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大全>

什么是自主学习如何培养

时间: 玉凤862 分享

  自主学习是当今社会对创新和实践人才的迫切需要,是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什么是自主学习,欢迎阅读。

  什么是自主学习

  现代化学习方式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

  自主学习概念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传统的体育教学强调的是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21世纪的我们提倡自主学习,是否就是否定接受式的、被动式的学习方式,一概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精神,可以这样理解,我们只是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倾向,而不是完全否定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但要倡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式。

  自主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对施教者提出的基本任务在现代学习社会,施教者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在校学习的学生来说,学校是学习的主要场所和主渠道,教师和校长是最主要的施教者。自主学习要求施教者应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同时辅之以必要而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使儿童和青少年通过自主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具备与现代社会需要相适应的学习、生活、交往、生产以及不断促进自身发展的基本素质。

  愿学、乐学  调动并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增加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和乐学,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厌学、逃学的问题。

  会学、善学  要强化学法指导,使学生知道怎么样学习才能省时省力效果好。在新的形势下,使受教育者掌握多样化的学习技能和方法,改变盲目学习的状况,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自主学习教改实验要把学法研究和新的学习手段、学习技术的研究摆在重要位置。

  自醒、自励、自控  这些要求主要属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发展目标。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不仅要把学习内容作为认识的客体,而且要将自己作为认识的客体。要对自己作出客观正确的自我评价,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激励、自我控制、自我调节,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使自己的注意力、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性、选择性、竞争性、合作性、参与性  要使学生学会适应,要主动适应,而不是被动适应;要适应生活,适应学习,适应环境。允许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素质和兴趣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方法的权利,按照全面发展与特长发展的要求,对学生的偏科倾向科学引导,并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和特长。

  要改善办学条件,为学生进行选择性学习提供更多的图书、报刊、信息、学习技术及学习手段。鼓励学生追求与自己情况相适应的较高目标,培养他们的进取心和成功欲望,鼓励竞争。在文化学习、体育比赛、技能训练、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鼓励竞争。主动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是人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是人的良好品质。

  要创造环境,使儿童和青少年增强合作意识,培养合作精神。鼓励所有学生都成为学校内一切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参与者。通过参与,达到主动学习、主动锻炼、主动发展与提高的目的。

  自主学习特点

  从上面的几种界定,我们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培育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能动的学习,即主动地自觉自愿地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或不情愿地学习。

  因此,“自主学习”这一范畴本身就昭示着学习主体自己的事情,体现着“主体”所具有的“能动”品质;学习是“自主”的学习,“自主”是学习的本质,“自主性”是学习的本质属性。学习的“自主性”具体表现为“自立”“自为”“自律”三个特性,这三个特性构成了“自主学习”的三大支柱及所显示出的基本特征。

  自立性

  每个学习主体都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人,学习是学习主体“自己的”事、“自己的”行为,是任何人不能代替、不可替代的。

  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学习是其对外界刺激信息独立分析、思考的结果,具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和特殊意义。

  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是其获得独立自主性的内在根据和动力。

  每个学习主体都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和一定的独立能力,能够依靠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障碍”,从而获取知识。学习“自立性”的四层涵义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具有独立性的学习主体,是“自主学习”的独立承担者;独有的心理认知结构,是“自主学习”的思维基础;渴求独立的欲望,是“自主学习”的动力基础;而学习主体的学习潜能和能力,则是“自主学习”的能力基础。

  可见,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学习主体内在的本质特性,是每个学习主体普遍具有的。它不仅经常地体现在学习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因此,自立性又是“自主学习”的灵魂。

  自为性

  学习主体将学习纳入自己的生活结构之中,成为其生命活动中不可剥落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自为性是独立性的体现和展开,它内含着学习的自我探索性、自我选择性、自我建构性和自我创造性四个层面的结构关系。因此,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探索、自我选择、自我建构、自我创造知识的过程。

  自我探索往往基于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既产生学习需求,又是一种学习动力。自我探索就是学习主体基于好奇心所引发的,对事物、环境、事件等的自我求知、索知的过程。它不仅表现在学习主体对事物、事件的直接认识上,而且也表现在对“文本”知识的学习上。文本知识是前人或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并非学习主体的直接认识。因此,对“文本”知识的学习,实际上也是探索性的学习。通过自我探索而求知、认知,这是学习主体自为获取知识的方式之一。

  自我选择性是指学习主体在探索中对信息的由己注意性。外部信息只有经学习主体的选择才能被纳入认知领域;选择是由于被注意,只有经学习主体注意的信息才能被选择而被认知,(故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状况)。因此,学习是从学习主体对信息的注意开始的。而一种信息要引起注意,主要是由于它与学习主体的内在需求相一致。由内在所求引起的对信息选择的注意,对头脑中长时记忆信息的选择提取运用从而发生的选择性学习,是自为学习的重要表现。

  自我建构性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即其新知识的形成和建立过程。在这过程中由选择性注意所提供的新信息、新知识,是学习的对象。对这一对象的学习则必须以学习主体原有的经验和认知结构为前提,而从头脑中选择提取的信息是学习新信息、新知识的基础。这两处信息经由学习主体的思维加工而发生了新旧知识的整合和同化,使原有的知识得到充实、升华、联合,从而建立新的知识系统。因此,建构知识即是对新信息、新知识的建构,同时又包含了对原有经验和知识的改造和重组;即既是对原有知识的保留,又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自我创造性是学习自为性更重要、更高层次的表现。它是指学习主体在建构知识的基础上,创造出能够指导实践并满足自己需求的实践理念模型。这种实践理念及模式,是学习主体根据对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对其自身强烈而明确的内在需求,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建构知识是对真理的认识,是对原有知识的超越;

  而实践理念模式则是以现有真理性知识为基础,并超越了它(即是对事物真理的超前认识)。这种超前认识是由明确的目标而导引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习主体头脑中的记忆信息库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信息被充分地激活起来,知识系统被充分地组织起来,并使学习主体的目标价值得到了充分张扬。

  可见,不管是探索性学习、选择性学习,还是建构性学习、创造性学习,都是自为学习重要特征显现,也是学习主体获取知识的途径。从探索到选择到建构、再到创造的过程,基本上映射出了学习主体学习、掌握知识的一般过程,也大致反映出其成长的一般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为学习本质上就是学习主体自我生成、实现、发展知识的过程。

  自律性

  即学习主体对自己学习的自我约束性或规范性。它在认识域中表现为自觉地学习。

  自觉性是学习主体的觉醒或醒悟性,对自己的学习要求、目的、目标、行为、意义的一种充分觉醒。它规范、约束自己的学习行为,促使自己的学习不断进取、持之以恒。它在行为域中则表现为主动和积极。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自律性的外在表现。因此,自律学习也就是一种主动、积极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来自于自觉性。只有自觉到自己学习的目标意义,才能使自己的学习处于主动和积极的状态;而只有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和聪明才智而确保目标的实现。

  自律学习体现学习主体清醒的责任感,它确保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探索、选择信息,积极主动地建构、创造知识。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承认并肯定这一思想,对于改革矫正曾有的诸多不合理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从而探索创立崭新的教育教学手段、模式,无疑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功能和意义。

  自主学习要素

  行为的主体——学生

  实现自主学习方式的主体当然是学生。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只是作为教师实施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的工具,教师是通过学生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因此,真正的课堂主体不是学生,学生的学习行为是被动的,无论教师的教学水平如何,学生并不能改变这种教学方式。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课堂教学,可以在很多方面体现自主学习方式,例如,学生可以有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法、选择学习进度的权利,这些都是围绕学生主体来考虑的,因此,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感受到自己的权力、自由。

  自主学习方法

  要做好以下几点:

  制定计划。并严格按照这个计划开展学习(有些学生并不喜欢这样);

  要建立目标意识。确立一个目标,有利于学习中的坚持(必做);

  要确定范围。从所用的教材到知识面要先确定下来,除特殊情况,一般不能改动,不能今天以这为主,明天又改成以其他为主了;

  注重学习的氛围和环境。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开展学习上的比赛,让学习的环境活起来。

  自我检查和反省。找出自己自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漏洞并改正。

  自主学习定义

  “自主学习”在中国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学习论域研究的新成果,另一方面又对当前中国整个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带有根本性的问题。“自主学习”问题被国家教育科学“九五”规划课题确立为重要研究内容,这表明它的重要性及其在理论界的广泛共识。因此,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并深化对它的研究,明确其内涵及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虽然目前对自主学习的研究不少,但自主学习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一般来讲,很多研究者(程晓堂,2000)认为自主学习有以下三方面的含义。第一,自主学习是由学习者的态度、能力和学习策略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主导学习的内在机制。也就是学习者指导和控制自己学习的能力,比如制订学习目标的能力、针对不同学习任务选择不同学习方法和学习活动的能力、对学习过程进行监控的能力、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估的能力等。第二,自主学习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以及使用的学习材料的控制权。通俗地讲,就是学习者在以上这些方面进行自由选择的程度。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就是教育机制(教育行政部门、教学大纲、学校、教师、教科书)给予学习者的自主程度,或者是对学习者自由选择的宽容度。对教育实践者来说,培养自主学习就是在一定的教育机制中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及协调自主学习与总体教育目标的关系。第三,自主学习是一种学习模式,即学习者在总体教学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制订并完成具体学习目标的学习模式。当然这种学习模式有两个必要前提,即学习者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教育机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也有研究者从狭义和广义的角度对自主学习给予了界定,如韩清林(2000)认为狭义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通过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实现自主性发展。教师的科学指导是前提条件和主导,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动的创造性的学习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育的基本方式和途径;实现自主性发展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而广义的“自主学习”是指人们通过多种手段和途径,进行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活动,从而实现自主性发展。陈水清(2000)认为“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主导自己的学习,它是在学习目标、过程及效果等诸方面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我调节、自我检测、自我评价和自我转化的主动建构过程。“学习”是学习主体对社会文化或群体的思想、观念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吸纳、内化的活动,具体表现为对一系列知识、观点、原理、定理或理论以及蕴含于其中的方法论的把握和应用,从而形成或锻造出学习主体自身的思维能力,使学习主体的学习“状态”从被动吸收变为主动地追求,而奠定心理与能力基础。这一过程的形成与主体自身的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20世纪以来,自主学习越来越引起学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视。有人甚至主张培养自主学习者是教育的根本目标(Water House,1990)。事实上,明确提倡自主学习的主张可以追溯到本世纪70年代;而涉及自主学习教育思想的观念可以追溯到更久远。

  美国等发达国家在70年代时提出自主学习,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二是学科教育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转变。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本身的情感和需要。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哲学主张学习者与教育者分享控制权;主张以协商的形式进行学习;主张共同承担;主张学习内容要符合学习者自身的需要。以这种教育哲学为指导思想的教学大纲强调采用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目标的双重性,即情感发展目标和认知发展目标。在具体实践中,人本主义教学大纲强调学习者要为他们自己的学习负责,比如自我决策、自我选择并实施学习活动、表露自己的能力、需要和偏爱等。在这种学习模式中,教师的作用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习者的指导者和顾问。人本主义教学大纲的远期目标是培养符合人本主义心理学标准的人才;其近期目标则是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教育领域产生影响的同时,教育领域尤其是学科教育领域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也正在经历重要转变。传统的教育研究侧重研究教育者、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教育目标,而忽视对受教育者本身的研究。这种研究为教育实践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教学方法,但一个接一个被否定或放弃。在教育方法的研究进入停滞不前的情况下,一部分人认识到,既然研究教师“如何教”不能取得进展,为什么不研究学习者“如何学”呢?于是以学习者本体为中心的教育研究迅速发展起来。研究人员和教育实践者借助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来研究学习心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很多学习理论。学习理论主要是研究学习过程的共性以及影响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学习者个别因素,比如年龄、性别、智力、个性、态度、动机、学习潜能以及学习策略等。虽然这些方面的研究还远不成熟,但有一点是公认的,既虽然学习过程有共性而且总体学习目标可以是一致的,但是学习者个别因素差异较大,尤其是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的差异使得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另外,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需要;同一个学习者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也有不同的需要,因此,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很显然不符合学习的客观规律。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之一就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必要性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在未来发展中,我们的学生是否具有竞争力,是否具有巨大潜力,是否具有在信息时代轻车熟路地驾驭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讲,都取决于学生是否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学会学习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的一个问题。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所讲的:“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而终身学习一般不在学校里进行,也没有教师陪伴在身边,全靠一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可见,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21世纪人类生存的基本能力。

  同时作为教育者,我们更清醒地知道在当今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任何教育都不可能将所有人类知识传授给学习者,教育的任务必然要由使学生学到知识转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学习的本质。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

  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索,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慧,摧残人的自主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是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观性、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导致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被销蚀,严重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到了新生一代的健康成长,已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基于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的、被动的学习状态,提倡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因此,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

  目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新教材的广泛使用,我们体会到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条件和操作平台,同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成为课程改革对教学提出的要求。在新教材中,有很多部分是要求学生去自主探究,去收集整理分析资料,自主地去获取新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等,这些都要求学生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怎样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成为教学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首先,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在校学习的质量。经过检验,高成绩的学生也是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因为自主学习能够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度理解,符合深度学习的特征。

  其次,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功。据中国学者调查研究,在1992年“中国大学生实用科技发明大奖赛”中获奖的学生的学习活动都具有很强的独立性、自主性、自律性,表明学生的创造性与他们的自主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也正如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的论述一样:“一切创造发明,都不是靠别人教会的,而是靠自己想,自己做,不断取得进步。”

  再次,自主学习能力是个体终生发展的需要。自主学习是个体走出学校后采取的主要学习方式,而没有自主学习能力,个体的终生发展会受到极大的限制。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大幅度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更是课堂教学所必需的。课堂上的自主性学习并非独行其事,而是指学生不盲从老师,在课堂前做好预习,课堂上热情参与,课后及时查漏补缺,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要学,摆脱对老师的依赖感。真正意识到学习是自己学来的,而不是教师或其他人教会的,自己才是学习的管理者,这些有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培养

  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适应职业转换和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要求,一个人仅仅靠在学校学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每个人都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能力成为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下面我们就来说一下,如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兴趣的水平对学习效果能产生很大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情绪高涨,他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习相关方面的知识,并且广泛地涉猎与之有关的知识,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否则,他只是表面地、形式地去掌握所学的知识,遇到困难时往往会丧失信心,不能坚持学习。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就必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教学实践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教师所教的课程,他会积极主动地探索这门学科的知识。这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教育名著《学记》中指出“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教师要努力把冷冰冰的教育理论转化为生动的教学实践,真正做到爱学生,尊重学生,接纳学生,满足学生。

  合理分配每天的学习任务

  把自己的学习任务分解成每天能够完成的单元,并坚持当天的任务。当天完成,无论如何不能给自己以任何借口推迟完成原定计划。

  合理规划每天时间

  把必须完成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工作时间内完成,把既定的学习时间保留出来,养成利用每天的零星时间学习的习惯。

  按照既定的时间表行事

  学习时间表可以帮助你克服惰性,使你能够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而不会有太大的压力。

  及时复习

  为了使学习能够有成效,应该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研究表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

  向他人提问

  在学习中碰到疑难问题,要及时向教师和同学请教,无论你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多么简单、多么微不足道。应特别注意经常向周围同学请教、交流。

  养成做笔记的习惯

  做笔记既可以帮助你集中精力思考和总结、归纳问题,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把学习内容中的重点记录下来,便于以后查阅和复习。

  保持适量的休息和运动

  休息和运动不仅让你保持良好的状态,也是消除压力的好办法。

看了什么是自主学习的人还看了:

1.自主学习的方法有哪些 自主学习的方法

2.关于自主学习学生演讲稿

3.自主学习心得体会3篇

4.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方法

5.自主学习黑板报内容

6.自主学习的文章

7.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自主学习名言

9.自主学习的名言

10.自主学习黑板报资料

1956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