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知识大全>知识百科>风水知识>

风水知识500问(21)

时间: 炜杭0 分享

  401、为何要选择合适的书桌

  书房和办公室不同,因为书房有辅助区来完成大量的储藏功能,所以家庭办公的书桌可以尽量甩开办公室的影子,不必遵行所谓的标准尺寸,而强调工作台面的舒适。有的人喜欢宽大的台面,则要看房间的面积能否容纳;有的人喜欢装饰性强的书桌,则要看风格能否融入环境;有的人喜欢多功能书桌,则要考虑书桌周边的功能配合。而购买书桌时,我们也要考虑椅子的尺寸和风格,因为,椅子对于书桌,就像茶几对于沙发,都可以自行搭配。

  402、如何把自己的书籍管理好

  需要管理的书架往往是因为有较多的藏书,而管理的目的是为存取方便。首先把常用和不常用的书分开,哪些书束之高阁,哪些占据存取的最佳位置就比较清晰了。然后再细分书的种类,同类书籍安放在同一格子内,方便查找,你甚至可以在书架上加标签。如果你是一个特别爱书的人,还可以建立书籍档案,每本书的购买时间、主要内容、存放位置、借出归还状况等,毕竟大脑的记忆是有限的,简单的档案可以在关键时刻帮忙。

  403、如何布置一个个性的书房

  当书房不是一个专门的房间时,书房会被安排在一些特殊的空间,甚至开辟出来和其他功能并用。比如,阁楼作为书房很僻静,甚至可以作为一个很自我的区域,连卧室的功能也含在其中。或者有些人把阳台的空间封起来做一个小书房,不但自然光充足,而且便于休息远眺。还有的人把书房和影音室结合起来,看电影听音乐和工作各自撑起了半边天。所以书房的空间也是个性的空间,不必太拘泥规则。

  404、为何要在书房摆放绿色植物

  如果你的书房能面向一个花园,则是非常理想的环境,因为眺望和收拾花草是最好的工作调节,令心情放松。如果没有天然的环境,你也可以在书房养一些绿色植物,同样有助于眼睛和大脑的放松。因为植物的叶子可以洁净空气,截留飘尘和细菌,并有遮挡阳光和调节室内温度的作用。所以绿植好像是书房的伴侣,让空间充满健康的生机。

  405、为何书房的色彩要不拘一格

  因为大家不会在书房使用不舒服的色调,所以避免使用过于耀目或者过于昏暗的色彩并不难,但是我们应该抛开思维定势——以为书房的色彩必须是柔和的。因为在这个原则的引导下,我们会局限在一些淡淡的粉彩色系,而不敢做更多的尝试。所以更准确地说,你应该找到自己工作时的最佳心境,安静的、沉着的、创新的、耐久的,如果确定了一个效果,那么无论是哪种墙面材料或做法,只要符合这个要求就是好的。

  406、如何选择合适的书架

  书少的人可以选择陈设感较强的书架,书架往往起到了隔断或者展示的作用,而书的摆放不要破坏艺术品或收藏品的展示效果。书多的人选择书架,需要考虑很多实用的问题,比如,是否加滑动门来防尘,是否需要梯子来登高整理书籍,是否带柜体嵌入灯来补充照明等。至于检查书架的承重能力,则要看层板的厚度和跨度,1、5厘米的层板是最薄的,跨度超过80厘米,书太重就容易产生弯板的现象;而跨度到120厘米,就要用2、5厘米厚的层板了;还有些进口的书架跨度可以做到140厘米,甚至更长一些,那么层板的厚度就需要3、8厘米了。

  407、为何书房要经常通风

  要选择有窗户的房间做书房,不仅因为书房里有较多的电子设备,需要良好的散热环境;还因为在脑力劳动的过程中需要补充新鲜空气。即使你对书房不重视,也不要把书房安置在密不透风的房间内。比如,有些塔楼主卧的内间里有小书房的功能,可是如果没有临窗的条件,就不适宜做书房

  408、商王盘庚是怎样利用风水助殷道复兴的

  历史上用风水来改变一家一族乃至于一国命运的事例,可谓俯拾皆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

  商族很重视地理环境。商汤灭夏,到盘庚时,已是五次迁都,《尚书·盘庚》云:“不常厌邑,于今五邦。”盘庚继位时,政治衰微,为了中兴,他不顾保守势力反对,坚决迁都。

  盘庚一方面做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另一方面又亲自对迁徒之地进行勘测风水。《尚书·盘庚》云:“盘庚既迁,奠原他居……适于山,用降我凶德,嘉绩于联邦……用水地于新邑,肆子冲人,非废原谋,吊由灵,各非敢违人用宏兹责。”这段文字是说:盘庚由奄(曲阜)地迁至殷(安阳)地,是要奠定居所。傍山而选址,可以避凶趋吉。新地址是风水很好的地方,居住在那里可以便殷商发达。果然,在盘庚迁殷之后,“殷道复兴”,使商朝又统治了几百年,创造了灿烂的青铜文化。

  409、周王公刘是如何利用风水保八百年江山的公刘,周族祖先,率领子民在古豳(今旬邑)开疆劈土,农耕生产,繁衍生息。气势磅礴的高原土地,适宜于建造半地穴的房子,穴下竖立柱,出穴是土阶,屋顶盖木梁、陶瓦,形成一个街道纵横的都城,这就是京师之地。把王朝最精锐的军队驻守在这里,就是守卫京师的王师,这样的吉地,终灭商而建周,周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21年,计825年江山,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公刘主张“行地宜”,当然会选择有利于生存的地理环境。按现在叫法,公刘就是那个时代的风水大师。

  公刘在选择新的聚居地时,相当谨慎。他不仅观察山,还观察水,并懂得要把住址建在流水环绕的地域之内。《诗经·大雅·公刘》就是歌颂公刘考察地理,选择吉祥的环境,安置他的子民生息。我们看到,诞生于距今4000多年前的公刘,已经掌握了丰富的地理环境知识。后人所说山环水抱必有气,在公刘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他观察山,观察水,已经明白在河弯的内侧建设城邑。这就是环抱吉水,反之,就成了反弓凶水。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地理风水的记载了。

  410、古公亶父为何选址周原

  周朝的第二个地理风水大师为古公亶父。我们今天眺望远古,古公亶父应该是一个非常伟大的环境学专家,建筑学专家了。古公亶父勘察好地址之后,迁都于风水更好的吉祥胜地:岐山山麓之下的周原。从相地,到设计京城,先建什么,后建什么,有条不紊。这里是关中平原的西部地区,北枕巍峨壮丽的岐山,南临波涛滚滚的渭河,山环水绕,西边是清凌凌的延河之水,东边是湍急的漆水河。这里藏风蓄水,山水相依,形成令人惊叹的风水吉地。岐山是中国西北部地区众多山峰之中最高的一座,两座山峰雄伟壮丽,双峰并峙,直入云霄,因称岐山。

  实践检验真理,古公亶父选择的这个地方,确实吉祥。周族从此扶摇直上,繁荣强大,仅用一年时间就消灭了统治了中国近700年的殷商王朝。

  411、周公是如何营建洛邑的

  周公旦,姓姬,名旦,亦称叔旦,周代第一位周公。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儒学先驱。他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采邑在周,称为周公。武王死后,其子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武王死后又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营建东都,制礼作乐,还政成王,在巩固和发展周王朝的统治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方辽阔疆域的开拓,要求统治重心的东移。周公东征班师之后,便着手营建东都洛邑。《尚书·洛诰》记载:“召公既相宅,周公往营成周,使来告卜……周公拜手稽首曰……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师,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涧水东、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东,亦惟洛食。评来以图及献卜。”

  东都洛邑位于伊水和洛水流经的伊洛盆地中心,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南望龙门山,北倚邙山,群山环抱,地势险要。伊、洛、湛、涧四小汇流其间。东有虎牢关,西有函谷关,据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顺大河而下,可达殷人故地。顺洛水,可达齐、鲁。南有汝、颍二水,可达徐夷、淮夷。伊、洛盆地确实是定都的好地方。

  周武王灭商后,迁九鼎于洛邑,营建首都。周公受命之后,去了很多地方,通过无数次的占卜,确定洛邑为新的都城,并且绘制成图。这可能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实际用途的城市建设规划图。

  412、为何孔子故居风水堪称第一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年轻时的职业是相丧,就是给别人看风水。孔子不但年轻时候给别人看风水,当了官以后,同样给别人看风水。《礼记·檀公》中有这样一个记载,国昭子之母去世了,于是请孔子来看看风水。孔子自己所说的“丧事不敢不勉”是有力的证据,但后来的儒者极力掩饰或否认孔子的早期职业,就有违孔子关于诚信的教诲了,更有甚者,极力编造孔子一出生就是个圣人,但他晚年却极度喜爱《周易》。

  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古代文化的精髓,《周易》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对《周易》进行了整理,更重新对其进行了注释,并把它列入学生的课本。他不断地翻看《周易》,从中学习,以至于竹简上的牛皮绳都被翻断了三次,后世形容爱学习的典故“韦编三绝”,就来自于此。

  历史上,风水师认同中国最好的风水是孔子的故居,而不是那些皇家陵墓。孔子故居位于东岳泰山脚下的曲阜市。曲阜周围有洙水和泗河两水环绕流过,风水师认为这是“平支得水之贵格”,因此孔子及后裔福禄绵远,2000多年来一直受人敬重。根据孔子世家谱最新登记情况,从2500多年前至今,孔子世家已繁衍至83代,人数达200余万。孔子的后裔一直把墓地的“风水”视为命根子。光绪三十年(1904年)勘测津浦铁路,原计划经过曲阜,靠近孔林西墙。衍圣公孔令贻得知这消息后,十分着急,一连向朝廷递了几个呈文,说铁路将“震动圣墓”、“破坏圣脉”,使祖宗灵魂不得安宁。结果,铁路只好拐了个大弯,向西南绕行而过。

  孔子是周易大家,对衍生于周易的风水也很有研究。孔林,位于曲阜城北,是孔氏家族的共同墓地。孔子去世后,其弟子按他的夙愿在此安葬。墓东为孔子的儿子孔鲤之墓,墓南为其孙子思之墓。这种布局名为“携子抱孙”。

  孔子生前时,有人说他选的墓地缺水,但孔子说“二百年后会有秦人为己挖河成全风水的。”果然,秦朝的秦始皇“焚书坑儒”,为破坏孔子的风水挖了一条河,不想却实践了孔子的伟大预言。

  孔子死后,随着孔子地位的日渐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最大时周围的垣墙长达7、25公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造园林。孔林作为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2500多年来,葬埋从未间断过,子子孙孙一代又一代,共计葬埋10万余座,而且人才辈出。孔子受到后世瞻仰,其后代又绵延不绝,可知其风水是无与伦比的。

  413、樗里子是如何为自己选墓地的

  樗里子算是一个皇族,他是秦惠王的同父异母弟弟。樗里子能言善辩,足智多谋,是秦惠王、秦武王、秦昭王三朝重臣,秦人称他为“智囊”。秦惠王封他为“严君”,秦武王拜他为右丞相,秦昭王时继续为相。他对秦国忠心耿耿,斩将拓地,曾率师征伐赵国、楚国,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樗里子之所以被称为超牛的风水师,倒不是因为他在堪舆界有什么大作,或者是为哪位帝王选择了一处风水宝地。他在风水史上的英名,完全是建立在对于自己墓地的超自信把握上。

  秦昭王七年(公元前300年),樗里子死,葬在渭南章台东面,也就是汉代长安城城西。樗里子临死前说了一句让他声名远扬的遗言:“过一百年后,将会有天子的宫殿在我墓地的两则。”此话后来果然应验了。到了西汉时,刘邦建都长安城,长乐宫在他的墓东,未央宫在他的墓西,他的坟墓被夹在了两宫中央,武库正对着他的坟墓。

  人们都以为樗里子是个会相地的预测家,故秦国民谚有云:“力则任鄙,智则樗子”。他的预测,可能是根据天下大势进行分析,偶然命中了,也可能是汉代秦人的后裔编造的。樗里子到底是在什么场合,对谁说的那番话,当时无人知晓,以后也不会有人知晓。但这没有关系,最关键的是,这句话让他成为了堪舆史上最牛气的风水先生。

  414、管辂是如何推测阴宅怪异的

  管辂是三国时山东平原的术士。他容貌丑陋,不讲礼仪,性好嗜酒,言谈无常。就是这么一个怪才,从小就喜欢仰视星辰,得人辄问星名,夜不肯寐,父母禁而不能止。他常说:“家鸡野鹊,犹尚知时,况于人乎?”每与小儿做游戏,就在地上画天文,人们叹为奇才。成人后,精通《周易》、风角、占相,远近扬名。

  管辂善于推测阴宅怪异。有一次,他经过毋丘俭的墓地,倚树而叹:“林木虽茂,无形可久;碑讳虽美,无后可守。玄武藏头,苍龙无足,白虎衔尸,朱雀悲哭,四危以备,法当灭族,不过二载,其应至矣。”后来,果然应验。管辂能根据墓地“四象”预言吉凶,后世风水师推崇他为祖师。

  管辂能用占卦的方式说出墓中事。有郭恩三兄都患辟疾,管辂通过占卦推测他们的叔母墓中有“女鬼”,是郭恩等应受到的报应。郭恩三兄弟只好交待了过去的罪责。管辂也能说出阳宅怪事。有个妇女得了病,请管辂筮之,管辂说:“你屋里西边埋有两个男子,一男持弓箭,主射胸腹,所以你心口疼;另一男持矛,主刺头,所以你头疼。”那妇女把地掘开,果有二男持器。

  管辂还能占生死。刘奉林的夫人病了,管辂说:“到了八月辛卯日,日中之时死”,后果如其言。管格根据自己的长相,推测自己的死期在48岁,后来,他果然只活了48岁。

  现在流传有《管氏地理指蒙》十卷一百篇,是风水术中的一部巨著,书前有管辂的自序。其实,这是伪托于管辂,不可尽信。

  415、为何说郭璞是风水师的鼻祖

  郭璞(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县人(今山西省闻喜县),西晋建平太守郭瑗之子。东晋著名学者,既是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又是风水大师。世传《葬书》、《青囊经》为其遗作。郭璞是历史上第一个给风水定义的人,他在《葬书》中云: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所以后人都视郭璞为风水史上之鼻祖。

  据说有一次王敦也让他占卜,郭璞说“无成”,想想王敦是什么人物,跟他对着干能有好下场吗,可是郭璞就是有职业道德,宁死不骗人。

  王敦不高兴了,又问:“你算算我能活多久?”郭璞答道:“您要是造反,那就活不了多久,要是去武昌好好待着,那寿不可测啊。”

  王敦大怒:“你又能活多久?”这威胁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可这郭璞摆出一副死猪不怕烫的模样说:“也就今天中午吧。”王敦气疯了:“给我推出去砍了。”

  郭璞死到临头,还不忘开自己的玩笑,他见着刽子手,一看眼熟,是他以前在越城见过的,当时他叫住人家,非要拿衣服相赠,那人不要,他说:“拿着,以后你就明白了。”那人也就没再客气。现在一见,果然有求于他呀,那你就给我来个痛快的。拿人家的手短,刽子手对他倒也客气,他问要到哪里砍头,人家告诉他到南冈,他又胸有成竹的说:一定是在双柏树下了。果然,又中,到了树下,还不算完,“树上有个大鸟窝”,人家找不着,郭璞说:“这不是坏我的名声吗?给我好好找。”果然在密叶掩映下找到了鸟窝,这下郭璞满意的说:“我这一辈子,言无不中。”于是人头落地,美名流芳。

  416、陶侃为何葬亲于“牛眠之地。”

  陶侃(2594),东晋泸江浔阳(今江西九江)人。初为县吏,渐升郡守,后官至刺史,都督八州军事,为人严谨,勤慎吏职,颇有政声,受高人指点成为风水大师。

  据《晋书·周昉传》载:陶侃幼年丧亲,将葬,家中忽失一牛,寻牛时忽遇一老者,对他说:“前冈有一牛,眠卧山沟之中,其地若葬先人,后代位极人臣,贵不可言。”并指着旁边一山说:“此亦其次,当出两千石。”按照他的指引,陶侃寻回失牛,葬其亲于牛眠之处,并将老者所选择的另一处让给周访,后来周访于此葬父,果然升任刺史,传公三代,其灵验一一如老者所言。因受这个故事的影响,后人称这个风水宝地为“牛眠之地”。据称,陶侃曾撰有风水著作《捉脉赋》。

  417、韩友是怎样避免血光之灾的

  韩友,字景先,东晋舒县人,出仕之前,曾追随学者伍振学习《易经》,并擅长图宅相墓之术。

  《晋书·韩友传》记载,韩友凭预感避免一场血腥之祸。安徽省宣城人边洪在广阳(今河北蓟县)任职,母病返家。韩友行至广阳时准备去他家投宿。当时已是傍晚时分,韩友进边洪家看了看,便迫不及待地告知随从立即捆绑行李离开边家。随从推辞说:天黑了,还有几十里路程,何必着急赶路呢?韩友说:我仿佛看见这儿地面覆盖着许多人的鲜血,预感灾祸将要降临。随从苦苦相求,朋友边洪一再挽留,都没有动摇韩友,就这样匆匆离开了。夜里,边洪突然患疯病,用绳子绞杀了两个儿子,杀掉妻子,砍伤父亲和婢女,逃离了家。不几天,人们发现他也在房前树林里上吊了。

  418、萧吉是如何用风水预测隋朝灭亡的

  萧吉的经历更为丰富,处世也更加的圆滑。萧吉一生身经四朝十五帝,青年时还是北朝齐梁宗室的贵族子弟,后来,经历北朝后期的战乱,偃首低眉成了隋文帝的忠臣与弄臣。也许是他的经历太过丰富,处境也是极尽微妙,所以造就了他狡黠圆滑的个性。他以自己在阴阳五行方面的造诣,到最后直接成了隋文帝的御用风水先生。

  在他入隋后的初期,因为属于异国贵族,所以很受排挤,在政治上不太顺利。《北史》记载:“吉性孤峭,不与公卿相浮沉,又与杨素不协,由是摈落,郁郁不得志。”杨素是隋朝元勋,很看不起三易其主的萧吉;在只手遮天的杨素面前,萧吉也不得不低头做人,因此,他闭门读书,倒也“博学多通,尤精阴阳算术”,这一短时期的养精蓄锐,终于为他提供了机会。他发现隋文帝“好徵祥之说,欲乾没自进,遂矫其迹为悦媚焉”。开皇十四年(594),萧吉给隋文帝上书,投其所好,大谈符命徵祥,极力的拍隋文帝的马屁,颂扬隋文帝与日月岁命合德,隋统一天下是天命使然。这一番溜须拍马,让“上览之悦,赐物五百段”,由此奠定了他的政治地位。

  后来,萧吉就成为了隋文帝身边的红人。《隋书·萧吉列传》记载了萧吉为隋文帝驱鬼的事情。有一段时间,东宫经常闹鬼,传言说有鼠妖作乱。隋文帝令萧吉前去禳邪气。萧吉在宣慈殿设神座,口中念念有词,不一会儿,果然有回风从艮地鬼门来,吹扫太子座。萧吉用桃汤苇火来压风,风即刻止住了。隋文帝认为萧吉降服了鬼邪,于是更加的信任他。

  不久,献皇后死了,隋文帝命令萧吉选择墓地。萧吉经过反复勘察,终于选到一块吉地,说“卜年二千,卜世二百”,意思就是说,如果按年份计算,这块墓穴可保大隋江山2000年,如果按照世系计算,可保隋皇室血脉延传200代。隋文帝对相地术半信半疑,说:“朕以为,吉凶在于人事,而不在于墓地。当年北齐后主高纬埋葬他父亲的时候,择地而葬,按理应有吉瑞,可是,北齐顷刻就灭亡了。这该怎么解释呢?正如朕祖上的墓地,如果说墓地不吉,朕就不会做了大隋的天子;如果说墓地不凶,可朕的皇弟杨整怎么会过早地战死呢?”

  在那个充满迷信的年代,隋文帝说出这段充满着哲学辨证味道的话,也没辜负了他这贤君的美名。为了说服隋文帝,萧吉又用相地术的望气之理劝说文帝:“上个月十六,皇后山陵西北方向,在下半夜有方圆五六百步的黑云从地上升天。同时,在东南方向出现了旌旗车马帐幕。直到天亮时,这种现象才消失。臣根据《葬书》分析,这是大吉大利、子孙无疆的征兆。”这一番马屁话,隋文帝将信将疑,最后还是按萧吉的意见去办理了,他虽为一代贤君,却并不知道萧吉选择这块墓穴的别有用心。原来,这一切都是杨广事先和萧吉串通好了的。

  萧吉从殿上退出来后,悄悄地对他的本家人萧平仲说:“今天我给皇后占卜陵寝之地,皇太子早就派遣左卫率宇文述对我说:必须以择陵使太子早日当朝为先决条件。并许诺,如果被立为天子,一定以荣华富贵报答我。我对皇太子说:四年以后,您一定将御临天下。”

  仲对这番解释有些摸不着头脑,萧吉说出了他的文字把戏:“卜年二千'不过是’三十'这两个字的变形;卜世’二百'不过是取’二辈的谐音。隋朝的运数不会太长,仅有两世之传,这才是真实的。”后来,萧吉的话果然应验,太子即位,是为隋炀帝,炀帝暴虐无度,隋朝32年而亡。

  在萧吉本传中,著录了萧吉八部“并行于世”的著作,它们是:《金海》三十卷,《相经要录》一卷,《宅经》八卷,《葬经》六卷,《乐谱》十二卷,《帝王养生方》二卷,《相手板要决》一卷,《太一立成》一卷。这八部著作都已亡佚。

  419、舒绰是如何为宰相杨恭仁卜葬地的

  舒绰,东阳(浙江金华)人,是唐代有一个很著名的风水师,精通五行术数,在当时誉倾海内外,名振朝野。当时在朝高官杨恭仁任吏部侍郎,想把父母之坟改葬到京师长安附近,便于祀拜与管理,便请了当时闻名海内的相地高师五六人,舒绰自在邀请之列。

  这些人都是当时有名的风水大师,杨侍郎无法辩别谁为真正的高手,于是就付银两给每一位地师,让其各自为其父母寻地,一月后回府聚会并汇报。于是各位大师便分头行动,一月期满大家回到府中,大家都献上佳穴,各抒己见争执不下,于是大家一同登山观穴。五六人各有利弊,大师们理法并施,谈天说地无人服众,杨侍郎也无法定夺熟是熟非,回到家中他想到一个好办法。他叫来几位亲戚,连夜赶往地师们所点之穴位,开穴一尺许深,并取土一包,把地理地貌统统记录在小本之上,连同小本一起密封起来,运回家中,杨侍郎作好记号后,把记录小本藏起来,并在后花园的地下也取出一包土混在其中,尔后叫来几位风水大师,让他们根据斗中之土,把所取土之处的地理形势和地形地貌解说出来,并说明此地是否佳穴,能否发富贵等,以便与原记录作比较。

  经过分析,其他几位大师均不得要领,只有舒绰一人认为几包取回之土中,有三处可以作穴,并定下发富贵的层次,最精妙的是他所描述的地形与小本上所记录的实际情况全部吻合,并对后花园所取之土,作过一首较滑稽的诗“黑中见青有雾云,气贯二孔草丛生,此土葬下先人骨,一嗅到底伤后人,此土润湿养花根”。其他几位风水师见舒绰有如此神术,无不惊叹,自愧不如,带上杨侍郎的酬金,不声不响地走了。

  等别的风水师走后,舒绰对杨侍郎说道:我选定的那块墓穴,在开井五尺深以下会有谷物,若你能得到一斗谷物,便是富地了,能保杨侍郎一家世代富贵官至公侯,杨侍郎对于舒绰的风水技术已是十分折服,听完此话后,当即与舒绰一道前往京师,来到舒绰所寻的穴地,令人往下继续开穴,当挖至七尺深时,发现一个小孔,再轻轻挖开里面有近二尺方正大的穴洞,穴洞里面有七八斗之多,外形很似谷类之物。杨侍郎目睹此景佩服得五体投地。于是杨侍郎迁葬了父母之骨于此穴之中,后来果应世代富贵,并出了杨家将忠烈之后。

  此事传开后,朝野上下都把舒绰视为神圣,相请之人络绎不绝,寻龙布穴之风风靡一时。

  420、形派大师杨筠松是如何被害的

  杨筠松,名益,字叔茂,号筠松,窦州人。生于唐文宗太和八年(834),死于唐光化三年(900年)。杨筠松为唐僖宗时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为唐朝著名地理风水学家。因为其用地理风水术行于世,使贫者致富,所以世人称其为“救贫”先生,后人由此也称其为“杨救贫”。

  杨筠松著有《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天玉经》、《都天宝照经》等书。杨筠松在地理堪舆学上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可以和孟子在儒学上的地位相当,其所有的著作,均为地理风水上的经典著作,所以杨筠松也被后人尊称为杨公。

  杨筠松一生致力于风水之术,扶危济困,晚年却不幸为政客所害。在他所处的时代,唐帝国已经衰微,诸侯称霸。统辖虔州(今江西赣州)的诸侯是卢光稠,他早有独霸天下的野心,于是自立为王,号称卢王。卢光稠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便请杨救贫为其卜天子地,卜得后,将其母改葬。在答谢杨救贫的宴席上,卢光稠问杨救贫还有天子地否?杨救贫答道: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不愿别人也得到天子地,与他争夺天下,于是在酒里下毒。杨救贫察觉后,立刻带着徒弟回家,可惜船到雩都药口坝,便毒性发作,杨救贫问弟子曾文遄此处何地,曾文遄说是药口,杨救贫叹道:药到口死矣!仇不可不报也。临死之前告诉曾文遄游说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则世世代代为天子矣。曾文遄不解,询问其中的奥妙。杨救贫解释道,磨车湾安碓,单打卢王背,十字路口开井,卢王自缢颈。在不同的位置上安碓凿井,在风水上破了赣州的“天子气”,制煞了卢光稠。后来卢光稠果真背长痈疽,疼痛难忍,自缢身亡。

54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