术论文的有益补充,一定要把二者对立起来,显然是不可取的。

  学术随笔是古人做学问的一种基本手段和方式,但是到了今天,这种缩水干货式的文字,被铺天盖地的文字飘浮物堆积覆盖得无处生存,难觅影踪,好大求全的时风中,学者们所擅长、喜欢的,大多是创建林林总总的理论体系,发明成千上万的概念。在这类文字中可能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真知灼见。钱钟书先生学问精湛广博,但他不写系统的理论著作,只是发表札记、随笔性质的书和单篇论文,以致有人认为这些东西不成气候。[6]我们的思想深处,看重的是文章长短,有没有宏大结构,而对价值几何,并不关注。学术问题的言说方式可以是丰富多彩的,轻松灵活的表达方式,这不仅是可以的,也是必要的。我们应该改变那种轻视学术随笔的看法和做法,还学术随笔以应有地位,让学术随笔在学术期刊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2.作者问题

  一般来说,年富力强的学者要在大的学术问题上着力,课题多,学生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写学术随笔;那些退居二线的老学者学富五车,在一生的学术历练中,积累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但未必有精力也未必肯写这样的学术随笔;而一般作者即使想在这方面有所着力,也未必能遂其所愿。学术随笔看来随意,实则费心,篇幅短小而内涵丰富,改变自己久已习惯的学术论文的行文方式也不是一件容易事。一些学者写的随笔尽管冠以学术随笔之名,但并非真正的学术随笔,正因如此,才有学者批评当代学术随笔“既无学术又不像真正的随笔,既无逻辑也无灵性,既不严谨也不潇洒,结果我们从中既享受不到学术的理性力量与逻辑力量,也享受不到随笔的感性魅力与汪洋恣肆,它们常常既不能给我以诗意的痛快淋漓,又不能给我以学术的严谨缜密”。[7]学术随笔体现了作者的学识和修养,并不是随便能写的,优秀的随笔作者,优秀的学术随笔,都难找。

  3.成果问题

  在现代学术评价体制的语境中,学术随笔一般不算学术成果,即以《读书》上发表的文章而言,在有些省和高校,通常不能作为职称评定的成果,因为它们“不够学术”。这就影响了作者的积极性,编辑在潜意识中也受到了影响,以至于轻视学术随笔,以为高头讲章的学术论文才是学术,才有学问。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关注学术规范建设的学者看来,陈平原的《关于“学术语法”》一文,是此话题的开启之作[8],而有考据癖的专家也把陈平原的短文《“北京学”》视为此话题的最早文献。[9]这些学术随笔形式的学术文献开启了一个重大学术话题,其价值胜过诸多鸿篇巨制。

  学术评价应将学术随笔纳入成果的评定之中,对于成果的评定不能仅仅看其形式,更重要的是要看其内容。仅从形式看,书评不算学术成果,但事实上,书评需要学识、眼界和洞察力,不是一般论文能比的,许多人写论文洋洋洒洒,写一则书评未必就能胜任。学术具有多样性,它不仅体现在思想、观点等内容的多样性上,也体现在文体、品种、风格等形态的多样性上,在学术森林里,学术论文好似作为主体的参天大树,但它也必须有评论、随笔等作为灌木、野草等来支撑。谁能否认学术笔记、书信、序跋、书评等的学术价值?学者是有个性的,最有学问、最有思想的学者恰恰也是最有个性的学者,每个人自有其发挥专长的表达方式,我们的评价标准应当是适应学者的不同风格,而不应当将学者强行纳入主观僵化的标准之中。[10]期盼学术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促进学术随笔写作和发表的繁荣。

  当然,我们在提倡学术期刊刊载学术随笔的同时切勿矫枉过正,要防止学术期刊随笔集化,更要防止学术研究随笔化的著述倾向,以免它消解真正的学术研究,掩盖学术界那些根本性的问题。学术期刊应关注学者们惊鸿一瞥之下的心得体会,电光石火般的思想闪动,以及治学心得和方法等,但学术随笔终究是学术论文的一种补充,是学术期刊中的一种文体,它不应也无法代替学术论文。

学术随笔格式相关文章:

1.竹林七贤学术随笔

2.读书笔记的写法

3.中小学生必看的读书笔记格式

4.随笔的写法

5.阅读随笔怎么写

6.教学论文的分类及格式写作方法

7.标题

8.2016数学教研组计划范文3篇

9.学习语文的随笔

10.阅读随笔交流课

1237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