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哲理文章 > 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

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

时间: 淑贤744 分享

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

  高考,可以说是每个学生最重要的事情,是对每个人学生以后的人生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的,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只需去战斗

  即使在无尽的黑暗中,我也敢微笑着独自前行。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在艰苦环境中仍不颓其志者。——题记

  呓语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开篇曾反复论述轻与重,我很喜欢这段辩证。那么就让我“东施效颦”一番,思考一个简单命题:

  公平与不公。世界自开辟就有天与地之分,我们从出生就有穷与富之别,有贵与贱的分别,有聪明与愚笨的分别,有出生在高考录取率极高与极低地区的差别。对于这种差别,太多人在怨恨,怨恨自己的父母贫穷,怨恨自己的相貌不出众,怨恨别人的聪明,可这些怨恨并没有改变我们的处境。

  那么出生富贵者,惊艳倾城者,聪明绝顶者,对他们就一定是公平的吗?没有了贫穷就缺少了奋斗动力,没有了普通就陷入了过多的诱惑,有了聪明可能让你过于浮躁而一事无成。总有人更聪明,有人更漂亮,还有人既聪明又漂亮,那又有什么,我们需要的不是选择对自己是否公平的环境,而是在已有的环境里创造最大的成绩。

  这个观念伴随我至今,生活(包括高考)是一场个人的战斗。更现实地讲,贫寒之家总是占大多数,认为自己处于艰难环境者也为数众多。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结局只与个人有关。

  那好吧,就让我讲述一个从贫寒之地、从高考录取率低得可怕的省份走出来的人的故事。

  蒙太奇

  十年前的家乡,贫穷就像空气一样侵入每个角落,任何一点资源都会引起激烈的竞争与幕后的操作。教育也是如此,我初中升高中时,升学比例是1:7,如果抛开各种人为因素,靠分数来升学的比例应该低于1:10,那些没有进入高中的孩子就只得去打工。

  通过1:10的选拔,我来到了高中。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呢?近千人的学校,却长宽不过一百米;所有教学都在学校唯一的两层小楼上进行,冬天教室冷得让人发抖;几十人共一间宿舍,睡觉时拥挤得以至翻身都困难;每个月会吃半个月咸菜,另半个月吃食堂里没有一滴油的菜(为了让正在长身体的我们吃得下去,食堂在菜里放大量的辣椒,以致我们都上火严重);没有浴室,一年四季里洗澡都在露天进行。

  然而我从未埋怨,即使今天我坐在北京繁华的写字楼里,仍然视这样的生活为一种公平。

  在《荆轲刺秦王》里,小小的嬴政必须走过一座高达十丈的独木桥,才能吃上饭。嬴政说:“那刺骨的寒风啊,冻得我几乎走不稳路。但每天都有一个小女孩对我说,过来,你过来,不过来就没饭吃。”对于我而言,知识与上学就是通往外面世界的独木桥梁,我必须每天都提醒自己要走过去。

  狙击

  2001年,16岁,我坐在窗边,告诉自己:高三来了。

  我从山村里走出,已经很艰难地冲杀出中招这道坎。我不能中途倒下。所以我很早就进入高考状态。买不起参考资料,我在高二一直在不停地看课本甚至背诵。到高三的时候,我喜欢的化学书中任何一个数字我都能说出。高三时候学校会免费发放试卷,那些成堆的卷子对于我而言不仅不是负担,反而让我欣喜:终于可以在这么多试题中大显身手了。于是我每天都规定自己起码做完两套试卷,一年时间几乎未间断。虽然很多人都反对题海战术,但是我想这也因人而异,起码对于我,题海战术很奏效,尤其对我的英语而言。我高二时英语一直稳定地保持在可怜的六十分左右(满分150分)。到了高三,我通过大量的试题练习,然后进行归纳总结,错误修正等,短短半年已跃居班级前十并保持到高考。现在每当看到QQ上的昔日同窗,我就想起那时候的我:每天早上我会六点准时到教室,十点半准时离开,中间除了吃饭你会发现我一直都在那个排满了桌子、堆满了书籍的教室内。我会一天不和任何人说活,即使吃饭也等大家都吃完了我再进食堂,这样我就不用排队,省下了学习时间。我的休息时间甚至也是以文言文和诗歌自娱。

  长期的劳累让身体付出了代价,那个高三的冬天就如同梦魇一样,我脆弱的身体已经无法抵挡教室的寒冷,于是我开始严重咳嗽,整天身体都在低烧,头昏昏沉沉的(现在看来应该是严重的支气管炎),这样的症状持续了一个冬天。父母在外,我也不懂照顾自己,竟然在没去医院的情况下,我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挺过去了。

  在这一年里,我就像一个狙击手一样,瞄准着高考,分分秒秒都紧扣扳机;我又像穷19年光阴在监狱挖出逃跑隧道的安迪(参见《肖申克的救赎》)一样,时刻都铭记自己的目的。我并不聪明,但是我愿意去努力。不管这个努力别人是否会耻笑,我愿意为我自己的目标付出每一滴汗水。这年高考,我在全县一千多人的考生中位居第八,梦想离手边咫尺。

  惊变

  这个世界上总是有无穷的惊奇在等待着你,它们有的让你欢乐无穷,有的让你跌入黑暗,我们常常把它们称为命运,这点在雨果的《悲惨世界》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16岁的我虽然同情冉阿让,但也碰到了痛苦的命运。在我还为高考分数满意时,第一志愿落榜的消息却悄然而至,碰到诡异的分数线,七分之差,足以把我打入另一个深渊。转辗反侧,整夜失眠,邻居们羡慕的眼光渐趋复杂,一切都已成定局。我只能接受现实,选择了第二志愿——另外一所重点大学。

  在那所古城里,我享受着古王朝气息渲染出来的味道,宽大的护城河边恍惚还有战士冲杀的呐喊,高高的城墙上依稀有将军远眺的身影,故宫里还有宫女的胭脂气息在回荡,街边的酒旗已随风飘荡了千年。在这一年里,我经常骑着自行车游荡在城里,贪婪地看着那些优雅的遗迹。也多亏了这一年,高中几年一直在透支的身体得到了很好的休息,再次生龙活虎。

  再战

  在这所大学的近一年里,我越来越清楚,所在的师范专业与我志向过于不符,如果继续下去,除了浪费学校的培养费用与优惠政策,我不会做出任何成绩,而我占用的资源也许能让另一人成长起来。并且我内心伤口仍未愈合,我不能忍受这么多年的追求就这样毁灭,我不甘,不甘。在还有两个多月新一轮高考就要开始的时候,权衡各方原因,我决定重新参加高考。但是这不仅要瞒着家人(他们肯定会激烈地反对),而且要做好再次失败的打算。这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对于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何其艰难。

  我记忆犹新的是,在办理退学手续时,学校很不理解,也对我万分质疑和反对,从而造成了办手续的过程极其复杂。但十七岁的我决心已定,不理会任何讥讽。两周的时间里我为此坐了七趟火车(每次7小时,临时出行,都是站着)。在火车上,那种对未来的恐惧浸透了十七岁的血液,以至于现在我还时常从这种恐惧的梦境中惊醒,大汗淋漓。

  再回到原来的高中,看着熟悉的景物,我知道自己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这两个月时间我不仅要重新捡起尘封近一年的课本,而且要面对新的考纲,很艰难,但我最终还是在最后一次模拟考中拿到了第一名。

  而考验还没有结束。这次高考,背负太多的我异常紧张。想不到的事情出现了,我前面的考生边做题边低声哼歌(几次提醒都无效),给我带来极大的困扰。第一天的考试非常糟糕,尤其平时很少低于140分的数学,在紧张与扰动中半小时没有做出一题,最后两道大题没有做(最终分数只有110分)。考完回去,我躺在宿舍,一直试图稳定自己的心神,直到睡着。第二天考试我迅速调整自己的心态,将精力集中于试题,发挥正常;这一天的英语与大综合以三门来算的话,平均分近140分。最终结果未过于失常。这得益于我的一个性格特点,即使出现了最坏的情况,也不会轻易放弃,而是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小。正是在这关键的临门一击,我接受住了考验,努力才没有付诸流水。

  填报志愿时我非常谨慎,估出的分数和实际分数只相差两分。在拿到哈工大通知书后,我去河边坐了一下午。

  回首

  2273名/35万。前者是2002年我高考全省总名次,后者是当年河南省考生人数。

  832名/50万。前者是2003年我高考全省总名次,后者是当年河南省考生人数。

  网上查到2008年河南高考的录取数据:90.5万考生,本科录取率为20%。

  老家听来的消息:本县十年以来近两万高考学生,至今未有一人能考入清华、北大。

  好吧,就让我们回到开始,这一切都让我,我们,去明白什么是公平。对于公平与否只有一个恰当的答案:面对现实。真的强者,对于不管如何残酷的现实从来都不会低头,残酷只是挑战,而不是深渊。我两年高考的成绩都未能挤入前160名(清华北大在河南当年招生人数总和)。虽然我未能取得一个辉煌的成绩,但我还是想讲述一个永不低头的故事,一个咬着牙奋斗的故事。曾经的坎坷与痛苦,都已经随风而去,留给我的,却是永远值得庆幸的磨砺。

  那些英雄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只需用差异来区分,而无所谓公平与否。所以我很少羡慕别人的生存,只愿完善自己的生存。即使如同王小波笔下那个“特立独行的猪”,我也愿意随着自己心中的梦想而活。只要有梦想,艰辛自是挑战,痛苦也成磨练,挺过了那些黑暗,你反而会收获更多。

  没有任何一种观点与经历是普适的。我只希望在讲述我的故事时,那些愿意去奋斗的人,那些正在某种沉重而艰苦环境中生存的同学,那些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用自身行动来证明心中梦想的人,让他们看到他们并不孤独,他们有这样一个同行者,他以十七岁的单薄之躯独自走过了曲折的高三,他用自身的经历说出:战斗,战斗,战斗到最后一刻。

  总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从最艰难的黑暗中走出。如果你正在黑暗之中,共勉之:吾之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

  —— 一个考取北大生物系学生的高三传奇

  【高策,2010年高考672分,北大生物系录取。高考成绩出来之后,我让高策写一写曾经的故事,算是给自己的高中一个总结,也给学弟学妹一点鼓励。几天之后他发给我这样一篇文章,读完之后,我热泪盈眶。他的文章里有自己刻骨铭心的故事,我的眼泪里有我和几十个孩子刻骨铭心的青春。】

  TO all those who said that I can't,I have proved once more,yes I can.

  终于,我可以平静下来,在这样一个清晨,好好地回忆,细细的品味,那属于我的高三奇迹。

  想借用班主任的评语,对高三的上学期大致描述:“你懂得胸怀天下却做不到卧薪尝胆,立志异常坚定却难逃现实诱惑,看得见远处的山却看不见脚下的路。有时把执迷不悟叫执着,有时把自我满足当自信,有时自以为是能够拯救别人拯救世界的万能上帝,到头来成了自身都难保的过河泥菩萨。有时是真正弱点百出还不以为意的“伪高手”,有时是地道地荒废机会还自鸣得意的可怜人。”看到这些评语,这些批评,我心里有恐慌,却更迷茫——我究竟该怎样做……

  【这是我从教几年的学生评语中唯一一次这么“狠”地评价自己的学生,而批评的恰恰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中的一个。他几乎是我钦点的班长;他有很多看法与我异乎寻常地一致,虽然我没有当面对他说过;他曾经在寒冷的深夜与我探讨爱的问题,虽然我没有能让他接受我的观点,但是我依然欣赏他的思考;他也有着自己的大气与胸怀,我喜欢他们做的每一期墙报和班会,我喜欢他的文笔,也多次把他的文章作为范文;当然,这些都掩不住他的不足,他也在高三的时候为自己的习惯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一直到今天我都相信,他的路原本可以不这么难。

  我依然记得,我是下了多大的决心才给高策写下上面那些话,我记得,我几乎是用了整整两个晚自习,用了十多张答题卡来反复揣摩这些话。语气太重了,缓和一下,太缓和了,再加重。思考来思考去,我几乎选择了我能选用的最严厉的方式写下了上面的话,我的想法只有一个,我也相信他能理解,那就是——这些话不是无情地否定,而是狠狠地唤醒;而不是无情地放弃,而是坚定地期待,这些话不是结束,而是一个起点。】

  千疮百孔的习惯让我的成绩从高二期末的年级第一跌到了四五十名的位子,不过那时的我依旧自信满满,觉得自己可以东山再起。

  这就是高三的前一多半时间,在迷茫与挣扎中看着成绩下滑,看着北大远去……

  不得不提的是自主招生,现在想想,那真是一次梦幻般的影响我很久的经历!

  凭借高二的成绩我走进了北大自主招生的笔试考场,上午的数学共四个题,交卷时我只做了一点点。若是搁在平时,下午的测试我一定会边做题变懊恼,接着一败涂地。可是这次,不知是哪里来的力量,我暂时忘却了上午的数学卷,一点一点答题,一秒一秒把握。走出考场,我知道自己希望不大,却着实为自己下午的沉着感到欣慰。压线通过笔试,正是对我心态的奖励,从那时起,无论上一科考的怎样,我都能坚强的努力到最后一秒,这或许远比通过考试要重要吧。

  【我不曾预料到他会面对什么样的困难,可我料想到了他的坚持。这也许是我下决心写下上面那些评语的最大的原因吧!】

  接着的面试,我再次走在未名湖畔,呼吸着那让我陶醉的气息,阳光静静地洒在身上……直到后来,我才意识到那未名湖中的滑雪者,博雅塔下的读书人,给了黑暗中的我多么强烈的希望。

  戏剧性的是最终我只获得五分的加分,老天开起玩笑怎么这么有意思,寒假的十天,我扔掉了所有的计划,不知所措的呆着,就是呆着什么都不做。做了那么多,花费了那么多时间,只有五分,值吗?我永远不会忘记许多人听到这“五分”的神态,那是一种听到冷笑话的表情,我只有以笑应对。可我不服,或许,这五分就有用呢;或许,就真的有用呢……

  再开学,立刻到了“质检二”。理综的出现让局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化学的优势发挥不出,物理的劣势暴露无遗。200名,我忘不了老师气冲冲地拿着成绩单到宿舍指给我看:“还没这么差过吧!自己好好想想……”刹那间,我感觉自己被压得喘不过气,咬咬牙,下定决心。我扔掉了手机卡,把MP4借给了同学,在枕头下放了三样东西:暑假买的《清华北大不是梦》,在北大自主招生领取的《筑梦北大》,以及北大的一组明信片。趴在床上,难以入梦。一笔一划地将职烨的《花开不败》抄了一遍,希望自己可以像那个为了复旦牺牲一切的小女孩一样……

  在职烨写成《花开不败》的那一刻起,这篇文章影响了多少曾在梦想面前困惑的孩子。在郭嘉逸的文章中提到他,在高策的文中里提到他,在无数孩子的青春记忆力有这样一篇文章的痕迹。而未来人们还会记住郭嘉逸的《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也会记起这一篇《奇迹,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

  每天走在路上,眼前总是黑压压的一片,看不到一丝阳光,晚睡早起的生活导致了身体的问题,脑子里总是跟浆糊似的,还不时地干呕。但我不能松懈,该吃药吃药,吃了药还得玩命啊……每天在宿舍“加班”,觉得夜好静啊,只听到自己的心跳。那是一段忘记了开心的日子,也是我最怀念的一段时光。

  抱着破釜沉舟的勇气我坚持了一个月,结果却是在“一模”时由低谷跌落深渊。570分,283名,按往届的成绩看,这刚够一本。距高考还有54天,我真的想放弃了……有气无力的看着试卷,可怕的是我没有那种“收拾旧山河”的勇气与激情了。

  多谢我的朋友,用一张纸,一段话唤起了我内心的希望:“把每天当成终结前的最后礼物,把每道题都当成训练能力的必备武器”“即使明天天寒地冻,路遥马亡”也“必须为了必须,到耀眼的地方去!”。是啊,还没结束呢,真的,还有可能大逆转。

  【我记得我曾经让他们看马云的访谈视频,也曾把马云的那句话告诉他们,他们也一定都记得,那就是“今天很残酷,明天很残酷,后天很美好,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见后天的太阳”。是啊,努力容易,坚持难;坚持容易,遇到挫折打击、甚至是反复遇到挫折和打击仍旧坚持就更难。我对现在的学生说,如果你一直努力,却要在往后的第十次考试的时候能换来胜利,你愿不愿意为它承受前九次的失败?还是在其中某一次失败的时候就举手投降?回答是一回事,做到是另一回事。而那第十次考试也许就是高考!】

  那是一个见证我内心成长的下午,一个人坐在窗户旁,发声地再一次读了那个坚强的复旦女生留给我们的财富——《花开不败》。日记本上我有力的写着:我可以一落千丈,我偏要一鸣惊人。一天超越六个人,杀进北大。现在看到这些话,仍是很佩服自己当时的勇气,怎么就那么相信奇迹!正如柴静所言吧,失败不是悲剧,放弃才是!

  按照正常的情节,我应该成绩回升。可现实终究是现实,“一点五模”年级233名,据复读生说,这样的成绩没戏了。没戏了吧……

  那天上完第一节晚自习后出去跑步,发疯一样。回来看到了发下来的化学卷子。看着接近满分的卷子,我对自己笑了笑。接着发现卷子的最后有化学老师的一句话“你还是那个优秀的你!”还有人相信我,老师没有放弃我。一瞬间,我感到莫名的感动。趴在课桌上任眼泪肆意,那是在最黑暗的时候看到的光芒,哭过后的我轻松了不少。不管前面是什么,我都要以最饱满的热情,最昂扬的斗志,最刻苦的精神,最坚韧的毅力,全力以赴!输输输,输到赢为止!

  【有的时候老师无心的一句话都可能在学生心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无心的鼓励可能种下希望和力量,而无心的否定也可能带来失落甚至是仇恨。一次一个学生给我留言说,说我的一句话给了她很深的影响,这句话是“就算是你有99%的好,也不能放纵1%的不好”,可是这句话我早就都忘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说的话了。在那个高压下的时期,一句否定的话就可能摧毁一个前进的就会,而一句鼓励的话或是一个信任的微笑就可能成为燎原的星星之火。老师啊老师,我是每时每刻带给人影响的人。】

  影响很深的是一天在宿舍,隔壁班的一个哥们来聊天。言谈中,我不自觉地流露出沮丧,他送我这样的一句话:高一高二,你一直是在前面,没受过打击。我是一直被打击,从未被打倒!

  【从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看出班风的重要?是不是也可以看出朋友的重要?如果这个时候听到更为沮丧的话,又会怎样?】

  一天天重复的日子,通向了“二模”,冲到了年级70名的我却怎样也高兴不起来了。马上要自由复习了,物理60分……向物理老师求助,经验丰富的他告诉我这一阶段物理不太可能有大进步了。老师说的没错,但是不是没有可能啊!我不服,我知道我有多好,走着瞧!

  【有的老师对学生说要重视高一,高一不行以后就不行了,有的说重视高二,高二不行以后就不行了,有的说重要的是高三一轮复习,一轮不行以后就不行了,可是我要说,我们理解这些话的用意无非是想让学生当下,但是请不要再无心中也摧毁了孩子对未来的期待。我们不相信“高一决定论”“高二决定论”“一轮决定论”,我们鼓励珍惜每一天,我们也欢迎每一个迷途知返的孩子,我们相信所有的努力只要开始都不晚。而只要坚持,总会好于放弃希望。在成功面前,没有“不太可能”,也没有“小可能”,只有百分百坚持与百分百放弃。】

  距高考还有19天的时候,我将战场搬到了自习室。那里都是学竞赛未成的战士,我和他们一样,无路可退了!每天都在想着那些分数,语文120,数学140英语140理综275加上5分,够了,到北大了……白日做梦可以,不过要梦得有价值,梦是可以带来动力的!我在桌子上立了一张纸“神挡杀神,佛挡杀佛!”像一匹饿狼,不顾一切地发疯一样冲向北大。

  【在教室的墙上,贴着每一个同学高考的目标,高策的那张纸上写的是“博雅塔前求博雅,未名湖誓闻名”,高考前离校的时候,很多同学收拾了行李匆匆走了,高策走到那张纸前,认真地撕下来,装在包里带走了。后来我想,那一刻是不是也是一个预兆?】

  “二点五模”时到了年级30名,正如我“一天超越6人的誓言”。谁让你给了我一点希望,我会不留余力!

  最后的十天,宿舍只剩我一个人了(他人已经保送或者留级)。那位保送清华的“神人”临走时说:你们会考的很好。“我会的”,我心想。

  把三年的东西全缕一遍,心如止水,最后的战役,蓄势待发。

  值得一提的是,得知考场上有我的两名好朋友时我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大获全胜,不可逆转》。

  临走前的晚上,班主任到我宿舍微笑着拍张我肩膀说:“你的成绩呈一个V字,希望高考时你会再回顶峰!”

  【那一刻我依然记忆清晰,我走在学生的宿舍里,微笑着对每一个孩子说了鼓励的话。走到高策面前的时候,他还有些不好意思的低下头收拾东西。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有了太多关于成绩的交流,我相信他心里应该早就知道我的话。我对他说出上面的话的时候,他还用很小的声音说,“会的,一定会的”,像是在回答我,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一切,定格在捧起通知书的时候!672分,加五分,北大我来了!亲吻着手里的宝贝,突然想起我的物理,110分!

  这时候我才明白,原来这一年是这么的奇妙。奇迹,就是为了信念牺牲一切!

  【回首这一年的青春,竟品出了悲壮的味道。坐在办公室里,我又一次满怀感慨,坐在北大燕园的高策会是何感受呢,坐在教室的学生和坐在电脑前的你又是如何?

  再回首,我们是不是也发现,牺牲的其实并不是一切,谁说这牺牲不是一种赢得呢,赢得的太多太多,我们每个人都有可以创造奇迹的岁月。】

  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戴着镣铐舞蹈

  春朝,幼苗破土,疯狂地长高再长高,那是小苗的梦在舞;夏晨,碧水涟涟,彩花轻颤,那是风儿的心在舞;秋日,黄叶纷飞,流连复流连,那是叶在用生命起舞;冬夜,雪花飘飘,盘旋再盘旋,那是白雪在用灵魂起舞。

  高三就是如斯之舞,戴着镣铐的希望之舞。

  走出了高一的漫不经心,褪去了高二的心浮气躁,我们点燃梦想的烛,擦亮希望的灯,在这光与影奏出的旋律中从容起步。

  18岁,不再抱怨镣铐的沉重。父母的期待,老师的叮咛,明天的美好,群星一般在高三的夜空中闪耀。我们愿意承担这份重量,因为那里面有生命的厚度;我们全心珍视这份沉重,因为那是人生中最和煦的春色。

  18岁,不再抱怨镣铐的束缚。开始注意父亲的白发,开始心疼母亲的皱纹,开始谅解老师的苦心。18岁的生日,不要派对,不要蛋糕,不要礼物,只想一个人凝心细数十八年岁月里拥有的,失去的,珍惜的,渴望的……我们愿意接受那些束缚,因为那是造物者的馈赠;我们用心欣赏那些束缚,因为那是生命中最幸福的牵绊。

  高三是一场舞,戴着镣铐的生命之舞!

  我们不惮于承担责任,我们不畏惧命运的挑战,我们将用镣铐敲击出悦耳的节拍,在流年的影里随风翩飞……

  留下昨日的彷徨,带走今日的坚定;留下昨日的忧伤,带走今日的激情。

  我们自信,因为我们不曾荒废一分一秒。我们无愧于师长,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时间!

  我们永不言败,因为我们年轻。跌倒了怕什么?爬起来,拍拍裤腿,继续前进!

  我们无悔,因为有昨天的汗水,今天的打拼,明天的梦想。我们将在这流金韶华中,舞出生命中最美的轨迹!

  只要有梦,便有希望;只要付出,便有收获。待到心花长开之时,再相约在这逐梦的旅途,一同寻找那些活力四射的身影,一同回忆这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同回首这段用青春舞出的生命的轨迹。

  
看过“关于高考的励志文章感人文章”的人还看了:

1.高考励志文章:感动让我坚持不懈

2.最感人的高考励志文章

3.步入高三励志文章感人3篇

4.高考经典励志文章

5.励志感人文章精选两篇

热门文章

96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