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随笔>

关于三国演义的随笔

时间: 木兰832 分享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那么,来看看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关于三国演义的随笔,希望你喜欢。

  关于三国演义的随笔篇一

  首先说一下,《三国演义》即《三国志通俗演义》,因为这书名,人们总喜欢拿《三国志》来说《三国演义》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虚构的。可我不想讨论其真假,只想说《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毕竟称得上的名著是《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或其它的一些史书,因为历史真的是枯燥的,它除了告诉我们改朝换代的过程,还能说明什么?但小说《三国演义》真的可以看出很多东西,包括智慧和精神等,且很多人物形象早已深入人心。我在这里也只想对书中人物说说自己的一些看法。

  吕布:对于汉末的人物,只想说说吕布,人称“人中吕布,马中赤兔”,但与其说他是有勇无谋,不如说是不爱江山爱美人。为了貂蝉,不顾三军,许攸说他不成器,但我觉得他是个好人,好丈夫。在生命危在旦夕时,看重的是家人。这与“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限来时各自飞”是不一样的。都说三国是男人戏,但在吕布身上就可以看到不一样的爱情,及对家庭的重视,我觉得这可以是每个家庭的一个楷模。对家人的看重,袁绍也是如此,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失去了一个打败曹操的最佳时机。

  曹操:三国中魏国的创始人,虽然曹操到死都没有称帝,但我们知道是他建立了魏国。这也是曹操的聪明之处,挟天子令诸候,并没有真正成为篡汉自立的贼子。而我认为其实曹操心里一直是想称帝的,只是因为在乱世,怕遭到更多的敌对,所以没有这么做,而且这时的汉献帝本来就懦弱,也不太需要这么做。然而他死后不久,他儿子曹丕终于这么做了。都说曹操是乱世奷雄,我不知道是不是。但我觉得不管是不是,他手上的血债太多,且不能容人。像许攸,杨修就是这样死的,因为他们太了解曹操,而曹操却容不下,才招来此祸。还有那时的一代医圣华佗也是被他害的,死在他的疑心下。看过《三国演义》的人知道,华佗是外科手术的始祖,还最早发明了麻醉药,即“麻沸散”,可后来都失传了,可惜了啊!而曹操又说“唯才是举”,说明他会用人,这是值得学习的。总之,这样说吧,他的某些治国方针,用人之道,值得推崇,但他的为人我太不喜欢了。

  刘备:说到刘备,也自然会想到刘、关、张三兄弟,这可是义字的典范。刘备则是与曹操完全相反的人物,刘备从来不滥杀无辜,但他最后还是称了帝。虽然当了几年就死在了白帝城。说到这,就想到夷陵之战,就想到关张之死。关羽的死,到底怪谁?怪刘备让他守荆州,还是怪诸没部署好,还是怪他刚愎自用?我认还是关羽自己的问题。首先刘备让他守荆州,是考虑到关羽是万人莫挡的,起到震摄作用,而且是自家兄弟更可靠些,也是有道理的。而出于诸葛亮对刘备的忠心,也自然就把荆州交给关羽了,走的时候不是还嘱咐了句“东和孙权,北拒曹操”吗,也是有安排好的。可是关羽没听啊,当孙权派使者来和亲示好时,关羽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骂走了使者,从此也结了仇。而且我们知道关羽一直是傲慢的,眼里只看得起刘备,直到最后一刻都是这样。这可是超强的自信啊!虽然如此,但他身上的英雄气魄还是令我们印象深刻。对刘备的忠义也不得不让我们佩服啊!随后张飞也被害了,但张飞却是个粗中有细的的,且有点谋略,从长板坡一战和义释严颜可以看出来。但也为了兄弟之义,心急之下,命手下做不太可能的事,最终导致杀身之祸。而刘备此时就更心急了,于是发动了夷陵之战,而最后却因为看不起年轻的陆逊导致失败。这也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要小看人,即使是没经验的人。再说说刘备这个人吧,我认为他是一个很好的君王,因为他心中装得下百姓,因为他说过“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他也是第一个提出以人为本的帝王。这个也一直影响着我们直到现代。心中有别人,别人心中自然有他,这样治国,怎会有反臣,这就是王者风范。而在他成为帝王之前,甚至在得到卧龙凤雏之前,总打败仗,且多次易主,因而很多人会觉得刘备好像很没用,总当逃兵,不像成大事的人。但刘备屡战屡败而又屡败屡战,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却不是每个人都有的。而他多次易主,则是他能审时度势,会看人,不是明主绝不真心相投,这也并不能说刘备老当叛徒。而直到请得了诸葛亮以后,才明白了要自己来当明主,也明确了发展主向。而我认为刘备是真仁义,绝不是假仁假义,刘备携民渡江最能表现了。还有陶谦三让徐州,刘备屡次推辞,也是仁的体现。虽然心里是很想要徐州的,但是为了仁,说不愿夺同宗基业,不要说这是做作,这就是刘备的为人,也就是曹操的那句名言反过来说,“宁叫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至于义,看刘关张三兄弟就知道了。总之,我是推崇这样的君王的。

  周瑜:说到周瑜,自然也想到了孙权。书中对孙权的描写不多,我觉得孙权就是个夹缝中求生的君王。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看《三国演义》时,老觉得是刘备与曹操的战争,而孙权就像是个旁观者,老在江东呆着,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又不出来打。即使是打,也是被动的,是别人来打他,他才反击而已。就像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周瑜也就是在赤壁之战中出名的,而这场战役的胜利,除了周瑜强大的水军,还与诸葛亮有密切的联系。赤壁之战前后,还有几个比较经典的故事:草船借箭、借东风、美人计。以及最后被诸葛亮三气而死。我看到这里的时候就觉得周瑜怎么这么小气,容不下诸葛亮。但又想想,周瑜与诸葛亮各为其主,周瑜在吴国地位又这么高,为了吴国的未来,才想办法要除掉诸葛亮,足见其有远见。只是可惜他的智谋不如诸葛亮而已。而周瑜的死也与他在攻南郡时受的箭伤有很大关系,并不能完全说是被气死的。

  司马懿:在我看来司马懿是个有野心且最能隐忍的人。他比周瑜强多了,周瑜最终被诸葛亮三气而死,而司马懿居然没有被气死还死在诸葛亮的后面了。我真的很佩服司马懿的忍性。他和曹操有点像,也是生前没有篡位,死后他的儿孙推翻了曹家。但是他绝对是有野心的,有想皇帝的想法。不然在诸葛亮送他女人的衣服时,还打了那么多败战之后,还能忍过去,是为了什么。但我认为他并不能和诸葛亮比,无论是战略还是做人方面。看了《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他每次只要一出来应战就是大败,即使是上方谷一战,虽然一场大雨救了他,但他在战争谋略上的确是输给了诸葛亮的。

  诸葛亮:诸葛亮是我最崇拜,最喜爱的人物。我几乎被发生在他身上的每个故事所吸引,从三顾茅庐到秋风五丈原。在前一篇日志中也说了关于他的理解,而现在我也不想把拉下神坛。他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是有依据的,他的神机妙算也是有道理的。他本来就是种田的,对于能预报天气有什么奇怪的,这只能说明他善于观察天气变化。还有空城计,我觉得这不仅是谋略,是胆识,而且还是心理学呢。我在这里再说一下诸葛亮的发明吧,现在最受争议的有三个:连弩、木牛流马、八阵图。连弩可以说是最早的步枪,发明手枪的人说不定就是借鉴了这个的呢!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样的,虽然现在有很多人自称恢复了原型,但谁都不敢说是百分百的准确。这也让我更肯定且更佩服诸葛亮的智慧,现代人似乎还不如啊!而八阵图就更神了,仅仅几块石头那么一摆,可抵八十万大军,经过了千百年,竟还在原址,实属不易啊!我看过其它电视节目介绍,现今还有一个很像八阵图的诸葛村呢。这可是建筑学的精华啊!总之,诸葛亮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就不多说了吧。

  我在这里对书中几个主要人物说点看法,只对名著《三国演义》,不谈历史,只谈故事。我想说名著不愧为名著,有很多值得学习与探讨的地方。对于历史,知道就可以了,但不要用历史毁掉名著。这部书中有仁义、忠义等高尚的中华民族精神,有兵书战策,有做人的道理……。我相信也许百年之后,它还是一部名著,我们还是会去探寻其深意!

  关于三国演义的随笔篇二

  《三国演义》在中国,家喻户晓,有口皆誉;在日本,人们视之如宝,一书在手,如醉如痴。三国热也正在向世界扩展。

  《三国演义》为何有如此吸引人的魅力呢?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三国演义》汇总了我国几千年来的古代智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用众智写成的不朽名著

  《三国演义》并非成书于一时一人,而是人民群众的集体创作。东汉末年,群雄崛起,争战不已,时间长达近百年,从魏、蜀、吴立国算起也近半个世纪。由于三国故事十分丰富动人,它并不因三国归晋而泯灭,而是在民间广泛流传,它的诸多英雄人物的事迹,更是吸引人,人们对他们十分敬佩和怀念,在其流传的过程中,不断将之美化,对于一些反面人物则极其憎恨,不断将之丑化。在这同时,文人写的稗史也记录了很多三国动人的故事,据说魏晋时有200多本。宋时,已有专讲三国故事的人,即专说“三分”的说书人。迄元,已出版了可能是说书人的话本《全相三国志平话》,并出现了不少有关三国故事的杂戏,如《祭风》、《哭周瑜》、《五丈原》、《三战吕布》等。生活于元末明初有志于图王的罗贯中在前人对三国故事加工、创作的基础上,以陈寿的 《三国志》和”裴注”的史实为主线,参考了《全相 三国志平话》的结构,吸取了稗史、杂剧、传说、说书的精华,写成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至清,经毛宗岗的修订,才最后定稿,书名改称《三国演义》,这说明,《三国演义》的成书,经历了酝酿、创作、定稿的三个阶段,时间从三国故事流传至清长达1000多年,参加创作的有说书人、戏剧家和文人学者,以及民间加工者,这部不朽名著《三国演义》正是用众智写成的。

  《三国演义》所写的是近一个世纪的大动荡时代,它涉及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反映了封建社会各种极其尖锐而复杂的矛盾,塑造了诸多栩栩如主的历史人物,再现了无数惊心动魄的古代战斗,如此长篇巨著,如果不集思广益,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成果,只是靠个人的虚构,那是不可想像的。《三国演义》的种种战斗,是以《孙子兵法》为指导思想,揉合古代兵家的理论,将历史上著名的战役融化于其中,结合三国时代的战争实际写成的。古代兵法的庙算、攻心、伐交、料敌、应变、用奇、造势,示形、用诈、用术等,在《三国演义》里都具体化、形象化了。又如《三十六计》里的“美人计”、“二虎竞争计”、“驱虎吞狼计”、“假途伐虢计”,以及韩信的“十面埋 伏计”和虞翻的“增灶退兵计”等,都被《三国演义》将之花样翻新,加以运用。但它不是照搬,是将之改造纳入所再现的战役,因而显得有声有色。

  其着重描绘的还是三国时代的战争,如赤壁之战写得多么波澜壮阔,五彩缤纷,而这主要是靠作者的天才虚构:又如曹操解白马之围和司马懿平公孙康叛乱时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郭嘉平冀州、定辽东时献“急之则合,缓之则离”之计,这都显示了三国时代兵谋家的惊人智慧!在人物的塑造上,有些不朽人物形象也是在不断加工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对诸葛亮形象的塑造就是这样。在元代已有关于诸葛的杂戏,如 《博望烧屯》、《诸葛论功》、《黄鹤楼》、 《诸葛祭风》、《五丈原》、《烧樊城》等。《全相三国志平话》 写诸葛故事也最多。罗贯中塑造诸葛形象时,显然是吸取上述素材加以再创造的,如”三顾茅庐”,《全相三国志平话》写得很简略,还说他是神仙,看了令人感到索然无趣; 《三国志通俗演义》把他拉回人间,以虚写实、烘 云托月的手法,把诸葛亮的亮大形象和刘备求贤若渴的心态描写得活灵活现,使“三顾茅庐”成为求贤的典范,传世的妙篇。可是,诸葛的形象还不尽善尽美,除了有点“近妖”之外,在个别描写上还存在严重的缺点,如写诸葛认为魏延脑后有”反骨”,把魏延和司马懿一起诱进并准备烧死于葫芦谷,魏延逃出后,诸葛又将之嫁祸于杨仪,以加剧两人的矛盾,对如此写法,毛宗岗修订的《三国演义》将之删掉了,这才不便诸葛由智者变成奸人,保持了诸葛的高大形象。其他典型的塑造,如阿斗投降后在魏国参加了司马昭举行的宴会时,他看魏舞听蜀乐都手舞足蹈、”乐不思蜀”的神态,以及关于奸雄曹操的种种精采表演,素材也多取自传说、戏剧、史书、稗史,并加以敷衍、夸张、改造。可以说,《三国演义》的动人故事情节和不朽的典型形象,多是集众智形成的。

  集古代智慧之大成

  中国4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闪烁着我们祖祖辈辈的智慧。《三国演义》正是集古代智慧之大成,将之体现在其所塑造的主要人物身上。它的智慧不是全集中于个别人物,而是体现于诸多人物的身上。过去有人认为诸葛亮是《三国演义》智慧的化身,这不够全面,说表现在他的身上较突出可以,但不能说只他是智者,其他大都是愚者,如果是这样,这部书就不会那么吸引人了。正因三分鼎立的魏、蜀、吴都拥有众多人才,即众多的智者,如魏的曹操、司马懿、郭嘉、程昱、贾翊,蜀的刘备、诸葛亮、庞统、姜维、蒋琬、费祎,吴的孙权、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他们虽都是智者,但各有短长,这使彼此斗智比才各有输赢,才能引人入胜,使人每谈到其精绝处,不禁为之拍案赞叹。“攻心为上”,而攻心最高水平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不能说只是诸葛亮能用这绝妙战法,他的“七擒七纵孟获”是攻心的绝唱,能称为攻心绝唱的倒是吕蒙袭荆州擒关羽。诸葛亮平南方以“攻心为上”,虽取得了最佳效果,即使南人不复反,但是在双方反复的、激烈的较量和争战之后,死人不少,如火烧藤甲兵,这不能称为不战而屈人之兵。吕蒙袭荆州,先是用种种计谋使关羽麻痹大意,集中主力围樊城而无后顾之忧,他不费一兵一卒用白衣袭荆州,入荆州时严军纪以及安抚和保护随关羽出征的将兵的家属,以瓦解其军心,当曾以善待士卒著称的关羽回军途中,因军心已散,不战而溃,关羽这个具有“万人敌”本领的猛将终于被擒,这确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对刘备、孙权,过去研究者也不将之列入智者之列,其实刘备是个攻心大师,他的掷阿斗、要投江、辞徐州、遣众将、托孤话,尽得攻心妙用,故都收到最佳效果。对其事业起了重要作用;孙权明于知人,善于选将用将,不穷自己出征而捷报频传,非明智的统帅不能如此。以雄才大略著称的曹操,张绣曾几乎置之于死地,杀其长子、侄儿和爱将,而他从全局利益出发,忘却“淯水之难”的深仇大恨,“矫情任算”收降张绣,并结为儿女亲家,非大智者不能为之。

  《三国演义》的用人艺术,也是我国古代智慧的体现。它阐述三国兴亡的原因,无不归结于能否用得其人,这说明用人是何等重要!三国用人都各有所长,如刘备的”明于知人”,孔明的“德才兼备”,曹操的”唯才是举”,孙权的“疑之不用,用之不疑”。他们既有其用人不同的特点,也有其共同之点,即不论资排辈,破格用人;不论亲疏,赏罚分明,以及其各有巧妙的御人术,等等。

  《三国演义》的智慧还体现在艺术的开拓和创造上,如用美的辩证法塑造典型人物,并能从发展、对比、矛盾中刻画人物性格;在结构上,将故事情节如此头绪纷坛、纵横交错,组成一个完整的美妙的整体。在这些方面,其同代的同类的中外文学作品是不能与之媲美的。还有它的造形、行情、写景的诗情画意,对以后文学创作也同样有较大启迪和影响。《三国演义》的上述的继往开来的艺术成果,显然是作者集众人的智慧所创造的。

  具有多种借鉴作用

  智慧与才智,智谋是同义词,是指对事物具有认识、辨析、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前,人类长期是大自然的奴隶,有了这种能力,才逐渐成为大自然的主人,能改天换地。我国古代人早就认识到智慧的重大作用。《项羽本纪》记载:项羽与刘邦在广武相持不下,项羽要求与刘邦斗力,一决雌雄,刘邦笑着说:”吾能斗智,不能斗力”。结果善于斗智的刘邦终于打败能“力拔山”、勇冠三军的项羽。西汉时出版的《淮南子·主术训》也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可见,智慧是胜利或成功之本。

  是智慧必能正确认识或正确反映客观的规律,所做的事会取得成功,相反,会遭到挫折或失败,就不能称为智慧。智慧有种种,有的能正确反映事物总的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相类事物的共同规律,有的能正确反映一定事物的规律。因此,能相应地、实事求是地运用古代智慧,对我们的事业是会起有益的作用的。

  《三国演义》的许多谋略,虽然是应用于战争,但都可应用于社会上的一切竞争或斗争,即包括政治、经济、外交以至国与国之间的各种纷争。”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出于《孙子兵法》,但《三国演义》运用于描绘三国之间的争战是有所发展的。毛宗岗对于邓艾与姜维(一百一十回)斗争的胜败评点说:“知己,而不知彼亦足以知己,是不得谓之知已;知彼,而不知彼亦料我之知彼,则不得谓之知彼。”这段评点说明,《三国演义》不只是照搬孙子兵法,而是有所创建的。孙子的“知彼知己”仅是从一方面说,只有你“知己知彼”,而对方不知已不知彼,当然你是“百战不殆”的,如果对方也”知己知彼”,那你就不一定”百战不殆”了。如果知已,亦能料彼是否知已,知彼亦能知彼是否能料我知彼,这样才能采取万无一失的对策,始能“百战不殆”。《三国演义》还将“固本始能战”、“攻心为上”“避实击虚”、“声东击西”、“先发制人”、“随机应变”等智谋运用于三国争战,加以生动的描述,使这些古代兵法形象化、具体化,使人易于了解和借鉴。如果不懂得吸取这些智谋,是不可以言竞争或斗争的。

  有些中外学者预言:“在21世纪,中国古典小说能引起世界注目的非《三国演义》莫属,尤其是它的应用研究。”这是否科学预言,抑或是夸大之词,这只能到21世纪才能分晓。但可以肯定的是,《三国演义》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中华氏族的智慧将在国际竞争中日益发扬光大。

1259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