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饮茶 > 中国茶道文化历史

中国茶道文化历史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中国茶道文化历史

  中国有句俗语,“开门七件事,柴木油盐酱醋茶,”足见茶在中国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文化历史,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文化历史

  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当时社会上茶宴是一种很流行的社交活动。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

  宋代开创了「斗茶」,「斗茶」最早是以游艺的形式出现在文人雅士之间。

  「斗茶」会的茶室一般为二层建筑,当时称作「茶亭」。客人先在楼下「客殿」等候,待到茶亭主人邀请,再到二楼「台阁」斗茶。「台阁」四面有窗,可眺望户外景色。室内的屏风上挂著名家的画,屏风前的桌上铺着识锦,上面放着香炉、花瓶和烛台。西厢房内放置一对饰柜,里面堆满奢华的奖品,胜者即可成为奖品的主人。

  「斗茶」采用「四种十服」方法,参赛者每人饮十服四种抹茶,然后说出茶的「本非」和「水品」,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茶的「本非」意即本地茶叶和非本地茶叶,「水品」是指冲茶所用水的水质,亦即水的出处。

  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制作「团茶」的方法并不难,只要把茶叶搞干,用茶臼捣成粉末,放一点水揉成球状,干燥后储存备用。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宋代盛行的「抹茶」。

  「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住入水,用茶筅(竹刷)搅均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

  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推动了「抹茶」的普及。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

  从南北朝(1336年)到室町中期(十五世记中叶),「斗茶」的方法及茶亭几乎完全模仿中国。可是,室町中期以后,中式茶亭遭废除,改用举行歌道和连歌道的会所。「斗茶」的趣味也逐渐日本化,人们不再注重豪华,而更讲究风雅品味。

  于是出现了贵族趣味的茶仪和大众化的品茶方法。珠光制定了第一部品茶法,因此被后世称为「品茶的开山祖」,珠光使品茶从游艺变成了茶道。

  珠光流茶道历经几代人,到了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位茶道大师千利休,千利休创立了利休流草庵风茶法,一时风靡天下,将茶道发展推上顶峰,千利休被誉为「茶道天下第一人」,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千利休在民间的人望威胁到了当政者的权威,将军丰臣秀吉籍口平乱,颁布了士农工商身分法令,以莫须有的罪名勒令千利休切腹自杀。

  千利休死后,其后人承其衣钵,出现了以「表千家」、「里千家」、「武者小路千家」为代表的数以千计的流派。

  茶道各流派基本上都采用抹茶法,但是到了江户初期(十六世纪末叶),在文人学士中掀起了中国明代开创的煎茶法热潮。煎茶法对茶叶要求不高,只要将普通茶叶干后再蒸,然后用手搓开,放入茶壶用滚水冲泡,将茶倒入茶碗饮用。其实当时人称这种方式叫「淹茶法」,真正的「煎茶法」则不同,是先将滚水注入茶碗内,然后把茶叶放进去饮用,现代人统称为煎茶。由于煎茶方便,又不受场地限制,所以现代家庭普遍使用煎茶方式。当然,在正式茶会或接待重要人物时,仍以传统抹茶法为主。

  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在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各种茶也不尽相同,百花齐放,但都体现了“清、敬、怡、真”的茶道精神。

  中国茶道文化的起源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栽培茶树,使用茶叶的国家。茶叶伴随着古老的中华民族走过了漫长的岁月。打开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书卷,几乎从每一页中都可以嗅到茶的清香。茶不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对于茶文化的起源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唐代陆羽的《茶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种茶、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将儒、释、道三家思想与中国古典美学的精髓融入茶事中,把茶事活动升华为一种充满中华民族特色的高雅文化。

  中国古代人工植茶始于何时,曾经众说纷纭。陆羽《茶经》曰:“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民间也有传说,认为是上古神农氏遍尝百草时发现了茶叶。事实上,茶叶起源不会如此之早。《华阳国志·巴志》中提到古代巴蜀曾经将茶作为贡品进献给当时的天子周武王。由此可见,茶叶在商周时期就已出现。西汉王褒(生卒年代不详)《僮约》中有“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的文字,这里所说的“荼”就是“茶”,西汉初期马王堆汉墓中也发现了用于随葬的茶叶。这些都说明,至迟在西汉时期,茶叶就已经较为普及,并已逐渐自巴蜀向东部传播。

  至于“茶”的名字的来源,也和神农氏有关。传说神农氏长着一个玻璃一样透明的肚子,但凡吃进肚子里的食物他都能够看得清清楚楚,因此能够知道这种食物对于身体的利弊,这也是他多次中毒不死的原因。他喝了黄绿色的水之后,看见这种水在肚子里流淌,所到之处,把肠胃擦洗得干干净净。于是他就把这种植物叫做“擦”,后来就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茶”。

  古人赋予“茶”字很多美好的含义,其中有两种解字说法流传最广:第一种,以“茶” 字象征长寿。“茶”字的草字头与“廿”相似;中间的“人”字与“八”相似;下边的“木”则可分解为“八”和“十”。将由“茶”字分解出来的“廿”加上“八”再加“八十”等于108。 因此,古代文人把108岁的老人称为“茶寿老人”。久而久之,“茶”字被用来代表长寿的意思。第二种,以“茶”字倡导回归自然。“茶”字可分为草字头以及“人”和“木”三个部分,“人”在草之下,木之上,即为茶,爱茶人将其解为:人在草木间,孰能不饮茶,同时也有倡导人们回归自然的意味。

  在茶叶传播和流行过程中,佛教禅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5世纪时,禅宗祖师达摩来到中国,从此佛教禅宗在中国逐渐兴起。禅宗修行时要求静坐参禅,经常为了修行而彻夜不寐。因为晚间不食不睡,故而能提神醒脑的茶叶就大受欢迎。茶叶首先在中原地区的僧人间流行开来,此后,随着佛教的传播,饮茶习俗亦自佛门传入世间。唐代时,饮茶习俗已遍及大江南北,上至王公贵戚,下至平民百姓,都将饮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

中国茶道文化历史相关文章:

1.中国茶道历史介绍

2.中国茶道的历史文化

3.茶道历史文化简介

4.中国茶道文化简介

3129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