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哲理文章>

与哲学有关的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哲学其实没有离我们很远,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与哲学有关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与哲学有关的文章: 发现你的心灵

  早晨好!谢谢大家在这样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聚在这里!看到这样一个盛况我感到很震撼,谢谢大家给我机会与诸位沟通。

  从古典走向现代,我们亘古不变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愿望呢?我们每一个人是不是真正地发现了自己?是不是真正地发现了世界?我们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是否有能力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

  有很多朋友看过我讲的《〈论语〉心得》。现在还有很多人在看这本书。今天我在这里想跟大家沟通的并不是一种儒家的学术系统,我们不去考究它的学理和原理,也不去探讨这样一种伦理思想在中国制度中的作用,我想跟大家沟通的并不是"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话题,而是"半部《论语》"怎么样修自身。为什么说"半部《论语》"呢?起码以我的年龄、我的知识、我的学识,我在这里只敢说半部《论语》。那么以后的人生历程,我想我还有后半辈子的时间慢慢地去参悟《论语》。每一个人,可能我们心灵的成长也是一样的。

  所谓圣贤,就是一路相伴的那些朴素的真理。真正的真理永远不是从外在灌输给我们的,它只能从我们的内心唤醒,也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有,口中无"的那点道理。可能有些古圣先贤替我们说清了,而且就是那么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它让我们感觉到怦然入心、心有所感。

  今天我想跟大家沟通的题目是《发现你的心灵》。我想我们从小都受过一种朴素的教育,说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气象万千,我们有着很多很多的知识系统,古往今来的都需要我们去了解,需要我们有一双眼睛去发现无比辽阔的世界,但是我们真的知道自己的内心世界是什么吗?我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人在极度沉重的工作压力下感觉到自己精神快崩溃了,所以他去看心理医生,他对心理医生讲:"你看我的症状就是每天上班时人就很踏实,我觉得我能够完成我的工作,而且我能够很成功,所以我就很享受这个过程,但是一旦走出工作我就惶惶不可终日,我不知道自己是谁,我不了解自己心里的愿望,我不知所终,我感到迷惑、彷徨,夜不能寐、食不甘味。你说我长期这样下去会不会得抑郁症呀?"医生跟他说:"你这个情况是挺严重的,那这样吧,你先不要来看病,告诉你一个办法:我们这个城市有一个大剧院,有一个著名的喜剧演员,他每天都在那儿表演,而且演的都是能让人开怀大笑的喜剧,非常经典,你先去看他的表演,连着看一个星期,看到你整个人开朗起来,不再这么忧思忧虑了,你再来找我,我们再来探讨你的心理问题。"医生说完这段话,看到那个病人低着头,很久很久没说话,等到他抬头的时候已经泪流满面,他对医生说了一句话:"我就是那个演员。"其实这样一个故事很像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境遇。也许你是成功的,起码你是称职的,在社会角色上你对得起你的职称、对得起你的薪水,甚至你还可以废寝忘食地工作,你还可以在这个地方做出很多业绩,但是我们真正叩问自己内心的时候,我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真的满意吗?我们内心的那些梦想、愿望,我们真的看得见吗?其实在今天,我们已经不缺少一双去发现世界的眼睛。今天是传媒的时代,电视上、报纸上,各式各样的信息和资讯对我们的头脑和眼睛进行的是一场扫荡、一场风暴,我们现在惟独缺少的是在这样一种信息狂潮中对自己内心的清晰把握。如果少了这样一种把握的话,我们自然会迷失,所以我一直希望每一个人能够建立一种生命的觉悟。"觉悟"这个词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听到要"培养人的觉悟",但是什么是真正的觉悟?觉悟其实是一个佛家用语。我们来看看:汉字很简单,觉字头下面一个看见的"见",悟是一个竖心一个"吾",觉悟二字是什么呢?字面上看来它就是看见我的心,拆解起来无非就是这样一个意思。那么我们真正问问自己,有几个人看见了自己的心?有几个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心呢?有的时候面对自己的心,你会觉得心是苍白的,你会觉得你是在靠外在的一切撑着自己。而你内心有一个空空的伤口。内心的伤口是什么都填不平的。有时候你看自己的心,你会觉得自己是遗憾的,有一些遗憾发生之后,似乎用一生都弥补不上;有时候看自己的心,你会觉得自己是欲壑难平的,你在世界上的一些索取,也许终你一生都不能让你满足。其实我们敢不敢看自己的心是第一步。《论语》是什么?《庄子》又是什么?我想,所有古圣先贤,都以他们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态度告诉我们:面对自己,先把自己建立起来,那样我们才能共同构建一个和谐社会。所以说我不太相信一个公民,当他不是一个有幸福感的、有责任心的、能够让自己快乐的人,他能让他的亲人幸福。如果一个人不能上孝父母、下对儿女负责任的话,他也不太可能对整个社会有巨大的担承。所以每一个人的起点,我们生命的起点,永远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没有人能成为他心中的偶像、他人名字的复制品,每个人只能成为自己,但是成全自己的前提是认知自己。

  老子曾经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如果你能打败别人,说明你很有力量。但如果你能打败自己,才能说明你是强者,也就是超越。如果你能够了解他人,只能说你有智慧,但是如果洞悉自己的内心,有一种生命觉悟的建立,才能说你是真正有自知之明的人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个名医叫扁鹊,他和华佗并称是中国最好的神医。有一天魏文帝问扁鹊说:"听说你们家兄弟三个都是学医的,那么你说说你家兄弟医术的高低。"扁鹊毫不犹豫地说我们家大哥医术最高,二哥其次,我自己的医术是最糟糕的。魏文帝很吃惊,说:"谁知道你大哥、二哥是谁呀?你可是名扬天下的神医呀?"扁鹊从容不迫地应道:"我大哥医术之高,是在一个人没得病的时候看出这个人的征兆,他的能力是防患于未然,大家都认为他不会治病,因为病没有发起来,所以他没有任何名气。我二哥能治小病,一个人病在初期用药把病压下去,能治小病的人就名传乡里。我医术差到只能治大病,这个人的病全发起来,等到我去的时候就要动刀,就要用猛药,把这个人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其实这样的医生医术是最低的。"这是扁鹊自谦,我们想一想,我们每一个人能做到宠辱不惊吗?我们能做到一个人在名扬天下的时候能看到自己的弱项吗?能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在哪里吗?也就是说做一个真智者,不迷惑,才能真正明确自己的未来,你才能知道自己的选择究竟在哪儿。

  什么叫勇者无惧呢?其实这种勇敢更多取决于心灵的勇敢,这种能力有时不表现为剑拔弩张、盛气凌人,它表现为一种云淡风清、从容不迫。从容在今天其实特别奢侈,大家会说时间多紧呀,我们会说我们只争朝夕,来得及从容吗?从容是内心的一种状态,个人的状态表现为一种气度,即在生活中不要急功近利地直追结论,而去享受通向结论长长的过程。

  我曾经在《〈论语〉心得》里讲过一个来自于日本禅宗的故事,网上很多人都在传这个茶师的故事。这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他原本是懦弱的、不勇敢的、不懂得任何武功的,但他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茶艺师。主人离不开他,主人去京师办事非要带着他,他说如果遇到浪人向我挑战怎么办,主人让他打扮成武士,他战战兢兢跟着主人到了京城。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出去就碰到一个浪人,浪人要比剑,茶师说不懂武艺,浪人说不是武士却穿着这身衣服就是侮辱了武士,我还是要杀死你。茶师说自己有很多事还没有办完,办完事下午再去找他。然后茶师直奔京城的大武馆,见到武馆的主人求主人教他一样死得最体面的方法,他说自己是一个茶师,遇到了挑衅。主人请他泡杯便茶,他想可能是人生最后一次泡茶,做得极其沉静从容,一套做得完完整整,做好奉给武馆主人。武馆主人说:"这是我人生中喝到的最好的茶。我可以告诉你不必死了,你去吧,你就用现在泡茶的心去面对浪人。我只告诉你这一句话。"茶师去了,到的时候发现浪人已经等着了。浪人气焰嚣张地说:"我们开始比武。"他笑笑看看对方,说不用着急,端下帽子整整齐齐放在旁边,把外衣脱下来整整齐齐叠好压在帽子下面,把袖口、裤腿、腰带系好,始终面带微笑、气定神闲。浪人的表情越来越害怕,心里越来越没底,不知道对手有多强。气焰微妙地此消彼长,到最后一刻,茶师把身上仅有的佩剑抽出来暴喝一声停在那儿,对面的浪人给他跪下了,说:"你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强大的对手。"这是个禅宗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真正的勇敢有时候并不表现在外在的力量,而表现在内心表现出的信念和整个人带出的气息。我们为什么和很多朋友交往中会说气场特别强,我们用全身心和大家沟通、交流。我自己是搞传播学的,传播学中有一个统计,用语言能表达、交流的信息只占整个信息的38%,剩下的62%是我们称为负语言系统的东西。负语言系统是一个人的表情、姿态、眉语之间流露的神情、体态、身边无形的气场。什么样的人具有心灵上的勇敢?这种勇敢是坦荡的、无私的,所以才无畏,应当是自内而外散发出的信心。

  庄子说世间万物是他的车马,人心是可以无极的,我们不需要什么样的载体。这个载体可能是简陋的,可能只是象征符号,比如陶渊明给没有琴弦的琴起名为"素琴",喝醉了抱着琴让朋友走。这样的举动,如果以今天的我们来看,这叫不懂事。但陶渊明过的是什么样的日子呢?陶渊明的家四处漏风,家里什么都没有,但陶渊明自己过得很高兴,好读书不求甚解,自己读书读得高兴了连饭都忘了吃,这是内心的自得其乐。陶渊明的朋友听他弹奏素琴听到什么音乐了吗?一段木头是无声的,多年以后李白懂得了他,写了一首小诗,说自从陶渊明辞官重归田园之后,不计功利得失,天地之间大音无声大象无形,真正的音乐是天籁之音,是存在于心灵中的感动。音乐家是将音符作载体把心中的感动写出来,画家是找到一种色彩和构图把心中的感动写出来,诗人是找到文字把感动写出来,对我们每个普通人来说,心中的感动总会宣泄出来,哪怕只是一段无弦琴。有一种天籁和鸣在你的心中是响彻的,陶渊明喝醉让朋友离去,李白写道:"我醉欲言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其实大家想一想,中国古人的生活,我们是羡慕的,但他们那种日子的贫瘠我们是想不到的,为什么在那样的贫瘠中有一种大欢乐呢?其实这就是一种知天命以后的洒脱和旷达,只有超越了知天命再往高处走,你听到别人说什么话都能学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就说你不像年轻时那么激愤,跳出来反驳,你会想谁都不容易,他说这样的话有他的道理,别人有想法、难处。一个人到这个境界就是耳顺,听到什么样不同的声音可以替别人想,这是孔夫子说的六十岁的境界。

  其实如果我们心里足够包容、悲悯,我们能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话,也许你不必等到六十岁就耳顺了。急不可待跳出来反驳说明我们的心不够宽容,我们见识别人的苦难还太少,只有一个人穿越了很多苦难之后,他再看他人,能够从心底体会出一种理解。当你对世界充满和善时,从心所欲就不远了,人的心灵可以作为主宰,做的一切并不超越世界的规矩,不去碰触世界的边际。

  从心所欲的人是什么样呢?漫天漫地活在自我之中也是一种快乐,李白悲也千古乐也千古,他的悲喜都是万古长情,天地之间他应该是最高的境界,不受很多的制约。什么叫从心所欲?并不是不受道德的规范,从心所欲还能够做到不欲的境界,在心中获得一种宽广的自信,心中要有一些古人相伴,要有他一些言辞让你知道。

  在泰山南天门会看到一句:"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大海也有涯,有天接着作海岸;山顶上最高的峰峦就是你自己。中国人的哲学观念,登山后不是征服而是融和--大山不是被我踩在脚下,而是我站在大山的肩膀上能够成为天地之间大写的人,这种自我实现是以领天地精华灵气,痛彻世间万千道理,看破古今生死,最后获得心灵的欢畅和自由。我讲过一句话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怨这种情感什么时候拿出来用呢?我们每个人都会问自己,我的埋怨和仇恨什么时候拿出来?我的回答是人的一生即使有抱怨和仇恨的时候,你最好把它浇灭在心里永远都不要拿出来,拿出来是使用、宣泄吗?不要忘了所有的仇恨和抱怨都是一把双刃剑,当你能够有效杀伤他人的时候,你自己的心受伤更深,其实一个豁达的人是要学会粗略机智的,略去生活的不如意,让有限的空间里充满一些灿烂的事情。都说"不如意事常有八九"是客观存在的,起码还有一二是如意的,那么常想一二。其实我们的生活不会那么惨,不会八九都不如意,起码有六七成是如意的,我们要多想如意,不要将不如意作为有毒空气散发腐败的气息。有的人抱怨成为一种习惯,永远看不见所得,永远看见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这样使自己得到的东西都黯然失色。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失去月亮而哭泣,那么你也将失去星星。"你拥有的永远把它放大到最大,用乐观旷达的心去看当下,你可以较劲,但较劲之后,恍然一梦,鬓发斑白,较劲是在浪费生命。关于不争不斗,还有另外一个表述,所谓君子有三戒,孔子说:人的一生无非划为三个大段,年少时戒之在色,即感情问题不要出大事;中年时戒之在斗,即不要为小小的房子、职称和别人斗,这种斗有时不完全表现在阴谋、伎俩和外在的手段,这种斗更多的是心里和自己较劲,知天命是心里已经不较劲了,一个人的心态决定他的状态,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状态是局促的、紧张的、抱憾的,他的心中肯定打了个结;年老时,"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知天命比"不惑"更高一个层次,"不惑"是从一种动态中逐渐地稳定下来趋于静态,"知天命"是从静态的死结上发散开来重新获得心灵的自由。"知天命"应当是一种从容、旷达,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事情,你都能坦然地接受下来。中国有很多这样的古人,你不能说他的生活中一切都是如意的,但这个人可以把日子过得很潇洒,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他的生活境遇可能极其简陋,但是能看得开。如果知天命之年让你过简陋的日子,你内心会平衡吗?

  与哲学有关的文章:流沙一样的声音

  台湾一位女作家说, 当爱情开始开自己时,她能听到那像流沙一样的声音。

  可是, 真的有很多女人, 不是这样敏感, 听不见爱情流走的任何一点声音。

  一个女人, 爱了一个男人8年。她和男人, 从高中开始恋爱,毕业时,两人都没考上大学,男人选择了复读。而女人, 开始到父亲的单位上班,并用她那不足道的工资, 资助男人考学。一晃8年, 男人终于读完了大学,又读完了研究生。正当女人苦尽甘来, 准备结婚时, 接到的, 却是男人一纸无情的“休书”。原来,男人在大二时, 就和班上的一个女同学好上了, 他将迎娶的,是另一位心上人。

  女人为此在床上躺了8天, 不吃不喝。等她站起来时,人已变的像一条风干的鱼, 干瘦而又难看, 曾经的秀丽, 一去不返, 叫人见了,无不为她伤感伤腕。女人说, 如果不是男人亲口告诉自己, 他不再爱她了,她绝对不相信这是真的。每次寄钱, 女人都细心地保留好存根, 不是想到会有一天,只是觉得, 这小小的一张票据, 是两人爱的纪念。女人伤心地说,男人每次收到钱后,都会, 来一封情真意切的信。这份恩爱, 叫她到死也不明白,男人怎么可以装得如此逼真。

  男人却自有他的辩解。他说, 自从他爱上另一个女人之后,每封信上,他都会提到,这辈子恐怕无法报答她了。男人以为,是女人的自尊心太强,所以,才会漏过这点滴而又反复的提醒。男人之所以到毕业才跟她摊牌,实在是因为,只有上班拿了薪水,他才能赔偿女人8年的付出。

  可女人不要,她说, 8年的钱, 是算得清楚, 可8年的青春和感情,你赔偿得了吗?女人本来要告到男人的单位,但这时,男人将要迎娶的女人出面了。她对女人说, 你的信, 每次都是我们两人一起看, 一起商量着如何回复。你这样爱他, 为什么会一点都看不出来破绽呢?

  女人大惊, 找出男人所有的来信, 仔细看了又看,还是看不出任何破绽。惊慌地问自己, 难道是我自己错了?

  那个女人又问, 你们相处了8年, 他可要过你的身子?而我,却为他两次坠胎。你说, 谁更有资格嫁给他呢?

  女人有点被激怒了。她吼道, 不是他不要我的身子, 是我不肯给他的又没有结婚, 这算什么嘛!女人说着说着就哭了, 幸亏我自己有主意。要不然我以后还怎么做人呢!

  这个故事, 终以女人的彻底退出而结束。结局虽有点惨淡,但无爱的婚姻,又有何幸福可言呢?

  若干年后, 这个女人嫁了人, 做了母亲, 生活开始恢复了平静。

  女人心静如水, 只是偶尔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揭开男人留给她的伤疤,她才发现,男人的爱,确实如流水一般,在薄薄的信纸间,早已轻轻地滑落。当年在她看来的一腔恩爱,实际是满纸的忏悔, 她却不能感知。她实在太爱那个男人了,打个嗝,怕他吃的太撑了,打了一个喷嚏 ,她却以为是他思念自己太深。

  爱像流沙一样流走, 不是自己不能感知, 而是根本无法感知。一颗爱情的心,除了装下所爱的人,没有给自己留下任何空间。爱被迷惑,甚至中毒太深,以至麻木,失去知觉。

  人在恋爱的时候,能够感知爱情溜走的声音,一定是在爱别人的同时,还为自己留出了一点听觉的空间。

  但是这样的爱,我们要不要呢?在讲究实际的今天,我想,还是要爱自己一点才好。

  与哲学有关的文章:多做善事,广结善缘

  我没有系统地研读过佛经,更没有蒙受出家师父的点拨,因而不明白佛理,但我对佛教还是颇有敬仰之心的:一是因为佛教以善念为怀,悲天悯人;二是因为佛教具大智慧,用因果循环阐释了宇宙人生之真谛。

  佛祖释迦牟尼生为王子,幼年聪颖,见芸芸众生饱受苦难,便于十九岁抛却荣华富贵,离开家庭,寻找帮助众生脱离苦海的良方,苦苦修行十数年而不得,遂净身禁食,于菩提树下端正身体,进入禅定境界。历时七日七夜,未进一粒粟米,终获大彻大悟,是年三十一岁。他感觉世间万事万物都在永无停息地变化,变化的根本依据便是因果报应。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果必循环。人生之苦在于执着与妄想,只有息欲止求,累积善行,方能归于宁静,摆脱烦恼和痛苦的纠缠。

  巧合的是道家也有类似说法,道家认为:善恶之报,如影随形。更为巧合的是儒家也有类似观点,儒家认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

  因果循环的道理就如种植一般,播种是因,收获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世间万事万物,皆应遵循因果循环之理。人生亦然,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积累善行,必得报答;怙恶不悛,定有报应。有的人做善事无意为之,本性使然,有的人做善事有意为之,觉悟使然。有意无意均有善报。有的人做坏事无意为之,本性使然,有的人做坏事有意为之,侥幸使然。有意无意均有恶报。因由即结果,结果即因由,环环相扣,前链后接不息。

  人们或许会生出疑虑:有的虽为良善,然路途坎坷,命运多舛;有的生性恶劣,然一生坦途,富贵荣华。此之为果,因从何来?于是便有了“前生”,一切皆由前生所为佐之。有的一生累积善行,终了未见报答;有的一生作恶无数,结末未现报应。此之为因,果又在何处?“天堂”、“地狱”迎之,“来世”人生际遇效之。此或为“天堂”、“地狱”、“前生”、“来世”存在之因由。

  我无意曲解、亵渎佛教之理与先贤之旨,如有偏差,纯属领悟不深不透所致。佛祖慈悲为怀,先贤苍生为念,谅能宽恕鄙人。唯希望人们心存善念,善待万物,广结善缘,多做善事!慎记:播下什么样种子,必然收获什么样果实!

  
看过“与哲学有关的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关于人生哲学的文章

2.哲学散文精选3篇

3.哲学与人生的文章

4.有哲学的优美散文

5.哲学唯美散文

1025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