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你知道温泉是怎么形成的吗?

你知道温泉是怎么形成的吗?

时间: 玉欣1229 分享

你知道温泉是怎么形成的吗?

相信大家都泡过温泉,可你知道温泉是怎么形成的吗?这其中蕴含了什么地理知识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收集整理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温泉(hot spring)是泉水的一种,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泉水。现在也有很多地区人工打井,一般在600-2000米,用深水水泵抽取地下水,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水温一般在20度以上,也叫温泉井。由于各地所处的气候、纬度及海拔高程之不同,温泉的温度下限很难统一。

  一、概念

  不同国家对于温泉的定义和理解稍有不同:

  ①在中国台湾地区的温泉法中,温泉定义是符合温泉基准之温泉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温泉水包括自然涌出或人为抽取之温水、冷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在地表量测之温度高于或等于30℃者;若温度低于30℃之泉水,其水质符合温泉水质成分标准者,亦视为温泉。

  ②日本温泉法认为:地下涌出之温水、矿水、及水蒸气与其他气体(碳氢化合物为主成分的天然瓦斯除外)。温度:高于或等于25℃;如温泉低于25℃,其水质符合之规定19种物质(日本温泉法附表)其中一种以上者。

  ③韩国温泉法规定温泉系指地下涌出,温度高于或等于25℃之温泉,水质成分对人体无害。

  中国医疗矿泉专家陈炎冰在《矿泉与疗养》一书中认为,温泉一般含有多种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矿化度,泉水温度常高于30℃以上。温矿泉可对以下疾病具有医疗作用:肥胖症、运动系统疾病(如创伤、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损伤、神经炎等),早期轻度心血管系统疾病、痛风、皮肤病等。

  低温泉38℃~40℃,对人体有镇静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风湿、腰膝痛等有一定的好处。

  高温泉43℃以上,对人体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病有显著疗效,能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

  加料温泉广东大部份温泉水属于低温泉水,所含矿物质丰富,同时,善于养生的广东人,更在温泉中玩了不少的花样,加了诸如红酒、中药材、花草植物等各种物质,使得温泉的医疗和美容效果更佳。所以,有一种说法是:在北方泡温泉泡的是暖意(结合中医理疗起到养生保健作用),而在广东泡温泉泡的是保养。

  二、形成原因

  温泉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

  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温泉。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温泉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三、形成条件条件

  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地底有热源存在);

  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岩层中具裂隙让温泉涌出);

  3、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

2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