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作文>作文指导>

《中国通史》读后感优秀范文10篇(2)

时间: 福萍0 分享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六

读了这本《中国通史》(上卷),我觉得我们的中国是历史悠久,文明深厚的,因为她是从灾难中一次又一次地站起来的。历史,把中国面对艰难困苦时的样子一一给我们展现出来。在面对这些艰难困苦的时候,中国也在做着并且实现着一个巨大的梦。

这本《中国通史》(上卷)主要讲述了中国大地上从猿人开始一直到唐朝末期的文明发展历程,这个历程也是中国梦走向现实的历程。

在史前史的时候,我们的祖先——猿人就逐渐进化到早期智人或晚期智人,那也就意味着中华民族的祖先不再是蒙昧和野蛮的了。考古资料证明,中华民族的祖先从龙山文化开始,就已经进入文明的时代。

商王朝令我很在意,不仅仅意味着这个时代甲骨文已经出现,更主要是因为在商朝中晚期时,教育开始出现,虽然那时的教育和现在的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学生们只学有关宗教祭典等礼仪知识,但是,教育的出现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更加快捷,更加有效。

《秦朝》这还讲述了有关秦始皇的故事。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这些措施更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秦始皇修建了万里长城。万里长城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是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奇迹之一。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无限的创造力。它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的象征。这是中国梦随着长城出发的时代。

在东汉时期,蔡伦发明了造纸术。这一技术的推广,让中华文明的传承有了更为方便、更为廉价的基础。

隋唐时代是中国经济和文明大发展的时代。隋朝,是中国进入繁华的时代。此时的中国,已经和日本等外国有了交往,并且把自己的经济文化传向国外,中外人民也开始建立起深厚的友情。唐朝,中国社会经济繁荣,政治上实施开放政策,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唐朝成为中华文化最兴旺的一个时代。

中国正在实现她的梦,正在成为一个富强文明的中国。这不仅仅是中国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

这就是我看了《中国通史》(上卷)所获得的启示。

说明:写此读后感经历了“三改”程序。第一遍,孩子读了书后撰写提纲,基本上完成了1-5、7、9段的书写。我看完后,觉得孩子的眼光不错,选材基本上符合要求,当然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比如对主题的把握还不到位,对具体细节、事件的选择还可再斟酌。经我提示,孩子进行了第二次修改,增加了第6段和第8段的内容,增加了秦始皇统一文字等细节。但是,我发现,孩子的这篇读后感在文字上、在紧扣主题上还有可继续修改的地方,因此,我建议她在每一个片段中都要紧扣“文明”、“梦想”这样的词语;同时进一步疏通文字,使文字更连贯。经过第三次修改,文章基本成型。最后我为她拟定了题目,并添加了最后一句话。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七

吕思勉(1884年-1957年),字诚之。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 陈垣 、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先后在常州府中学堂、南通国文专修科、上海私立甲种商业学校、沈阳高等师范学校、苏州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沪江大学、光华大学等校任教,曾担任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早年还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历史学一级教授。

通过研读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更多的感受是先生研究历史的方法和态度,更多的体会是历史的作用和价值。与我们以前在学校学的历史有不同的感受,原来我们学的是历史的确定性,历史就是真相,就是历史书说的都是不容置疑正确的,都是需要毫不怀疑的背诵的;吕思勉先生的书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完全确定性的,历史不能反映全部的事实真相,只是真相的一部分,还有一部分需要根据资料和经验去推测。

历史多是记载一些特殊的人物和特殊的事情,因其特殊才有记载的价值。殊不知特殊的人和特殊的事总是发生在普通社会上的,由普通社会产生的。有怎样的社会,才有怎样的人和发生怎样的事情。而这特殊的事发生之后,又要影响到普通社会,而使之发生显著变化。特殊的人物和普通社会的关系,亦是如此。我们必须把特殊的人和特殊的事放到普通社会里,才能看到事情的全部真相。而普通的社会是记载不足的,就需要我们根据人生经验和资料去推测和完善整个社会的场景。

事实是客观的,记录事实的人确是非完全客观的,有主观性。事情本身就是复杂的,能完全无缺的记录事实就是意见非常难的事,再加上人的非完全客观性,就会导致记录的东西不会是完全的事实。后人在读历史的时候,就必须考虑到这种情况,不能死读历史,历史只是真相的一部分,有时是很小的一部分甚或是虚假的一部分,其他的部分是需要读者思考和推测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的接近真相。

有人常说历史是“前车之鉴”,以为“不知来,视诸往”。前人所做的事情成功了,可以奉以为法;所做的事情失败了,我可以引以为戒。这话粗听似乎有理,细想却不尽然。世界是进化的,后来的事情,绝不能和以前的事情一样。病情已变而仍服陈方,岂惟无效,更恐不免加重。前车可以为鉴,要了解前车的路况是怎样的,然后再针对现在的路况加以对比,找出可以借鉴的相同或相似部分,剔除与目前状况不符合的部分,加以动态的对比,才能真正的让前车之鉴起作用,才能实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是研究人类社会的沿革,认识其变迁进化的因果关系的学科。正史、编年史、纪事本末、政书为研究历史最紧要的资料,其余的如杂史、传记、地志、学史、史论等为补充。历史的研究一定是连续的、贯通的,不能片面的、断续的。一件事情我们只有从头到尾的了解清楚,才能对事情的真相有一个明晰的判断;如果我们只了解了一部分事实,就会有失偏颇,判断不准。对整个的人类历史有了深入研究,才能更准确地找出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才能对未来作出靠谱的预测,才能让历史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体现历史的价值。

历史研究属于社会学范畴。与自然科学研究相比,不是精准的准确,而是模糊的正确。定性研究多些,定量研究少些。历史是由人演绎的,人性是复杂的,这也决定了历史是复杂的。历史的研究不能用研究自然科学的那些方法,历史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大多都是复杂的非线性关系。要用动态怀疑的心态去看待研究的资料,所有的资料都是事实的一部分(甚至是歪曲的事情),远远不是全部,都需要我们根据资料去进行判断。基本的依据就是恒古不变的人性和常识,它们是验证历史的唯一标准。

吕思勉先生的《中国通史》是一本真正的好书!是能引起人深入思考、不断接近历史真相并能“以古鉴今”的好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八

这次要说的是吕思勉的中国通史这本书,作者被称为民国四大史学家之一,成书于抗日战争激烈时期。作者很有水平,各种引用古籍文献、引经据典,但是对我来说看得也不怎么通畅,很多文言文,叙述也很不白话,毕竟算是那个时代白话文还未普及,在历史事件叙述时很多人物事件一笔而过,如果没有一点历史基础的话看得就很懵逼了,对我来说便是如此了。

上篇是普遍历史书格式的政治史,各种朝代更迭,政治事件;下篇是文化史,分别讲了官职、婚姻、实业、货币、教育、宗教等等专题。内容可以说非常全面了,横向角度和纵向角度涵盖进去,但是也不太好讲,各种历史大事可以说大家都很熟悉了,所以我就说里面看到的新东西吧。

首先在春秋战国时期,所谓中原地区的国家相对位置其实本来较好,在周朝本是强国,但是后起的齐、秦、楚、晋,以及吴越等国因为与异族接近,长期征战磨砺,并且地处边陲,易于扩展,反而后来居上成为一等强国了,此际可以看到当时处于华夏边缘文化的少数民族的历史推动作用。中国的历史确是一部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族群的互动是其及其重要的一环,书中有指出,东汉后期因实行过度的同化政策,强使征服的羌族移居内地,致使强乱打伤帝国元气。五胡乱华之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杂居,而汉族又因躲避灾祸等原因移居边陲,相互的融合遂发生,到隋唐时候许多五胡已泯然众人矣,与汉族没什么差别了。同时,作者解释了一下“胡无百年运”的原因是因为边陲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原因自是获得中原的财富,但本来他们战斗力极强,但是得到财富后肯定会变得骄奢淫逸(相对而言),他们能根除这导致战斗力下降的骄奢淫逸吗?答案是不能,因为他们南下入主中原的目的就是获得财富、荣华富贵,但是这又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所以五胡乱华时期的少数民族政权往往被后期之秀打败。当然,我可能认为还有其他诸如统治技术的原因,不过这却是一个角度。

另外说说中原王朝本资源、财富、人口更多,但是往往老打败仗的原因,因为秦汉以后兵征既息,不需要人人当兵了,取消人人义务兵役制,加上后汉开始后还开始利用异族军队,中原武力上就更疲弱了。这个趋势后世王朝反而越演越烈,唐王朝异族将领掌握了非常大的权利。汉代武力强大主要用的还是汉人,但是唐代的强大很多就是利用对方自己的间隙以及异族军队了。这个在《哈佛中国史》(正在看)中又更详细的论述,被称为汉帝国内部的去军事化,但是这又是必不可免的过程,在《秦殇》中论述秦亡的原因专门说的是一套在秦国行之有效的政策把它推广到全国这个更大的体系中可能是不合适的,打仗有系统的严刑峻法,有很多被攻陷的领土用来赏罚,但是战事结束后这种驱动力就消退了。打仗时期的政策系统,就不适合于和平时期了。

另外,汉代王莽王朝时期还有一个重要的转变被作者提出,他说王莽之前人们对于朝政、社稷的看法还是很乐观的,很相信如果社会有什么问题那我们就改革政策来解决它。王莽的新政很多具有理想主义,这不是当时他一个人的想法,当时很多人拥护他,在政策上肯定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但是他的大规模改革失败了,后世牵涉到大的变革就无人改提及了,“社会逐渐被视为不可人力控制之物,只能挺其迁流所至。”“治天下不如安天下,安天下不如以天下安”逐渐被视为政治上的金科玉律。

还有,对于宋代的一些状况作者也有一些精彩的分析。宋之前算是五代十国,其实从东汉开始,国家的权利就在变小,西汉的灭亡是因为王莽的一些政策比如土地收为国有,然后均分土地,但是这肯定触发了相当多人,特别是大地主豪强的利益,所以借地主豪强建立起来的东汉非常保护地主的利益,后世帝国与地方势力关系更加密切,有一种重地方而弱国家的趋势。而唐宋在文化、制度方面也有一个相关的转变,比如科举制度就是网罗天下英才而用之,削弱了地方势力,而宋代文化上更强调忠君爱国,其心学也更强调知识分子的修养、偏重内心,培养忠心爱国的人士,尽量摈除地方主义。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九

史诗化呈现厚实的历史 “历史是过去传到将来的回声”,能看到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不知过去,无以图将来。”看历史,是为了看见历史中我们的真实形象。丘吉尔说过:“那些忘记历史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牛津大学出版的《技术史》也指出:“过去的教训是将来行动的指南。”对一个国家来说,历史衍进中的任何成败得失、经验教训,都是后人的财富,都值得我们借鉴。所以,对历史,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善于从历史中看成败、知兴替、鉴是非。

江河万里总有源,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泱泱华夏,上下五千年,通史著作不少。优秀者,往往既重史料翔实,又重文字优美。案上这套《中国通史》,就是民国公认史学大家的集大成。其中,吕思勉先生的文字中,引用的史料十分丰富,旁征博引,大气磅礴;张荫麟先生则不圄于史籍,甚至把《诗经》、《楚辞》、《论语》中的词句用得出神入化,文字十分优美;而蒋廷黻先生则是在近代史研究上采用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研究观念,倡导原始档案材料的收集。他写李鸿章,就不止是看史料,还曾亲自走访李鸿章的旧部、助手、秘书等。

历史是厚实的,正如《中国通史》一样。厚厚的上中下三册,翻起来不轻松,读起来更加意味深长。《中国通史》,不但有历史内容,还有思想深度,更有莎士比亚式的情节生动性和丰富性。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称其“以史学名著而兼通经、子、集三部”。严耕望赞吕思勉“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中国通史》的主要特色。顾颉刚评价《中国通史》“以丰富的史识与流畅的笔调来写通史,方为通史写作开一新的纪元”。《中国通史》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史料之翔实,观点之新颖,语言之生动,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之公正,为同类书所不及。

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东方五千年,为人类创造了灿烂不熄的伟大文明的历史,那是人类最珍贵的遗产之一。张荫麟、吕思勉、蒋廷黻所著《中国通史》,从“民族的形成”起笔,沿着历史的道路,回顾梳理了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地叙述中国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内容包括封建婚姻的变迁、同族与异族的同化和异化、文化思潮的形成,以及近代政治社会对现代经济、社会、教育的影响,等等。不应忘记历史,“历史是现实的根源,任何一个国家的今天都来自昨天。只有了解一个国家从哪里来,才能弄懂这个国家今天怎么会是这样而不是那样,也才能搞清楚这个国家未来会往哪里去和不会往哪里去。”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中国通史》“思接万载,视通万里,千恣百态,令人销魂,因此它比其他学科著作更能激发人们的想像力”。列宁说:“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休谟认为,“历史不仅是知识中很有价值的一部分,而且还打开了通向其他许多部分的门径,并为许多科学领域提供了材料。”吴晗说:“我们的历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它是我们存在的依据和理由,它是我们成长的沃土和甘露。说的更通俗点,《中国通史》是一份无比珍贵的遗产,是一套值得细读、深读的传世经典,所有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感兴趣的人都将感激于这套书,它在相对少的篇幅里准确而富有见解的解释了中国从最早时代一直到今天。

《中国通史》读后感范文十

历史最早要追溯到什么时候呢? 是从结绳记事, 还是从石头上刻字的时代呢?

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了今天,经历了好多年的发展, 每次变更都让时代发生着很大的变革。

文字让人们有了记录并且传承的前人的观点以及发生的历史事件。

楔形文字,象形文字, 这些都是依照着人们对于外在世界认知所造出来的字。

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里,是仓颉造字, 中国的文字看起来好似那个字本身就能看出它代表的意思, 而无需你去读出它们。

很多古代的传说里都有着关于这个世界美好的想象,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

但是说起中国的历史,却丝毫不逊色于这些神话故事。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 从小每每看电视纪录片的节目,就会听到旁白解说这样讲, 从遥远的远古,到有了朝代记载的夏商周,夏朝的农民起义,商朝末年的武王伐纣,隋唐时期的历史,明朝的农民起义, 这些都曾经被搬上了戏剧舞台,以及被后世的文人加以修饰和夸张的写成了小说,演艺。

但是不能不说这些历史本身有着让人发掘的地方。

《中国通史》是一部按照朝代记录的历史书籍。 为什么我们要读历史呢? 上学的时候,可能会说, 因为有这门学科啊。 那么对于既不需要考试,平时工作中也几乎不接触历史相关的我们,读历史又是为什么呢?

个人认为,首先前人的价值观念以及他们身上发生的历史事件,一定程度上印象着后人的处事观点、对待事情的看法,孔子的儒家思想,至今影响着不止中国的人们,也影响着其他国家的人。恐怕孔子自己也想象不到后人会对他的思想这样的推崇。 经过千年历史之后,仍然有着人们值得学习之处;读历史可以从前人的经验中吸取一些知识,用于自己所专长的行业。

说起前人的经验, 如果不是孔融理解了应该谦让的道理,那么不会有孔融让梨的故事, 同样,后世的我们也不会知道这个关于谦让美德的故事。

通读中国的历史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 从夏朝到当代历史的更替是一个长且历史渊源深厚的时间段。 三位作者合著了这部书,相信也有一部分这方面的原因吧。

我们之前学校中所学的那部分历史, 有中国各个朝代,以及世界史, 却不是连贯性的,相对于考试来说,课本上的粗略的做些理解和记忆是足够的。

三位作者简明,生动的描写,客观公正的阐述了中国历史的进程。 如果作为对历史的读物,则不说值得关注,也不可错过。

176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