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在线阅读>文章阅读>人生哲理文章>

元宵节文章3篇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家乡红火香甜的元宵节呀,浓烈,醇厚,那是文化的汇聚,乡情,乡愁的凝练,镌刻在每个满乡人的心灵深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节文章:元宵节

  今天是元宵节。

  早晨七点,被一阵阵鞭炮声将我吵醒,睡眼惺忪的我,感觉有些莫名的烦躁。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记忆中小时候的元宵节应该是全家人坐在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吃汤圆,然后一起放焰火的节日。但人越成长,对节日就越感到莫名的恐慌和忧伤。或许是因为年龄和环境的原因,现在再也找不到以前过节的感觉和兴奋感。站在阳台上通过窗户往下望,小区里嬉戏的孩童不时燃放的鞭炮声和嬉笑声不由得将我带入了儿时的记忆。

  儿时的家乡,元宵节,除了全家一起包汤圆、煮汤圆和吃汤圆以外,农村的小孩子们白天会到自己家地里去收集柴禾。收集起来的柴禾堆积在一起,等到晚上吃完汤圆之后,大人们就会领着小孩们到地里一起点燃白天收集起来的禾堆,然后围着火堆,点燃火把,唱着童谣:“虫虫蚂蚁赶下河,赶到村前河……。”整个山坡和田地里,全是柴禾燃烧照亮的景象,孩童们放着鞭炮,燃着焰火,唱着童谣,流连在元宵夜晚的狂欢童稚之中……

  经过很多年,离开家乡在外闯荡,才知道外面的汤圆是圆形的,与我们家乡自己手工制作的汤圆不管从形状或是感觉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一群鹅,飞下河,漂的漂,落的落。”这首童谣里所唱的应该就是家乡汤圆的真实形状写照。小肚如鼓的“三角体”汤圆撒入滚水锅中,沉沉浮浮,的确像一群淘气的小鹅在河塘里自由嬉戏。家乡的汤圆是有菱角的,看上去下圆上尖,感觉有点端午节包的粽子的外形,但它没有粽子的方角,它要比粽子圆和看上去更加精致。家乡汤圆的做法很复杂且馅料种类很多。一般来说,糯米在做成面的工序就很复杂和费力气,家乡人一旦到了腊月十五过后,每家每户都会在一种石头雕凿出来的“砚镦”里槌研糯米面。糯米面做的汤圆,馅是用猪板油、花生、核桃、芝麻、白糖、冰糖、陈皮或红糖酥麻等多种东西混合制成的。高粱面做的汤圆,馅是酥麻红糖舂細混合在一起做成的。童年的记忆里,后者当然没有前者香,没有前者爽口。由于那时生活条件和经济的原因,前者主要是招待来拜年的客人吃的,后者大多是主人自己吃。但不管是什么材质和馅料制作的汤圆,包制时候难度都很大,稍有不慎,将会导致包制出来的汤圆很难看和漏糖。小时候一直很不能理解为何家乡人要这样做汤圆的外形和不厌其烦的教我们学会如何制作。老人们也没法说清楚为何要将汤圆包制成有菱角的外形,也没法解释究竟这种外形的汤圆传承了多少代。

  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主要吃食,但在我的家乡,吃汤圆,是从正月初一早上开始的。这一天,几乎家家户户包汤圆,吃汤圆。年初一这一天,男男女女,一家老小全都团聚在一起,包括已近出嫁了的女儿一大早领着丈夫和儿女们回来拜年,全家特别的高兴。新的一年开始的第一天,那些油腻的、酸的,辣的,麻的,咸的……都会暂时放到一边,最佳的选择,当属汤圆。因为汤圆的馅是甜的,暗喻着生活是甜美的,暗喻着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生活像汤圆一样甜甜美美。当然,在包汤圆的时候,如果哪家有调皮的小妹,包制汤圆时,就会偷偷故意包上几个咸辣味道(盐巴辣子馅)的汤圆,专门盛给她姐夫们,让他们出出不伤大雅的洋相,逗乐一家人。在笑声中,全家老少亲情融融,其乐融融。春节过年,有了这样的欢声笑语才算是喜庆多多。

  现在猜想,家乡的老人之所以将汤圆包成有菱角的形状,估计跟祖辈的迁徙有关。家乡大多人都非本地土著居民,祖辈大多都是从江浙一带随军征迁而来,战争结束了或所处的王朝被推翻后,就地解甲归农,入住乡里。但家人和亲戚都还在征战前的家乡,带着对家乡的思念和无法回去与家人团圆的遗憾,家乡人的祖祖辈辈才将汤圆包制出了有菱角的形状,以寄托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将汤圆包制成有菱角的形状,是为了寄托对祖辈所曾经生活的地方的一种记挂,是一种思乡的情怀,是一种无法回归的遗憾……

  窗外的风很大,阳光很强烈,风声将我的思绪重新带回到了现实。楼下小区里年前被霜雪冻坏的景观树,在春风吹唤中慢慢正抽枝发芽,散发出勃勃的生机,一切都看上去是那么和谐和有希望。我想,人生和生活也应这样。

  元宵节文章:元宵情怀

  知道“汤圆”还有个名字叫元宵,因了那首著名的歌曲,“正月里闹元宵,金匾绣开了”,大概上小学的样子,一个闭塞的时代,一个闭塞的乡村,穷中有念,苦中有乐,心中有盼的日子,形成一个稳定的概念,十五吃元宵,没有更多的意义,昭示的只是年真的结束了,相对安逸的日子得等到下一年了。童年的年是盼来的,元宵节是将快乐与轻松拉长的过程,如今的年是轰隆隆地驶来的,并拦阻不得。

  往往一包汤圆,米黄色的草纸包装成方锥状,细细的麻绳系着,由父亲从县城带回来,土煤炉子上支起大黑锅,烧开清澈的井水,咕嘟着冒起大而亮的泡,到底是记忆中的错误,还是真的那样,那时烧开的水,冒起的泡的确是那样大而亮,白花花的小汤圆被一个个小心翼翼地丢进沸腾的水中,勺子轻轻地推,静静地沉默几分钟,便纷纷浮出水面,在水泡间游动翻滚,汤水渐渐乳白、黏稠。如今想来,洁白的汤圆与粗笨的大黑锅实在是太鲜明的对比与记忆,简单却温馨的水墨工笔。

  贫瘠的时代,一包汤圆便是美好的记忆,尽管内容是如此单调,核桃、花生、芝麻,有限的几种馅料,甚至有些略微的发硬,但已足以让唇齿留香许多日,淡淡的糯米香,乳白的汤,原始的香味构成的生活契合着一个纯净的心灵,人最深的记忆一定是这种简单。

  我一直觉得,相对来说,八十年代是中国人最快乐的一段时光,也是相对健康的岁月,物质上的改善带动精神的乐观向上,也还淳朴的民风支撑着基本的公序良俗。每每元宵节,县城必定举办灯展灯会,各个乡镇还要组织表演的队伍,而这种任务又要分解到乡村和工厂,两座岗楼的宣化大街这两天热闹非凡,表演队伍依次经过,舞狮子、耍旱船、踩高跷等等民间艺术争相露脸,锣鼓喧天,路两侧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人们脸上洋溢着真正的快乐,叫好声、嬉笑声不断,小小县城的沸腾状远比满锅翻滚的汤圆热闹许多。

  我如今也还是挺留恋那种时光。北京城里有很著名的庙会,也曾前往观瞻,但除了浓浓的商业氛围,其实精神是死的,流光溢彩的闪烁与跳动是乏味的,而怀想的故乡的游行表演队伍是鲜活与灵动的,许是我老了的缘故吧,我喜欢由欢乐构成的愿景,喜欢更多普通民众参与的原始的冲动,喜欢市井百姓脸上灿烂无邪的笑容,可撷可取,可捧可掬,也许节日的意义就隐藏在那里。如今,烟花的确愈来愈绚烂和蓬勃,耀眼的缤纷,视觉盛宴之后,耳畔还是萦绕曾经的欢闹,脑际盘旋的依旧是乡亲们生龙活虎的奔腾。

  北京人爱吃元宵,有许多的老字号可以佐证,亦可以满足民众的口味与选择,“稻香村”门前总是排了长长的队伍,稍晚,便会售馨,每年我也会挤在这样的队伍中,“抢”一些回家。如今的元宵,花样繁多,口味丰富。,白白圆圆,绵软可口,几乎完美满足了味觉的享受。

  我们习惯于赋予一种食品一定的寓意,伴着一种心绪,成全一种祝福,“圆”对于我们每个个体而言,是终极的快乐。

  在沸腾的水中翻滚,大概也像极了我们的生活。

  元宵节文章:红火香甜元宵节

  元宵节还没到,亲朋好友的祝福微信短信就不停地涌入手机屏幕: 花灯高高挂,挂出新年万紫千红幸福花;红烛熊熊烧,烧出新年顺风顺水红运道;汤圆欢欢滚,滚出新年沁人心脾好开心!祝您元宵佳节快乐!……

  读起每一条祝福短信微信, 亲切感油然而生,那是深厚的友谊, 浓烈的感情,亲情和友情,令人感怀,感念,感动!

  身居城里,生活节奏的加快,节的气氛往往是淡淡的,即使最重要的春节,其味道也不像原来那样浓厚。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来临,总是不自觉地回想起在小村老家过年的气氛,想起家乡的父老乡亲,那浓浓的年味,喷香的美食,爆竹声声,唢呐悠扬,锣鼓喧天,扭大秧歌,跳笊篱姑姑舞,唱皮影戏,演评剧,说大鼓书,磕头拜年,红红火火闹元宵。那感觉,那氛围,那热闹,那状态,是挥之不去的!

  小村的父老乡亲对元宵节的重视不亚于一个国家开一场隆重热烈的大型会议。 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尽管没有城里那样的铺张豪华奢侈,但在朴实简单节俭中体现出满族庄户人家的独创和温馨惬意。

  火红的灯笼挂在小村街道两侧的杨柳树上,那些灯笼都是满族乡村土艺人自己设计制作的,他们用不粗不细的铅丝编织出造型各异的灯笼架,外面糊上红绸子布,灯就成了。灯笼造型的含意有祈求五谷丰登的,希望全家平安,顺利幸福,健康美满的,鼠牛虎兔各类属相的,高粱,玉米,谷子,向日葵,棉花等农作物造型的,苹果,红杏,石榴,柿子等水果造型的,……丰富多彩。早年村里没通电,里面点上红蜡烛做为灯光,村里通电后,灯里安装各种颜色的灯泡。正月十三下午就开始安装,男女老少纷纷走出家门,亲眼看见灯是怎么安装的,通电后是啥样效果。

  正月十五夜幕降临,小村灯火通明,火红的花灯映衬着青砖黑瓦房,和谐美丽,父老乡亲,欢声笑语,漫步在花灯映衬下不宽但很干净的街道上,犹如置身于灯火的海洋,这时,秧歌队踩着高跷,身着五颜六色的服装,戴上满族头面,手舞彩扇儿,打着提纲,锣鼓镲,唢呐声相互交织,小村沉浸在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小村的满族人闹元宵自然少不了跳笊篱姑姑舞, 笊篱姑姑舞是满族的独创,相传我们的祖先努尔哈赤在当年征战中被明朝大军追杀到波浪翻滚的辽河边儿,恰遇一村姑用一把大笊篱在河边捞虾,村姑见眼前的这位壮士浓眉大眼,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虎虎生风,村姑一看此人非凡人也,急中生智,把大笊篱栓上红绳做成笊篱船,让努尔哈赤坐在上面,此时,东风阵阵,笊篱小船安全顺利地把努尔哈赤送到辽河对岸,自此清军节节胜利。于是那村姑被我们满族人奉为女神。人们以歌舞的形式,表达对她的崇高敬意。

  元宵节狂欢之夜跳笊篱姑姑舞,村里的土画家在一把竹编大笊篱凸面位置糊上白纸,在纸上画出姑娘的脸,脸上擦胭脂,戴上彩巾,绒花,笊篱姑姑就做成了。之后选出一位聪明、伶俐、漂亮的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打扮得花枝招展,手捧“笊篱姑姑”,走进人群。边舞边唱:戴上花,披上彩,笊篱姑姑下山来,啥时来,快快快,扭扭搭搭招人爱。笊篱姑姑下山来,十五、十六看灯来。梳的什么头,四闪头;抹的什么油,桂花油,龙凤簪,左右插,如意钩,带珠花;珠花,翠花,金银花,还有绒乎乎羽毛花……那唱词,那欢快,引起乡亲们强烈共鸣,人们不自觉地就跟着唱起来,扭起来。

  甜甜的元宵,饱含着浓浓的满族特色和乡情亲情,做元宵的粘面都是自家出的,粘高粱米面儿,黏玉米面儿,大黄米面儿,馅儿也特讲究,红糖伴枣泥,五仁伴白砂糖,水果混合,红豆沙,绿豆沙……各式各样,乡亲们不喜欢吃水煮元宵,特喜欢吃油炸元宵,把棉花子油倒入锅内,烧八分开,把元宵放入油锅里炸,炸个五六分钟,那黄橙橙,个大,味儿香的元宵就出锅了,第一批元宵肯定要先让老祖宗吃,把炸好一大盘元宵和走油肉,白酒,点心水果摆在贡台上,点上三柱香,大人带着孩子磕头叩拜,祷告祈福,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四季平安。敬了祖宗后我们就开始吃元宵了,咬一口,外焦内甜,糖馅儿咽进腹中,流在嘴角儿,舔一舔,哇,好香好甜呀。

  吃完元宵后,我们一帮孩子开始放鞭炮,爆竹声声响彻小村上空,久久回荡。

  之后我们猜灯谜。要是赶上元宵节下大雪雪,大人们开心,预示当年是个好年景;孩子兴奋,可以打雪仗,滚雪球,堆雪人儿!

  在我们那个小村,有正月十五走白冰,去”百病”的说法,吃了元宵,男女老少来到青龙河的冰面上,小孩儿滑冰车,打冰嘎儿,大人滑冰楚溜儿,那时青龙河水没有任何污染,甘甜纯净,老人说,用河卵石砸一小块儿冰喊在嘴里,一年里不生病,砸一大块冰搬回家,放在水缸里,粮满水满,日子如细水长流,兴盛不衰。

  家乡红火香甜的元宵节呀,浓烈,醇厚,那是文化的汇聚,乡情,乡愁的凝练,镌刻在每个满乡人的心灵深处……

元宵节文章3篇相关文章:

1.元宵节经典散文3篇

2.2016年元宵节的演讲稿3篇

3.2016年元宵节文艺活动致辞3篇

4.2016元宵晚会作文3篇

5.元宵节社区活动3篇

元宵节文章3篇

家乡红火香甜的元宵节呀,浓烈,醇厚,那是文化的汇聚,乡情,乡愁的凝练,镌刻在每个满乡人的心灵深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元宵节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元宵节文章:元宵节 今天是元宵节。 早晨七点,被一阵阵鞭炮声将我吵醒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678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