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怎么写(2)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4

  道德教育与茶文化关系分析

  摘要:茶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和社会道德的构建是一脉相承的。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精华,具有民族的属性。而道德的构建也具有民族的属性,道德的存在是对民众的行为进行约束,所以其存在特殊性。存在于中华民族的道德不一定适合于西方,自然中华的茶文化和西方的也不一样。因此,民族道德的教育和茶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随着文化强国理念的进一步强化与渗透,道德教育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社会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受到国家与社会的进一步重视,在大中小学生课堂中贯彻道德精神势在必得。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蕴含了道德传统的主要内涵,对于茶文化的探索便是对于道德传统的部分探索,故此,笔者准备以茶历史为切入点,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关系。

  关键词:道德教育;茶文化;关系;探究

  1茶的文化发展历程与道德文化的联系综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根源都是物质层面上的,而茶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其根源便是茶叶的演变。最初的茶叶产生在5000多年前,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关于茶的确切记载,最初茶是做药用,后来在最初的药用功能上,随着历史的发展又衍生出了“饮用”、“礼用”等功能。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论文品茶之风渐盛,而此行为推进了茶文化的发展。魏晋南北朝为文化史上三教开始融合的时期,故此茶文化的最初融入,便是儒家、道家、佛家的三教交融的思想,而非分批缀入,此点值得注意。而注意这一点的原因,在于,若茶叶中蕴含的文化,最初便是三教交融的文化,那么其开放性、包容性、创新性便有了根源。传统道德理念,是以礼教为首的一种宝贵精神品质。追求真理曰道,正直中和是德。魏晋时三教的文化精髓在品茶这一优雅行为中随着茶香渗透进了茶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此处可以确切知道茶文化中蕴含了道德文化。茶叶的本性自带有一种不偏不倚、正直倔强的品质,这种品质为历朝道德文化所看重,故此茶叶一经引入文教体系,其道德文化便彰显出来。我们知道,茶的本性便可说是道德水准,而其衍化的文化中又携带了道德文化元素,所以茶叶与道德教育是有巨大关联的。

  2道德教育与茶文化的关系探究

  想要探索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首先要知道茶文化的主要内容。茶文化来源于茶叶、茶树,其最早的文化内容便是茶叶、茶树的本性,即茶性,次之,茶叶最初具有药用与饮用功能,药用在后期引入了中医文化,而饮用自衍化成茶道。茶道,实际上是包含茶艺、茶具、饮茶文化在内的一切茶的技艺,而茶德更是这种茶艺的精神提炼以及具象理论。在下文中,笔者将立足茶文化本身,从茶性、茶道、茶德三个方面,深入探究茶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2.1茶性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欲明茶性,必先知茶之理。茶的生长条件极为独特,其他植物,或要求少风少雨,或受限与季节条件,更多的是必须有肥沃的土地才能长成。而茶树,往往生长在高山低谷,人烟迹罕至之处,或是深山丘陵,餐风露雨之处。据科学研究,在茶树的生长条件中,碱性土地与潮湿空气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茶树往往低沉而直立,不争不艳,不偏不倚,卓尔大方。考究完茶的生理条件,茶的本来性质便不难得出,茶的第一点特性是生性顽强,能在极为恶劣的地方生长。这种特性,在道德层面,便是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高贵品质。根据茶的这一品性,很多诗人墨客,作家,画家都加以作品描述,在丰富茶文化的同时,又使得茶的坚忍不拔与自强不息得以传承,而在现代教育机构的道德教育中,例如学校,则可采取茶与其茶文化作为精神样本,将道德教育实际化,起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茶的第二点茶性,便是茶的低沉直立。众所周知,古人往往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将眼见的事物给予人性化的道德评价,并有梅兰菊竹四君子之称,而这四君子都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文化。例如,梅花的孤傲不群,兰花的优雅,菊花的淡泊,竹子的不俗和谦虚都是用来彰显道德品质并起到教育作用。而茶叶本身具备了低沉直立的品质,表现为接地气不孤傲,优雅不做作,淡泊不空荡,谦虚而不自持,兼具四种美好的道德品质,更应该作为道德教育的模范。茶性的第三个特点,便是不偏不倚,卓尔大方。不偏不倚的品性,历来为人们所歌颂。因为这代表了正直的品质,当然,同样以正直出名的本性植物,有松,有竹,有白杨,有胡杨,但是茶树的不偏不倚是有其特色的。茶树往往不高,其不偏不倚,蕴含在其短小的身躯内,更彰显正直之气。无怪南明遗民见茶树而涕泣之。不偏不倚即指茶叶喜居本土,安居乐化,体现在道德教育上,即是要爱自己的祖国不能崇洋媚外。

  2.2茶道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茶道是广博的,其中既有优雅大方的茶艺,又有雕工精美巧夺天宫的茶具,亦有饮茶、泡茶的各种细节讲究,更有古人对茶的文化评价。其中不乏许多与道德教育有关的内容,例如,茶艺的优雅大方、茶具的精益求精、细细雕琢、品茶时的从容不迫、追崇自然、天人合一,甚至于自明清以来,市场上红极一时的茶馆、茶楼都是茶道的产物。由此又可知茶道的创新变化,因时而变。古人在道德教育上,往往主张言传身教,耳提面命,如此口耳相传。例如明朝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余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讲的就是传统教学的情况。另一方面,便是寓情于物,以物相较。例如传说中的临终前折箭之教,赵简子的赠书之教。而这两方面,在茶道中皆可做到。在品茶中,等水开、等茶香,可放松急躁的心境,培养耐心,这是物教的境界;而在品茶之时,如魏晋南北朝士人品茶,或是潮汕地区的功夫茶,都喜欢聚集品茶而言文化,这样,无形中亦起到文教的功能,所以有人说茶文化中自带道德教育,是极有道理的。茶道中的道德教育,尚且不止文化理论上的言传物教,而是实践上的道德推广。例如,紫砂壶的铸造需要极高超的技艺,极精细的工夫,这些不从实践中经历千百遍磨练是学不会的。这种茶具的精雕细琢精神,便有了茶道的自然教化功能,在实践层面推动了道德文化的教育。

  2.3茶德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说到茶德与传统道德的关系,这里要理清二者的大小之辩。首先茶德的提炼来源于茶道,而茶道又是来源于士人、民间的品茶活动,最主要是士人阶级的研究探索,故此,茶德间接来源于士人文化,而士人文化又是传统道德的继承者和弘扬者,由此一看好像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别忘了茶性中本来就有道德影子存在,而且茶道中的道德,亦不止是传统道德文化上的品质,故此两者自有区别,应该说传统道德文化是共性,而茶德,是个性。或者说,茶德是传统道德体系中非常光辉的部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国门渐渐打开,人们接受了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我们不能说西方的文化对我们造成了伤害,文化的发展本身就是相互影响的。但是,我们所痛心的是中国的传统道德在西方的文化冲击下显得非常脆弱,也就是说我们的传统道德体系始终处于劣势地位,显得岌岌可危。如今我们时时刻刻都在讲人们相互之间越来越不信任,人们相互之间显得越来越陌生,人们不愿意去帮助陌生的人,因为害怕被骗,人们不愿意冒着被讹诈的风险扶一个摔倒在马路上的老人。这就是社会存在的道德危机,而我们需要找到一个解决道德危机的入口,笔者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茶文化。因为,茶文化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数千年,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同时茶德对人的约束不那么激烈,先得温文如玉,其对人道德冲击不会很大。人们在品茶的时候就能感受到这种文化的魅力。所以,在公民的道德教育中嵌入茶文化是非常恰当且合适的,一定能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的民族目前的确存在一些道德危机,这是我们任何人都不愿意见到的。需要用什么样的方法来重拾人们的道德有很多办法,笔者认为重拾道德并非就要从茶文化入手,但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精华的部分对于公民的道德教育确实非常有帮助,笔者从茶文化入手,剖析了茶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关系,帮助人们找到重拾道德的一些思路,希望人们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尊重中国的传统道德体系,共建一个温良恭俭的社会、一个人人都有温度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邢雯芝.茶文化在高校教育中的价值与实现[J].福建茶叶,2015(5):58-60.

  [2]刘瑞华.解读茶文化与思想道德之关联[J].福建茶叶,2016(2):245-246.

  [3]孙汝建.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的重建[J].海外华文教育,2014(4):384-394.

  [4]陈文华.论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及其主要特征与儒、释、道的关系[J].农业考古,2002(2):46-65.

  [5]沈佐民,陈念,李年蛟.茶文化在构建大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茶叶加工,2008(3):49-52.

  [6]朱红缨.基于专业教育的茶文化学体系研究[J].茶叶科学,2006(1):42-48.

  [7]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8]张进军.中英茶文化比较及对中国茶文化传播的启示[J].世界农业,2014(8):175-176+196.

  [9]余悦.净慧法师对当代禅茶文化的贡献及其学术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4(4):131-135.

  [10]余悦.中国茶文化研究的当代历程和未来走向[J].江西社会科学,2005(7):7-18.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5

  音乐中传统茶文化元素的体现

  摘要:作为中国历史中最为璀璨的一朵奇葩,茶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不仅融合了不同学派的文化,还具民族特色与传统文化内涵。茶文化在不断的发展中,其形式与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发展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本文主要研究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和影响,通过这些研究,为茶文化的传承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平台,也为现代音乐发展奠定更好的发展基础。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音乐;体现

  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大地上,茶文化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在成长的过程中,茶文化自身不断壮大,不断丰富,同时也对其他文化艺术领域产生影响。音乐与茶之间从古至今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中国音乐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传承,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丰富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内涵和形式。而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与音乐的完美结合,以茶艺表演最具代表性,在茶艺表演中,茶文化元素与音乐相辅相成,相互补充,为人们创造了优雅、宁静、志远的氛围,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下,品一杯温热的茶,一边听着悠扬的音乐,一边欣赏雅致的茶艺表演,身心都得到放松,精神世界得到熏陶。这种茶文化与音乐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十分受现代人的欢迎和青睐,研究中国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茶艺表演是非常好的媒介和平台,下文对此进行具体研究。

  1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概述

  1.1茶文化内涵

  茶被认为是一种最佳饮品,自古至今就受到中国人的喜爱。从神农尝百草时期至今,我国已有了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将茶文化这种自然元素与人们的生活良好结合,让生活品质得到保证,也可以让茶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古人以茶会友的传统,让人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而如今,中华民族将茶作为一种饮料,也让我国有了一种特殊的饮茶形式。茶文化在形成和传播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形式,让茶文化得以展现的同时,保证遵从茶文化的内容,进行相关理论宣讲。各地在盛大节日期间都会举办与茶有关的活动,在丰富节日气氛的同时,以茶艺表演的形式,进行茶文化宣传,是对我国茶文化的一种尊重。茶文化涵盖了多方面内容,从诗词书法、歌舞戏曲,再到如今的哲学、天文、地理、宗教、民俗礼仪、旅游医药等各个方面,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茶文化。茶文化结构丰富,内容也符合大众需要,茶在进行生产和销售的同时,也有地方特色,且满足地方消费理念,这是茶文化得以良好宣传的基础。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物质需求的同时,让人们的精神文明世界得以充实。不同地区都有其独有的茶文化习俗,将茶文化与音乐结合的模式进行展现,可以更好的让人们享受生活的美好和音乐的律动,更好的品位人生。

  1.2茶文化元素

  按照人们实际生活需要,将茶文化元素与音乐相结合,可以在展现不同历史时期的茶文化风土人情的同时,让茶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也丰富人们业余时间,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给人以精神的享受和灵魂的安慰。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在进行展示时,所选取的音乐要富有一定的内涵,音乐节奏与风格要严格筛选,保证可以将茶文化中所具有的艺术效果进行全面展示的同时,让人们在品茶、选茶的过程中,领略中国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文化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聚集了中国民间习俗的同时,也沿袭了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活动特色,因此,茶艺在进行展示时更符合中华人民的观赏需求,也更能展现茶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品一杯好茶,坐于清新淡雅环境之中,才能更好的对人生进行思考,对生活充满向往。人们在相互交谈过程中还可以品尝到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水,为业余生活增添了一份恬静。为了将茶文化更好地与音乐结合,不同的茶楼、茶馆都会播放相应的茶主题音乐,让人们在品茶的同时,耳濡目染的了解中国的茶文化。

  2茶元素与传统音乐的结合点分析

  茶艺表演是将茶文化与音乐相结合的最完美体现形式,为了丰富茶艺表演内容,在选取传统音乐的同时,按照音乐的节律进行相关的表演动作,呈现出茶文化的基本内涵的同时,让整体的表演动作行云流水般地展现给观众。由于在茶艺表演过程中需要选取具有一定节律的传统音乐,因此表演者在时间上进行相应的彩排工作,让整个的茶艺表演过程符合音乐的播放节奏,才能更好的将茶文化与音乐相结合。正确的选题音乐才能让观众在欣赏娴熟的茶艺表演过程的同时,让音乐配合茶艺表演,进行茶文化宣传活动。

  2.1情感表达

  播放以茶文化为主题风格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表演者的情感,也是茶文化宣传的一种形式。茶艺表演过程中,表演者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进行情感表达,让观众可以按照音乐的律动产生相应的共鸣,每一位表演者的肢体动作、为茶艺所选取服装,都要具有茶文化特色,按照观赏者的表演需求,配上优美的音乐,才能让茶文化思想得以完美的展现。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涵盖了我国多行业的文化精髓,因此,在进行茶艺表演的过程中,表演者必须要具有丰富的情感,让每一个肢体动作都可以与音乐相结合,才能进行宣传茶文化的同时,更好地将情感进行表达。

  2.2艺术结构

  音乐有不同的演奏风格,所以在选取传统音乐的同时,要将茶文化良好的与其结合,就需要选取具有特点的音乐形式,按照音乐的节奏转换和律动旋律,将茶文化融入其中,才能让观赏者在聆听美妙音乐的同时,更深层次地认识我国优秀的茶文化历史。茶文化具有一定的艺术形式,而音乐的选取也具有独有的艺术风格,二者的融合将是音乐的一种全新的展现方式,也是茶文化可以得到继承和宣扬的一个全新渠道

  2.3艺术联想

  人们在观赏茶艺表演的过程中,会被表演者的娴熟动作所吸引,更会被音乐的动感旋律所牵绊,因此在观赏的同时,更容易进入到放松和享受的氛围当中。人们的生活中可能会存在巨大的压力,因此,观赏茶艺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要懂得与观众互动,让每一位观赏者的视觉、听觉与音乐相结合的同时,更好地展现茶文化具有的高深境界,也更好的对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全面认识。

  3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

  茶艺表演过程之前,需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在了解音乐主题和旋律的同时,掌握音乐的播放规律和停顿节奏,按照音乐的播放顺序进行茶艺表演,才能让更具娱乐休闲的效果,也才能对茶文化所具有的更深层次的精神领域进行展示。每一位观众都渴望在了解茶文化的过程中找到音乐中所表达的含义,表演者富有情绪的表演动作,让表演形式更具感染力,也让表演过程更具观赏性,由于富含了传统音乐的茶艺表演,因此表演者要将自己的意境与茶文化灵魂相融合,用自身情感展现茶文化理念,才是对茶文化的一种尊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茶艺表演者对背景音乐的选取难度。

  3.1根据茶的类型选择背景音乐

  每一种茶叶的烹茶、煮茶、技艺过程都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表演时,表演者要将选取的茶叶品种需要进行介绍和分类,每一位观众所看到的表演形式都会按照茶叶的种类进行编排,才能更好的展现茶文化内容,同时让茶水更纯正可口。每一种茶叶的品质和色泽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在进行表演之前,表演者也要对茶叶的类型和所具有的功效有详细的了解,按照茶的味道和香味来设计茶艺表演。每一首背景音乐的选取,都要能够良好的与茶叶品种相结合,才能让人们听到音乐的同时,进一步将注意力转移到茶艺表演者的身上。比如选取《梅花三弄》或者《茉莉芬芳》作为表演曲目,让观赏者可以聆听传统音乐的同时,更好地与茶文化具有的艺术风格产生共鸣。

  3.2根据茶艺表演选择背景音乐

  古人对音乐有更深的造诣,在创作不同诗词歌赋的过程中,融入了自身对茶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而所创造的音乐,也可以更好地与茶艺表演相融合。例如:《春江花月夜》所具有的艺术风格,就可以将乌龙茶更好地得以呈现。由于乌龙茶具有韵味独特、沁人心脾的口感,因此选取这种典雅高贵的诗词曲目,可以让茶文化的艺术形式上升一个层次,也可以让人们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感受乌龙茶所具有的沉稳与庄重的内涵。配以古典音乐形式,对乌龙茶本身所具有的特色进行传承,让茶的香气和韵味得以更好的呈现,才是对我国茶文化的最佳宣传手段。

  3.3根据表演环境与表演形式确定背景音乐

  我国茶文化蕴含了多方面内容,比如在典籍和诗词、书法、文学艺术等方面,同时也包含了音乐、舞蹈等文化精髓,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可以按照背景音乐的旋律进行相应的表演动作,配合夸张的表演手法让整个表演过程娴熟流畅。每一位表演者要懂得选取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音乐形式,按照音乐的需求在进行表演过程中,将茶文化良好的进行融合,可以更好的展现表演者的表演功底和表演技巧。表演者还要根据环境形势来选择背景音乐,按照周围环境和室内装饰风格,来选择与其相符的背景音乐,才能让每一位观赏者由内而外的对茶文化产生一种敬佩之感。进行茶艺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可以以《高山流水》作为背景音乐,通过肢体的节奏与音乐的律动节奏相一致,才能更好的展现茶艺表演所具有的魅力。比如,在进行室外茶艺表演过程中,选取更空旷宁静的音乐风格,来展现茶文化所具有的艺术效果。室外茶艺表演的背景音乐选取,多半以《高山流水》或《姑苏行》为主,这也展现了我国人们对茶文化的热爱之情。

  结束语

  本文以茶艺表演为例,对茶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进行了研究,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能够发现,茶文化与音乐的融合,促进彼此的发展与完善,在文化大融合的背景下,茶文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形式和影响力,而音乐赋予了茶文化更多的艺术内涵,提升了茶文化的艺术地位。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够为我国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发展,以及音乐的完善、创新,进一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董聪.传统文化元素在茶包装设计中的体现[J].福建茶叶,2015(5):30-32.

  [2]牛玉慧.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探索[J].福建茶叶,2016(1):220-221.

  [3]刘雪花.中国传统茶文化元素在服装设计中的创新应用[J].福建茶叶,2016(10):113-114.

  [4]魏林红.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产品设计中的体现———以福建土楼造型为元素的产品的思考与建议[J].中国包装工业,2013(10):56+58.

  [5]刘慧.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3):87-88.

  中国茶文化论文3000字6

  茶经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

  摘要:实践中将《茶经》进行英译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的传递,这本身就对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难知晓,若在英译中只是直观的进行转译,将使得英美人士难以理解《茶经》中的诸多文化信息。为此,具体的英译策略包括:形成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清晰界定翻译对象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英译可读性、建立起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等四个方面。

  关键词:《茶经》;茶文化;英译;策略

  由唐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开创了历史,其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次对茶叶种植、饮茶、茶道原理做出了系统性论述,从中可以观之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茶文化也逐渐被世界各国人士所关注,并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将我国茶文化精髓翻译成英文而推广开来,则成为了当前翻译界所需要引起重视的课题。之所以将这项工作称作为“课题”在于,实践中将《茶经》进行英译面临着极大挑战,如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的传递,这本身就对英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者,如茶道原理所蕴含的古代美学和思维方式,也对英译提出了需要解决的问题。不难知晓,若在英译中只是直观的进行转译,将使英美人士难以理解《茶经》中的诸多文化信息。因此,研究《茶经》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1对《茶经》中茶文化的解构

  根据《茶经》的内容涵盖,可以将其中的茶文化解构为以下三个部分:

  1.1茶叶种植部分

  这里不去分析《茶经》中对茶叶种植技术的论述,而是从文化视角来进行解构。显而易见,《茶经》生成于唐代所以其在对茶叶种植的论述中,充分体现出了唐代那时的农耕文化。与西方农耕文化不同,中国的农耕文化植根于亚细亚农业文明之中,即形成了以井田制为代表的公田和私田交织耕作的特点。而且,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又与宗法制度相联系,这就使得唐代的茶叶种植一般是以家族为单位的共同劳作。可见,这样就深入到了农耕文化之中来理解茶叶种植特点。

  1.2茶叶饮用部分

  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的视角出发可知,茶文化来源于国人的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而对于饮茶而言,它首先作为一种生活实践的内容而存在着,逐渐在国人的主观能动性下,结合了自身的审美情趣、民族精神等最终升华为一种文化。从而,这就使得不同地域的人们具有相异的饮茶文化。在《茶经》中对饮茶方式进行了论述,但在现有的英译成果中却难以凸显其中的文化气息。考察现有的英译成果可知,其更像是一种说明文而无法使英美人士感受到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审美标准。

  1.3茶道原理部分

  茶道是茶文化的最高境界,也是国人待人接物、处世哲学的一种外在体现。唐代的中国与当时其它国家相比,其文化水平应处于领先地位。而这里的领先地位,便部分反映在茶道原理部分。而且,茶道也是英美人士所感兴趣的部分,所以也构成了英译中的重要内容。

  2茶文化英译难题分析

  实践表明,目前的英译难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文言文转换为现代汉语方面

  这里存在着一个不争的事实,即作为英译的承担者并不一定具有坚实的文言文基础,而面对《茶经》这部技术性较强的文言文作品而言,可能更加感到无从下手。不难理解,若是在文言文转译成现代汉语中存在着知识性错误,那么便自然会导致英译成果会背离陆羽的原创。另外,市面上存有《茶经》的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对照版,但这也较少由茶学专业人士所著。因此,仅仅在文言文转换中兜圈子,将难以保证《茶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

  2.2由现代汉语转译成英文方面

  从笔者与同行的业务交流发现,许多同行为了最大化忠实于原文,而习惯于采取直译的方式。对此笔者认为,若是译者能完全掌握翻译对象的内容实质,则采取直译的方式也八九不离十。但对于具有较强专业性和文化性的作品《茶经》来说,根据文言文转换之后的现代汉语来进行直译,仍难以充分表达陆羽所要体现的内容。究其原因便在于,汉语本身所含有的隐喻、类比成分是英语国家的人士无法理解的,这实则与国人的思维方式不无关系。

  2.3针对英译完成后的润色方面

  在本文的开篇之处已经指出,将《茶经》翻译成英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文化交流,和对中国茶文化进行对外传播。从中可知,为了增强英文《茶经》的可读性,这里还需要对其进行润色。然而,在润色中便可能存在着画蛇添足和主次不分的情形。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英美人士对《茶经》的认同度。以上三个方面的难题,便构成了茶文化英译策略的问题导向。

  3破解难题的思考这里从三个方面,来对破解难题进行思考:

  3.1对译者茶文化知识储备的思考

  将视角聚焦到当前的大数据时代,译者在面对内容各异、专业性较强的翻译对象时,仅仅依靠自身的英语语言水平则是远远不够的。关于这一点,在对《茶经》的翻译中便得到了显著的体现。因此,在克服自身在翻译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在学习效应下不断夯实他们的翻译功底,这里就需要从加强译者的茶文化知识储备上下功夫。事实上,这里的知识储备并不一定要建立起长期的知识积累过程,而是可以借助当前的大数据网络来做好翻译前的功课。

  3.2对《茶经》的英译职能的思考

  这里所要思考的问题在前面的论述中已经多次提及,即对《茶经》进行英译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的目的可以归为:第一,向英美人士传递中国茶文化信息;第二,作为教科书的形式对外进行茶文化教学。事实上,本文在开篇之处就将对《茶经》的英译定位于第一个职能之下。这也就意味着,在对其进行英译时应融入当时的人文元素,以及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概括。这样一来,不仅能增强《茶经》英译版的可读性,也提升了该作品的思想性。

  3.3对茶文化对外交流预期的思考

  中国的茶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涉及到待人接物之学,也涉及到人生哲学之道,它完全与国人的生活特征与思维习惯相融合,从而它也只有在中国文化圈中能被完全理解。因此,我们不能指望英美人士能通过《茶经》来全面获取中国茶文化的元素,这是不可能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在润色部分应着力于关乎古代中国文化传统的内容,这样有助于英美人士进行阅读。

  4茶文化英译策略设计

  根据上文所述,茶文化英译策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设计:

  4.1形成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自主学习能力

  许多译者并没有意识到建立自学组织系统的重要性,而这在大数据时代下则是至关重要的职业能力。针对《茶经》的英译而言,需要译者具备一定的文献搜索能力和茶文化知识储备。然而,这不可能通过长期的系统性学习而获得,只能依靠大数据平台和译者的自学能力来支撑。因此,译者在英译《茶经》之前,可以通过百度百科来从总括层面了解《茶经》的体例,以及借助知识共享平台来获取前人对《茶经》内容的解构信息。

  4.2清晰界定翻译对象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

  当前在对外推广茶文化时,可供使用的手段十分丰富,如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生态文化旅游项目,以及以饮茶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文化游项目。为此,《茶经》在这里尽管也起到传播我国茶文化的作用,但其也具有自身职能的局限性,当然也同时拥有自身职能的比较优势。根据笔者的调研可知,英译版的《茶经》可以作为文化传播的物质载体(文化礼物)赠送给英美人士,这种具有可收藏的文化载体便是《茶经》的比较优势。因此,在英译上应突出它的文化底蕴。

  4.3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英译可读性

  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目的,一方面在于充实英译版《茶经》的内容,另一方面则是增强《茶经》的可读性。对于后者而言,应引起译者的重视。英美人士一般将《茶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来进行看待,这就要求译者在英译时需要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形成融合。前面已经提到,《茶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所以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时需要突出饮茶和茶道等两个环节。

  4.4建立起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

  这里则主要指向了译者的英译能力了,笔者认为,需要建立起直译与意义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首先,英语本身就具有开放性的特征,面对《茶经》中的诸多专用术语在难以进行意译的情况下,则需要采取直译的方式,甚至可以考虑用汉语拼音来应对。这样一来,实则就提升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国际地位。最后,还需要从语言顺应论中来进行英译的技术把握,语言顺应论(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或作为一种语言顺应理论的语用学(prag-maticsasalinguisticadaptationtheory),是比利时著名语言学家、国际语用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创立的一种语言学理论。在他看来,语言使用是语言发挥功能的过程,以达到交际意图的过程。这里,顺应就体现为语言的使用环境和语言结构选择之间的相互适应。英美国家在历史上深受古希腊哲学的影响,进而其国民在思维习惯上呈现出直线型、理性、量化、细化等特征。因此,在对《茶经》的英译中还需要注意到这一点。

  5小结

  本文认为,由唐代陆羽所编著的《茶经》开创了历史,其被称为历史上第一次对茶叶种植、饮茶、茶道原理做出了系统性论述,从中可以观之中国茶文化的深厚文化底蕴。但若在英译中只是直观的进行转译,将使得英美人士难以理解《茶经》中的诸多文化信息。通过问题讨论后认为,英译策略应围绕着:形成适应大数据时代下的自主学习能力、清晰界定翻译对象在文化传播中的职能、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增强英译可读性、建立起直译与意译融会贯通的英译风格等四个方面来构建。

  参考文献

  [1]郑淑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英语汉译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翻译,2011(4):21-22.

  [2]袁劲柳.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与翻译技巧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45-46.

  [3]宁雅静.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研究[J].学园,2013(29):33-34.

  [4]毛春华.转换生成语法视角下的英语教学探析[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51-52.


猜你感兴趣:

1.茶与茶文化的3000字论文

2.茶文化科技论文(3000字)

3.茶文化的3000字论文有什么

4.对茶文化的认识3000字论文

5.中国茶文化4000字论文

6.关于中国茶文化的论文

7.中国茶文化的认识论文

3213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