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教育资讯 > 热点 >

三部门开会,释放哪些关于股、债、汇、房信息

时间: 金梅0 分享

大家有关注吗?10月24日、25日这两天,央行、银保监会、外汇局分别召开会议。会议提及了楼市、汇市、股市、对外开放、宏观政策、风险防范等重磅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三部门开会,释放哪些关于股、债、汇、房信息,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三部门开会,释放哪些关于股、债、汇、房信息

三部门开会,释放哪些关于股、债、汇、房信息

央行、外汇局

会议要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素条件较为充足,有效需求的恢复势头日益明显,物价水平基本稳定,贸易顺差有望保持高位,人民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具有坚实基础。

人民银行、外汇局要继续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加大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稳定宏观经济大盘。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落实落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敢贷愿贷能贷会贷长效机制,增强微观主体活力。加强部门协作,维护股市、债市、楼市健康发展。推进金融市场高水平双向开放,支持香港国际金融中心持续繁荣发展。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强化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受疫情影响行业、群体的支持,抓好已出台政策落地见效,研究出台新的政策举措。更好满足居民的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大力度助推“保交楼、稳民生”工作。指导推动金融创新,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范、预警和处置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落实全面依法治国部署要求,加快推动金融法治建设,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严格依法行政,加强个人信息保护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证监会

会议指出,要深刻领会关于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重要论述,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入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进一步坚定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发展的信心。

资本市场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大局,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健全资本市场功能,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扩大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拓宽境外上市融资渠道,加强与香港市场的务实合作。要坚持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中国市场的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资本市场。

银保监会

会议强调,要深刻认识到,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足、回旋余地广,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当前,金融风险整体收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人民币长期走强的趋势不会改变,我国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和巨额的对外投资净资产,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在实体经济创新发展、稳步转型的背景下,资本市场具有长期投资价值、保持稳定运行的良好基础不会改变。

要持之以恒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统筹发展和安全,有序推进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

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支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新市民”金融服务,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积极促进共同富裕。

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持续推进金融数字化转型,坚定不移推进银行业保险业高水平对外开放。

要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健全金融法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切实提高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国企慢慢地会成为主导市场

房企融资渠道进一步收紧,关闭房企在内地市场上市的大门,主动清洗房地产市场,让部分高杠杆的房地产企业持续的减少。从2020年的房地产政策中就可以明显地看出端倪,

三道红线,针对房地产企业剔除预收款后净资产负债大于70%;负债率大于100%现金短债比小于一倍。踩一条红线有息,负债总额上涨不能超过10%;踩两条红线有息,负债总额上涨不能超过5%;踩三道红线有息,负债总额不能上涨;即便没有踩红线的企业有息负债总额上涨不能超过15%,要求房地产企业在2023年6月份前回归到规定的范围内。

两道红线,针对银行业,2021年1月1日,央行和银保监联合发布《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集中贷款管理制度的通知》限制了房地产企业以及个人贷款上限比例。特别是对于违规资金流入房地产进行重点打击。

现在距离2023年时间也并不长了,越来越多高杠杆的企业,要不就想尽一切办法回笼资金,降低负债,要不就选择“破产”。最近这两年看到越来越多的房地产企业都出现了烂尾,也明白有些事情真的“变了”。

不给予房地产主营业务的公司上市,但有相关媒体整理,发现其实全部都是为了国资敞开大门,也就是说让更多人的目光投向这些国资委的企业,从而“托底”。

八家建筑,央企有7家、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中国化学,中国中治,这些企业房地产收入以及盈利均低于10%,符合上市的要求。

2021年第2次土拍后,民营企业土拍市场的占比就开始大幅度地下降,2021年第2次土拍,明年占比39.1%,第3次占比42%,2022年第1次占比仅有19.4%,第2次占比20.8%,随之而上的就是地方国企、央企的占比变得越来越高,基本上代表了80%的土地都是他们有左手换到右手。

房地产对于国内的财政占比太高了,超过40%,坚持转型,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

为什么今年这么多政策来扶持房地产发展,却没有任何一条政策去对金融渠道进行全方面的放松,就是害怕太多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坚持房住不炒,降低房地产杠杆,持续清退一些房产,坚持以实体经济为主,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

在中央的经济报告中显示强调了三方面:

1、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的保障租赁结构住房制度,也就是说在未来商品房会慢慢的成为辅助,更多的都会建设保障性住房、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安置房来解决中低收入住房难的问题。

2、坚持建设现代化产业,坚持把发展经济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前要留到实体经济行业帮助中小型企业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渡过难关,走向制造业大国,制造业强国。

3、实现第2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日后想要靠地产致富几乎不可能,但是也不要想着房地产会出现大面积的回落,房地产即便在欧美这样的发达国家占比还是不低的,所以房地产不会轻易的倒下,也不会全面性的倒下。

我国经济宏观政策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我国实体经济飞速发展,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在稳定居民就业、提高经济竞争力以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其中,财政、货币等宏观政策为支持实体经济发挥出重要作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说。

近年来,宏观政策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精准调控、相机调控,从总量和结构上持续加大调节力度,有效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

财政政策通过保持必要支出强度、优化支出结构,有力保障了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有效支持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统计显示,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2年的12.6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4.63万亿元,年均增长8.5%。积极的财政政策适时适度预调微调,发挥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作用,显著降低了经济周期波动影响。特别是在应对新冠疫情对经济的不利影响中,财政政策靠前发力,用好政策工具箱,打足提前量,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10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保持稳健基调,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量稳质升,有力有效。”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2012年以来,广义货币供应量(M_2)年均增速为10.8%,与名义GDP年均增速基本匹配,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稳健发展。

在保持总量合理稳定的基础上,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聚焦服务普惠金融、绿色低碳、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精准发力。截至2022年6月末,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5.4万亿元,约占基础货币总量的六分之一,处在合理水平。

今年以来,财政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在财政收入压力加大的形势下,安排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71万亿元、比上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优先支持国家重点项目,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1月至8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增长6.3%。同时,常态化实施财政资金直达机制,进一步扩大直达资金范围,实现资金“一竿子插到底”,市场主体可以更加直接、快速获得“输血”。

金融给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也保持了较大力度。今年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达27.7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1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增加18.08万亿元,同比多增1.36万亿元。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就要推动资源要素向实体经济集聚、政策措施向实体经济倾斜,尤其是要加大对制造业的支持。在财政政策方面,从支出角度来看,应发挥好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专项债、财政补贴等多样化的方式,加大财政资金对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推进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李旭红认为。

支持市场主体减负

近年来,宏观政策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还体现在加大力度为市场主体减负等方面。企业税费低了,融资成本降了,发展动力更足了。

近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发布公告,明确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税收优惠政策,相关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可按实际发生额在税前扣除,并可按100%在税前加计扣除。这项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的税收优惠政策,只是今年以来出台的诸多为实体经济减负“红包”中的一项。统计显示,2013年至2021年,通过实施减税降费,减轻企业负担达8.8万亿元,市场活力持续激发,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实体经济经营和发展中的各种困难,需要通过财政政策发力、扶持。财政政策对重点行业和相关产业提供了支持,大规模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尤其对减轻制造业企业、中小微企业的实际负担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财政研究室主任何代欣说。

尤其是,分行业看,制造业退税5818亿元,占比26.3%,是受益最明显的行业;分企业规模看,小微企业是受益主体。已获得退税的纳税人中,小微企业户数占比92%,共计退税8902亿元,金额占比40.2%。

除了减税降费,近年来不断降低的融资成本也带给企业实实在在的优惠。____我国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建立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推动实际贷款利率稳中有降。截至2022年8月,1年期LPR为3.65%,较2018年年初贷款基准利率下降70个基点;企业贷款利率为4.05%,较2018年年初下降126个基点,处于有统计以来最低水平。

面对多重超预期因素的不利影响,今年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截至9月20日,今年以来全国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3.4万亿元。其中,作为“重头戏”的增值税大规模留抵退税效果突出,已退到纳税人账户的税款达22113亿元。

今年以来,LPR报价已多次下调。1年期LPR下调两次共下行15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调3次共下行35个基点。一系列改革举措有序推出,也引导存款利率下行。9月中旬,国有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款利率,带动其他银行跟随调整,其中不少银行是自2015年10月以来首次调整存款挂牌利率。

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当前,地方政府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等已经成为稳投资、稳需求、稳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在带动扩大实体经济领域的有效投资中发挥出了综合效应。

10月20日,海南省成功发行新的两期专项债券,总额超过35亿元,分别用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基础设施建设。同一天,河北、黑龙江也分别发行了不同额度的专项债券。这是各地加快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的最新进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工具,专项债券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2015年至2021年,我国安排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12.2万亿元,有力支持扩大有效投资。

同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和地方政府专项债二者共同发力,政策效能迅速释放。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进出口银行近期已完成6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投放。为引导政策性资金和市场化资金有效匹配,人民银行新增政策性开发性银行8000亿元贷款额度和金融债发行额度,优先用于支持网络型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今年,我国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额度3.65万亿元,在去年12月提前下达1.46万亿元的基础上,3月份已将剩余的用于项目建设的专项债券额度全部下达地方。各地“快马加鞭”发行使用,截至8月底,已累计发行专项债券3.52万亿元,用于项目建设的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目前,各地正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务结存限额,力争10月底前发行完毕并尽快投入使用。

何代欣认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必须把积极财政政策效能提升与支持实体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将稳定经济社会运行作为宏观调控的主线索,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先导作用和带动效应,并与其他宏观政策充分、有效衔接,形成组合效应。

“此外,还需加强对税收优惠政策的动态调整,进一步精准施策,通过优化税收优惠方式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继续发挥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科技创新激励政策的效应,引导制造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形成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全面建设制造强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李旭红说。

周茂华认为,货币政策需要保持一定的灵活性。目前国内需求仍处于恢复阶段,须继续加大对受困行业企业、中小微企业和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应加大政策储备,促进有效投资“补短板、调结构、稳就业、带消费”综合效应充分释放,加力巩固经济恢复基础。

1619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