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随笔 > 12月份教师大班随笔3篇

12月份教师大班随笔3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12月份教师大班随笔3篇

  12月份教师大班随笔1

  大班孩子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规则意识,他们会说“谦让”“轮流”“一个接一个”“要有秩序”之类的词语,但在具体情况中,自我中心意识的本能还是会让他们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争抢、拥挤的行为。在本次执教活动中,我作为孩子们的引导者、支持者、观察者,充分尊重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自主权利,让他们自主合作尝试,以“推”为策略,促进孩子们主动去思考和解决问题,进一步了解生活中注意秩序的重要性。

  一、“首推”,助幼儿发现问题。

  毫无疑问,推是一种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策略,可以彰显孩子们的主动性。所以在活动的第一环节中,直接的引入今天的问题情境,让幼儿去尝试瓶中取球。在第一次的取球中,很显然孩子们的兴趣是高涨的,同时他们也是所料未及,不知道在这紧张的二十秒时间中会不会取出球。结果发现,并不是每一组幼儿都能取出球,甚至有几组幼儿根本没有取出球,失败的经验于是让孩子们明白了,取球并不是一哄而上、争分夺秒就可以做到的,借助孩子们一个个的失败的“诉说”,我们便产生了怎样才能不能让球堵在瓶口的议论。

  二、“再推”,助幼儿反思实践。

  在再次的推助中,我和幼儿一起总结提炼了经验,进一步加深了取球的规则,孩子们跃跃欲试,都想获得第二次探索的成功。在这次的比赛中,他们更加遵守时间,懂得了要一个一个轮流的取球,但实际是否就是如此呢?结果一部分孩子们还是发现球依旧会卡在瓶口。于是我让孩子们讲述一些成功的经验,在孩子们的众说纷纭中,孩子们进一步获得了如何有“秩序”地取球的规则。

  三、“复推”,助幼儿解决疑惑。

  经过孩子们自主的思考和反馈,他们又一次尝试了瓶中取球的比赛,孩子们在此次的比赛中更加显得像个是小主人,团结合作、礼让他人,终于获得了取球成功的快乐,也由此,孩子们对瓶中取钱的规则更加了然于心了。相信孩子们通过终于反复的尝试以后,对于“秩序”的建立与规则的掌握会更加深刻。

  12月份教师大班随笔2

  自由活动时间,看到十几个孩子聚集在结构区,一边兴致勃勃的拼插积木,一边不停的议论着什么,谈到激烈处,还不是的停下手里的“活”,脸红脖子粗的争论许久。好奇心和责任心促使我走近他们去探个究竟:

  只听萱萱抬起头神气地说:“老师最喜欢我了,你们没看见吗?每天一入园,老师总是牵会儿我的手,老师的手好大,好温暖啊”。说完,脸上露出了自豪的神态。话音刚落,晨晨就接上了话:“老师最喜欢我,老师时常夸我‘真棒’,还在我的本子上写了好多最棒的‘真棒’字”呢!……这时蔓蔓等不及了,抢着说:“你们都别争了,老师最喜欢我,我经常帮老师擦桌子,整理玩具、老师每次都笑着抚摸抚摸我的头,还说我是她的‘小助手’呢,我感到好幸福”、、、

  听着孩子们的争论,我的心里不禁思绪万千:在幼教这块领土上,我已辛勤耕耘了十七个年头,在这十七年中,自己亲手培养并送入小学的孩子也已近千,自己教过的最早的一批孩子如今也早已当上了爸爸妈妈,他们当中有很多的人如今也已小有成就,而我也从风华正茂的少女摇身变成现在的已过而立之年。世间很多事物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是我那颗爱孩子们的心。也许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我们的这份投入并不值得,但我始终割舍不下与孩子们的这份情缘,我愿终生做孩子们最好的朋友老师、妈妈老师。

  我想告诉孩子们:老师都最喜欢你们,因为你们的快乐成长就是老师最大的心愿。

  12月份教师大班随笔3

  “不跟你玩了!”这句出自一位小朋友之口的气话,给我上了一节深刻而生动的教育课。  一天,一初兴奋地告诉我,他学会跳绳,并骄傲地问我:“徐老师,你会跳吗?”“我当然会了!”“那咱俩一起来比赛!”于是,在活动区里,我俩“厮杀”起来,许多孩子看到后,都好奇地围拢过来,很想看一看到底谁胜谁负。

  第一回合,我轻而易举地赢了。第二回合,我以教师地姿态指点了他几招,并且声明不许耍赖皮,最后还是我赢了。在一旁观看地孩子们一齐拍手夸赞:“徐老师太榜了!”“徐老师真聪明!”听到这些夸赞的话,我竟有些飘飘然了,“一初,咱们再来一场。”一初甩下绳,看了我一眼,头也不回地走了。“玩得好好的怎么走了。”我走上前去拉住他说:“接着玩吧!”他使劲地甩掉我的手:“不跟你玩了!”我一愣,一股失落感涌上心头,这是怎么了?

  音乐响起,该组织其他活动了,孩子们迅速地收拾着活动地材料,然后上厕所、喝水......我两眼不时瞟一眼正在喝水地一出初,每当要与他目光相接时,他马上转移视线,看也不看我。看起来小家伙真是生我的气了!

  午睡时,我坐在桌边反省自己的行为,我究竟什么地方做错了呢?活动区跳绳的一幕浮现在我的眼前。蓦地,我终于明白了,自己怎么那么糊涂,光顾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竟丝毫没有顾及孩子的感受与自尊!怪不得小家伙不跟我玩了呢。如果一除是一个胆小而内向的孩子,他不用“我不跟你玩了”来表示不满,我还能发现自己工作张的疏忽吗?也许孩子刚刚建立起的一点儿自信因为我的一时高兴而被“扼杀”了。

  老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会幼儿某方面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帮助幼儿树立自信,使他在活动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学会某种知识技能的幼儿来讲,来自老师的鼓励与肯定显得更为重要了。而我恰恰忽略了一初刚学会新本领急于表现,想得到老师表扬的心理,光顾自己高兴却伤害了他。我本应当抓住这次机会,给幼儿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请一初当“小老师”,把自己所学的本领交给其他小朋友,这样既能增进他对跳绳的学习兴趣,增强他的自信心,又能以点带面,激发更多孩子学习的兴趣,而我却偏偏失去这次机会。

  由此我越发体会到走入幼儿的世界去是多么的重要!它不应仅仅是挂在嘴上的一句漂亮的口号,而更需要老师实实在在地从孩子地角度考虑问题,把“尊重孩子、理解孩子”放在首位。

411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