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兴趣爱好 > 其它兴趣爱好 > 种植 > 种植猪苓的方法

种植猪苓的方法

时间: 曾扬892 分享

种植猪苓的方法

  猪苓的种植有很大的收益,那么你们知道现在如何种植猪苓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现在种植猪苓的方法,一起来看看。

  种植猪苓的方法

  (一)、菌材培育 蜜环菌是供猪苓生长的营养来源,在栽培猪苓前要先培育蜜环菌的菌枝、菌棒、菌床。

  1、菌枝培养。于3月~8月选直径为1厘米~2厘米的枝条,截成6厘米~10厘米长的小段,在0.25%硝酸铵溶液中浸泡约10分钟,备用。挖一个长、宽、高分别为60厘米×60厘米×30厘米的坑,坑底铺垫一层树叶,将浸泡好的树枝段在坑内平铺2层,上面摆放带有蜜环菌的菌枝,之后再盖一层薄土,然后再摆放两层树枝段,如此反复摆放6层~7层,最后覆土5厘米~6厘米厚,以树叶覆盖,培育40天。

  2、菌棒培养。将选好的直径6厘米~12厘米阔叶树枝干锯成40厘米~80厘米长的木段,在木段上,每隔10厘米~15厘米砍一木质部深的小口,将蜜环菌种接种于小口处。将接种后的木段搭成井形架。置于1℃左右的温度下培养2个~3个月。也可以按照菌枝培养的方法,将木段置于坑底,每层平铺100根~200根木段,两层木段之间加入蜜环菌枝2根~3根,用土填充空隙,共摆放4层~5层,最上层覆土10厘米厚。

  3、菌床培养。一般于6月~8月或10月至翌年3月进行。先挖30厘米深、长度及宽度均为60厘米的坑,坑底铺一层树叶,摆放新鲜木段3根~5根,其间距为2厘米~3厘米,放菌枝2根~3根,上面覆土10厘米厚。

  (二)、菌核的培植

  1、制备菌种。夏季采收猪苓后,将猪苓籽实体晾干(切忌熏烤、曝晒和雨淋)。揉成粉末状,即制成孢子菌种。也可选个头小、瘤状物多、表面凹凸不平的猪苓直接作种。

  2、接种菌种。在4月~5月,先将腐殖土壤翻耕,耙平,挖穴深30厘米~50厘米。穴内放入3根培养好的菌材,将菌种接种在菌材间蜜环菌生长旺盛之处,并用树叶填充间隙。也可直接在底层菌材上放一层猪苓菌种,最后覆盖腐殖土或沙土。

  还可将培育好的菌床挖开,取出上面几层菌棒,将猪苓菌种直接铺于最下一层菌棒上,再用树叶填充空隙,然后按上述方法摆放菌棒和猪苓菌种,最后在顶层覆土30厘米厚。

  (三)、种植技术要领

  猪苓的栽种、选种、选点、和整地非常重要。种苓要选生长了1—3年的深灰色或油黑色具有韧性和新鲜感猪苓菌核,直观老化、退化、病状(老皮老僵、坚硬有眼、端面呈深褐色和黄色)的不能用。选点要选在海拔在1000米以上房前屋后的空闲地、荒地和林下进行种植,耕地也可种植。所选地点都可进行坑栽和带栽,要因地制宜,依地型、随坡度、开挖成坑田或条带(坑田:长70厘米,宽60厘米,深20厘米左右;条带:长短、深浅不等,以宽度80厘米左右为准)。整平后,均匀铺一层压实约1厘米左右厚的林下潮湿的阔叶林树叶待种。

  1、猪苓种、蜜环菌种、新木棒套旧菌棒和菌枝种植法:在夏秋季种植,选择桦树、杨树、毛栗树、青冈和橡子树直径在3—10厘米左右的新鲜树棒,截成与事先培养好的菌棒或种过天麻和猪苓带有蜜环菌丝的旧菌棒同等长,在两方或四方每隔3—5厘米砍一个鱼鳞口,在预先挖好的条带或坑田上面均匀铺好树叶,间隔6—10厘米放一根新棒,再放一根菌棒,以此类推。将直径1—2厘米新树枝斜茬砍成长6—8厘米左右,相似“人”字形摆在两棒之间,并靠近新棒两侧匀称摆蜜环菌种,再在棒间均匀投放野生新鲜猪苓种(每平方米1.5公斤左右为佳),然后覆盖一层树叶,并将条带和坑田上方林下腐殖土层刮下填充间隙(厚度5厘米左右),轻轻压实,不留空隙,按同样的方式种第二层,然后盖土6—10厘米左右,形成龟背状,以利排水。

  2、两种(猪苓种、蜜环菌种)同播种植法:在春夏季种植,种植前一个月左右选择适宜树种截成50或60厘米长的同规格树棒,每隔3—5厘米砍一个鱼鳞口,利用清林的小树或枝丫梢头砍成6—8厘米左右的马蹄形树枝,堆放在林下半阴半阳的地方,经过昼晒夜露至半干备用,待有猪苓种时即可在林下环坡势开挖条带或坑田(规格同上),铺一层压实约1厘米厚的林下潮湿腐烂树叶,按间隔6—10厘米顺带摆放备用树棒,两棒之间以“人”字形摆放备用树枝,在树棒鱼鳞口与树枝交接处投放优质蜜环菌种(每平方米两瓶),同时在此处摆放野生适龄猪苓种,再覆盖林下树叶和腐殖土5厘米左右,再种第二层,最后覆盖林下树叶和腐殖土6—10厘米即可。还可在覆盖层上直播党参或种植与猪苓生长周期相近的草、木本药材,实行立体栽培,效益倍增。

  3、固定菌床种植法:固定菌床的培养必须在计划种植猪苓的阔叶林下就地进行。根据地形坡势挖成条带或坑田,除不下猪苓种外,可像第一种种植方法那样采取新树棒、搭配旧菌棒、菌枝的方式培养菌床,也可按第二种种植法那样采取新材新料投放新菌种的方式培养菌床。种植方法:猪苓种到位后,将菌床覆盖的腐殖土层铲开,当见到菌棒时,便在两棒之间用手掏挖或用合适的树棒钻眼投放适量的种猪苓覆盖腐殖土层6—10厘米。

  4、试验性塑料拱膜速生种植法:按第一种或第二种的种植方式均可,另加适量的锯末(香菇袋料旧棒子)、玉米粉、麸皮、葡萄糖粉配置成养料,用竹杆拱棚。除夏季覆盖遮阳网以外,其他季节据情覆盖塑料薄膜,以把握猪苓生长的适宜温度、湿度和透气性能为度。在种植后的第二年春季,采取人工加养的措施促使猪苓生长,于十一月份翻窝取种,或使其继续生长成商品猪苓。

  猪苓栽培的方法

  1、菌种:猪苓的菌核依其生长年限及成熟度,分为老苓、黑苓、灰苓、白苓四种。老苓、黑苓、灰苓均为商品苓,一般作中药材进行加工利用,或直接作为中药入药,或进行提取生产成药;黑苓也可直接入药或制成药;一般无性栽培时,多用灰苓作种,有时也可用黑苓,白苓系新生的嫩苓,生活能力极差,一般不宜作种用。有性栽培即使用猪苓菌种进行栽培,详见后述。

  栽培猪苓的另一必不可少的菌种就是蜜环菌,一般可使用蜜环菌种直接伴栽,也可先培育菌材,然后播种猪苓,两种方法均可。蜜环菌种及菌材的培育技术可参考天麻栽培技术。

  2、猪苓无性栽培:系指苓种不经过有性育种(繁种)阶段,而使用猪苓菌核即其苓块组织直接播种的栽培方式,生产上一般使用灰苓作苓种用于栽培,基本程序及操作规程如下:

  (1)栽培季节:除土壤冰冻无法下种外,其余季节均可实施栽培,尤以每年11月至来年5月为最佳。

  (2)栽培场所:半阴半阳的山坡上、树林下、苗圃林荫下、葡萄架下、果树下、普通闲置平房、防空洞、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废弃山洞、闲置养鸡棚、废旧砖瓦窑等场所均可,但要求栽培场所内在汛期不得长期积水。

  (3)土质要求:室外栽培时,最好选腐殖土层较厚或偏沙性土质,但底部为偏粘性的土质,该类土质养分充足、通透性好、利于排水,或者其底部粘性土质又利于保水保肥,防止流失。室内栽培时应予调配沙土,腐殖土可直接使用,也可按土沙7:3比例混匀后使用;腐殖土资源缺乏地区,可使用菜园土或蔬菜大棚土与河沙按6:4比例混合使用。注意覆土材料应使用药物处理后再予使用。

  (4)苓种选择:使用灰苓或黑苓均可,一般可选100克以下的猪苓菌核,但生产中往往难以满足要求,故可将大块菌核从其离层处掰开,或者从其延伸生长的细部掰开,使用均匀的50~80克苓种,应注意菌核自身无病、无虫、色泽正常、无碰痕伤斑等,每平方米栽培面积准备1千克左右。

  (5)蜜环菌选择:使用蜜环菌种加段木栽培时,选用优质、健壮的蜜环菌种2瓶、鲜(湿)段木40~50千克;或者菌种1~2瓶、菌枝3~5千克、段木40~50千克;使用菌材直接栽培时,每平方可准备菌材45~50千克。

  (6)树叶准备:凡是阔叶树种如杨、粟、柳、桐、果树等树叶均可,用量按栽培面覆盖10厘米厚的数量准备,一般可用干树叶堆集后喷水,使之充分湿润、软化为宜。

  (7)栽培沟(窝、畦)修建:

  室内栽培:可使用空心砖或红砖之类“干打垒”形式砌高约40~50厘米,宽100厘米左右,长度不限。底层垫沙土(见土质要求)30厘米厚,对畦内喷洒800倍多菌灵(粉剂),进行杀除杂菌,2~3天后即可用于栽培。

  室外栽培:在山坡上可选20~50度的土山坡,挖深30~50厘米、长宽约1米左右的栽培坑,并将坑底挖松约20厘米左右。注意要点:一是要有适当遮阴度,最好在6~8月份时遮阴度在60~80%,以免土层直晒后水分大量流失,使热量传导至坑内,影响猪苓及蜜环菌的生长或生存。二是坑深以斜坡下部的深度为准。

  在林荫下、果园内、平地上的栽培:可挖深30~50厘米、宽60~100厘米、长度不限的栽培沟。

  在裸地上或遮阴度严重不足的平地上栽培:栽培沟可参照林阴下挖建,可以采取种植南瓜、丝瓜等长蔓植物遮阴的方式,也可在栽培沟表面覆以秸秆、杂草予以遮阴。总之,以尽量减少地表水分蒸发为目的。

  平地上的栽培,关键的要素是选择的地块应尽可能达到既保水、又不积水的要求,这就要求该地块的土壤质地应疏松、但又不是漏水漏肥的纯沙质土,并且在汛期土壤渗水性较好、地表不形成积水,具体可根据情况考虑选择。

  在防空洞、山洞、地下室等场所的栽培:可参考室内栽培方式进行。

  (8)苓种选择;一般应使用100克以下的灰苓作为苓种,最小为30克,大者亦不超过100克;没有灰苓时,可使用黑苓,但需进行掰块,一般每块可控制在70~120克左右。注意要点:仔细检查,用作苓种的灰苓或黑苓,块不得自身携带病菌及害虫类。

  (9)栽培操作:使用蜜环菌菌材栽培:在栽培畦(窖、沟)底排放一层间隔7~15厘米的菌材,有条件者可先铺一层2~5厘米厚的树叶,然后即排放菌材,填充沙土,与菌材持平,采取大约平均分布的办法,在蜜环菌菌索较多处排播苓种,一般每平方面积上可排播10个左右,并注意苓种之间的距离应基本差不多。播上苓种后在上面撒铺一层已经预湿的树叶,约2~5厘米厚度即可;然后再排放一层菌材,填沙土至与菌材持平后,再播入10个左右苓种,要求同上。撒铺一层树叶后,填沙土约15~20厘米厚度稍拍实。山坡上栽培时,应使栽培窖表面稍有凹陷,以便尽量接收雨水,并同时使周边植被茂盛,既保持水土,又使之遮阴。在林地、果园等平地,则应根据土质、地形以及季节等合理确定其凹凸,比如土质偏砂性时,适当使之凹陷,土质偏粘时,则应适当凸起,以免积水,并且,汛期一般应使之稍有凸起,也是为了避免积水。在室内栽培时,则不必有此顾虑,直接覆平、正常管理即可。

  使用蜜环菌种栽培:或因来不及培育菌材、或因运输不方便等,可使用蜜环菌种加段木直接进行栽培,生产效果不错。基本操作程序同菌材栽培法,只是用段木替代菌材,并在段木上适当“砍花”或打孔,以使蜜环菌能尽早地对段木形成侵染,早日长出菌索并与苓种结合。注意要点:一是蜜环菌种繁殖(继代培养)代数要少、菌龄应适当,老化、退化的菌种一律淘汰;二是菌种播入时应塞进段木的砍口或钻孔内,尽量结合紧密;三是段木砍口只破坏其皮层即可,不必深入木质部,砍口应斜向进行,使皮层外翘,以便塞入菌种。

  3、有性栽培:所谓有性栽培,就是采用生物技术如孢子分离、组织分离等手段,分离出猪苓的非组织块茎菌种,该菌种保持其菌丝体形态和特征,将其与蜜环菌结合后生长出猪苓菌核即其块茎组织。其菌种的分离有两种基本方法,即组织分离和孢子分离,分别简介如下:

  (1)菌种制作:组织分离:即业内所说的菌核分离或块茎分离。基本方法为:首先,制作接种用培养基,配方为PDA培养基中加入麦芽糖15克、蛋白胨5克、磷酸二氢钾3克、硫酸镁2克、食母生4片、维生素B11片,常规操作,制成斜面或平皿,熏蒸待用。其次,选取刚刚挖出1~2天、无病虫害附着、健壮、饱满、新鲜的灰苓,使用清水冲洗后,于无菌水中浸洗5分钟,使用0.3%新洁尔灵冲洗表面后,进入无菌操作阶段,即可带入超净工作台,然后使用0.2%升汞溶液擦洗表面,待用。第三步,手术刀经灼烧灭菌后,将猪苓菌核表皮组织削去一层,每削一次更换一只刀片,再将内核组织切成3~5毫米厚的片,纵向切至2毫米宽、长度为3~5毫米。预先配制0.2%金霉素溶液,将猪苓种片从中蘸一下即可取出,随即用接种针、铲接入培养基试管或平皿中;注意整个操作过程应符合无菌要求。接入试管的菌核组织块,在25℃条件下经约3~5天,即可萌发出新生菌丝,再过约3~5天,其气生菌丝即可深入基质内,培养基外的气生菌丝约15天左右即可变为褐色,开始老化,正常生产应在气生菌丝为白色、并有部分基内菌丝时,开始转接二级种,或者在气生菌丝占据斜面2/3左右时进行低温保存,待转接。

  孢子分离;即利用猪苓子实体所产生的孢子作为种源,既可先培养纯菌丝,亦可直接将孢子进行播种。基本方法有三种:第一种是习惯做法,将猪苓所产生的子实体(猪苓花)成熟后晾干,打碎成粉,该菇粉中即有大量猪苓孢子存在,栽培时将其作为种源播入即可。第二种是将猪苓子实体鲜品直接打碎后播入。第三种是采用孢子分离技术获得猪苓纯菌丝,按一、二、三级的菌种制作程序进行常规生产,最后使用其二级或三级种作种源,与蜜环菌进行同播即可。

  (2)栽培方式:程序及操作基本同无性栽培,只是猪苓种源有所不同。一般可按每平方栽培面积2瓶的用量使用。

  (3)注意要点:首先,取得猪苓子实体后,应使用无菌水进行冲洗,以防表面带有杂菌或活虫及虫卵等;其次,在进行打碎之前使用升汞溶液冲洗一次,晾干后再打碎处理。第三,获取孢子进行纯菌丝培养时,应密切观察,25℃条件时每天至少检查一次,以防某些病菌被其菌丝掩盖;第四,提前作好计划,周密安排时间,以防菌种老化。第五,有性栽培时,要求将段木钻孔后,将猪苓菌种塞入孔中,以最大程度地保持其活力。

  4、管理措施

  (1)温度管理:猪苓作为一种真菌,其与蜜环菌形成的寄生与反寄生关系或称共生关系,基本上确定了它们的习性相仿的特点,一般情况下,当温度达到12℃以上时,二者开始萌发,达到14℃时猪苓即开始膨胀长大,蜜环菌才能够进入正常生长代谢阶段;此后随着温度的提高,如达到26℃以上,二者的生长均受到抑制,达到30℃时,即进入高温休眠。根据该特性,可以进行合理地调控,比如适量浇水降温、遮阴降温等。实践表明,遮阴降温是对猪苓生长有着极好的促进作用的,所以,野外选择栽培地点时必须要在树荫下,但是,即使在荒山上或裸地上,也可采取搭建阴棚、种植长蔓型植物等方式予以遮阴。总之方法很多,只要根据具体条件合理设计与操作,将猪苓生长的土层中温度控制在28℃以下,即可满足其生长需要,这是夏季管理。冬春季节则应采取适当覆盖草苫、柴草、秸秆类,或在栽培沟上搭盖塑膜等进行增温,各种方法均可,目的是增温、保温,只要使土层内保持12℃以上,猪苓即可缓慢生长。注意尽量不要使温度降至8℃以下(零下20度不死亡),以最大程度地延长猪苓的生长时间。

  (2)水分管理:苓种或菌种等在运输操作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某些外力的撞击、揉搓等,导致其带伤播种,正常条件下,伤口愈合需要约5天左右,因此,播种后不要即时用水,约一周后方可浇透水;此后,根据土质状况及气候状况,约每7~10天浇一次水,使沙土湿润;沙土含水率一般在30%~40%之间。注意春夏之交季节如有干热风、大旱天气等,则应加大浇水频率,并需每月应至少灌透水一次,否则将因过度干燥使蜜环菌菌索生长缓慢、活力降低或死亡。

  (3)保护管理:第一, 遮阴管理。遮阴的主要作用一是降温,二是防止水分过量蒸发流失,如在室内栽培,不存在遮阴问题。但在山坡、果园及平地的栽培时,则必需采取遮阴措施,主要方法:依靠原有树木的遮阴、种植长蔓型植物搭架遮阴、搭架后利用秸秆、杂草类遮阴、植草皮、直接在栽培沟上覆盖秸秆、柴草等。第二,蓄水、排水。野外尤其山坡栽培猪苓时,春季干旱时,应将栽培坑(沟)下游方向稍加围高,以利保存和利用水分,但当汛期雨水频繁且雨量较大时,则应将栽培坑稍加屯高,以免存水。第三,猪苓生长过程是其菌核的膨大过程,需要相应的土壤通气性,因此,应防止人畜践踏,尤其大牲畜的践踏,将使栽培坑被踏之下陷,既破坏了猪苓的生长微环境,又使之下凹积水。

  (4)通风管理:该项管理主要针对地下室、防空洞之类场所,该类场所的最大不足之处是通气性差、湿度高且稳定,因此,应予定期通风,尤其夏季高温高湿季节,通风换气不仅排除其中二氧化碳等废气,而且还可顺便降低其湿度,从而为猪苓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采收与加工

  1、采收时间:利用蜜环菌菌种或菌种进行人工栽培时,一般2~3年即可收获,而野生猪苓。采收的感官标准是:开穴检查,黑苓上不再分生小(白)苓或分生量很少,甚至猪苓已散架时,可及时予以采挖。如果蜜环菌菌材的林质较硬,或使用的段木较粗,可以只收获老苓、黑苓及灰苓,留下的白苓继续生长,如因段木已被充分腐解、不能继续为蜜环菌提供营养,则必须全部起出,重新进行栽培。

  2、采收季节:一年四季均可采收,如果是规模化栽培,可分批采挖,也可随用随挖。但是,北方地区在12月至来年2月期间采收时,应选择晴好天气,并采取适当的保温措施方可,否则,尽量不在该季节采收,以防冻伤。2~11月份,除雨天外均可安排采收。

  3、采后处理:收获后的猪苓,首先必须进行分级,灰苓可直接用于无性栽培播种。老苓、黑苓则按其个体大小分级,利于统一安排加工;其次,将黑苓用清水冲洗,将不慎采挖破损的黑苓用作分离菌种,或切块后作为无性苓种,个体完整无损的,则用于晒制加工,根据温候状况一般晒5~10天即可晒干,使含水率达10%~12%时,即可作为商品出售或保存。猪苓也可采用烘干的加工方法,时下最先进的当属远红外烘干机,但该设备一次投资约需10多万元,适合种植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生产者。


看了种植猪苓的方法还看了:

1.人工种植猪苓的方法

2.猪苓的种植前景如何

3.人工种植猪苓产量

4.猪苓的用法 猪苓如何鉴别

5.猪苓鉴别方法

6.天麻高产的技术方法

3100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