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职场>职场培训>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时间: 谢桦657 分享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今天学习啦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相关论文范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全文如下: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建立民主法治社会。培养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推动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就成为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虽有所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深入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状况及其原因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般理论分析入手,首先阐明了法律意识的内涵、结构和功能,揭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所具有的一些特点。然后,比较全面地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并着重从社会、学校和大学生自身方面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就如何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了具体探讨。其中着重强调要充分认识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意义;要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治主体意识、法律至上意识;积极探索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有效途径,主要是改进高校法制教育、坚持依法治校和优化社会法制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如何培养

  第1章 引言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本质上是民主法治社会。社会的有序运转需要法治来保障,但法治社会的实现又受到公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水平的影响。所以,培养公民现代法律观念,推动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就成为实施“依法治圈”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的栋梁,是中华民族腾飞的希望,他们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认识水平的高低,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法律意识的大学生群体,对中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1大学生法律意识研究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1.1.1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要求人才素质必须具有综合性、一体性和专业性。大学生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并发挥主动创造作用,必须有过硬的综合素质,法律素质是这一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有效地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相应的法律素质,促成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学习法律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观念的需要;是使大学生正确理解和坚持实行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因此,除了专业性知识背景,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括法律素质在内的较高的综合素质,学习法律知识,积极适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1.1.2是促进社会治安、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近几年来大学生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校大学生犯罪率逐年攀升且类型多样化、高科技犯罪的趋势是高校管理和社会治安面临的一个难题。虽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很多,但也从侧面反映大学生法律意识不高、法治观念淡薄的情况。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研究和法律意识教育对于增强法制观念,预防大学生犯罪,维护校园安全和谐和社会治安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1.1.3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治社会的需要

  我国自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市场经济的特征是自由交易、公平竞争,就必然是一种法治经济。当代大学生只有具备相应的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和平等意识,树立起权利与义务的正确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保证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大学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是否具有现代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社会能否顺利发展重要因素。

  1.1.4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

  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两者都是为了维护一定团体成员的共同利益,而将人们的行为约束在社会允许范围之内,对行为均产生指引、评价、抑制的作用。‘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互相配合、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社会主义法律体现并维护社会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补充社会主义法律的不足。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提高了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做到守法、护法。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应有之义,而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的社会成员没有高度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不自觉遵守社会主义法律,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尊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就根本不可能实现,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就得不到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也不可能得以实现。

  1.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念和结构

  1.2.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概念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体系,是社会主体对社会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对法的理性、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的有机综合体。而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发的现象的主管把握方式和反应形式,即心理、知识、观点和思想,包括对法律的情感、认知、评价和信仰等的内心体验。

  1.2.2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结构

  从大学生对社会法律现象的把握方式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五个方面的内容。

  从纵深结构上看法律意识主要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三个层次所构成,它们形成由深层到表层的法律意识的结构体,同时,也体现了法律意识逐步定型化、稳定化和理论化的过程。

  第2章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2.1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由于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致使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还不够全面,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带有明显的易变性和不成熟性。虽然客观上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法律意识必然包括法律思想体系的理论内容,但就实际状况而言,在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法律思想体系理论内容的比重还是较低的。

  2.2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

  2.2.1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2.2.2法制观念淡薄

  现在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2.2.3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第3章 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3.1 大学生自身的因素

  3.1.1青年强烈的自我意识

  现在大学生多是80后、90后出生,他们比起长辈更加注重自我发展。自身发展是当代大学生关注的最重要的主题。市场经济改变了资源配给方式,充分调动了个体的竞争意识和主体意识。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太多矛盾的选择,因此,当代青年的众多问题中尤以心理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和职业选择问题突出,扩招造成的就业压力,贫富分化造成的心理压力,独生子女政策造成的人际沟通压力,等等,几乎所有的社会问题在大学里面都有体现和预演。过早的接触竞争激烈、现实冰冷的社会使得大学生们犹如困在笼中的野兽,他们渴望释放压力,过着自由无约束的生活。

  3.1.2 法律心理的脆弱

  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之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他们犹如温室里的花朵,美好但脆弱,面对狂风暴雨不堪一击。他们对思想信仰有着本能的需求,需要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帮助他们解释人生和社会现象。进而把握人生进程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大学生在接受主流价值观念教育熏陶的同时,也面对着其它思想观念的吸引和诱惑,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心态反映在法律意识上大多就是摇摆不定、及其脆弱的法律心理。

  3.1.3人生观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他们正处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3.2 社会环境的影响

  3.2.1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2.2社会法制体制的不完善导致法律意识的缺失

  改革开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法治建设经历了从“人治”到“法制”再到“法治”的理念嬗变,不论从导向、舆论、司法执法的各个层面、个案的执法效果、各种法律活动的社会影响,主体上都体现了法治的精神。这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但在这个进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和缺失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严重影响到依法行政的开展,更深刻地影响到依法治国的方略的实现。更是直接的影响了每个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致使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

  3.3 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3.3.1具有较高的求知欲望,但对待法律主动学习不强

  青年大学生的旺盛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学习的能力很强,但是对于法律知识的需要和渴望不是很主动。所以说当代大学生具有十分强烈的求知意识,但是他们对法律本身就显得兴趣不够浓厚。只有极少部分的同学主要的法律知识来源是通过自己主动汲取,这个现状如实反映了大学生学习法律的主动性不强,主要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个从侧面反映了高校法治教育教与学的尴尬。

  3.3.2理性的法律理念不足

  大学生喜欢用道德标准和生活经验来判断法律现象中的是与非、对与错。他们的法律认知是感性的,而这一特点又与他们自身对法律的非理性诉求存在一定矛盾。有时候他们明知违法却仍为之,说明他们的法律意识只停留在感性的认知阶段,没有形成守法护法的法律理念。清华学生刘海洋伤熊事件也从某种角度折射出大学生法律认知与法律行为的矛盾、这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反差,体现着当代大学生对法律没有足够的理性认知。这就是大学法制教育缺失的一种必然结果。

  3.3.3现代公民意识的缺乏

  公民意识就是作为一个公民应具有的意识,其内涵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公民意识的基础内涵是主体意识和国家意识。二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涵是权利意识和义务意识。三是公民意识的延伸内涵包括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等。而当面对违法行为时,大多数同学往往采取了漠视和回避的态度,说明一部分大学生缺乏现代社会公民意识中维护法律权威的理念。

  3.3.4教育教学方法不恰当

  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3个部分。但是,法律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法律实践教学在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才是高等学校法律教学面临的难题。实际上,现在高校的法律教育更多的是理论上的教与学,很少有实践上的结合,所以现在高校的法制教育手段缺乏,方法单一,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教育目的。

  第4章 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4.1 加强高校法治教育,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

  4.1.1丰富法治教学内容

  我国大学法律基础教育是在职权主义诉讼理念基础上展开的,偏重于法的适用的工具主义,所以在课程内容设置中,反映出重现行规律法规而轻法理学、重刑法轻民法、重公法轻私法等情形。因此,要调整大学法律基础知识教育理念,重视法的多重价值的认识与教育,重视法的多重价值的认识与教育。

  在法律基础类型的课程内容设置中:一要始终把法理学、宪法学作为法律基础知识的重点,必须把法理精髓、法治理念根植大学生的脑海,这是大学生宪政以适合公民意谈缺乏的需要,也是我的法治建设的要求;二是增加民商法的内容,强化大学生对私法的认知;三是要增添国际法的内容,以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另外可增设各类法律专业理论和实践课程作为选修课,使学生在增长法律知识同时增强人权保护意识,在坚定政治信念的同时信服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4.1.2推行先进的教学方法

  法律本身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法律实践教学在培养合格的公民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在培养大学生的过程中,强化实践教学的内容,才是高等学校法律教学正确方向。鉴于法学的应用特征,我国高校的法制教育应该注重于实践教学环节。例如以下方法:

  1、通过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推理和辨析,将理论、案例和实际运爝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模式。

  2、实行角色体验式教学,经由不同情景的模拟和各种角色设定,引导学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发表看法,从中学习法律知识,体会法律的作用,培养法律感情。

  3、要利用现代传媒、网络等工具,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培养对法律及法律现象的浓厚兴趣。

  4.1.3拓展法治教学手段

  应该在高校中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摆脱枯燥无味的教学形式,形成多元化的法律教育形式。例如以下方法:

  1、开展法律意识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大学生法律心理交流座谈会,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特点,引导大学生心理向健康方向发展,及时掌握其法律意识的变化和发展方向。

  2、开设高校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引导大学生在获取最新的法律资讯的同时学会控制自身情绪,增强社会应变力,学会处理现实与愿望的矛盾。

  3、强化的法治文化建设,营造立体式法治氛围

  4.2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环境

  4.2.1从家庭层面

  要从家庭层面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意识氛围。父母思想上没有高度重视,就不会有认真教育孩子的行动。个人法律意识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家长淡薄的法律意识直接影响子女法律意识的建构和发展。家庭是青少年法制启蒙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法律老师。家庭如果能够从小就重视对子女的法治教育,那么,就必然可以大大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起正确的法治观念。

  4.2.2从高校层面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2.3从社会层面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4.2.4法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中,宗教、法律、道德、礼仪是合为一体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社会,法律与道德具有很多共同的调整对象,在功能上形成互补关系。法律以权利义务的机制安排和协调入和人之间的利益关系,道德则宣扬责任和友爱,进入际和谐;两者相互支持相互呼应,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法律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会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目的,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第5章 结 束 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社会一定是法治社会。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更多的具备良好法律素质的合格公民。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提高对于全民的法律意识的提升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同时对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加强两个文明建设、保障大学生自身全面发展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法律意识的教育理应是大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但是遗憾的是目前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尚未引起全社会普遍关注,在大学教育理论中也只是作为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认识程度显然对提高大学生乃至全民法律意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应不断加强对提高法律意识教育的研究,切实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

  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信仰和法律情感培育,以包含社会主义法律意识为主要内容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中心,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意识思想体系,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加快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化进程。

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359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