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作文评语 >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

时间: 杏雨959 分享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

  如今面临高中写作,大多数的学生都面临着没有素材可写或者表达困难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作文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作文的成绩以及整个语文的成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的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一

  情,融化冬天;情形成春天。其实我的情终有一天会化作沉默的大山融入脚下的这片土地,其实我的情无时无刻不在恋着家乡的土地。

  风尘仆仆的我走下汽车的那一刻,一阵卷着黄沙的狂风吹来,它向到来的人们打着招呼告诉人们你来到了黄土高坡。熟悉的气息,没错,这就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生活过的家乡。

  脚踩着松软的土地,耳听着小鸟的鸣叫,沿着小河,我踏上了向消逝在记忆中的老屋迈进的旅程。这时我总会想起“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几句,心中总有淡淡的苍凉,淡淡的忧伤,记忆如风一样吹过!

  走在寂静的田野上,我轻吻着潺潺流过的小河,它没有江南的清爽透彻,她不是人们眼中那惹人喜爱的江南女子,他只是一位饱经沧桑的汉子!它流过的地方没有江南圆滑的雨花石只有那混在沙石中的尖沙利石,可它仍将它们一一磨平。混合着沙石的河水使你看不到他的底部,随手抓起路边的石子使劲的向他抛去,你只能听到那沉闷的“咚”的一声。如风烛残年的老人一样,你总是捉摸不透他。那是岁月与文化的沉淀。

  河水悠然的在林中流过,其实并不能称为树林,那只是孤零零的几棵老树。高高的、瘦瘦的惹人心疼。穿越千年而来的飒爽的清风在他们间穿来穿去,那从遥远的西北地区而来的清风带着特有的体温盘旋在它们的上空,它们只是静静的伫立在那里,不曾动摇,时刻欢迎着从远方归来的游子张开它们的双臂来一个大大的拥抱“你终于回来了!”。它们没有华丽的外衣,因此不是西方印象派大师的杰作而是那明清山水画派大师笔下恬淡悠远富有禅意的秋树。我离开的时候正值深秋,树上的叶子还未剪断那份思念,依然在风中摇曳着那份牵挂。远方的天空很悠闲的飘荡着几朵白云,迈着蜗牛的步伐踱来踱去同时变化着各种各样的姿势向我打着招呼。我只是笑笑专注着看着那恬淡的蓝天,不知它是怎样在肆虐的黄沙下保持着它的蓝的同时又保证了云的白!看着只有在这高原才能见到的没有任何杂质的深蓝的天空我忽然有一种冲动。想要亲近它,真想纵身一跃,跃入天池一般的天空畅洗一翻,从肢体到灵魂。顺便再问一问它是怎样保持那纯洁的!

  每当阳光在背后一寸寸落下时,夕阳就将天染成金黄色。有时小孩子一淘气起来就会偷偷的拿上阿爸的打火机将云朵点燃。这时我喜欢独自静坐,坐在高处且听风吟。手把浓如秋雨的惆怅,独自一人抚摸风的伤痕。我喜欢静静的沉默,每当初夏来临我总是一坐就坐到月上西头。蟋蟀、蛐蛐的叫声此起彼伏想成一片,编织成一个古老的童话。我的心中老是飘起小时候与姥姥生活的那段日子;老是飘起“听妈妈讲那回去的故事”这首古老的歌。

  家乡是一个人的精神寄托,一个人走的越远那根弦就越紧。因为长的越高的树其根必扎的越深。

  面对空旷的山谷,感受着大山巍峨不动的气势,我想放声呐喊!但我不会大喊“家乡,我爱你”我只会大喊“妈妈,我回来了”!

  【评语】在作者的笔下,家乡就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那里的小河,那里的老树,那里的天空,都是如此令人神往。而这一切皆因情而生,因为心中充满对故乡的眷恋,所以写来如此真实而自然。实乃佳作。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二

  很多时候,我们这群输在起跑线上的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尽管我们的经历比任何人要简单,都要残酷。

  “农村真穷,农民真苦,农业真危险”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一群植根于大地的孩子,小草般随处坚忍的成长。我们自身――属于社会底层的真实状况,是不是也该有人来写呢?当一批一批青春小说大肆传播和张扬“疼痛青春”这面鲜明旗帜时,在“80年后”被冠所谓的“垮掉一代”时,我们也应该有人来我自己说话。自由说话,这是人的权利,自由的标示我们体内那种膨涨在渺小之中人的力量。然而,关于我们的声音微乎其微。

  抑或,我们过于简单,质朴,于是极易迷失,迷失于“跨掉一代”筑成的青春城堡,游离在各色“疼痛青春”的泛滥忧伤。更甚者,在别人的影子下呐喊,以为那是自己的价值所在。在优势阶层,在精英阶层的强势冲击下,我们的价值观念,我们阶层的属性很容易荡然无存,包括不同化。春上,安妮,构造着上层阶级的边缘化,小资们无休无止的忧伤,充斥在我们周围。也许,在他们影响下,我们会发现与自己类似的部分,可难道因为所有影子都是黯淡无光的就说影子都对等的吗?

  精神在我们身上,不公平像空气,密布我们之外。在很多人看来不过垂手可得的东西,我们却要付出无数的努力。在社会巨变的浪潮里没有人会比我们更迷惘,更无助,更没有方向感。我们被迫接受双重压迫,精神上的,物质上的,逃无可逃的苦役。理想,于我们而言,不过最基本的生存;考上大学,有一分工作对我们大多数而言,是一种奢望,对少数我们而言,却又是个人和家庭的全部希望与寄托。有报道说农民的幸福感普遍高过城市人,可又有谁真的愿意去与农民交换身份呢?

  习惯了脚下贫瘠的土地,习惯了狭隘逼仄的世界,坚忍生长着,这是我们必须承担的义务。一些人习惯站在高处,高得不近人情。丰富的物质,安逸的环境有力的把他们撑在天空。是的,他们找不到北的时候,他们大书特书他们的忧伤,疼痛。写不尽的苦难呵!为自己高处的青春呐喊着时候不要忘了底层的孩子,不要忽略了另一个事实——还有一群孩子在苦苦的为基本的生存挣扎。在某个角落还有一些孩子不知道一天居然可以吃三餐。这是活生生的现实,谁也抹杀不了。公平的确是相对的,这不可怕,但对不公平视而不见这就说不过去了。

  “留守儿童”这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词,其实80年代初乡村地区早已散落着无数的留守儿童。却直到现在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他们的状况才引起社会重视。无法否认,我们是那么容易被忽视,被冷落。正因为如此,所以即使再苦再怎么孤立无援,我们也是咬紧牙关,不表白,不诉苦。我们默无声息的生长着,忘尽了人世的种种不公。但太多的缄默,我们很难在这世界定位,逐渐忘记自己活着的姿势。尽管自己的阶层本性与本质还在,却最终会导致生命本身的荒凉。如果我们经历的真实状况被淹没掉,这不仅仅是我们的悲哀,而是社会的悲哀。

  我们需要自己的代言人来直接为我们自己说话,来表达我们对社会对世界或深或浅的思考,通过全新的写作来标示一个被忽略的群体,来表现另一个现实,真实或残酷。唯有在自己土壤里撒下我们藏匿滋生的精神种子,才不会被人活埋,才可以从别人阶层影下突围而出。证明我们的存在,让社会意识到我们的生存方式,存在意义,价值观,与命运抗争中形成的价值观,以及视野中的世界。

  坚忍不屈,执着的写下去,在青春中突围。

  【评语】这篇散文站在社会的高度关注农村孩子,这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饫甘餍肥的社会宠儿们沉浸于无聊单调的个人悲伤中,只是无病呻吟,而农村孩子却真实地面对着生存的痛苦。农村孩子被社会忽略,也只有自己内心更坚强更上进才能拯救自己。一篇文章体现了作者极强的社会责任感,关注底层,也为农村孩子指出了一条奋斗的路。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三

  苏轼,这个名字在中国传誉了一千年。

  一千年的花开花落,我依托着你听花的气息。

  一千年的雁归雁回,我寻着你的脚步,察觉着自然的眷恋。

  ——心感

  一

  少年时,你就“奋厉有当世志”,你努力考察了“前世盛衰之迹与其一时风俗之变”。年二十,方出冠,就登进士第。与弟弟子由二人独步长安,以文章鹤立鸡群。你学通经史,每日属文数千言。你“无所藻饰”的文风,一反当时“奇怪奇涩”的“太学体”的“浮剽”习风,受到了当时执文坛牛耳的知贡举欧阳修的特殊重视。

  宋神宗熙宁二年时,王安石推行新法,而你对新发的主要内容持异议遭贬谪。四年,通判杭州。七年,知密州,九年末离密赴京师。十年,除知徐州。元丰二年四月,知湖州。八月,由于被控在地方官任上写了一些讥讽朝廷和新法的诗,被逮进御史台狱。由于御史台俗称乌台,史称此牵连众多官员的政治事件为“乌台诗案”。十二月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苏轼仕途数十年,是在十分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

  二

  苏轼走上诗坛的时候,他的前辈欧阳修、梅尧臣所倡导的反对西昆派缺乏实际内容、诗风浓艳艰涩的诗体革新运动正在开展。欧阳修学韩愈,以文为诗;梅尧臣学唐人平淡处,主张平淡。欧、梅的实践和主张,起了很好的作用。但其影响所及,在含蓄和文采上显的不足,流于浅俗。

  最终,苏轼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了前人的局限。他广泛的向前辈诗人学习,他和同时代的诗人一起前进,并向他们中的杰出者学习,他用他创造性的、丰富的艺术实践,显示了宋诗的独特力量。他继承了欧、梅的成就,超过了欧、梅,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新的、卓越的贡献。

  苏轼继承并发扬了诗歌创作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不仅对现实社会进行了批判以及对社会的可笑现象做了嘲讽。他在他的诗中,还展开了他个人生活的广阔画面。华夏雄奇的山川,历史悠久的胜迹给了他的诗以丰富的营养,反过来,他的诗又为这些山川、胜迹增强了耀眼的光彩。二者最为完美的结合,一个是杭州的西湖,一个是黄州的赤壁。

  他十分重视作品的艺术性,有着深厚的艺术素养。他富于想象,奇思妙绪,层出不穷;他长于比喻,形象生动,活灵活现;他善于体物,随物赋形,尽物之妙;他擅长各种体裁,六言、四言,偶一为之,亦至妙境;但七古更适合他的驰骋纵横,更适合于淋漓尽致的充分施展他的才力。

  三

  苏轼以文为诗,扩大了诗的表现领域;又以诗为词,扩大了词的领域。

  他写了《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第一次以悼亡题材入词;他写了《浣溪沙》(惭愧今年二麦丰)组词,第一次以农村生活入词;他写了《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第一次在此中出现了驾马驰骋,立志报国的英雄者的形象;他写了《满庭芳》(蜗角虚名),第一次以通篇议论入词。

  同为怀古,苏轼的赤壁怀古《念奴娇》较之王安石的金陵怀古《桂枝香》更有深度;同为赠别,苏轼的《水龙吟》、《八声甘州》等从狭隘的骊歌中走出来,无论是内容还是表现深度,都超越了前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苏轼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殊重要的位置。正因为有了他,词的地位开始上升,进而与诗并列。

  苏轼是一代词宗,他用他无限的热情投身于宋词的创作,他的豪放,激励了一千年以来的词人。他永远是宋朝词的星空中闪耀的明星。子瞻的光芒,永远照耀着东方的夜空,他与明月共伴,与星汉一同灿烂。

  “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独自一人,月夜起行,风息难隐英雄泪。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兄弟二人,徒步长安,推笔磨墨,挥斥方遒。鹤立鸡群,俱为进士,何命苦焉?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难解红尘纷扰,世态炎凉。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确实流露出消沉的情绪,也是对“人生”的一种反思,在无可奈何中寻求自我解脱。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辈子经历的又不止这场小雨了,都顺其自然的过来了,人生莫过于此。

  “江表传,君休读。狂处士,真堪惜……愿使君,还赋谪仙诗,追黄鹤。”——字里行间流露着你强烈的激愤,只能通过对祢衡的怀念来勉励自己和友人。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又是何等的壮志,他总是在用他的豪情灌输到这他所爱着的土地,他所爱着的百姓。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亡妻已死十年,今日被贬密州,偶然经过一个小土山,提着一壶酒,牵着一只驴,独自靠着小松,仰天望月,不觉思念又重现。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夜深风静,皓月当空,江水碧澈,一派祥和静谧的气氛,微微流露出一丝惜别。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有新茶,何不细品?有美景,何不饮酒赋诗?超然于物之外,远离家乡,动了思想的不灭之情?

  四

  苏轼的官场生活是多么的黑暗,但就在这黑暗中有不为人知的光明,也正是这光明,照亮了黑夜,苏轼用他的旷达,他的随和,他的乐观造就了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文、诗、词。

  元丰二年十二月,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居住、不得签署公事。

  可能没有这趟悲行,就没有现在的《念奴娇》、《赤壁赋》等优秀作品。但是如果没有苏轼的随遇而安,同样没有诸如此类的佳作。唯有苏轼,在逆境中驾舟游长江,感慨千古人物,叹时光流逝。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何等的惬意啊!遭贬后,能够在“闲暇”中寄情于山水,邀客同游。“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驾一叶之轻舟,飘然游于长江之上,欢快的心情,就好像羽化登仙了一般,可是我想就算是羽化登仙也大概达不到那种心态,那种放纵。

  说真的,神仙也做不到这样的随遇而安。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藏也。”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唯有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可能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这就是他的处世之方。所以他并没有看中生命的归贵与重,而是更加注重于人生的贵与重。也正是这样,才造就了一代文豪,一代词宗。

  五

  可能一千年前,苏轼对着这个破落的尘世落泪,浑浊的泪水中,似乎就是他对大宋的无望,却仍抱着报国的壮志,时刻为国担忧,为国着想。他流下的眼泪随风飘着、飘着,跨越历史的星河,所过之处,无不绽开了炽热鲜红的红莲;像一团团火焰般,可我却不觉灼热,只感到它往我传递春日般的温暖—苏轼,是他对祖国永恒爱恋的赤子之心,是那一颗怎样滚烫如火焰的心啊,创写的一段传奇,留给千年后我们的温暖。

  花开花落,潮起潮落。山河可以削平或耸起,更多风云人物掘地而起。苏轼也随着年代的迁移死在了现实中,却活在更多人的梦里。

  风过水轻荡,画面皆散开。

  朦胧中,似乎在梦里,我看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月下,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然用他的热血,在历史的殿堂,挥毫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

  对,这就是人生!

  真正的随遇而安,真正的智者……

  【评语】这篇散文以“苏轼,随遇而安的智者”为文题,意味深长,对豪放派大诗人苏东坡的评价,从具体的历史事实、苏的原著下笔,展开分析,内容真实可靠。语言精粹,富有文采,文中缅怀古人的写法极为别致,无论是在叙述、引用,还是在议论、抒情中,都处处散发着浓烈的文学情趣,时时展现着深厚的文化氛围,将阅读者领进“历史”“文学”的情境之中,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品味高雅,底蕴深厚,耐读、耐品,有味、有趣。

高中作文带教师评语相关文章:

1.中考满分作文带教师评语

2.议论文作文带教师评语

3.人物作文带教师评语

4.中学生作文带教师评语

5.高中生的作文带评语

6.高中生作文带评语

2604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