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案>

劳动的开端教案及反思

时间: 楚君939 分享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劳动的开端》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劳动的开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2、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意思,体会它们的作用。

  3、 明白在艰难中磨练,在逆境中抗争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上节课,我们师一起学习了作者第一次挑煤的经历,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近吴运铎,学习《劳动的开端》。

  一、复习检查

  老师先来检查一下同学们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听写词语,要求:老师第一遍读请快速写好,当老师读第二遍时,请校对。(1、听写“浑身疼痛 红肿 滚水 直冒冷汗 一步三滑 打秋千 2、现在老师要增加一点点难度,我说词语意思请写出相应的词语:形容很深的水,比喻十分不利的处境。(万丈深渊)

  向两边来回摇摆。(晃荡)

  1、听写词语(学生听写在本子上,后学生自评,自评后出现课件出示词语)

  浑身疼痛 红肿 滚水 直冒冷汗

  万丈深渊 一步三滑 晃荡 打秋千

  校对词语:刚才同学们听得认真,写得仔细,那么你对了多少呢?请对照大屏幕自评。(全对的同学在本子上打上五颗星。)

  2、借助词语说说第一次挑煤的经历

  师导语:你能从这些词语中选择几个说说我第一次挑煤的经历吗?(指名学生说)

  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的话:

  A、我挑着煤,走在一步三滑的山路上,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头上直冒冷汗。——师评:你真不错一下子用上了4个词语。

  B、我挑着煤赶路,红肿的肩头跟滚水烫过一样疼,回到家觉得浑身疼痛。

  ——师评:是呀,第一次挑煤的经历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C、我去挑煤时,被人抽掉木板,摔了下来,好像落在万丈深渊里,浑身疼痛。——师评:你抓住了“我”挑煤时受到的欺侮进行了叙述。

  3、孩子们,你从“我”第一次挑煤的经历中,你分明看到了一位 的少年?(可怜、苦难、坚强的少年)

  4、小结,指板书:是呀,他生活可怜却敢于——(生读)在艰难中磨炼;

  他承受苦难却勇于——(生读)在逆境中抗争。

  二、走进课文,感受生活艰难

  为什么那瘦小的身躯却要挑起与他年龄不相符的重任呢?默读文章1——9自然段,边读边划出句子。

  1、感受生活的艰难(家穷)

  (1) 记得我12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

  问:A、“揭不开锅”什么意思?(没米下锅,形容里穷)

  B、是呀,我家很穷,穷得没有了 ,没有了 ,没有了 。

  是的,我们已经到了一贫如洗的地步。你看——读句子“我家没有灯笼,也没有火把。”

  C、此刻,你能用上一些平时积累的词语形容我家的穷吗?(一贫如洗、家徒四壁、身无寸缕、家贫如洗……)

  D、指导朗读。师:请把你的感悟送进朗读中读一读。

  (2)面对一贫如洗的家境,我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说)

  出示句子: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

  A、“油煎”一样的心情是怎样的心情?(难受、无奈、痛苦)

  B、就请你带着这“油煎”一样的感受去读——“记得我12岁那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指名学生读,师评:听哪,这话中透出我多少的无奈呀! 这是一种多么锥心的痛呀!请大家一起读读这句话。)

  2、感受挑煤的不易

  面对空空如也的家令我心里像油煎一样,在准备挑煤的经历中还有哪些方面也让我有了油煎的感觉呢?请大家再读课文划出相关句子。

  交流:(随机出示)

  句子(1)萍乡煤矿四面是高山,在东北方的深山里,煤藏离地面很近。(深山野岭)

  (2)我看见比我大点儿的穷孩子都去挑煤,也打算靠自己的力气去挣几个小钱。(报酬很低)

  (3)要去挑煤半夜就得动身。(挑煤时间早)

  (4)小赵歪着脑袋,把我左看右看,笑着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如学生说不出这句话,师点拨:那时候挑煤不是想去就能去的,我们来看看小赵对我说的话。)

  A、问:小赵左看右看他在看我什么呢?

  (预设学生会说:看我个子矮小。能不能挑得动煤。

  师切入:猜猜我有多瘦呢?你能用平时积累的词语说说吗?

  生:面黄肌瘦、骨瘦如柴、身轻如燕、像根芦柴棒……

  师切入:是呀,看着面黄肌瘦、瘦猴子似的我,担心、挑煤的艰辛、屈辱涌上了小赵的心头,他陷入了沉思,想起了很多很多。

  出示说话训练:小赵左看右看,看着我,一边看一边想,他想起了 。

  (预设:挑煤的各种情景------山高路滑,挑煤之路一步三滑,挑在肩上来回晃荡

  矿主恶狠狠的样子 在漆黑的夜晚走在一步三滑的山路上,走在荒山野岭中)

  所以小赵这样说:“得了吧!你也挑得动煤?像个瘦猴子,不要让扁担把你压扁了!”

  B、感悟小赵说的话,指导朗读。

  师点拨:孩子们,小赵的一笑中包含着什么呢?(无奈、伤心、关心、辛酸)

  老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感受进行朗读指导。

  如:生1:我觉得小赵的笑中有着对“我”的关心。

  师:你真会读书,从字里行间读出了朋友之情,请用关心的语气说说。

  3、感悟抗争

  孩子们,这就是逆境,这就是艰难;可我并没有在艰难中消沉,并没有在逆境中堕落。请快速找出写我与生活抗争的句子。

  交流:

  句子(1)我要用劳动解除饥饿的威胁。(师:急家人所急。)

  (2)“不信,咱俩摔跤试试。” (师:决心大。)

  (3)挑煤挣几个小钱。(师:尽管微薄却可以补贴家用。)

  (4)第9自然段(师:想方设法)

  三、走近一生

  (指板书小结:12岁的吴运铎挑煤吹响了向命运抗争的号角。他在艰难中磨练,在逆境中抗争。让我们走近他的一生——

  出示资料: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说说哪些句子,哪些字眼打动了你。

  1940,23岁,他左脚踝(huái)骨因工重伤,仍然忘我工作,他硬是拄着拐杖,步行800里,到达目的地。

  1941年,24岁,为抢修一批炸弹,雷管突然爆炸,左手炸掉四个手指,右眼炸瞎,脸部、脚部严重受伤。15天以后他在医院清醒过来,他忍住伤痛,又在病床上设计机床结构草图,鲜血不时渗透绷带。

  1947年在一次炮弹爆炸实验中,吴运铎再遭“重创”,左手腕和右腿被炸断,右眼崩进一粒铁砂,成了一个血人。

  吴运铎有超强的毅力,为革命的兵工事业屡次负伤,全身有伤口100多处,有多少的弹片一直伴随他走向生命的终点。

  交流(随机点评)

  小结:是的,在他苦难而辉煌的一生中,遇到过无数次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可是他都挺过来了,成了新中国的兵工之父,成了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此时,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起那个词呢?(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顽强拼搏……)师:一切的困难都无法阻挡他顽强拼搏的决心。一切的苦难造就了他百折不挠的品质。板书:百折不挠

  四、拓展延伸

  1、在我们这个社会大舞台里,还有许许多多在和命运抗争的“吴运铎”,此刻,你又想起了谁呢?

  学生交流(张海迪、杏林子、史铁生……)

  2、人生的道路有曲折也有鲜花,有泪水也有笑颜。当你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

  小练笔:

  当你身处逆境时,你会怎么做呢?

  学生写,师巡回指导

  交流—点评

  五、课外作业

  一个人,一个故事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力量;一篇文章,一本书能给我们更多的思考,希望大家课外去读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板书:

   劳动的开端

  在艰难中磨炼 12岁

   百折不挠

  在逆境中抗争 一生

  《劳动的开端》反思

  1、联系生活,激发兴趣,引领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心理学家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份,它是推动学生去探索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兴趣的方法有多种,其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情况,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有话讲且真实富有代表性,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在本课教学时,我在开头请学生畅谈自己在生活中的劳动情况,让学生在发言中不知不觉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同时强调很多同学为什么对自己的劳动并没有多大的印象,是因为劳动对你的印象不够深刻,自然引入到作者为什么对第一次劳动印象那么深刻,到底与我们的劳动有何不同,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2、抓住课文主线,学习问题有始有终。

  主线犹如大树的主干,一条巨龙的筋脉,又犹如散文之“形散而神不散”中的“神”。课文一般都有一条甚至几条主线,从头贯穿到尾,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往往围绕这几条主线而进行设计,在教学时也始终抓住课文的主线而展开来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在本课教学中,“开端”是这篇课文的主线。我抓住这条主线,设置一个大问题:你是怎样理解“开端”的?在学生进行一番讨论交流后设疑:这“开端”是不是仅仅是劳动“开始”的意思呢?相信你在学完课文后对“开端”又会有一个新的认识。

  这样通过一个大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又给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在具体学习讨论作者第一次挑煤的艰辛时,又同样设置一个大问题:课文是怎样深刻地写出作者挑煤的艰辛的?让学生自由地有选择性地学习课文,尊重学生的不同体验。

  正因为有开头的问题,而且在学生充分体验到劳动的艰辛后,所以在课堂结尾时又重新回到开头:经过刚才的学习讨论,你对“开端”又有了新的认识吗?这样从开头进入又重新回到开头,做到问题学习有始有终,但始终围绕课文的主线,可谓形散而神不散。

  3、重视句式教学,反复诵读,便于运用。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也要考虑语言文字的特点对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外,还需要有较好的形象思维能力,也就是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把作文写的生动、形象的必要条件。在学习课文中,掌握必要的句式也是把作文写生动的一大因素。

  本文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在第一次劳动过程中所受的苦难,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这些比喻句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也更好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所以这么多的比喻句也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在教学时,我把这些比喻句作为重点,让学生自行研读,小组讨论,使学生理解这些句子所表现的含义。同时加强朗读,通过多种方法的朗读,加深理解,掌握规律,便于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大胆运用。

  4、需要注意的地方

  虽我在教学课文的几句比喻句时,让学生进行大信息量的讨论和朗读,但还有学生对比喻句的本体和喻体存在概念不清现象,所以教学时教师的主导地位还是不能丢。如学生在学习“这山原来没有路,那些人踩出来的小路滑极了,一步三滑,肩上的煤筐来回晃荡,像是打秋千。”这一句时,很多学生简单地认为把“煤筐”比作“打秋千”。

  这里应引导学生从整个环境出发,我让学生上台进行表演后,学生才有所思考,是把“挑在肩上来回晃荡的煤筐”比作“打秋千”。这样通过情境演示,让学生更贴切地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比喻句深刻的含义。

  另外在学习母子之间的对话时,学生一开始还没有体会到这些对话和我们平时的对话之间的不同之处。教师要多次范读和学生的多次多样朗读相结合,我在这个环节上设计了一个假设,但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这跟学生生活实际也有关系),是否能在教师范读后直接提问:作者的母亲跟我们的母亲说的话有什么不同?也许效果会好些。

  所以在课文教学中,应努力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兴趣,避免大量烦琐重复的问题。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字词,掌握学法,领会中心,也应重视课文中字词句的学习对习作等其他方面的影响和作用,使学习过程既重学法,又重运用,使双基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劳动的开端教案及反思

《劳动的开端》是一篇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的文章,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带来《劳动的开端》教案及反思,供你参考。 《劳动的开端》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 2、理解课文中比喻句的意思,体会它们的作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2369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