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我们在学习茶文化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那么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文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及体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

  茶文化产生之初是由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开始的。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后来清淡之风发展到一般文人,但能豪饮终日不醉的毕竟是少数,而茶则可长饮且始终保持清醒,于是清淡家们就转向好茶。所以后期出现了许多茶人。

  中国茶文化是经历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是多民族、多社会结 构、多层次的文化整合系统。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包容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人生等多 方面的内容,涉及到中国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宗教学等多门类的学科。

  在经历了千回百转的历史岁月后,中国茶文化带着全部的文化密码,横陈在我们眼前。自从《茶经》问世以来,迄今为止,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获知的古代茶书有124种,可谓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既有内容艰深的理论专著,又有通俗易懂 的普及读物;既有严谨实用的科技书籍,又有引入入胜的文化读物;既有系统全面的综合著作, 又有某一事项的专题论述。

  更为大量的茶文化典籍文献,散见于各种总集、别集、单行文献, 散见于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各种文体,其数量之大,连茶书也难以望其项背。茶文化的漫长足迹,引进了中国先秦典籍的字里行间。虽然对于这些零星记载,由于时代的变迁,用词的变更,认识的不同,也在学术界引起争议。但专家学者们一致推崇,并在世界茶史上具有不可动摇地位的唐代陆羽《茶经》,对先秦的茶事则是首肯的。南北朝之后,关于茶事的记载逐渐增多,特别是有关南北饮茶习俗的不同,时人饮茶追求的轶事,有了更多的文化意味和价值。

  气度恢弘、舞台壮阔的唐代,是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定型期。

  唐代成为茶文化典籍文献定型期,其标志是在唐代中叶陆羽撰写的《茶经》问世,中国以至世界才有了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成书时间众说纷纭,但多数学者认为刻印于唐建中元年(公780年)。全书共三卷十章,仅有7000多字,却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唐代及其以前有关茶的知识与经验,生动具体地描述了茶的生产、品饮、茶事,言约意丰地深化和提高了饮茶的深层美学与文化内涵。陆羽以后,唐代茶书不断出现,但大多是某一专题性的论述。此外,有关茶的文章也不断出现。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一代之文学的唐诗,也融汇了更多的茶文化内容,反映了更广阔的生活画面。不仅陆羽、皎然、卢仝等终身许茶者有颇多茶诗,连文坛大诗人李白、白居易、皮日休等也有茶诗名篇传世。这种流风遗韵,影响到其后。

  在浩瀚的中华文明史,中国茶文化典籍文献的一脉流程时宽时窄,时急时缓。但是,我们作邈远的追索,不仅是为了凭吊,不仅是为了怀古,更是为了今天和未来。踩在21世纪的终点和未来世纪的开端,我们进行的这种沉思,就是源自于这种历史的使命感。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2

  《中国茶文化》课后心得

  这学期,抱着对茶文化的强烈兴趣,我选修了校选课“中国茶文化”。通过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中国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统深入的了解。

  任课老师运用幻灯片和自身专业知识详实地讲解了茶的文化及分类、茶具的发展、茶艺与茶馆经营。

  对我来说,最受用的就是学习了茶叶的分类以及各类茶的特性。

  (一) 茶叶根据加工工艺的不同,主要分为六大类:绿茶、红茶、乌龙茶

  (即青茶) 、白茶、黄茶和黑茶。根据季节的不同可以分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据熏花种类的不同分为:素茶和花茶。茶叶的制造程度不同,也可分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国十大名茶:西湖龙井 、洞庭碧螺春 、黄山毛峰 、庐山云雾 、六

  安瓜片 、君山银针 、信阳毛尖 、武夷岩茶 、安溪铁观音 、祁门红茶

  2)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

  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的特性,较多的保留了鲜叶内的天然物质。其中茶多酚咖啡碱保留鲜叶的8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绿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最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绿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类所不及。中国绿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3) 红茶,以适宜制作本品的茶树新芽叶为原料,经萎调、揉捻(切)、发酵、

  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开始创制时称为“乌茶”。红茶在加工过程中发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为中心的化学反应,鲜叶中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茶多酚减少90%以上,产生了茶黄素、茶红素等新的成分。香气物质从鲜叶中的50多种,增至300多种,一部分咖啡碱。儿茶素和茶黄素络合成滋味鲜美的络合物①,从而形成了红茶、红汤、红叶和香甜味醇的品质特征。

  4) 乌龙茶,亦称青茶、半发酵茶,以本茶的创始人而得名。是我国几大茶

  类中,独具鲜明特色的茶叶品类。乌龙茶综合了绿茶和红茶的制法,其品质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既有红茶浓鲜味,又有绿茶清芬香并有“绿叶红镶边”的美誉。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乌龙茶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区不多见。白茶是我国的特

  产,产于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阳等县,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银针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尤其是白毫银针,全是披满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状挺直如针,在众多的茶叶中,它是外形最优美者之一,令人喜爱。汤色浅黄,鲜醇爽口,饮后令人回味无穷。 6) 黄茶的品质特点是“黄叶黄汤”。这种黄色是制茶过程中进行闷堆渥黄

  的结果。黄茶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三类。黄茶芽叶细嫩,显毫,香味鲜醇。由于品种的不同,在茶片选择、加工工艺上有相当大的区别.比如,湖南省岳阳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银针”茶,采用的全是肥壮的芽头,制茶工艺精细,分杀青、摊放、初烘、复摊、初包、复烘、再摊放、复包、干燥、分级等十道工序。加工后的“君山银针”茶外表披毛,色泽金黄光亮。黄茶具有“黄叶黄汤”的特色,属于轻发酵茶。这种黄色主要是制茶过程中进行渥堆闷黄的结果。黄茶可分为黄大茶、黄小茶和黄芽茶三类。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安徽的霍山黄大茶、广东的大叶青等。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的远安鹿苑、浙江的平阳黄汤等。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

  7) 黑茶属全发酵茶。由于原料粗老,黑茶加工制造过程中一般堆积发酵时

  间较长,叶色多呈暗谒色。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云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数民族饮用,藏族、蒙古族和维吾尔族群众喜好饮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艺上,黑茶也有自己独特的工艺。

  (二) 茶道烹茶饮茶的艺术。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也被认为是修

  身养性的一种方式,它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是很有益的一种和美仪式。喝茶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1) 茶联的集大成者《百茶联》原创作者在天认为:“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

  2) 吴觉农先生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3) 庄晚芳先生认为:茶道是一种通过饮茶的方式,对人民进行礼法教育、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庄晚芳先生还归纳出中国茶道的基本精神为:“廉、美、和、敬”他解释说:“廉俭育德、美真廉乐、合诚处世、敬爱为人。”

  4) 陈香白先生认为:中国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茶道引导七种义理,中国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

  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是过程,引导个体在美的享受过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陈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论可简称为:“七艺一心”。

  5) 周作人先生则说得比较随意,他对茶道的理解为:“茶道的意思,

  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为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现实中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

  6) 茶道学者金刚石提出:茶道是表现茶赋予人的一种生活方向或

  方法,也是指明人们在品茶过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台湾学者刘汉介先生提出:“所谓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与意境。”

  8) 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

  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它包含了艺术的因素、社交因素、礼仪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个因素。

  9)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其内核是禅。

  10) 熊仓功夫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种室内艺能。艺能使人本文化独有的一个艺术群,它通过人体的修炼达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 人本茶汤文化研究会仓泽行洋先生则主张:茶道是以深远的哲理为思想背景,综合生活文化,是东方文化之精华。他还认为,“道是通向彻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认为茶道不单单是一种烹茶技术,更是一种修身养心的方式。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开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脏茶室,保持洁净。日本茶道倾向于通过冲泡茶的过程呈现庄严的仪式感,表达日本人的内敛谨慎民族精神。而中国的茶道更类似于结合了对自我修养的提高,如朱熹所说“正心诚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时,寻找人生乐趣,体会人生哲理,提升个人思想境界。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3

  茗茶的奥妙在哪里?

  茗者,茶也。品茶是一件高雅且高难的事情。品茶的要旨在于领略、体会、享受好茶之清香。好茶之香为“真香”,而非“损香”或“夺香”。但何者为“真”,只有善品者得知,如禅洱茯茶之特有菌花香,只有慢慢品饮才能领悟其间的奥妙。

  品茶有三个基本步骤:一曰闻香,二曰品味,三曰悟道。所谓“闻香”,或闻注入茶水之杯,或闻注入而倒空之杯,让茶香经鼻腔进入肺部,以便为味觉器官营造品茶的氛围。“闻香”之后,便要“品味”。

  茶有五味:苦、涩、鲜、甜、酸。其中苦、涩是主味,鲜、甜、酸是配味。“品味”要用“三口气”,即在将茶水吮入口中的同时注入一些空气,让其在舌面上循环震动三次,如此方能感知茶的香味。

  品茶的最后一步是“悟道”。荷水入胃,余香在口,回味赏玩,领悟茶道。“悟道”时既要有良好的心情和意境,也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否则便绝难体会出自然和谐、宁静淡雅的“茶心之路”。只有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备了品茶的条件,才能真正领会荷的“中淡闲洁”和“韵高致静”,才能真正感悟茶道的“修身养性”和“致清异和”。

  茶人饮茶,在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的品茶过程中,获得美感,并引发各种联想。有的将茶比作美酒知音,“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有的将茶比作美人,苏东坡的诗句“从来佳茗似佳人”;有的将茶比意境,“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有的将茶比作是嫦娥的灵药,“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有的于世无求,只求以茶相伴,“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乃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与欣赏,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相关文章:

1.中国茶文化心得体会3篇

2.对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的范文

3.中国茶文化的心得体会文章

4.茶文化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5.中国茶文化的学习感悟范文

6.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文章

7.学习茶文化心得体会的范文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

我们在学习茶文化都会有一些自己的体会,那么学习中国茶文化的体会文字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体会范文1 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及体会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中国茶文化特点与特性
    中国茶文化特点与特性

    从书中记载茶文化源起于神农时代,历史的发展中体现出中国茶文化具有社会性、广泛性、民族性、区域性的特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

  • 中国茶文化探究论文
    中国茶文化探究论文

    自中国唐代陆羽的《茶经》问世以来,中国茶文化经过多年的追求和锐意的提炼,使其越炼越精。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探究论文,希望

  • 中国茶文化图片素材
    中国茶文化图片素材

    中国茶文化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中国茶文化图片素材,希望对您有用。 中国茶文化图片素材

  • 中国茶文化述论
    中国茶文化述论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学术研究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肇始阶段、90年代的奠基阶段和21世纪初的深化阶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

3222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