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作文 > 小学作文 > 五年级作文 >

弟子规的优秀读书笔记10篇

时间: 张洪21135 分享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今天小编就与大家分享弟子规的读书笔记,仅供大家参考!

弟子规的优秀读书笔记10篇

  弟子规读书笔记[300]

  世界社会的安定、在人的一念心念。时时为人着想就会圆满安康。要时刻有善念当我听到心念这个词的时候,我忽然想到心念是不是心里的念头。善念就是心理想的好的念头。记得以前我听过一堂课,讲的是宇宙的奥秘——吸引力法则。

  我们要给自己输入好的程序,好的事情就会发生。我们吸引了正能量,我们就能心想事成。心念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曾士伟教授在讲《易经》时,曾经这样说过,人也是一个小宇宙,大自然中有山,我们的鼻子就是山;天上有28星宿,我们双手的指关节正好是28个。我们和大自然是紧密相连的。我们经常会听到天人合一这个词,这是否说明我们也会具有无限的能量?所以我们要时刻有善念,时时为别人着想。

  对于教育我们的孩子,我们要让孩子从小时刻有善念,要给孩子贴好标签,输入好的程序。《三字经》里讲人之初,性本善。《大学》里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明德指的的就是本善之心。在孩子没有污染前,我们要护持好孩子这颗本善之心。让孩子看到的是一个美丽的世界。

  弟子规入则孝之五读书笔记[400]

  在现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经济社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在自己的父母身边,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养家糊口,背井离乡,远离自己的父母,父母的这种亲情正在慢慢淡化!父母对我们的爱,永远都在。听到你在外面过得很好的时侯,他们很高兴,逢人都说,。要是遇到什么麻烦时,父母都会担心的不得了,睡不着觉!为了让我们娶上媳份儿,操心至极!所以,父母的爱,是无私的,是伟大的!

  但是,现在我们很多人,却忽略了父母的爱,认为父母总是杞人忧天,唠唠叨叨,总会跟父母产生不一致的看法,甚至认为父母不爱我们了,这个时侯,我们还会如何去孝敬父母呢?弟子规告诉了我们答案。不管怎么样,我们听从父母的意愿是对他们最大的尊敬,我们应该更加宽容,体谅得照顾父母。对他们要有耐心,父母健康的时侯,我们会很自然的孝顺父母,父母真正生病了,需要我们照顾的时侯,我们是否真的能够做到耐心,孝心呢?

  父母也有犯错的时侯,我们做子女的要帮助他们改正,对他们的不良嗜好,我们有责任去帮助他们,这也是一种孝心。但是一定得讲究方法。

  父母渐渐老去,我们也有自己的压力,不管怎么,珍惜现在,珍惜与他们的每一刻。

  弟子规读书笔记[400]

  正确的抉择,是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学习的效率,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贵在坚持,贵在力行。可是重要的还是要先立志。在教育中和孩子一起做,切勿只有要求,没有行动;要求孩子,宽容自己。

  以《弟子规》为准则,从小扎好教育的根基,否则,学再多的知识,只会长养孩子的浮华和傲慢。正所谓,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我们要珍惜圣哲的教诲。时刻警惕自己的言行,要“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以道德教育为纲领。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法则;道,五伦关系即为道,正是天道和人道。万物如是,人亦如是,这就是老师常讲的“天人合一”吧!

  遵循天道,和谐人道。五伦关系中夫妇关系最重要,正所谓夫妇正,则五伦正。夫妻和谐了孩子才会有好的成长环境,从而潜移默化的建立了父子有亲的关系,自古忠臣出于孝子之门,君臣之义等四种关系也随之做到了。

  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正是爱情的开始,如何经营呢?人与人相处,一定要相互尊敬,保持距离,做到相敬如宾,互相鼓励,互相帮助,互相建立家庭道德,培养出能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好儿孙。因此,家庭里第一件大事【至要莫如教子】,夫妇是道,有别是德,别就是责任不同。

  每个家庭、每对夫妇承担好自己的责任,自己带养自己的孩子,才能完全体会父母的辛劳和不易,学会“孝”字的第一堂课。

  弟子规读书笔记[300]

  “出则悌”,主要告诉我们如何和别人相处。“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姐妹之间做到互相尊敬,和睦相处,也是对父母的一种孝敬。

  “谨”告诉我们日常行为举止的规范。衣着要整洁,符合自己的身份,一举一动都要谨慎,多为别人着想,凡事多予别人方便。行为规范了,外在素养自然得到了提高。“信”告诉我们日常言谈举止的规范,尤其是“见未真,勿轻传,知未的,勿轻言”。

  凡事不要妄加评论,要注意我们的一言一行,切记“祸从口出”。言谈得体了,内在修养自然会提高。“泛爱众”、“而亲仁”,主要告诉我们思想道德行为的规范。众人平等,皆需相亲相爱。不要自私自利要尊重他人,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多和品行高尚的人相处,通过向他们学习,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升华。“余力学文”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的规范。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不要流于形式,要常思考。“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用功自会领略其中的精髓。

  弟子规读书笔记[300]

  古人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退步”。易经曰:“满招损,谦受益,此乃天道”。就如满杯的水,再好的东西也装不进去了,所以,学习一定要以空杯状态,这样才能受益,有舍才有得嘛!因此,末学作为刚刚步入传统文化的新生,更要先扎根基,学基础。学习学习,习就是做,一定要知行并进。“傲不可长”,傲慢是求学问一个很大的“杀手”。就像林则徐十无益中所说:“心高气傲,博学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

  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是什么?就是“道德”,因为他掌握了圣贤几千年教诲的纲领。那么,何谓道德?道就是自然规律;德就是顺应自然规律而生活。所以,五伦关系的真正落实就是“道德”。

  中庸曰:“君子之道,造端于夫妇”。五伦关系中最重要的一伦就是夫妇道。正所谓:“家和万事兴”,夫妇更要慎于始。末学真的要感恩祖宗护佑,感恩古圣先贤,让末学还未步入婚姻就学习了夫妇之道,对以后的择偶有了正确的方向。

  《弟子规》读书笔记

  学习《弟子规》,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它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尊敬、孝敬父母,是父母生育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弟子规》里有这样的一句话“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都要尽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不能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如果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不孝敬,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父母不孝顺、和兄弟姐妹朋友不和睦,那么他的孩子都会看在眼里,有一天他的孩子还会去学习,自己的行为不光会影响自己也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记得有一则小笑话是说,有个老人年纪大了,双手经常哆嗦,他的儿子儿媳嫌弃他,有一次吃饭的时候,老人打破了一个碗,老人的儿子儿媳非常生气,对着老人发了一顿火,从此之后,让老人用木碗吃饭。有一天,这对夫妇发现自己的儿子在玩木头,就问儿子在干什么,儿子说在给他们做碗呢,等到他们老的时候给他们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孩子最好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身教。

  如果每一个人能够做到,我们的和谐社会才是可以期待。

  《弟子规》读书笔记

  读了《弟子规》这本书,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同时也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有一次,我对哥哥说:“彭大山,给我倒杯水。”现在想想,这是不对的,自从我学了“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以后,每次我都喊他一声“哥哥”。

  还有一次吃饭时,妈妈把饭端来,我就自顾自的吃了起来,完全没有想到刚刚劳累过的妈妈。学了弟子规的“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后,我每次吃饭前都等父母坐下后我才坐下。

  《弟子规》使我懂得了要在日常生活中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做一个有孝心的孩子。其次,还要在日常生活中语言要文明,不乱骂人,做事要讲信用,说到做到。和别人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这些事都是每日不可不做的。作文

  这本书教给我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所以以后我要多读一些好书,这样才能更加的完善自己。

  《弟子规》读书笔记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读了《弟子规》笔记范文

  学习《弟子规》,使我受益非浅。其中有些道理很简单。但就是没有真正去体会其中的道理。所以在学习完《弟子规》之后才真正的懂得其中的道理。《弟子规》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后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报答的应该是最大恩情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想一想这些都是我们做孩子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没有做到。通过这次学习后希望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倍努力,希望能给操劳的父母幸福的生活。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这样的名言警句。但我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品德,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通过学习《弟子规》明白和学到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个过程,过程如何要有很大程度上是取于你选择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目标。

  读了《弟子规》笔记范文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时山西绛州人李毓秀所作。全书以《论语·学而》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开篇,以三字韵语的文字形式,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虽为古文,但作者最初的立意对象为受训的儿童,故而字意简单,读起来并不费劲,加之在网上查到杨淑芬老师的讲解,使我对整篇文件的思想有了一个浅显的认识。全文以人的品性修养为根本,教育一个人从小到大应该刻尽的本份和不应逾越的界尺,虽然觉得有些古板,但字里行间的劝叫,如明镜般映照出我与文中教诲的德行的格格不入,随之而来的是我对人生的迷惑和无助:我究竟应该怎样活着?

  在读大学的时候,对儒家思想产生过浓厚的兴趣,在并不深入的学习过程中,发自内心的感慨古人的智慧,之乎者也中深藏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伦理道德。但是,近代一百多年的社会动荡和西方文明的交融,使得原本清晰的文化脉络渐渐模糊,尤其是肃清全社会价值取向的若干次运动,更是雪上加霜。或许,对共产主义和建国领袖的崇拜支撑了上一代人的精神体系,到了我们这一代,原有的价值体系彻底崩溃,物资的充沛更加彰显精神的苍白,我们是文化缺失和精神贫乏的时代的产物,从何而开为何而去,我们没有信仰,却渴望信仰,我们对新的旧的道德标准都报以怀疑的态度,不屑于权威,却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中。

  或许会有人笑我矫情,自己的事情都管不好,还去管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但是,这样的迷茫会影响我们的价值取向。偏激的、散漫的或者是愤世嫉俗的内心反映出来的正是我们自由主义。

  看《弟子规》,觉得以前的人挺幸福的,一出生就已经有一套社会认可的道德范本,遵循着约束着,在短短的光阴中,总有被主流思想认可的圣贤书指引着,不管对个人发展是好是坏,但至少不会迷茫无助。一个人有一生都为之坚持的信仰,就算他资质驽钝,依然会有所成就的。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时下太多如我一般的年轻人,强势的自我,对人对物都少了一份感恩之心,目空一切而后标新立异,自由散漫而后无法无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照《弟子规》,发现,陋习多的不是一点,而是全部。欣喜,此书再次开启我的启蒙教育,内审自我价值观,批判的接收古人为人处事的道理。

相关文章:

1.关于《弟子规》读书笔记5篇

2.关于《弟子规》读书笔记400字5篇

3.《弟子规》读后感

4.关于《弟子规》读书笔记500字

5.弟子规第一段读后感

14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