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收藏>

化石收藏的方法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化石对研究地质时期古地理、古气候、地球的演变、生物的进化等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那么化石收藏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化石收藏的方法,希望对您有用。

  化石收藏的方法

  假化石并不全是人工

  很多人都认为一旦提到假化石就是人为造假,其实大自然有时也会给人以假象:在中科院古生物博物馆里,有一块清秀的化石,看似有着清晰的植物花纹,却被认定是假化石,专家告诉记者,它缺少植物该有的结构,它的花纹是由于地下水带来的矿物质沉积在岩石上形成的,只有资深的专家才能辨别出来。

  所以别把“假化石”当成是造假化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样能够制造假象,“纯天然”假化石的成因也有多种,有的是由于地下水在沿着岩层层面或岩石缝隙渗透时,逐渐扩散、凝结,形成了类似化石的印记;有的是因为炽热的矿物流体在冰冷的岩层面凝固而成。专家说,这类假化石很容易迷惑人,它较为常见的有树枝石、菊花石、贝壳状断口等等。

  七大手法造假瞒天过海

  而在市面上,化石造假的手法令人防不胜防,专家说,他们有铸模、雕刻、上色、移花接木、化石骨粉碾碎、重新做骨骼,以及绘画和真假混搭这七大手法。而在这七大手法中,人工制作“真假参半”的化石最难识别:通常是将不同个体甚至不同生物的化石通过巧妙的拼接成为一个“化石”,有时也会在破损的真化石上雕刻出已缺失甚至原本没有的结构,用以提高化石的“完整度”。

  人工化石造假多集中在贵州龙、鱼化石、蜻蜓化石、鹦鹉嘴龙、三叶虫以及恐龙蛋化石等,遇到这类化石要格外花些心思,注意仔细观察,以免上当受骗。

  专家说,收藏化石绝对是个技术活,需要有非常强的古生物专业知识,要辨别真假化石,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知道什么是化石,化石是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化石必须具有生物特征,如形状、结构、纹饰和有机化学成分等;或者反映生物生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通常那些外形似化石却不具有化石内部结构和构造的无机产物,比如地层中的矿质结核、硬锰矿的树枝状沉淀(树枝石)等不能视为化石。

  化石收藏鉴定的方法

  1、遵循分类系统进行鉴定

  化石既然是生物的遗存,对其进行鉴定,首先要遵循生物分类的方法,这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特征进行科学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分类系统是阶元系统,从大到小分为七个级别:界、门、纲、目、科、属、种(种是基本单元),亲缘关系接近的种划归为属,近缘的属归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这些单元的上下,还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超纲、亚纲、亚目、超科、亚科等等。

  分类系统是我们初中课本上的知识点,但我们很多爱好者却疏忽了这一点,最常见的一个错误就是直接“鉴定”到种,而忽视其他阶元,正确的方法是,从大到小,一步一步地鉴定,具体的方法在后面结合实例进行讲解。当然,特别熟悉、完全有把握的品种除外。如果手里没有专业资料,又不是非常熟悉的情况下,不能随意鉴定到属和种。要知道,即便是古生物学家,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也不能随便鉴定到种的,属和种的鉴定是比较困难的,而我们很多爱好者随意就给出了答案,给人造成误导。

  2、细致地观察标本,正确地分析标本的特征。

  看到标本,首先要进行仔细地观察,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化石标本,都不是完美的,或多或少有残缺和破损,加上没有细致的修理,很多特征无法完全的展现出来,这个时候,不能有主观臆断,看到多少,就凭多少来鉴定。同时,因为生物存在个体差异,要尽可能的多观察同类的标本,有时候,这种个体差异会造成很大的误判,一个生物被鉴定为好多个种,然后又重新合并回去,古生物领域这种例子非常多。对标本进行分析,首先需要了解标本的结构特征,并且掌握正确的形态术语,在这个基础上,对标本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同时做好记录。

  3、使用文献资料和工具书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找到书籍文献后,首先要学会看,不同与普通资料,专业资料是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写的,逻辑结构要求非常清楚,描述、分析、归纳,都要按照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也有相应要求。学会看之后,阅读起来是很方便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很快地找到相应信息,而且也没有那么难懂。常用的除了各种期刊上的文献外,还有化石手册、各地的古生物图册、中国的各门类化石等,其中中国的各门类化石是最重要的,这是一系列的书,爱好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购买相应的分册。

  4、严谨的科学态度

  在鉴定古生物化石时,应当谨小慎微,多闻阙疑。很多时候,不经意说出的话会造成想象不到的后果,特别是古生物这些偏门的领域,没有太多人来研究真假,错误的文字会被多次复制,要想纠正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如产自湖南的一种永顺似栉壳虫,被错误地叫成“永顺湘西虫”,源头已经找不到,且现在几乎已经无法改回来。更有甚者,把找到化石后随意的取名,如“XXX(自己的名字)三叶虫”。在鉴定时,应有所保留,把疑难问题保留下来,暂不下判断,只鉴定到有把握的一级。

  化石识别与鉴定方法

  地层中保管的假化石:这些“假化石”重要是由于沉积感化、岩浆运动、结构活动或其余机器感化或化学感化所变成的,与生物感化无关,于是与化石有着实质的差异。

  树枝石:又称模树石、松石、松屏石、醒酒石、婆娑石等,是一种树枝状的薄膜,一般在岩层的裂隙面散布,因为其类似植物(树枝、苔藓、藻类)的印痕,故常被误认为是植物化石。但树枝石是氧化锰饱和溶液沿岩石裂隙浸透沉没的后果,此进程没有生物感化到场,故不行称为化石。

  菊花石:常被误认为是 “花”的“化石”,实在两者的区别是分明的。菊花石的“花”是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矿物构成花瓣,花瓣核心由类似圆形的燧石组成花蕊,立体感较强,外形酷似菊 花,但因为其变成进程于生物无关,故不是化石。真实植物的花十分柔嫩,只要在特别状况下才干保管为化石,其化石一般只是是岩层表面的印痕。与菊花石类似的 假化石另有“牡丹石”(微斜长石重结晶呈花辫状)、“梅花玉”(硅化杏仁状安山岩)等。

  矿物包裹体:有些矿物在变成进程中会在其内部包入液体、气体或其余矿物变成包裹体,这些包裹体在偶尔的状况下常常会被误认为是化石。但因为包裹体构造经常较为规矩(比方圆形或椭圆形),没有相干的生物构造,于是只消稍加科学剖析,这些包裹体照旧十分方便审定的。

  鲕粒:鲕是指鱼卵,古生物 地质学上的鲕粒重要是指由胶结的鱼子状颗粒构成的一种沉积岩。因为这种沉积岩构造酷似“鱼卵”聚集而成,常常会被误认为是“鱼卵化石”。固然局部鲕粒的变 成与生物骨骼碎片相关,但一般不以为鲕粒是化石(固然其内部能够有化石碎片),更不能够是“鱼卵化石”。动物的卵因为其养分丰厚易于腐朽,故十分难在地层 中保管,现在为止只要小批奇异储藏点(如陡山陀磷块岩)有动物卵化石报道(尚存争议),并且这种卵化石只可经过显微镜放大才干察看,一般肉眼无法审定。

  沉积感化或结构活动发生的纹层:沉积感化发生的细纹层及其某些矿物质浸透沉积会发生似年轮纹层构造,有时候会被误认为硅化木;而结构活动或人为敲打造成的贝壳状断口也有能够会被误认为是贝壳化石。这类构造颠末细心察看及比照围岩均能够辨认。

猜你感兴趣:

1.古石收藏方法

2.砗磲化石珠子收藏价值

3.海洋玉髓收藏方法

4.琥珀收藏辨别方法

5.石头是怎样形成的

6.石头基础知识 石头收藏保养

7.收藏中常见的四种假石

3434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