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温暖的尘土阅读题答案

温暖的尘土阅读题答案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温暖的尘土阅读题答案

  《温暖的尘土》是包利民写的一篇文章,从这篇文章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温暖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温暖的尘土》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温暖的尘土》阅读原文:

  ①那一年,他去一个偏远的山区支教,时间为一年。在那个破旧的学校里,他成了四年级的班主任。他讲课生动,而且课余还时常给学生们讲山外的故事,这让孩子们的眼睛里全闪烁着渴望和梦想。于是他提出了一个奖励办法,这次期末考试成绩最好的同学,他会在暑假时带去北京,去看长城、故宫、天安门。

  ②这个承诺在学生中引起极大的震动,一时间大家学习热情高涨。对于最远只去过县城的山里孩子,这份诱惑之大是不可估量的。期末考试结束,学生们都不走,等着老师快快地批卷子,想知道谁是那位幸运的同学。他也二话没说,立刻开始批卷,而窗外,是一群孩子焦急兴奋的脸。

  ③终于,试卷批完,一个叫林虎的男生两门都是百分,夺得了第一名。消息一宣布,立刻引起了轰动,林虎竟然哭了,被他的同学们簇拥着。别的同学虽然也有些失望,可是他们同样高兴。他告诉林虎,回去准备一下,三天后就和他一起回北京。消息传遍了小村,林虎家竟像过年一样热闹起来,去北京,这可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④三天后,他带着林虎出山,全班二十多名学生都来相送,还有许多乡亲。他发现林虎穿了一套没有补丁的衣服,一双很大的不露脚趾的鞋,最奇怪的,是背后背了一个大大的旅行袋,这个旅行袋他只在村长家里见过。告别了送行的人群,他们终于走向山外。

  ⑤经过几天的火车和汽车,终于到了北京。林虎一点儿也没觉得疲惫,眼中一直闪着兴奋的光,一路上他不停地指着车窗外向老师问这问那。回到北京的家里,他把林虎安顿好,休息了一天后,问林虎想先去看哪里,林虎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去长城!”于是出发,让他奇怪的是他虽然一再要求林虎不用背着那个旅行袋,可林虎却坚持要背,便也就随他。

  ⑥让他更为吃惊的是,林虎的体力出奇地好,那么长的石级,背着那么大个旅行袋,竟然就轻松爬上去了。到了长城上,林虎竟然呆住了,良久,他才奔跑起来。最后,林虎放下旅行袋,打开。他一看又一次愣住,里面竟然是许多双各种各样的鞋子!林虎脱下自己的鞋,换上另一双,又一次在长城上奔跑起来。直到那些鞋都穿了一遍,林虎已经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了。

  ⑦林虎告诉他,这些鞋子都是班上同学让他带的,虽然他们来不了北京,可他们希望自己的鞋子能踏上长城,踏上天安门广场。林虎还说,这些鞋都是同学们家里最好的鞋了!接下来,无论是去天安门,还是故宫,或者别的地方,林虎都背着那些鞋子,一直重复着在长城上的做法,让每双鞋子都能踩在那些著名的土地上。

  ⑧回到那个山村,又一次轰动开始。林虎把鞋子分发给同学们,然后大讲特讲北京,讲长城,讲天安门,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就像亲身经历过一样。然后,同学们都脱下自己的鞋子,小心地换上那些去过北京的鞋,站在纸上,再脱下,小心地收起。从那以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更努力了,也许,他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梦想的种子。

  ⑨许多年以后,他依然会回想起那个小山村,想起那个叫林虎的孩子,想起许多的面孔。有一天,他收到一封邮件,竟是林虎发来的,信中说:“老师,当初咱们班的学生都已经走出大山了,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和生活,可我们无论走得多远,都珍藏着当初的那双鞋。因为那些鞋上,有着北京的尘土……”

  《温暖的尘土》阅读题目:

  1. 通读全文,谈谈你对文章题目“温暖的尘土”的理解。

  2. 第①段“孩子们的眼睛里全闪烁着渴望和梦想”的原因是

  ,第⑧段“同学们都听得如痴如醉”的原因是_________ 。

  3. 文章第④⑤段反复交代林虎背着大大的“旅行袋”有什么作用?

  4. 怎样理解 “从那以后,这些学生的学习更努力了,也许,他们的心中已经埋下了梦想的种子”这句话的含义?

  《温暖的尘土》阅读答案:

  1. 既指林虎穿着同学们的鞋子,让每双鞋子都沾上北京的尘土,让同学们感受到温暖,又指这让同学们的心中埋下了梦想的种子,促使他们走出大山,在不同的城市工作和生活。

  2. 孩子们听他讲山外的故事,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渴望和梦想 同学们听林虎讲在北京的见闻,感到新鲜,沉醉其中

  3. 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交代旅行袋里装着同学们的鞋,装着同学们的梦想作铺垫。

  4. 从林虎穿着同学们的鞋子,让每双鞋子都沾上北京的尘土之后,同学们更加努力学习了。他们更加渴望山外的世界,渴望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初的温暖》阅读原文:

  男孩小时候家里很穷,买不起新衣服,甚至有时连上学的本子也买不起,这时,他就用完了正面用反面。一天,班里来了位新生,是个漂亮的女孩,扎着鲜艳的蝴蝶结,背着一个让全班同学都眼红的书包。

  女孩跟他成了同桌。她的文具盒里装满了各种漂亮的笔和橡皮,还有很多崭新的方格本,甚至有精装的笔记本。男孩偷眼看,心里既嫉妒又眼馋。

  男孩自尊心很强,怕女孩笑话,本子用完了便不再用反面,也就不记笔记,只靠脑子记。女孩感到奇怪,有一天问他,他说:“会了,不用记了。”女孩好像明白了什么,主动拿出两本本子给他,男孩拒绝了,女孩羞红了脸,几天不和他说话。有一次,班里组织看电影,每人交5分钱,男孩没有钱,就没有报名。女孩高兴得跑到他跟前,说:“明天下午看电影,我替你把钱交了。”男孩气恼地说:“我不去,用不着你给我交。”女孩委屈得哭了,说:“你长大后还我还不行吗?”男孩没有再说话,勉强答应了她。

  第二年,女孩的家要搬了,男孩也不知道她要搬的地方在哪个方向,只觉得有一种留恋的感觉,又好像丢了什么东西似的。知道了她走的日期后,那一天他没上学,而是早早地候在一个十字路口——县城开往外地的车辆都要经过这里。终于,一辆大货车开了过来,女孩和她哥哥站在车厢两边的护栏里。女孩看见了他,高兴地向他挥手,男孩想跟她说点什么,跟在后面拼命追,可车速太快,一溜烟就从眼前过去了。

  第二天上学,班里一个女同学给男孩送来一个沉甸甸的牛皮纸包,说是他的同桌留给他的。男孩打开,是一摞厚厚的没用过的各式作业本,还有她用过的漂亮的文具盒,里面装满了铅笔,还有一支能抽水的钢笔。笔中间夹着一张字条,上面写着“送给我最好的同桌”。

  男孩哭了。他突然觉得,因为嫉妒,他对同桌太不好了,但她没有记恨他。也就是从那天起,他的心知道了什么叫疼痛。

  那个文具盒,他一直保存着。有时拿出来看看,眼前会晃动着一对鲜艳的蝴蝶结,一跳一跳……

  几十年过去了,男孩读完大学,又读了博士,打拼多年后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阅尽沧桑后,他越来越怀念那个当年跟他同桌的小女孩,于是在报纸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那个叫王丽晨的女孩。

  电视台的记者闻讯后,邀请他做了一次访谈。面对现场的许多观众,他把掩藏在心底的那段往事说了出来,说到动情处,他几次哽咽,说如果能见一见当年同桌的女孩,他死而无憾了。

  主持人问他,“为什么非要见她呢?相见不如想念,保留最初的那份美好,为她祝福,不是很好吗?”

  他摇了摇头。

  主持人说,“王丽晨现在已经步入中年,也许已经发福,也许过得很不如意,如果这样,你还会执意见她吗?”

  他说:“是的,我想当面对她说声谢谢,另外,如果她有什么难处的话,我想尽自己所能帮她一把。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想着她,甚至没有一天忘记过她。小时候,因为贫穷,我看过太多的冷眼,但她给了我最初的温暖,这成了我生命的动力,也让我一直洁身自好。我经常想,如果她也给我冷眼,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也许我的人生就会完全改写……”他已经泪光莹莹,“我想看见她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沐浴着温暖的阳光……”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对观众说:“那好吧,让我们大家一起帮忙,让刘总实现这个多年的心愿。”

  几天后,他收到一封信:

  “亲爱的刘兵同学,不瞒你说,那天我就坐在观众席上。之所以不见你,并不是因为你太富有,或者我已经老了,而是越纯净越美好的记忆,越经不起现实的打搅。我很赞同主持人的那句话,有些美是只适合放在心里的,就像一坛陈酒,一旦打开味道就淡了。如果你对我心存感激,那就在心里保存那份最初的美好吧。感谢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活在你心里,并希望我能一直这样活下去……”

  其实,这封信是那位主持人所写。刘兵所要寻找的王丽晨,是她的妹妹,已经于三年前因病去世……

  《最初的温暖》阅读题目: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小说主要写了两件事:一是少年时女孩与男孩同桌以及女孩要离开时发生的事,一是几十年之后男孩寻同桌的女孩而被邀请访谈的事。

  B.男孩拒绝女孩给他本子和替他交看电影的钱,而女孩却没有记恨他,临走时还留下很多学习用品,说明女孩是一个乐于帮困救弱的学生。

  C.小说中有关女孩头上扎着的“鲜艳的蝴蝶结”的描写先后出现了两次,说明男孩几十年没有忘记他的同桌主要因为她“是个漂亮的女孩”。

  D.男孩希望他的同桌“还美好地生活着,跟我一样呼吸新鲜空气……”,而女孩却死了,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

  E.小说在塑造人物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肖像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在交代同桌女孩最后的结局时还运用了补叙的手法。

  (2)小说中的刘兵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简要分析。(6分)

  (3)倒数第二段交代主人公收到的信,在小说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4)对于小说结尾一段的设计,有人认为过于哀伤,不利于小说主旨的表达,你是怎么理解的,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最初的温暖》阅读答案: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

  (B、说“拒绝女孩……替他交钱看电影”与原文情节不合,原文中是先拒绝,后“勉强答应了她”;再者说女孩“帮困救弱”,概括也不大准确,男孩虽然有困难的一面,但他不“弱”,男孩是一个自尊心很强,学习上进的学生。C、分析错误。从原文主人公刘兵回答主持人的话中,可以看出,主要是因为女孩给了他温暖,成了他生命的动力。D、说“这给男孩的心理上造成难以弥补的深深的伤痛”,分析错误。从小说的情节上看,男孩并不知道女孩已经去世。)

  (2)①自尊心强:少年时拒绝接受同桌给予的帮助。②学业、事业有成:成年后学业有成,经过打拼成为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③重感情,知恩图报:看重和同桌之间的情意,对同桌的离开心里疼痛;对少年时同学给他的温暖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寻找过去的同学,并希望需要的话对同桌能有所报答。

  (3)①这封信为主人公刘兵寻找当年的同桌画上了一个句号,使他的寻找有了回应。②信中说明了他的同桌不见他的原因,为后文交代女孩的去世打下了伏笔。③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对过去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东西,应该放在心里珍惜保存。

  (4)观点一:这样的设计有利于表现小说的主旨。

  ①因为有了这个结尾的交代,读者才知道上面的信是主持人写的,而信的内容正是小说要表达的主旨。②小说表现的是主人公刘兵对少年时同桌的一种难忘的情感,交代了同桌的去世,这份情感也就只能在主人公的心里永远保留,不会受到现实的打搅了。③小说以哀伤的色彩结尾,反而进一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最初的温暖”才显得弥足珍贵,从而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

  观点二:这样的设计过于哀伤,不利于表达小说的主旨。

  ①小说要表达一种同桌间纯净美好的情感,而王丽晨的去世,便失去了交流情感的一方,使小说蒙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②主人公希望见到同桌,并希望需要的话能有所报答,王丽晨的去世,使主人公的希望落空,给人一种好人未得好报的感觉,令人生叹。③如果去掉这个结尾,会留给读者以更大的想象空间,就使信中所表达的情感成为女孩内心的真实表白,更有利于突出小说的主旨。

378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