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各学科学习方法 > 阅读答案 >

文言文《明史·王越传》阅读附答案

时间: 惠敏1218 分享

  ——语文阅读是语文学习的一大板块。无论在考试还是在平日的积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快速提高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文学习有帮助。

  《明史·列传第一五三》阅读附答案

  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受业同里邹元标,与父廷谏同举万历三十一年乡试。父子自相镞砺,布衣徒步赴公车。明年,邦华成进士,授泾县知县,有异政。

  四十一年,福王之藩已有期,忽传旨庄田务足四万顷。廷臣相顾愕眙,计田数必不足,则期将复更,然无敢抗言争之者。邦华首疏谏,延臣乃相继争,期得毋易。巡视银库,上祛弊十事,宦官不便,格不行。巡按浙江,织造中官刘成死,命归其事于有司,别遣中官吕贵录成遗赀。贵嗾①奸民纪光诡称机户②,诣阙保留贵代成督造。邦华极论二人交关作奸罪。邦华三疏争,皆不报。

  四十四年引疾归。时群小力排东林,指邹元标为党魁。邦华与元标同里,相师友,又性好别黑白。或劝其委蛇,邦华曰:“宁为偏枯之学问,不作反覆之小人。”闻者益嫉之。明年以年例出为山东参议。其父廷谏时为南京刑部郎中,亦罢归。邦华乃辞疾不赴。

  天启元年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四年夏抵京,阉党大哗,谓枢辅孙承宗以万寿节入觐,将清君侧之恶,邦华实召之。乃遽勒承宗还镇,邦华引疾去。明年秋,阉党劾削其官。

  崇祯二年春,命加兵部尚书。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占役者,其人为诸将所役。虚冒者,无其人,诸将及勋戚、奄寺、豪强以苍头冒选壮丁,月支厚饷。邦华核还占役万,清虚冒千。三大营军十余万,半老弱。故事,军缺听告补,率由贿得。邦华必亲校,非年壮力强者不录,自是军鲜冒滥。

  十五年冬,掌南京都察院事,俄代刘宗周为左都御史。十七年二月,李自成陷山西。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③。帝曰:“国君死社稷,正也,朕志定矣。”遂罢邦华策不议。未几,贼逼都城,率诸御史登城,群阉拒之不得上。十八日,外城陷,走宿文信国④祠。明日,内城亦陷,乃三揖信国曰:“邦华死国难,请从先生于九泉矣。”遂投缳而绝。赠太保、吏部尚书,谥忠文。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五三》,有改动)

  注:①嗾(sǒu):唆使。②机户:以纺织为业的民户。③南都:南京。④文信国:文天祥。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邦华三疏争,皆不报

  报:报告

  B.又性好别黑白

  别:辨别

  C.邦华乃辞疾不赴

  辞:推辞

  D.京营故有占役、虚冒之弊

  故:原来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启元年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

  B.天启元年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

  C.天启元年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

  D.天启元年四月/擢右佥都御史代毕/自严巡抚天津/邦华至极/力振饬/津门军遂为诸镇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试,明、清两代乡试定为每三年举行一次,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的称为“举人”,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公车,汉代官署名。因汉代曾用公家车马接送应举的人,后也指入京应试的举人或代指举人进京应试。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的君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指国家。

  D.谥号,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扬意义的称号,如汉武帝谥“武”,王安石谥“文”。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邦华跟从同乡邹元标学习,和父亲一起考中举人后,两人又一同徒步进京参加会试,又同中进士。

  B.福王到封地的时间因为皇帝要求给他的封地必须达到四万顷而面临变数,李邦华率先反对,最终才将福王到封地的时间确定下来。

  C.李自成义军逼近京城时,李邦华想带御史们登城参战,被宦官阻拦。京城外城失守后,李邦华到文天祥的祠堂里过夜,第二天自杀。

  D.本文主要表现了李邦华刚正不阿的品行、卓越的政治才能以及忠君爱国的情怀,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明朝宦官专权的乱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命归其事于有司,别遣中官吕贵录成遗赀。

  (5分)

  (2)邦华密疏请帝固守京师,仿永乐朝故事,太子监国南都。

  (5分)

  参考答案

  9.A(报:回复)

  10.C

  11.D(“褒扬”应为“褒贬”)

  12.A(“又同中进士”错,原文只说“邦华成进士”)

  13.(1)朝廷命令把他的事务交回给官府来办,另外派遣了中官吕贵来收取刘成的遗产。(5分。归其事:把他的事务交回;别:另外;录:收取;遗赀:遗产;补出主语“朝廷”;各1分)

  (2)邦华秘密上书请求皇帝坚守京师,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京监督国事。(5分。疏:上书;固守:坚守;仿:仿照;故事:旧例;“太子监国南都”使动用法;各1分)

  参考译文

  李邦华,字孟暗,吉水人。早年跟随同乡邹元标学习,与父亲李廷谏共同考中万历三十一年乡试举人。父子两人互相激励,身穿布衣步行到京城参加会试。第二年,邦华考中进士。任泾县知县,政绩优异。

  四十一年,福王到自己封地就任的时间已经决定,神宗忽然传下圣旨要求给福王的庄田务必达到四万顷。廷臣吃惊地互相看着,估计田数一定不足,那么福王到封地就任的时间将要更改了,但是没有人敢于抗言争论。李邦华首先上书进谏,廷臣于是相继起来争论,福王到藩地去的时间才不用改变。李邦华巡视银库,上书祛除弊端的十条办法,宦官认为对自己不利,被阻止没有实行。后来李邦华去巡视浙江,织造中官刘成死了,朝廷命令把他的事务交回给官府来办,另外派遣了中官吕贵来收取刘成的遗产。吕贵教唆一名坏人纪光假称机户,到京城请求留下吕贵,让他接替刘成督办织造。李邦华上书极力讲述他们两个人互相勾结弄虚作假的罪恶。李邦华三次上书争论,神宗都没有答复。

  四十四年,李邦华称病回乡。当时一群小人都在竭力排挤东林党人,把邹元标指为东林党魁。邦华与元标是同乡,相互之间是师友关系,他的脾气又喜欢辨别是非。有人劝他做人要圆滑一些,李邦华说:“我宁做陈旧的学问,也不做反复无常的小人。”那些人听说后更加恨他了。第二年,根据年限规定把李邦华调出做山东参议。他的父亲李廷谏当时任南京刑部郎中,也被罢官回家了。李邦华于是就推辞生病,没有去赴任。

  天启元年四月,朝廷提升他为右佥都御史,让他去接替毕自严做天津巡抚。李邦华到任后极力加以整顿,使津门军成了各镇的表率。四年夏天李邦华抵达京师,阉党大吵大闹,说枢辅孙承宗在万寿节来朝见皇上时将要清除皇上身边的坏人,实际上是邦华让他来的。熹宗皇帝立刻勒令承宗返回驻地,李邦华自己请病假回去了。第二年秋天,阉党弹劾并削除了邦华的官籍。

  崇祯二年春,命李邦华加任兵部尚书。京营原来就有占役、虚冒的弊端。占役就是士兵为各将领服劳役。虚冒就是部队没有这么个人,诸将及勋戚、宦官、豪强以自家的仆人冒充军队中的壮丁,每个月支取一份厚饷。李邦华加以清查,收回了占役士兵一万人,清理虚冒一千人。三大营兵力十多万人,有一半是老弱之人。按照惯例,京营部队名额短缺时允许报加,这些老弱之人大都是通过贿赂进来的。邦华对各营士兵都亲自加以考试,不是年轻力强的一概不录用,从此京营中很少有随便充数的士兵了。

  十五年冬季,李邦华掌管南京都察院的事务,不久接替刘宗周当了左都御史。十七年二月,李自成攻下了山西。李邦华秘密上书请求皇帝坚守京师,仿照永乐年间的旧例,让太子到南京监督国事。皇帝说:“国君为国家而死是本分,朕的主意已经定了。”于是拒绝考虑李邦华的办法。不久,贼寇兵临都城,李邦华带着御史们想登城参战,一群宦官挡住他们,使他们不能上去。十八日,外城失守,邦华跑到文信国的祠堂里过夜。第二天,内城也失守了,李邦华于是对着信国的木像作了三个揖说:“李邦华死于国难,请跟随先生到九泉去吧!”接着他上吊自杀了。追赠李邦华为太保、吏部尚书,谥号忠文。

  《明史·王越传》阅读附答案

王越,字世昌,濬人。长身,多力善射,有大略。授御史,出按陕西。闻父讣,不俟代辄归,为都御史所劾。帝原之。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召还。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李贤荐越,召见。越伟服短袂,进止便利。帝喜,擢之。越乃缮器甲,简卒伍,修堡寨,减课劝商,为经久计。又明年,是时寇数万,而官军堪战者仅万人,又分散防守,势不敌。越、辅乃条上守策。尚书白圭复请大举搜套。越仍奏言:“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奏上,廷议不决。越等又奏。于是部科诸臣劾越、辅欺谩。会辅有疾,以宁晋伯刘聚代。明年九月,满都鲁等大举深入。越出榆林,行八百里。暴风起,尘翳目。一老卒前曰:“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越遽下马拜之,擢为千户。后分兵薄营,大破之。及满都鲁等饱掠归,则妻子畜产已荡尽。自是远徙北去。初,文臣视师者,率从大军后,出号令行赏罚而已。越始多选跳荡士为腹心将,亲与寇搏。又以间觇敌累重邀劫之,或剪其零骑,用是数有功。十年冬,卒于甘州。赠太傅,谥襄敏。越尝与朱永帅千人巡边,寇猝至,永欲走,越止之。薄暮,令骑皆下马,衔枚鱼贯行,自率骁勇为殿,从山后抵城,谓永曰:“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越及死,而将馁卒惰,冒功糜饷滋甚,边臣竟未有如越者。

  (节选自《明史·王越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B.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C.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D.欲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今馈饷烦劳/公私困竭/重加科敛/内衅可虞/宜姑事退守/沿边军民悉令内徙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按”有“巡行,巡视”的意思,古代官员按巡某地,多带有考察吏政、民情之意。

  B.“伯”为古代五等爵位之一,我国古代五等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公、侯、子、伯、男”。

  C.“太傅”为官职名,起初为辅弼天子之职,也指老师,后多朝沿用,常为大官加衔,没有实职。

  D.“衔枚”指“横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叫喊”,“枚”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于颈上。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越守孝心切,干练卓然。他听闻父亲病逝的消息后,不顾工作,回家尽孝,同时,在皇帝面前也表现得精练有素,深得皇帝喜爱。

  B.王越审时度势,不畏权势。面对汹汹的敌势,他不畏与高官意见相左,深刻剖析了当时的国情,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C.王越善听建言,知礼识才。军队遭遇暴风险情,他听从了一位老兵的避险之策,成功地从风暴中脱困,后礼待并授予那位老兵官职。

  D.王越精通兵理,转危为安。一次,敌寇突然入侵,他深明危险与用兵之道,阻止了同僚的不理智举动,成功地带领部队脱离了险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帝难其代,喟然曰:“安得如雍者而任之?”

  (2)我一动,寇追击,示暇以惑之也。下马行,无军声,令寇不觉耳。

  参考答案

  10.(3分)D

  11.(3分)B(应为“公、侯、伯、子、男”。)

  12.(3分)C(原文“天赞我也。去而风,使敌不觉。还军,遇归寇,处下风。乘风击之,蔑不胜矣”之意,并非“避险之策,成功地从风暴中脱困”,而是“克敌取胜之策”。)

  13.(10分)(1)皇帝为他的继任犯难,喟然叹道:“哪里能得到像韩雍一样的人而任用他呢?”(“难”“安”“如雍者”各1分,句意2分。)

  (2)我们一动,敌人就会追击,我是显现闲暇来迷惑他们。下马行走,没有军队行进的声音,让敌人没有察觉罢了。(“暇”“惑”“军声”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王越,字世昌,濬人。他身材修长,力气大善射,有大谋略。授予御史,出京巡按陕西。听说父亲去世,他不等代替者就回去,被都御史弹劾。皇帝原谅了他。七年,大同巡抚都御史韩雍被召回京。皇帝为他的继任犯难,喟然叹道:“哪里能得到像韩雍一样的人而任用他呢?”李贤推荐王越,皇上召见他。王越穿着宽松的衣服短的衣袖,举止敏捷干练。皇帝喜欢,擢升他官职。王越于是修缮器甲,精选士卒,修建地堡寨子,减免赋税鼓励商业,为长久打算。又第二年,这时敌寇数万,而官军能够作战的只有一万人,又分散防守,势力不敌。王越、赵辅于是奏请皇上防守策略。尚书白圭又请求大举搜查河套。王越于是上奏说:“想穷搜河套,非调精兵十五万不可。如今粮饷繁重劳顿,公私都困苦枯竭,重加赋税,内部的矛盾可忧。应暂且退守,沿边军民都命令迁往内地。”奏明皇上,朝廷议论不能决断。王越等又上奏。于是部科诸臣弹劾王越、赵辅欺骗朝廷。恰好赵辅有病,朝廷用宁晋伯刘聚代替他。第二年九月,满都鲁等人大举深入。王越出榆林,行军八百里。暴风刮起,尘土蔽目。一个老兵上前说:“天助我也。去而刮大风,使敌人不知。回军,遇归敌,处于风所吹向的那一方。乘风攻击,没有不胜的。”王越赶快下马拜谢,提升他为千户。接着分兵靠近敌营,大破敌军。等满都鲁等大肆掠夺回来,妻儿牲畜已荡然无存。从此远远地向北迁徙而去。开始,文臣督率军队,大体跟从在大军之后,出号令行赏罚罢了。王越开始多选锐卒作为心腹将,亲自和寇敌搏杀。又以刺探敌人疲惫时截击他们,或者消灭其零散的骑兵,因此屡次建功。十年冬,死在甘州。赠太傅,谥号襄敏。王越曾经和朱永率领千人巡边,敌寇突然来到,朱永想逃跑,王越阻止他。傍晚,王越令骑兵都下马,衔枚鱼贯而行,亲自率领骁勇之士殿后,从山后行走抵达城堡,对朱永说:“我们一动,敌人就会追击,我是显现闲暇来迷惑他们。下马行走,没有军队行进的声音,让敌人没有察觉罢了。”等到王越死后,将士骄惰,冒功浪费军饷更加厉害,边臣最终没有像王越那样的。

451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