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书笔记 >

关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

时间: 美怡21215 分享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曆史古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欢迎借鉴参考。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一

  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它不甘甜,因为里头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苦苦的味道,为这本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未看过「文化苦旅」之前,大概也不会想到,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在它们的背后会有如此深层的涵义;而作者运其妙笔,以干净漂亮的散文,组合,使它们成了一篇篇让炎黄子孙惊醒的文章。

  走进书中的情境与思考,我们不禁严肃起来。像一群被流放的孩子,流放到一块不甚熟悉的土地,逼使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宗于我们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实像,壁画依然不言,我们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王道士手中一串钥匙把守了千年的敦煌,却任其流落在外人手里,而中华子孙却也将之弃而不顾,那一马车,一马车的文物输往外国。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为何能引起大家的注目 它并非外表炫丽,而是它只是一种仪式,一种人性的,及它深层的蕴藏。我们在这儿看到,美,也有宗教的天地,以及它是中国千年的标本,一样美的标本,纵使它曾经残缺,被人无情的,任意的转换。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这副楹联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我们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们一种,回到家中那般自在,难怪历年来,许多文人遇到了政治不清明或人生不得志时,便会到此隐居起来,但在荒山结庐有着生活上的麻烦,「大隐隐于市」便成了文人来江南隐居的最好推力。其实我们对「隐」有着正反两面的看法,好的一面其一就是当中国文化受到某些因素例如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地区而开始凋零时,文人或学者们就会带着他们的知识修养到此处隐居起来,藉以免于战争或政治的迫害;其二生老病死与官场浮沉是文人们的失意时刻,做什么事都不顺心,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让自己的身心获得纾解,找个地方隐居,等休息够了又是一段新旅程的开始。坏处是有人会把隐居当作沽名钓誉的工具,假隐以求得一官半职,这些举动让中国特有的隐的文化开始产生变质,隐士生前的孤傲和死后的名声全然黯暗。尽管如此,我们对隐还是保有着正面看法,因为古代中国给文人发展的空间实在大狭隘了,逼得他们除了隐或许只有一死,与其这样让自己的雄心壮志殒落,我们会选择沉潜,待有朝一日能东山再起。

  余秋雨曾说他常伫立前人伫立过之处,观察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去思考前人的情感;在柳侯祠前,由一尊石像追想柳宗元的一生,从他的文采想至他的被贬,既遭贬谪,而永柳二州又是荒远之地,因此他自放于山林水泽之间,将其困厄感伤的心境,完全寄托在游赏山水之间与文章创作之中,使中国文学史上拥有了「永州八记」这样出色的山水文学,这样的一代士人的气节与傲气让后世学者不得不去尊敬他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和疑问来瞻仰这位大文豪。

  合上书卷,我们不由自主地走向窗前,流动的车潮及人潮正自我宣示另一种文化,这里是高雄,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也许咱们应该背起满满对中国文化的疑虑,亲自去辽阔的土地,让我们读过书后,沉重而苦苦的步伐,也走在上面。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二

  他,在国内外讲学,也不忘参观当地风景;在考察途中,也不忘写写感悟随想。余秋雨教授,他行行止止,写写看看,点点滴滴汇集成了一本《文化苦旅》。

  洞庭湖畔他曾站立,庐山瀑布旁他曾被震撼,道士塔旁他曾叹息。敦煌鸣沙山中、月牙泉边有他的脚印,江南小镇他曾坐小船游览,天一阁内有他滴落的雨水。

  所以,就有了深邃苍凉的《道士塔》、《阳关雪》,有了荒荒大漠、黄河文明的盛衰,有了悲凉、沧桑;有了柔丽凄迷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有了小桥流水、江南文化和世态人情,有了清新、婉约;也有了展示中华文人艰难心路历程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有了文化的风雨飘摇;还有充满文化感慨的《牌坊》、《庙宇》等,有了回忆、变革,有了感慨。

  余秋雨教授去过的地方,不只是有美景,而且,也有历代文人墨客的脚印和古代文化的交集。如三峡,那里有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有郦道元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还有神女峰神女的传说;如天柱山,这里可是大文豪向往的归宿地,有李白、苏东坡、王安石等等。至于西湖、洞庭、庐山,更不用说。他在本书自序中说:“我心底的山水并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或许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对他的熏染,有了这“人文山水”,才有了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给我的是历史文化对心灵的启迪。这本书,值得一读。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三

  著名學者孫紹振先生曾說:“餘秋雨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爲他在自然景觀面前,将激情的抒發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結合了起來。”讀《文化苦旅》,讀《山 居筆記》,我們都會鮮明地發現一個普遍存在的藝術個性,即以自然景觀爲核心意象,使激情與智性相互滲透,把對自然景觀的贊歎和文化景觀的闡釋統一起來。 《都江堰》就是這樣的一篇佳作。

  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開篇就奠定了一種厚此薄彼、褒貶分明的情感基調:“我以爲,中國曆史上 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我以爲” “最激動人心”“不是……而是……”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斷鍍上強烈的主觀情緒色彩,它統領下文對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觀(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于水利 建設的傑出貢獻)等的描述與議論。

  激情的抒發需要具體形象的鋪墊,否則感情勢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畫角度多變,生動空 靈。有正面描寫,有側面烘托。正面描寫,或從聽覺角度切入 ——“如地震前兆,如海嘯将臨,如山崩即至”——未見其形,先聞其聲,以極度誇張的比喻摹拟江水驚心動魄的聲響;或從視覺角度攝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疊疊 或合聚飛奔或分流直竄的動态鏡像,突出其規整中的強悍的精神,展示它“壯麗的馴順”的個性。側面烘托,有欲揚先抑,如寫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爲主的偏見、懶 懶的心緒、散散的腳步,來反襯之後親睹真容的震驚與歎服;有對比映襯,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與江水的“精神煥發”相比照,突出江水“踴躍喧嚣”的氣韻。 這些自然景觀形象的描繪,飽含欽敬欣羨之情,爲下文文化景觀的智性反思張本。這些感性的麗句裏潛藏着作者對都江堰内蘊的精神風度之曆史價值的深邃反思。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體形象的承載,否則思考勢必單調枯燥。文章在從聲、形、神韻等多側面寫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觀的壯美之後,接着将視線聚焦于“李冰”這一形 象 及其曆史文化的内涵上。作者對李冰形象的刻畫是粗線條的,主要用夾叙夾議的手法,縱橫今古,浪漫飄逸,充滿詩情。作者先是遺貌取神,“取其一點,不及其 餘”,以類似速寫的筆法,寥寥數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長锸,站在滔滔的江邊,完成了一個“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後疊加上“畫外 音”:“站在江心的崗亭前,‘你走這邊,他走那邊’的吆喝聲、勸誡聲、慰撫聲聲聲入耳。”再點綴以妙語連珠的議論,展開與人文景觀的對話。如“他大愚,又 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間老農的思維,進入了最澄徹的人類學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築長城的指令,雄壯、蠻吓、殘忍;他築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 明”等等,這些潇灑出塵的智性判斷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内涵縱深挖掘出來,坦呈在讀者面前。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湧着作者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精神資源的敬 重與熱愛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僅要借助于思接千載、心骛八極的想像,更須有縱橫捭阖的聯想,從而讓議論的鋒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 在闡釋李冰的治水韬略時,作者順水推 舟的點到:“在李冰看來,政治的含義是浚理,是消災,是滋潤,是濡養。”這是借題發揮的神來之筆,換句話講,這才是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核心隐喻,它與長 城所象征的“保守、僵硬、封閉”形成一種潛在的對照。此外,作者還善用穿插筆法以拓寬闡釋空間,如第三部分倒數第2自然段,插叙了石像出土後,一位現代作 家面對殘損的塑像而向現代官場衮衮諸公發出的诘問——“活着或死了應站在哪裏”,這是對當下那些屍位素餐者擲地有聲的當頭棒喝。其實,這也是作者在向讀者 追問:我們今天,應該向李冰學習什麽?那不就是曾經有過的“冰清玉潔的政治綱領”,不就是天下爲公、澤被萬民的務實行動?……

  “一粒 沙裏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以小見大,由表及裏,因少總多的選材與立意的咚挤绞剑?乔镉晡幕?篇布局的常規。本文着重從都江堰這一人文景觀的 曆史價值與當代意義的層面來抒情議論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繭剝絲,将其精神個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躍然于紙上,感性與理性交 融,譜寫了一曲浩浩蕩蕩的激情與智性的二重奏。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四

  某种感人的震撼和深厚的诗意似乎注定要与艰难相伴随。

  ——余秋雨《文化苦旅》

  我像平时一样大步流星又轻快地走着,突然被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绊倒。在这平坦的道路上怎么会有这样一块碍事的石头呢?我回望一眼这打乱我脚步的家伙,天哪!竟一眼看进了心里,“咯噔”一下滚进了心的空隙——再也挥之不去了。

  一眼万年

  这明明就是一块不起眼的石头,为什么我却看见它出现在王道士发现的洞窟中,出现在刻有“阳关古址”的碑旁,出现在圆明园的废墟里,出现在无数人曾被血与泪冲破的堤坝间,出现在文化苦旅那必经的道上?

  粗糙的表面爬满了无数条裂缝,似乎在诉说着一段历经沧桑的过去。每一道断痕都是内心翻江倒海后被撕裂的伤口吧。为那些愚昧的人们无知的践踏;为原本的完整却强行决裂后的零落;为中国文化曾经的衰落与悲凉在淌血吧。只是,血迹已经风干,早已被岁月烙下阴霾,那斑驳的色泽便是每一次被恨与痛覆盖过后留下的见证。那些棱角又代表什么呢?是一段段伤痕累累的历史所刻画下的缺口?是一次次逝去的辉煌留下的刺痛的印记?还是每个中国文人内心斩钉截铁钻研的突显?亦或是中国文化在时间的打磨下愈显坚韧的造化呢?

  究竟是怎样的石头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

  一触震魂

  忍不住用手去触碰这块颠簸了太久的石头,不愿只是停留在其直观的表面。心疼地欲抚平这缝隙,更想真切地去感受每一块凹凸的起伏以及每一处粗糙的摩擦。

  我竟心甘情愿地把心交给这石头,任凭自己卷入感情的漩涡:为敦煌国宝大量流失这页悲剧而遗恨;为范钦及其后人可贵的文化良知而动容;为清幽静谧的江南小镇而倾倒;为长江三峡这幅山水画卷的瑰丽而自豪……我正和每一段中国文化探索的心路历程一起跋涉,和每一座用人格与良知筑起的文化长廊共同坚守。

  我的手还很细嫩,为什么触摸到的只能是粗略的大体?反观那些长满茧子的手却更能敏感地体味隐埋在肌理间的深邃。

  我的手力量不大,为什么如此饱含命运与情感的石头似乎依旧扛得起?反而那些粗壮的手臂却更艰难地承载着这份重量。

  ——十指连心!

  我的心还需更多地去触碰,去受震撼。

  一听穿心

  一直在用童心品读着这些古老的事物,但是每当面对印象中的那一片碎瓦、一角残砖时都会不由自主地深沉起来。看过那些斑驳,身临那些苍凉。顿时,耳畔激荡起幽叹。在流转的时空里,似乎用耳朵才能把那一杯满溢的沧海品得更细腻。

  听一声声滚落在字里行间的啼哭;听一排排诗人、学者放达的脚步声;听一漾漾喷涌的深入骨髓的挚情;听一片片被蚀的历史的自解。石头的每一次撞击是火光灿烂前铿锵的号角;石头的每一回落地是陨落时最单薄的叹惋;石头的每一个雕琢又都是残存后最悸动的感慨。

  脱离了石头的本身去融入这道道皱折和夹缝,我除了听见那远古的回音与呼唤,更聆听到了心的声音——这是我自己的声音。当憬悟穿透心灵,自破一片黑暗时,刺眼的亮光让久眠于思想、精神内核的意识苏醒,令久等的小宇宙爆发。

  让每一眼看得更深;让每一触辨得更细;让每一声听得更贴近于心。

  我庆幸因为这块石头我驻足停留,于是重新调整了步伐和看风景的心情。它代表的不是这本书,而是文字之后曾经陌生的文化和潜藏的感情。它就像是一块撞,但蹒跚下却也抖落了诗意。因为身上流淌的血液,让痛苦更苦,让辛酸更酸,让豪情更豪,让坚强更强。在那个世界的入口旁,毅然刻有中华的魂,民族的根,文化的精髓也早已站成一列坚毅,刻入中国人的血脉。

  现在的我究竟走向了哪儿?

  一半的我走向深邃的心。一半的我走向博大的情。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200字五

  但你千萬不要因此認爲讀餘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輕松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後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不過氣來。在我們欣賞曆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迹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迹背後到底隐藏了多少不爲人知的秘密。而餘先生恰恰做到了。他咂涿罟P,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餘秋雨以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餘秋雨先生憑借自己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裏。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着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

  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後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餘秋雨展現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迹背後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曆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曆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靜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着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啓了千年後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後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輕松潇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己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後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曆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這是餘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隻是過眼雲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将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洩着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該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己那湧動着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

相关文章:

1.文化苦旅读书笔记范文5篇

2.关于《文化苦旅》读书笔记500字5篇

3.《文化苦旅》读书心得体会4篇

4.江南小镇读书笔记

5.《阿Q正传》读书笔记[1500]字

59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