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教材>

2017高二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时间: 桂妹1023 分享

  会考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高二语文会考前,要做好会考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有利于获得好成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高二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给大家作为参考!


目录

☞☞2017高二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

☞☞高二语文会考命题思路及考点☜☜

☞☞高二语文会考复习计划及安排☜☜

☞☞高二语文学习方法和技巧总结☜☜

☞☞高二语文复习拿分的方法技巧☜☜


  2017高二语文会考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基本篇目:《沁园春·长沙》《再别康桥》《致橡树》《致大海》

  文学常识:1、徐志摩,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

  2、普希金,俄国伟大诗人。

  背诵内容:《沁园春·长沙》

  名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重要词语:青荇(xìng)

  第二单元

  基本篇目:《荷塘月色》《我的空中楼阁》

  文学常识:朱自清

  背诵内容:《荷塘月色》课文4—6段

  名句: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3、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重要词语:蓊(wěng)蓊郁郁 袅(niǎo)娜(nuó)脉脉(mò) 斑驳(bó) 裾(jū)  肄(yì)业  静谧(mì)  踏莎(suō)行

  第三单元

  基本篇目:《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我有一个梦想》

  重要词语:不可估量(gū liáng) 繁芜(wú)丛杂  豁(huò)然开朗 浅尝辄(zhé)止  卓(zhuó)有成效 义愤填膺(yīng) 惨(cǎn)遭迫害 真谛(dì) 祈(qí)祷(dǎo) 枷(jiā)锁 披露(lù) 匿(nì)迹 携(xié)手 骇(hài)人听闻 煎(jiān)熬(áo)

  修辞作用:1.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他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

  2.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生活在物质充裕的海洋中的一个穷困的孤岛上。一百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中的流亡者。

  关联词:下面句子括号中所填的一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  )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  )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  )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  )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 是浅尝辄止。

  A.尽管  不过  以至  况且  B. 即使  但是  甚至  然而

  C.如果  不过  以至  而且  D. 即使  但是  甚至  而且

  第四单元

  基本篇目:《〈呐喊〉自序》《胡同文化

  文学常识:1、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历史小说),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坟》等14部。1918年发表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2、汪曾祺,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有“短篇圣手”之称,代表作有小说《职业》《受戒》《大淖记事》《虐猫》等,散文有《人间草木》《故乡的元宵》《胡同文化》等。其作品被看成最有民族文化底蕴和较高文化品位的美文,有着朴实、清新、优美的特点。

  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重要词语:侮(wǔ)蔑 应(yìng)试 愤懑(mèn) 缢(yì)死 可憎(zēng) 不恤(xù) 悬揣(chuǎi) 学籍(jí) 慰藉(jiè) 不惮(dàn) 国子监(jiàn) 安土重(zhòng)迁 摞(luò)起来 陆润庠(xiáng) 王垿(xù)寺 蛤(há)蟆陵 低徊(huí) 街坊(fang) 腌(yān)菜 约(yāo)二斤

  重点语段: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醒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铁屋子”“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大嚷起来”各比喻什么?

  高二语文会考篇目知识点归纳

  一、《沁园春-长沙》

  1、关于‚词‛: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两汉,奠基于隋、唐,大盛于宋代。每一首词都有词牌。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不同词牌规定的各种词调和词体,都有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有的词不分段(段,又称‚片‛‚遍‛‚阕‛等),称作‚单调‛;有的词分两段,称作‚双调‛;还有分三段、四段的,称作‚三叠‛‚四叠‛。此外,按词的字数多少,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的字数在 58个字以内,59—90个字为中调,而长调是91个字以上,如《沁园春》共114字,属长调。

  2、写作背景: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

  3、重点知识:

  A.‚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本整句为了填词的需要,变动了词序。据词义,其正确的词序应怎样?

  答:正确的词序应该是:深秋时节,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只见)湘江水滚滚向北流去。

  B. ‚湘江秋色图‛如何描绘?作者用了什么方法?

  答:抓住典型,点面结合,多种角度,铺陈描画。作者选取了山林、行船、雄鹰、游鱼等最能体现秋色的典型,各作为一个点,再用‚万类‛概括面,从视觉的不同角度远望—近看—仰观—俯视;不同色彩:‚红遍‛‚碧透‛;不同形态:‚层林‛‚漫江‛‚争流‛‚击‛‚翔‛等,描写湘江秋色多姿多彩的画面,构成‚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哲理图画。此段描写,用词精当,极富表现力:‚遍‛写枫色之广,‚层‛写枫林之茂,‚染‛写树色之奇,‚漫‛写江水之溢,‚透‛写湘水之清,‚争‛写行船之奋,‚击‛写雄鹰之健,‚翔‛写鱼儿之乐。锤炼之妙,令人拍案叫绝。

  4、背诵本词《沁园春长沙》。

  二、《劝学》

  1、作者简介:荀子(约前325~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晚年,他积极从事教学和著述,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其思想反映在《荀子》一书中。他推崇孔子,崇尚仁义礼乐,却又主张‚性恶论‛而与孟子一派分道扬镳。其‚性恶论‛更成为法家思想的基石,所以,他的两个学生韩非子和李斯都是法家人物。荀子的文章,已演变成专题政论文,格局严整,说理精细,逻辑周密,尤其善于使用比喻,使文章既严饬整肃,又生动形象。《荀子》的专题论文是议论文格局成熟的标志。

  2、文言文知识:

  A.词类活用。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水‛是名词用作动词。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中的‚日‛是名词作状语。

  B.特殊句式。

  (1)介词结构后置:A 青出于蓝,而青于蓝。(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它比蓼蓝的颜色更青。<<<返回目录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由水凝冻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C.固定用法。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D.一词多义。

  (1)绝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口技》---- 停止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 隔绝

  以为妙绝 《口技》 --------- 极点 佛印绝类弥勒 《核舟记》 ----------- 非常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劝学》 ----------横渡

  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 《屈原列传》 --------断绝

  (2)强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杜甫《前出塞》 -------------有力的弓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强健、强壮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 -----------------有余、略多

  乃自强步,日三四里 《触龙说赵太后》 ----------------qiǎng,勉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赤壁之战》---------- 强盛

  (3)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送东阳马生序》 -----------------借、借用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劝学》 ------------------借助、利用

  乃吾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 ----------------------假装

  假有人焉,举我言复于我,亦必疑其诳 -----------------假如、如果

  (4)望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劝学》 ------------远看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鸿门宴》------------------ 盼望、希望

  先达德隆望尊 《送东阳马生序》---------------------- 声望

  予犹记周公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记》------- 农历十五日

  (5)闻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劝学》------------- 听见

  -------------------------------见闻、见识 初闻涕泪满衣裳 《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听说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使上级听见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五人墓碑记》 ---------------------声望、声名

  以勇气闻于诸侯 《廉颇蔺相如列传》 -------------------闻名、出名

  扫后更闻香 《和张秀才落花有感》 ---------------------用鼻子嗅

  3、背诵古文《劝学》。

  三、《师说》

  1、解题:‚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2、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因先世居昌黎,宋代追封他为昌黎伯,故又称韩昌黎。又因死后谥‚文‛,故称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宋代文学家苏轼曾誉他‚文起八代之衰‛、‚匹夫而为百世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本文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3、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韩愈用其杰出的散文影响文坛,还热情地指导后进写作古文。经过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师说》可看作是提倡古文的庄严宣言。

  4、语言积累。

  A.师

  (1)作名词,有三种情况:

  ① 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作‚专门技艺人‛讲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③ 作‚姓‛讲----------------------------孔子师郯子……师襄

  (2)作动词,有三种情况:

  ① 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② 作‚从师‛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③ ‚师道‛,偏正关系------------------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作‚以……为师‛讲意动用法

  --------------- 吾从而师之

  B.之

  (1)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 指代人或事物

  ---------------------------择师而教之

  ② ‚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2)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 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

  -----------------------------古之学者

  ②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 表示宾语前

  置 ----------------------------------------句读之不知

  ④ 音节助词,无意义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3)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 作代词,指代自己 ----------------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 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 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C.其

  (1)作代词,有三种情况: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

  解矣(那些)

  ②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作兼语 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③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2)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 表猜测 ------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 反问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难道)

  5、背诵古文《师说》。

  四、《获得教养的途径》

  1、注意音形义:狭隘 跋涉 闲暇 慰藉 麻痹 望洋兴叹 戕害(伤害) 给予 符箓 真知灼见 出类拔萃 炽热 彷

  徨 按部就班 倘若 余暇 何妨 推陈出新 一概而论 桑梓(故乡) 甄别

  四、《想北平》

  1、作者介绍:老舍 (1899~1966) ,一位京味很浓的现、当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曾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初期因被迫害而弃世。 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优秀长篇小说《骆驼样子》、《四世同堂》便是描写北京市民生活的代表作。他的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

  出版,以具有独特的幽默风格和浓郁的民族色彩,以及从内容到形式的雅俗共赏而赢得了广大的读者。

  2、解题:

  (1).‚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

  (2).‚北平‛。(学生研读1-3节思考,作者笔下的北平是怎样的北平?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明确:是‚我的北平‛(第一节);‚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第三节)

  3、研读课文4—6节,回答问题:

  (1) ’写什么‛ (作者笔下北平的特

  点) 动中有静布局合理 贴近自然

  (2) ‚怎样写‛

  a. 衬托手法: 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b.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含极其深刻思想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

  (3) ‚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平,老舍觉得很难:‚北平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的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有味道了,因此,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爱母亲的地位,他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通过与巴黎等城市的比较突出北平的特点,表明北平与老舍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的关系,表达‚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4) 体会最后一句话的深层含义。

  明确: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五、《赤壁赋》

  1、介绍赋的有关知识。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

  2、关于苏轼。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

  3、课文正音。 属(zhǔ)客 窈窕(yǎo tiǎo) 斗(dǒu) 冯(píng)虚御风 棹(zHào) 和(hâ)歌 愀(qiǎo)然 扁(piān)舟 无尽藏(zàng) 相藉(jiâ)

  4、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

  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

  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高二语文会考命题思路

  高二语文会考命题依据

  课标: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夯实学生语文基本功。

  教材:《外国小说欣赏》和《中国小说欣赏》。

  学情:学生经过一年多必修课本的学习,文言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能力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开展选修课本学习,能够进一步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提升语文素养。<<<返回目录

  高考指引:正确使用成语、辨析病句、语言表连贯、阅读课外文言文、诗歌、论述文、理解分析评价小说的态度观点、限定时间完成不少于800字的任务驱动类作文等。

  高二语文会考考试内容及考点说明

  以学生在高二学过的基本知识为基础,涵盖字音、成语、病句、诗歌鉴赏、重要文言实词、文言翻译、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评价文章态度观点,以高考背诵篇目为基础涉及的名句名篇默写及高考考纲要求的小说阅读和写作等知识点。

  重在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鉴赏及写作等语文能力。

  高二语文会考内容分布及分值

  课外论述文阅读9分

  文学文本阅读17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25分

  课外诗歌鉴赏5分

  默写(《蜀道难》《念奴娇﹒赤壁怀古》《锦瑟》《蜀道难》《虞美人》《永遇乐﹒京口北古亭怀古》《登高》)6分

  语言文字运用23分

  写作65分(包括书写5分)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二语文会考复习计划”

269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