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健康养生知识 >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保健方法有哪些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保健方法有哪些

时间: 杭威854 分享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保健方法有哪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的群体水平,已逐步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那么大家知道老人的心理有着什么特点吗?跟着学习啦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1.情绪改变:有些老人变得多疑善感,容易激动,可为小事而大发脾气,对周围事物总感到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倚老卖老;有的变得郁郁寡欢,苦闷压抑,情绪低落,或是显得淡漠无情,凡事无动于衷。

  2.智力改变:记忆力常有减退,以近时记忆较明显,如昨天吃的什么菜,几天前有谁来看望过自己都会想不起来,东西放下就忘,经常要寻找钥匙、眼镜、钢笔等小物件,见到熟人一下子想不起名字,自己也感精力和脑力不足,对空间概念和抽象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都减退,计算能力也会缓慢迟钝,容易出错,新的知识难以吸收。

  3.性格改变:有的老人显得噜苏,说话多重复,过于小心谨慎,唯恐出错;有些变得不修边幅,生活懒散,不注意个人卫生;也有的变得幼稚,喜与孩子们在一起,贪吃零食;或变得自私、贪婪,好占小便宜。

  老年心理保健的因素

  1.“动”,就是多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实践证明,运动不仅延缓衰老,生物学家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的肌体“用进废退”,古人也早就提出“不动则衰”。日本一位研究老人问题的专家指出“君欲延年寿,动中度晚年。”因此,老年人要注意加强身体的适度锻炼,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俗话说,“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就是这个道理。

  2.“仁”,就是心地善良,待人宽厚。“仁者寿”为无数长寿老人的实践所证实。在生活中可以看到,长寿老人几乎个个慈祥善良。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同情与帮助他人,也有利于自身的心理健康。

  人常说:“心底无私天地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说,对人宽厚、帮助别人,不仅有益于别人,也有利于自身。

  3.“智”,就是勤于学习,科学用脑,尤其要善于用科学的知识指导养生保健。老年人步入第二人生,最主要的心理准备就是重新学习,丰富精神生活,延缓大脑衰老。“树老怕空,人老怕松。”要“活到老,学到老”。进入老年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如老年自我保健,老年社会学、老年心理学、家政学等。同时还要了解国内外大事,了解社会变更,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另外,还应该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两手具有新时代特征的技术,如打电脑、上网等。“网上的世界真精彩”,因特网上有很多值得老年人惊喜的东西。

  4.“乐”,就是保持乐观情绪,保持好奇心,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只要每个人都能乐观豁达,与时俱进,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其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将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句名言:“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决生理的疲惫和痛苦。”快乐与豁达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不仅要会享用,更要善于发掘。

  老年人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1.角色转变与社会适应的矛盾。这是老年人退休后带来的矛盾。退休、离休虽然是一种正常的角色变迁,但不同职业群体的人,对离退休的心理感受是大不一样的。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但离退休干部的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干部在离退休之前,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其生活的重心是事业,退休、离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习惯、很不适应。

  2.老有所为与身心衰老的矛盾。具有较高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的老年人,通常在离开工作岗位之后,都不甘于清闲。他们渴望在有生之年,能够再为社会多做一些工作,所谓退而不休、老有所为,便是这类老年人崇高精神追求的真实写照。然而,很多年高志不衰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状况并不理想。他们或者机体衰老严重,或者身患多种疾病,有的在感知、记忆、思维等心理能力的衰退方面,也非常明例如一位老人突然遇到丧偶的打击,若是缺乏足够的社会支持,会很快垮掉,甚至导致早亡。据统计,居丧老年人的死亡率是一般老年人死亡率的7倍。除丧偶之外,夫妻争吵、亲友亡故、婆媳不和、突患重病等意外刺激,对老年人的心灵打击也十分严重。

  老人的六大心理需要

  1、尊重需要

  凡事倾听好商量

  孙向东,87岁,退休前是一家国营毛巾厂的副厂长。五一节,俩儿子带着全家来看老爷子。老孙要给孩子讲述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成长为副厂长的经历。可刚一张嘴,大孙子就说:“爷爷,这事听您讲过不下五百遍。这些事还是留着讲给别人听吧。”一句话把老爷子气得够呛。

  尚兰说,每个人都有获得他人尊重的心理需要,这对老人而言尤为关键。老人爱挂在嘴边的“我走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的确是事实。老人拥有年轻人不具备的丰富阅历和人生经验。如果晚辈能尊重他们的经验,家庭大事多征求他们的意见,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都能让老人获得心理满足。如果与老人的意见不统一,那么一定要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出一个更好的办法。另外,一些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也能让老人感到被尊重,比如赴宴时让老人上座、出门时让老人先行。当然,老人也应该正确看待自己,尊重年轻人。时代在变化,因循守旧有时容易失策。

  2、社交需要

  教会上网广交友

  吴荷花,66岁,家住北京望京。最近,她总是神神秘秘的,每天吃完午饭就出门,傍晚才笑呵呵地回家。儿子很奇怪:老妈往常总抱怨在家无聊,无处可去,甚至有点“抑郁”了。这些天老往外跑,能去哪儿呢?他忍不住问了老妈,这才知道,她在社区里认识了几个老伙伴,经常结伴去附近的一家咖啡馆聚会。

  孤独是老人心中的黑洞,无法用物质填补。广州老龄委一项调查显示,96%的老人业余爱好就是看电视,很少出家门。人是群居动物,总窝在家里,心灵和身体都受伤。只有出去走走,多与人交往,才能获得身心健康。美国圣路易斯大学副教授海伦·拉奇发现,老人多参加社交活动,比如与人交谈、一起遛狗等,能培养良好心态。侯玉波建议,老人不应自我封闭。一要多与家人在一起吃饭、唠家常;二要保持与旧友的关系,结伴钓鱼、爬山;三要主动结交新朋友,可以参加象棋队、京剧小组等,会发现许多与自己有共同语言的朋友。实在没有伴,不妨上上网。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最新研究发现,老人适度上网有助提高生活质量,抑郁风险降三成。儿女们不妨教他们学上网,并帮着申请QQ、微信号;还可利用自己的人脉、见识,帮老人结交朋友。

  3、工作需要

  帮着父母找事做

  杨蕾,61岁,在印刷厂干了一辈子。她回忆说,自己刚退休时,完全感受不到轻松。想想今后就是没有工作的人了,她吃不下、睡不香,没多久就大病一场。病好后,她托人去了一家私企食堂帮忙。尽管一个月才拿800元,但在她眼中,有份工作最重要。

  老人退休后没事做,原有生活节奏被打乱,容易内心孤独。继续工作,与人保持交流,不仅能获得归属感,还能延缓衰老。英国一项研究发现,退休后继续工作的人患认知障碍症(老年痴呆症)的几率降低。许多老人有工作能力,更是生活的智者,不妨给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近几年,很多欧洲国家开始顺应老龄化趋势,给老人创造“老有所用”的环境,如推迟退休年龄、增加就业机会等。侯玉波对此建议,政府应提供适合老人再就业的岗位。同时,老人也可根据自身情况,发挥“余热”。医生、教师等脑力工作者可

  寻求返聘;从事高强度工作的人可根据爱好和健康状况,找份轻松的兼职。儿女也可以帮爸妈找点事做,但要提醒老人注意劳逸结合,做决定前做好“有得必有失”的思想准备,了解清楚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4、支配需要

  耐心对待多忍让

  苏志君,65岁,尽管年过六旬,但她身体硬朗,做家务还是一把好手。有一天,她去儿子家“视察”,一推门就看到被子和衣服都胡乱堆在床上。她看不过眼,唠叨了几句。没成想儿子刚好在赶工作,不耐烦地让她少管闲事。苏阿姨生气地走了。

  老人爱插手子女的生活,是出于支配的心理需要。他们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巨大的心理落差催生无用感和失落感,觉得没人需要、肯定自己。有些老人会通过干预孩子的生活找回自我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说,支配的需要是人本能和固有的欲望。因此,一旦父母有类似情况,子女首先要多忍让,找机会跟父母聊聊,问问他们是怎么想的,试着找到更成熟理性的解决办法。其次,提些行之有效的建议,帮老人规划美好的晚年生活。老人也要理解后辈,别过多干涉。不妨换位思考,如果自己忙了一天,回家还要挨数落,是否愿意。

  5、和睦需要

  尽孝首先做到顺

  侯建国,78岁,育有两儿两女,逢年过节都子孙满堂,可他并不开心。上个月过生日,晚辈来给他祝寿,可老二家媳妇跟大女儿因为一点小事含沙射影地吵起来,可把他气坏了。

  儿孙满堂固然好,但人多嘴杂,晚辈吵吵嚷嚷,甚至闹矛盾,很容易忽略家里老人的心理。韩布新指出,老人对家庭和谐的心理需要较大。实际上,相对空巢

  (与子女住得不远,但不在一起住)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比绝对空巢(不住一市甚至一国)、非空巢(居住一户)者都高。

  韩布新说,“孝顺”的落脚点是“顺”。具体要做到两点:一是细观察。老人的心理很脆弱,有时一句话或一个眼神就可能使他们受伤。因此要观察爸妈的言行,通过细节判断是不是哪句话让他们不舒服了。二是会说话。常言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谁听了顺心话都会高兴。起冲突要赶紧说好话,化解矛盾。老人自己也要做到放宽心,记住“儿孙自有儿孙福”。非原则性的小事不妨由他们去吧。

  6、相伴需要

  挤出时间常陪伴

  姚翠凤,72岁,老伴前年因肝癌离世。孤零零的她慢慢觉得晚上睡不安稳,一躺下,脑子里就充满老伴的身影,求医无数也不见好。后来,在心理医生的询问下,她说出了真正的心病:既渴望有个精神伴侣,又担心被人议论,这一心理冲突加剧了失眠症状。

  李娟告诉记者,之前有调查显示,我国有抑郁情绪的老人占40%,主要因素是丧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刊载的一项调查显示,丧偶者有孤独感的比例为17.1%,高于在婚者的4.3%。单身老人独自生活,难免寂寞,即使子女在身边照顾,也非长久之计。中国人民大学统计表明,50%的老年人认为再婚的阻力来自传统观念的束缚,此外还有子女反对、财产分割等许多实际问题。

  因此,如果自己的爸爸或妈妈是单身的,子女一方面要抛弃害怕家产外流等狭隘的顾虑,和老人认真谈谈,并帮着介绍。另一方面要陪陪父母,因为相伴也要子女尽一份心。如果和父母在一个城市,可以每周看望一次,或带父母出去玩;如果分隔两地,最好每周主动打一两个电话。老人自身也要摒弃传统观念,勇敢地追求晚年幸福。


看过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哪些的人还会看:

1.老年人的思维特点是什么

2.老年人有哪些不健康的心理

3.老年人心理健康知识

4.老年人心理特征和心理护理的论文

5.老年人心理健康的7大标准

2025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