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读书心得与感悟的散文

读书心得与感悟的散文

时间: 晓红1066 分享

读书心得与感悟的散文

  不同的散文有不同的特点!散文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思想!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读书心得与感悟的散文,希望您喜欢!

  读张小娴散文集有感

  认识张小娴的作品,是在我听到她的散文集(永不永不说再见)的有声读物以后。张小娴是个很有才情的女人,对待感情有着很深刻的理解和体会,她的每一篇散文,都透过一个故事,反应出一种感情的态度和心境。感觉她的作品很适合女人去阅读,无论是情感还是婚姻,都会给你一些心的启示。帮你看清楚很多东西,找到适合自己该走的路。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篇张小娴的散文集里面文章,希望和我一样认同这篇文章的人,能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我一起交流探讨。

  与柴门文对话

  我问柴门文对爱情的看法。她说她现在对儿女的爱更深。对丈夫的爱,是一种感情。因此,她今后的创作,重点都会放在家庭。

  写了许多扣人心弦的爱情故事的女作家,最后却告诉我们,爱情终于会消逝。一个女人最后的依归,是家庭、是儿女。多么璀璨的爱,多么激荡心灵的情,我们流过的眼泪,伤痛的回忆,刻骨铭心的对话,情人的体温,都像是听来的故事,随风逝去。

  然后,男人和女人,实实在在地生活,养儿育女,积谷防饥。谁会一直恋爱到六十岁?坚持下去的人,是太苍茫,还是有遗憾?

  柴门文说,回归家庭是女人的天性,至少,那是日本女人的天性。但曾几何时,我们执迷地追求爱情,以为女人最善于爱

  恋爱最终的渴望是婚姻,谁知有了婚姻之后,女人却变成他儿女的母亲,丈夫变成生活的伙伴。

  女人不会再在异国的地铁上,眼泪看着这个男人;不会再跟他在雪地上追逐。不会再期待他的电话,当电话响起的时候,又迟迟不肯去接听。

  来日岁月,是否太早令人唏嘘?

  原来我们最大的情敌,不是第三者,而是岁月。

  有没有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呢,是啊,我们最大的情敌不是第三者,而是岁月。所有从恋爱步入婚姻,又成为妈妈的女人,应该会有类似的想法吧。我们的世界,以前只有自己深爱的那个男人,当有了孩子以后,更多的重心就放到了孩子的身上,老公就成了一起生活的伙伴。其实这不是感情变了,而是感情的升华吧,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但是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情,而孩子又是两个人的责任,所以虽然重心不同了,但我相信爱依然在,只是融入了更多亲情的成分在里面,让彼此真正变成对方世界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这样理解,是不是也就不觉得像文章中感慨的那般悲观了呢。

  读《老舍散文集》有感

  读老舍先生的散文,真是一种享受。它能带来一种轻松愉悦的感受,宛如清风拂面,仿佛偷来的悠闲自在,犹如小孔中看世界,心中窃喜不断。那美妙的景色,悠闲的生活,乐观的人生态度,浓厚的情感表达,无不让人深深沉醉其中,使人真正明白生活的真谛,宛如置身天堂。

  “天堂”,多少人向往的地方,因为那里有自己的渴望与追求。可当人们轻易地拥有并坐享其成时,却发觉“天堂”给予自己的并不是所想要的幸福,而是一种无聊、空虚的美好掩饰。这时“天堂”的实质便是地狱。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生活的意义,多在于付出,而不在于一味索取。

  人生仿若一张鱼网,并非一撒一收间就可收获鲜鱼,而需心境平和地找准时机,勤于劳作。好似水般淡泊的人,以勤勉为本,不管时间如何周而复始,心中仍是平静。

  老舍先生曾写道“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如此有益身心的事又何乐而不为呢?

  想起那穿行花草间的老者,游目骋怀,做生活的主人,不禁沉吟“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正是这闲逸之情,用其花养其心德,看透人世凡俗。如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般衬托生命的真谛。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不就是生活的真谛吗?

  百年后物是人非,一切都在不知中变迁。松柏翠竹,冬日寒雪,皎皎月色,绚烂星辰,何曾有思?寰宇内没有永恒的生命,没有永恒的星宿,没有永恒的回忆,有的只是永恒的变迁。

  孩提时无忧无虑,青年时逍遥自在,壮年时谨慎小心,直至半百后痛定思痛。蓦然回首间生活已近尽头,才幡然悔悟……

  什么是理想的“天堂”?它是一个过程,一个在追求我们梦想中苦与乐的过程,它是一种心境,一种在平庸生活中以悠然心态去客观看待人世盛衰、花开花落、潮起潮退的心境。

  苍穹有雾霞虹影陪伴,自然有缤纷四季陪伴,过往有晨钟暮鼓陪伴,而我们只有它来作伴。

  人生在勤,只为了更为美好的未来!

  读《三毛散文集》有感

  在经过长达三年的垃圾小说阅读史之后,我捧起了被奉为经典的《三毛散文集》,读过了《撒哈拉的故事》,读过了《倾城》《闹学记》,在一本又一本的三毛文集中,我看到了那个叛逆,爱逃学,渴望二十岁的小女孩,那个游历了大半个地球善谈又爱交朋友的年轻女子。尽管一生短暂,尽管老早就失去爱人,但她的一生却是无与伦比的精彩。这个女子在她两三岁的时候就为自己改名,初中便是一个逃学的老手,更甚再后来便早早辍学待在家里。她说自己干什么是没有目的的,她是一个随性所至之人。但她一直都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自己要得到什么,并一直为之而努力着。

  少时的她有些叛逆,她会在作文中写出自己的梦想是成为一个拾荒者;会在上学期间独自一人跑到坟地里啃书,只为获取片刻安宁;会看着活狗被杀死后脸上露出满意的笑。这些是如此的离经叛道,如此的不为世事所容。于是,她逃了。

  她照着自己的愿望一直成长着,后来她真成了一名拾荒者,她用捡来的“垃圾”装扮她与爱人的窝;用棺材板做柜子;会要来无名人刻画的石头当做艺术瑰宝,直到她与爱人的家成了西属撒哈拉沙漠上最为引人入胜的艺术殿堂。

  她还是个旅行家,是个作者,是个诗人,但不管怎样,她都是自由的,是快乐的。

  我想她的一生都是忙碌的,忙碌着读书,旅行,写作。回到台湾后,她一夜一夜的写作,休息的时间似乎只有下午六七点时与家人共享晚饭那短暂的几刻钟。没有人会再说她是个不求上进的孩子了。只是她早早离世,如若她能活到白发苍苍,不知这世间又会多出多少精品美文,多少令人拍手称赞的故事了。

316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