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 >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高一作文10篇

时间: 福萍21190 分享

  一个字里有一个世界,细细品味,你会发现读书其乐无穷;一次写作里有一个故事,慢慢构思,你会发现写作回味无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高一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一

  大概是高一上学期,同学们都疯狂喜欢上了这本书。上课、自习、食堂、教室,不知道到底有什么吸引力在吸引着他们。于是我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这样的一套书。

  在当时那个金戈铁马的世界里,好像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将对方杀死,脚下踩着敌人冰冷的尸体前进,并擦干溅在脸上的血。第二种:屈服在别人脚下,当锋利无比的斧头向你砍来时,你也只有在这时做个深呼吸的份啦。或许我们真的没有权力去评论那些已经逝去的人,既然他们已经逝去,那就让他们安静的走吧。我客观的认为朱元璋不能算是一位最好的皇帝,但是一位较伟大的皇帝。一生并无大过,有人会说他只因四桩案子就杀了那么多人,但我认为虽说有些过分但还是有情可原,他只不过是十分痛恨tan污,朽败并且做事过激了一点。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他消灭了一路上的众多障碍建立了大明王朝,为中国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啊~~!”带着一点疲惫,带着一点回想,带着一点期待,带着一点遗憾,我进入了梦乡,在我的梦中,我看见儿时的朱重八正坐在草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感到身后有人,转身对我吃吃一笑,那笑中有一丝生活的凄苦,还有儿时的纯真。场景突然又从野地中闪到了金碧辉煌的宫殿中,李善长脚步坚毅地走出大殿,皇帝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了一丝不忍和无奈,但随之而来的是冰冷无情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我忘了!我忘了!你已不再是那个天真的朱重八了,而是一个看惯了身首异处,血溅七步的帝国统治者了。”大殿随之离我远去,一切归于黑暗,突然在黑暗之中出现了方孝孺,一脸正气盎然?

  不管从如今历史讲述者的自述,还是公众对历史的追捧,都不难看出,公众喜欢并需要历史,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有人说,历史不可以幽默不可以白话,因为历史是严肃的,这话没错,但我认为必须要加个前提,那就是你写的是给专业人士看的学术论文,而不是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

  给老百姓们看的历史书,它就应该是幽默有趣的,精彩的说着大白话的历史书。因为现如今的老百姓们虽然大都有文化有文凭,可他们毕竟不全是历史专业出来的,没有那么多关于历史的基础专业知识,如果你给他们看的书,要先让大家伙都去预习一回历史基础课,看完通史或通鉴才可以看,这玩笑就不免开大了。

  我喜欢这种方式,可能是和我自己水平有限有关吧,从小读书就不认真的我,平时一看到文言文的东西就头痛,现在好了,读历史居然可以这样轻松。

  我想,那些认为历史书不可以幽默、白话,必须要严肃的先生们,显然是不屑于做这事的。既然他们不愿意做,那还有谁愿意用老百姓能听明白的语言,给我们这些草根们说说历史上的那些事儿,说说汉朝、唐朝、宋朝、明朝那些事儿呢?

  暑假还在继续,然而书早就已经看完了。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二

  《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1344年到1644年这300年间关于明朝的事情。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觉,历史并不完全是枯燥乏味的,历史原来如此精彩!这本书的作者是当年明月,是一个喜欢史学的历史学者,他的语言十分轻松幽默,没有给人以厚重压抑之感,所以读起来并不令人心烦。

  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郑和-- 一位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一个世人皆知的名字。他以博大的气概和伟大的精神,带领明朝庞大的船队,载着中国人民的友谊,历经千辛万苦七次出使西洋,共用整整28年时间,经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下西洋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郑和心中有一个梦想,是从小就在他心里生根发芽的愿望--去大海上航行!去麦加圣地!朱棣给了他实现梦想的机会,他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郑和看着在出发前忙忙碌碌的水手和船工,看着百十艘大船,看着他梦寐以求的大海,热血沸腾。“出——发!”一声令下,郑和和他伟大的船队浩浩荡荡的离开祖国。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是一片欢声笑语,一片和谐,没有杀戮,没有战争,没有侵略,郑和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强国风采。在航行途中,一个国家不经意杀害了郑和船队中的一千多人,大家义愤填膺,高喊着报仇,他也气愤,也不甘,可是他清楚的知道他此次航行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世界各国了解中国的文化,并不是带去战争,他忍了下来,诠释了什么是大国气度。郑和这位天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在海上。他是我们祖国的骄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每当面对这浩瀚的大海,总能想起郑和那载着文明的大船浩浩荡荡行驶在大海上的场景。“海强则国强,海静则国宁。”郑和让一个和平,大度,强大的礼仪之邦--中国在海洋中崛起,是多么伟大!

  繁华散去,尽剩悲哀

  没错,朱棣不是一个好人,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他谋权篡位,陷害自己的亲侄子,只是为了登上皇位。他认为,自己坐上皇帝宝座是当之无愧的,因为他为之付出了太多太多,无数次命悬一线,无数次功败垂成,换来了最后的成功。的确,在他统治期间中国非常富强,他所做的好多最后都被后人认可。他创造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倡导编撰了《永乐大典》,疏通大运河,剿倭寇,平安南······他统治时被称为“永乐盛世',这是后人对他多么大的认同!当然,朱棣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但又有残暴冷血的一面,他野心勃勃,残暴表现在夺取政权之后对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体现在他建立东厂对全国政治的空前加强,造成了宦官独权擅权的弊端。他因方孝孺事件首次创立诛十族惩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如此大范围的血腥诛杀。以上种.种,皆显示出朱棣之残忍。可是,他又创下了如此多的丰功伟绩,让人不能完全否定他,怪不得当年明月说“朱棣不是好人,可他却是一个好皇帝。要想当一个好人,就当不了一个好皇帝;要想当一个好皇帝,就别去想能当一个好人。“他这一生,无限荣耀;戎马一生,辉煌无比。到最后,依然是在战场上结束他辉煌霸气的一生。永乐二十二年,四月,朱棣亲征鞳跶,以不遇敌还师,七月十七经雨幕川时病逝,享年65岁。他死后,以前的所有都变为了过眼云烟,他的功也好,过也罢,没人再去追究了,死者为大······当所有繁华都散去,剩下的只有悲哀······

  历史没有对和错,只有成和败;历史是无情的,但也是公平的,历史给了每个人同样成功的机会,我们没有必要为失败叹息。历史上的成功与失败,似乎都只有一步之遥,历史就像一个大舞台,岁月在其间上演了一幕幕成功与失败,欢乐与哀愁的闹剧。等到风轻云淡的时候,蓦然回首时发现,历史永恒,人们终究无法改变厉史······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三

  认真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很想写段读书笔记。许是书写的太精彩了,忍不住想写几句。一段几百年的明史,却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第一部里记忆犹新的是那段八股科举考试,最佩服的是那几百年间就出现的寥寥无几的三甲状元。张居正也着实厉害。庆幸的是当年黄观投河自尽,否则以他的气节岂不比那方孝孺等人下场更惨。最想解开的迷便是朱允炆到底去了哪,难不能被火化成了灰?最狠的人非朱元璋和他的四儿子朱棣莫属,为了保全皇帝位,杀了身边所有的人,宁我负天下人不能让天下人负我,格外觉得朱棣爱记仇。最现实的人非李景隆是也,墙头草,两边倒。做不成军事奇才也罢,却成了内奸。看完第一部后觉得老天格外厚爱朱棣,穿了朱允炆的防弹衣不说,连沙尘暴都格外青睐朱棣一方,那几仗胜利的更外惊险和侥幸。其实也许是书里故意这么写的,但是那四年的风风雨雨也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朱棣的强大,敢弑君夺位,比起宁王那些人,让我佩服不已。至少他不那么做,肯定会被朱允炆贬为庶民。那段洪武年间,那个风雪之夜,便已经让人记忆深刻,这是一个怎样有隐忍之心的男人。也可以感受到朱棣装疯卖傻背后的豪情壮志、说他是社会青年,我觉得并不完全符合。早年跟随父亲征战,可能是父亲疏忽了他,倒也罢。正因为有这样一段不寻常的乱世之战,才成就了后来这样一位不平凡的永乐皇帝。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伟大的。

  朱棣和朱元璋都有个共同的地方,狠起来,会绝到底。要么不做要么做绝。但是他们的两位长子又与其相反。朱标若是没有英年早逝的话,应该是位仁君。宋濂天天教他的都是做皇帝要宅心仁厚,善待百姓。而那位当了十个月皇帝的朱高炽似乎也是比他老子厚道许多。同样的老子生出来的儿子们可真是性格迥异。

  最喜欢书里写的金戈铁马的场面,不算宏大,称不上写的精致,却颇有戏剧化。无论是对战陈友谅火烧那些铁索战舰,还是对战那些前朝元人在那个漫无边界的沙漠里寻找敌人,或是盛庸在追杀北军时突然帅旗刮倒,都觉得充满了戏剧化。正是因为如此,战争才能写得如此精彩。第一次发现即使没有爱情的小说故事里,也能让人看得如此投入。无论是从哪位强大的将军身上,都隐藏着这样一句话。即使日后身处绝境,亦需坚守,万勿轻言放弃。

  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有人说这些事儿,不够真实,其实在我看来,假假真真也好,这段历史能够在轻松的氛围里写的如此深刻,已觉得不易,何必要做到绝对真实呢,本来历史就没有绝对的真实,即便是正式记载,也不能说明绝对可靠。历史可以写的如此好看,像书里所说,生涩的道理用最普通的语言来描述,岂不更易理解。为什么非要钻牛角尖呢。

  我想把这部书完全读完,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枕边书,它还是不错的选择,应该有很多人都看过,类似于的品三国。畅销千万册。不过相比之下,无论是品三国还是论语心得,比起这部书,都逊色不少。

  那么长的一本书,我居然都记得书里的人名,有点过目不忘。哈哈。就此罢笔。希望你会喜欢。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四

  今年暑假,我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作者丰富的历史知识,俏皮的语言风格、独特的观察视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以汤显祖为主角的“稀泥谢幕”最让我感慨万千。

  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曾任南京礼部主事,官居六品。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二十岁时,汤显祖就考中了举人。可惜他运气不好,遇见了张居正。之所以说他运气不好,并非张居正讨厌他,恰恰相反,张首辅很欣赏他,还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这本是一件好事,可是汤显祖清高,瞧不起张居正,摆了谱,表示拒绝交友。跟张首辅摆谱,张首辅自然也要摆他一谱。结果可想而知,汤显祖会试时落榜了。

  三年后,汤显祖再次上京赶考,张首辅依然让自己的儿子跟他交朋友,他再次拒绝。张首辅又摆了他一谱,汤显祖再次“光荣落榜”。又过了三年,汤显祖又一次去赶考,这一次张居正并没有阻拦他(因为张居正此时已经死了),终于成功上榜。可由于朝廷内部争斗,汤显祖没有得到重用,被派到南京当了个礼部主事。

  仕途上的曲折和失落,并没有磨灭汤显祖的理想和志向。在南京任礼部主事的日子里,他尽情地将自己的抱负寄托在自己的文字上。最终写成了经典戏曲《牡丹亭还魂记》,后人又称《牡丹亭》。纵观他的一生,虽为官不济,却为文不朽。

  汤显祖一生坎坷,却不肯低头,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回想到自己,记得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游泳班学游泳。我的游泳水平不错,但是苦于教练每次叫大家演示自己的游泳技术时,都没叫到我。偶尔叫到我时,该死的下课铃就响起来了。因此,我内心很失落。一天,我回家向母亲倾诉我的烦恼。“妈妈,我的游泳水平还不错,可没有机会展示,这游泳不学算了。”“赵然啊,你要记住,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一个真正优秀的人,无论在哪都能干出成绩。”听了母亲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更加刻苦练习游泳。终于,在一次游泳课上,我自告奋勇,把自己的游泳技术展现给大家看。结果,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好评,连教练都夸我有天分呢。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不管时间有多久,不管困难有多大,只要自己不断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到达不了的彼岸,实现不了的梦想。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五

  在历史的长河中,“皇位”总是散发着它那长明不灭的光芒。就如,只要碰触到它,便会成瘾,且永无戒除之法。

  我们都知道,皇帝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当的,且不说皇位交接之变化无常,就仅是每日政务,便让人吃不消。但仍有那么多人不惜用生命来下一把豪赌,冒着不拥皇位便入鬼门的风险,也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却又遥不可及的宝座。为什么?试想坐在皇帝的宝座上,受万人瞩目的成就感和说一不二的权威吧,这便是原因了,即便是死亡的晦涩也不能掩盖它的魅力的原因。

  如朱棣,为它夺了建文帝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侄子;再如朱祁钰,为它夺了朱祁镇的皇位,即便那是自己的哥哥。

  “从此,任何敢于触碰他权威的人都将成为他的敌人,朱祁镇也不例外。”而原本,朱祁钰并不想拥有皇帝的荣耀,可最后,到底还是臣服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皇位啊,确实改变了太多太多的人。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恰如一面无暇的镜子,真实地,照出了人性的丑恶。如若一人得势,他身旁的人都会拥戴他,如获至宝;可当他坠入深渊,原本那些人不仅不会成为救他一命的树藤,甚至可能是令他毁灭的最后一个契机……

  虽说人性本恶,却总有一些例外,让我们看到世界的美好,如钱皇后,即便朱祁镇被俘,被全世界所抛弃,她仍坚守自己的誓言“我会等你回来的”,因为那人,再怎样,也是自己的夫君;如袁彬和哈铭,在那艰辛的岁月中,始终守在朱祁镇身边,不离不弃……

  外表与行为粗鲁的人并不可怕,就像也先,至少待人真诚;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城府颇深的人才最可怕,心口不一,行与言违的人,才最恶毒。

  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利益、欲望、虚伪、丑恶,令人的内心不再澄澈,做一个简单的人,往往是最困难的,没有人天生善良,没有人本质仁厚,只有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才能捡拾一些美好,填补自己的内心。做一个简单的人,最难,也最美好。

  在这复杂世界里,也有真诚,不是吗?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六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那些残台断瓦,古庙荒冢吗?就是那些发黄的书本吗?不是,绝对不是。

  历史是过去的事实与经历。纵观中国五千年的历法王朝,那些真相隐情,那些明争暗斗,那些议论杂说,都是十分精彩的,这都在《明朝那些事》中表现出来。

  从一个贫农朱重八,到后来的太祖朱元璋,其间还有一段艰苦的造反过程。我本并不知道其中的过程与艰险,但读了这套书后,我便了解了包括这段历史在内的大明二百年的荣华富贵、凶恶奸邪、创立与毁灭。

  对于我们而言,史书枯燥而难懂,对我们的兴趣不大,但由当年明月创作的《明朝那些事》是有趣生动及通俗易懂的,好像历史的一幕幕就在我们眼前放映,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历史是灿烂的,它孕育了许多爱国将士、著名人物;历史是残酷的,有许多正义人士为真理而死,奸诈小人却一手遮天;历史也是公正的,因为到最后一直是正义战胜邪恶;历史可以借鉴于当今社会,如今官员的贪腐之风,也不是如同古代官员那般?

  历史是篇精彩绝伦的小说。人物、出场及争斗都把握得准确、淋漓尽致。八股的死板不能套用它,散文的形散不能把握好它。它也是议论文,古今中外,议论纷纷,众说一坛,百家争辩,有多少政治家就是在言官的唾沫星子中倒下的啊!

  历史绝不是单一的黑白色,它如黑白混和的灰,如彩虹五彩的缤纷、真假难辨、兴盛衰败。

  其实历史本身很精彩,所有的历史都可以写得很好看。《明朝那些事》就证明了这一点,这本书带来的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正确地意识到了对待历史的态度和参考。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七

  历史绝非残台断瓦古庙荒冢,是青砖红瓦,是古色生香,是一段可望而不可及的时空。

  读《明朝那些事儿》,在讶于作者灵动的笔法与深厚的历史知识底蕴的同时,心中也是颇有感触。 大明不可谓不是一条真正的东方巨龙,然而透过繁华的表象来看,其政治格局却是错综复杂,极其险恶的,而那所谓的永乐盛世也不鲜有一段段黑暗的故事,那些可怜的人啊! 郑和,从小受尽困苦,还当过俘虏,最后终于凭着自己的过人之处,靠着超人的勇气与航海技术在历史的舞台上崭露头角,深得了帝王的赞赏。本是该时来运转,飞黄腾达。然而在统治者的眼里仍无非一枚棋子,用你时,你权高位重,不用你时,你就会被搁置一隅——皇帝身边不需要无用之人。

  而在最后一次远航中,郑和心中仍怀有朝觐圣地的梦想,当然更多的是被重新启用远航的兴奋,尽管统治者只是为了宣扬自己的威望,但郑和觉得满足了。我觉得郑和真的是个受尽苦难的可怜人,任人摆布。

  解缙,在黑暗的现实压力之下,被磨平了通身的棱角,变得圆滑,奈何骨子里就只是个文人,对于政治的斗争看得清晰而不透彻,自以为统治者的几句夸赞就是永久的宠幸与荣华,自以为自己扶持太子朱高炽上位便再无忌惮。最终,落得死于冰天雪地的凄惨下场。而那句“解缙仍在乎”仿佛是帝王对他永久的讽刺,充斥着戏谑之意。

  一直把自己当成了操纵局势,最善于鼓动口舌之人,却发现不了自己所言所行无一不是在为自己埋下针对自己的暗弩,真是可笑而又可悲。谢晋真可称得上一位名副其实的可怜人,搬起一块又一块的石头,最终全部砸了自己的脚。

  最后一位可怜人的分量却是最重的,那就是朱棣权倾一时的皇帝,对于权力的着迷程度,不亚于狱中学习的杨溥对于书籍的热情,他谁都信不过,甚至是自己的亲生骨肉哪怕是远征蒙古之际,都会搞个突然袭击来检查世子是否有急于登位的行为,生怕像李渊一样被请下位 。

  而这样的生活是疲累的,终日周游于心计和阴谋,怀疑与信任之间,谁都不能是朋友,任何人都可能夺权,为了保住权力,就必须对每个人都有三分怀疑,哪怕是坐享天下荣华富贵手腕,万人景仰尊崇,过着充斥不信任的生活也难有幸福可言。怕是在幸福方面来说,这位帝王还不如一位平民。朱棣也着实是位可怜人啊,奈何人心险恶。

  我看见,在历史中的一些雕梁画栋的小楼中住了一些可怜人。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八

  在放暑假的前几分钟,老师正在黑板前推荐好书,我左看右看,发现了《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的作者---当年明月,我曾经在《中外名人故事》里看到过。他对历史走火入魔,废寝忘食,努力总是有回报的,最终,他写下了一本名扬四海的《明朝那些事儿》。所以,我一定要看。

  暑假里,我兴奋地到书店里去买,东找找西找找,东望望西望望,那时的我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可是找了半天才知道这家书店已经卖光了,我这一身的汗水算是白流了。

  接着,我的眼睛又转向了另一家书店,凭我的直觉,这家书店一定有。果然,不出乎我的意料,马上就找到了《明朝那些事儿》。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连忙向妈妈提出了要求。但是,妈妈没有答应,原因是今天钱没有带够。我有点悲伤又有点生气,悲伤是因为这个暑假可能看不到《明朝那些事儿》了,生气是因为跑了两家书店累么累死又没有得到什么。

  不过,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在一个平平常常的周日,我们一家和我朋友一家越好去吃自助餐,我惊奇地发现,我朋友带了本书出来吃饭,而那本书竟然是《明朝那些事儿》!我先是问他借,他起初死活不肯。我就提条件跟他借,他还是不愿意。看来我得用妙计了。我说:“你这也不肯那也不肯,那我就跟你绝交了!”他惊讶地说:“你说真的啊?”我不耐烦地说:“求求你借我看看吧。” 没想到这话一从口中说出,他就答应了。真是不求不行啊!

  一拿到书,我便津津有味、没日没夜地看了起来。里面的一个个惊心动人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记得有一次,我正专心地看书,连妈妈爸爸什么时候到家的也不知道。而且直到吃晚饭了,我才记起,我忘记做家庭作业了。

  其实每本书得来都不是全不费功夫的,所以要认真读好每一本书。就像大文学家苏轼说的那样,“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九

  作为一本想要了解明朝的入门书,这是一套很好的故事集。重要的人物,都在书里。但是,每每读过,总是感觉意犹未尽——对很多人和事的描写,过于简略。

  我想看历史,就是看人、看事、看理。这与马未都的历史不可能还原,以及作者强调历史规律,有些相似——历史的真相,是很难追溯的,但历史的道理,是永恒存在的。天下事无新鲜事,发生过的还会再发生。

  这套书写人,是很有意思的。像朱元璋,每每要杀人的时候,作者总会写道:“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就这八个字,其实朱元璋的很大一部分性格,已经展现眼前。其实这种极端的性格,我是很理解的,年岁日长,越觉得中庸之难;而成大事者,有着一副中庸之态,则更是难上加难。

  朱允炆是个好人,也是个悲剧。所谓好人,大概和心软之类的连在一起,但心软似乎也不等于与人为善。朱允炆的削藩,似乎也没有和当年与朱元璋对话时说的那样:先礼劝诸王,不听则惩罚他们;相反,朱允炆不告警而直接下手,并且丝毫不手软。我想,朱允炆是输在了年幼,输在了幼稚。比起朱棣,似乎这位皇帝,更适合当一个与世无争的王爷。

  朱棣似乎不是好人,但朱棣是有能力的领导者。自然选择,会选出最适合的物种——也许有些时候有些运气的成分。朱棣是自然选择的产物,自然比温室花朵朱允炆有战斗力的多。作者对于朱棣的评价,还是很中肯的——朱棣有两张面孔,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慈。我想,这种处事方式,似乎十分现代——以自我为中心,有利于自己的,合作;不利于自己的,消灭。从这一点来看,朱棣其实很真实。再反过来看看,越是高位的人,经常越活的自我;而越是普通民众,似乎越来越高尚——而这种高尚,倾向于虚假。

  从万历中期之后,内容偏向于无聊。并不是作者写的不好,而是历史偏向于无聊——边境忧患成为常态,却再没有充满想象力而又左右战局的大将;朝中也没有尝试改变的变革能臣。整个帝国,似乎除了党争,就是党争。像极了一出永远没有结局的烂戏,剧情整日不变,只是上台的演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为什么朱元璋、朱棣这样的早期君王,设计的制衡机制,远不如美国那样有效呢?为什么后来,帝权、相权、宦权总是此消彼长,却很难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呢?我想,差距不在于顶层,而在于底层——明朝的普通民众,是和朝廷没有关系的,只是一群蝼蚁,无论上层如何变,底层变化是不大的。

  《明朝那些事儿》的读书笔记范文十

  前几天,我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第五部看完了。

  在这部书中,我最记忆犹新的是写抗日援朝的这些章节。

  在我看来,日本人太不自量力了,他们把全日本的兵拉去跟明朝打。到最后,国内没人来,竟然把朝鲜人抓到日本种地。而明朝呢?打了七年,才用了四万左右的兵力,到了最后,才增兵八万,打了两个月,收场,各回个家。从中我终于领略到,那时明朝是多么的强大。

  在平壤血战的时候,平壤日本军的头头小西行长用火枪对付明朝将领李如松的。我想,坏了,要败了。可往后一看,呵呵,我全身冒冷汗。原来,为什么小西行长没见过明军用火抢,那是因为明军已有了五雷神机、佛朗机……落后的火枪早已被淘汰了。

  五雷神机有五个枪管,可以旋转,可以轮流发射。总而言之,这玩艺儿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左轮手枪,还可以连发。

  书上还说,明军的武器种类有二十余种,打起了哗哗地。妈呀,谁说国产货不好,二十余种火器足以让日本军吃顿火器大餐了。不过日本人还有一点好,“一根筋”,“二杆子”,最适合称呼他们了。不管剩下多少人,还拼了命的打。

  但在这本书里,我最敬佩的人不是大胜日本人的李如松;不是朝鲜名将李臣舜。而是明朝一等一的大清官——海瑞。他第二天,为上京当官到时候,京城老百姓集体放假,就为了一睹海瑞先生的风采。就像今天的天皇巨星。不仅如此,海瑞还受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荣誉—加入了门神队伍。各位,贴在门口的门神像,我想大家估计都看过,长得很有特点,还很能打。据我所知,上千年的门神也就是关公、秦叔宝等一波人,海瑞加入这一队伍后,至今就没人加入了。海瑞先生死之前的遗言是:请老仆把兵部多给的六钱银子给兵部。看这一篇,我愣了很久才反应过来。海瑞死后,全南京都的老百姓给他守孝。出殡时,送葬的人排了上十里。我想,看到了吗?这就是清官,一位名副其实的清官。

  皇上怎么说不重要,内阁大臣怎么说也不重要。只有老百姓才能最公证的评价一个人。希望大家记住这位明朝三百年少有的大清官。不,应该记住中华几千年少有的大清官。


相关文章:

1.《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范文5篇

2.《明朝那些事儿》读书心得体会

3.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4.《明朝那些事儿》心得体会1500字

5.《明朝那些事儿》心得体会800字

115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