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答案

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答案

时间: 淑航658 分享

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答案

  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生态变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网络整理的《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原文:

  网络流行语,是指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高频出现、具有发酵功能并往往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

  2014年网络流行语与往年同比数量增多,网络自造词比重加大,与时政的关系减弱。

  2008—2013年网络流行语数量年均在10个左右,2014年数量激增为33个。2008年以来网络流行语中的网络自造词(指这一流行语发源于网络,包括网络热点事件、自媒体等)比重呈现增加趋势,如2008年 “囧”“雷人”,2009年“杯具”,2012年“屌丝”等,但多数年份所占比重不大。2014年网络自造词占当年网络流行语比重达69.7%之高,其中贴吧、豆瓣、微博等自媒体生成类型占比最多,“女汉子”“也是醉了”等均在此列;除此之外,网络自造词来源还有:网游型(“不作死就不会死”等)、影视剧型(“也是蛮拼的”等)、社会热点事件型(“什么仇什么怨”等)。与此相对应的,则是网络流行语中来自社会尤其是时政事件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如2008年时政类网络流行语有“打酱油” “做俯卧撑”等,2009年“躲猫猫”“被下岗”等,占比都较高,2013年时政类网络流行语比重已下降到14.3%,2014年统计到的时政类网络流行语为零。这说明2008年至2012年,政治和民生是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议题,可见网民心态从调侃到针砭时弊的演变历程。

  网络流行语由网民自传播进入“网民—媒体”复合传播阶段,显示出网民影响社会的力量增大。往年,网络流行语被传统媒体和官方接受的频率较低。2010年,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一度引发舆论热议;2012年《人民日报》特刊上出现网络流行语“屌丝”一词,但对此词持批判态度。2014年开始,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门户网站大量吸收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被社会接纳的程度从这一词汇的网络热度与媒体热度的对比可见,2014年12月“也是醉了”的网页数(网络热度)与网上新闻篇数(媒体热度)的比例为10:1;“有钱,任性”这一比例达到2:1;而“萌萌哒”比例甚至达到1:1,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网民传播和媒体传播进入“同频共振”阶段,网络流行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一般词汇序列。

  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生态变化。体现青少年群体卖萌心态的“萌”系流行语是我国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萌”系网络流行语盛行显示中国社会群体不断分化,年轻群体呈现排他性和返童性特质。尤其是近两年,返童化的“卖萌”词汇增多,如源自方言的网络流行语“肿么了”“你造吗”“酱紫”等,是青年网民试图用一种略显幼稚的语言风格塑造自身群体特质的表征。青年群体正以一种相对隐匿的方式,构建出群体规范,主流话语权在青年群体这一话语权建构中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负面时政事件引发的网络雷语大幅减少,说明网络舆论环境出现明显好转。2014年网络流行语多数来自网民原创,少数源自社会新闻事件但也多为娱乐化事件,如“什么仇什么怨”源自公交车上两位乘客的对话,“有钱,任性”源自一老人被骗仍坚持给骗子汇款的社会新闻,这两个社会新闻都不是负面时政事件。网络流行语中的负面时政因素减弱,显示舆情应对能力及网络舆论环境好转。正能量网络流行语增多,体现出社会认同度上升。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走向世界,显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速。一些中国网络流行语被西方翻译并成为其固定词汇。美国俚语词典2014年4月新建的词条中新增了 “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会死) ”“You can you up(你行你上) ”等。

  (人民网 《网络传播》杂志 2015年2月号 有删改)

  《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题目:

  6.关于“网络流行语”的表述,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是指被网民自发使用、高频出现、具有发酵功能并往往对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的语言符号。

  B.网络流行语中的网络自造词的来源,除了网络热点事件、自媒体外,还有网游、影视剧、社会热点事件等。

  C.网络流行语中来自社会尤其是时政事件的数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3年时政类网络流行语比重已下降了14.3%。

  D.2008年至2014年,网民心态经历了从调侃到针砭时弊再到“去时政”化的演变历程,表现出对时政关系的弱化。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由于网络流行语只有单一的网民自传播模式,因此网络流行语被传统媒体和官方接受的频率较低。

  B.随着网民影响社会的力量增大,2014年以后,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门户网站大量吸收网络流行语。

  C.网络流行语被社会接纳的程度从这一词汇的网络热度与媒体热度的对比可见,二者比例越大说明社会接纳程度越高。

  D.网络流行语的网民传播和媒体传播进入 “同频共振”阶段,网络流行语开始越来越多地进入一般词汇序列。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网络流行语反映社会生态变化。“萌”系网络流行语盛行显示中国社会群体不断分化,年轻群体呈现排他性和返童性特质。

  B.青年群体正以一种相对隐匿的方式,构建出群体规范,主流话语权在青年群体这一话语权建构中正在被边缘化。

  C.网络流行语中的负面时政因素减弱,显示舆情应对能力及网络舆论环境好转。正能量网络流行语增多,体现出社会认同度上升。

  D.一些中国网络流行语被西方翻译并成为其固定词汇,说明越来越多的网络流行语正走向世界,显示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速。

  《2014年网络流行语特征分析》阅读答案:

  6.B.(A.扩大范围。原文“是指一定时段内,主要在网络场域……被网民自发使用.C. 偷换概念。原文“比重已下降到14.3%. D.答非所问,不合题意。题目问的是“网络流行语.,此处讲的是“网民心态.)

  7. D (A.“网络流行语只有单一的网民自传播模式.属无中生有。B.因果倒置,“传统媒体尤其是新闻门户网站大量吸收网络流行语.使“网络流行语由网民自传播 进入“网民-媒体.复合传播阶段.,才带来“网民影响社会的力量增大.。C.概念不清。二者比例越大,社会接纳程度越低。)

  8. B (或然——必然,原文是“主流话语权在青年群体这一话语权建构中极有可能被边缘化。)

417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