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知识大全 > 知识百科 > 百科知识 > 立冬的来源是什么

立冬的来源是什么

时间: 欧东艳656 分享

立冬的来源是什么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即太阳位于黄经225°时。那么,立冬的来源是什么呢?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立,建始也”,又说:“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和“立秋”一样,古人同样在这个季节用占卜的方法来看冬天的冷暖,如“立冬晴,一冬凌(寒冷);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不无例外,古代也有到立冬这天,皇帝会亲自率领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行“迎冬”之礼。

  我国古代将立冬分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冻;三候雉人大水为蜃。”此节气水已经能结成冰;土地也开始冻结;三候“雉人大水为蜃”中的雉即指野鸡一类的大鸟,蜃为大蛤,立冬后,野鸡一类的大鸟便不多见了,而海边却可以看到外壳与野鸡的线条及颜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认为雉到立冬后便变成大蛤了。

  立冬时节,太阳已到达黄经225°,北半球获得的太阳辐射量越来越少,由于此时地表夏半年贮存的热量还有一定的剩余,所以一般还不太冷。晴朗无风之时,常有温暖舒适的“小阳春”天气,不仅十分宜人,对冬作物的生长也十分有利。但是,这时北方冷空气也已具有较强的势力,常频频南侵,有时形成大风、降温并伴有雨雪的寒潮天气。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立冬与立春、立夏、立秋合称四立,在古代社会中是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京城的北郊设坛祭祀。在现在,人们在立冬之日,也要庆祝一下,立冬进补各地“吃得”五花八门。北方人大多在立冬这天要吃饺子,而在我国南方,立冬这天人们爱吃些鸡鸭鱼肉等。

  立冬谚语

  全国

  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北方

  立冬打雷要反春;雷打冬,十个牛栏九个空;立冬之日起大雾,冬水田里点萝;立冬那天冷,一年冷气多;霜降腌白菜。立冬不使牛;

  南方

  立冬立冬东北风,冬季好天空;(闽南)

  立冬南风雨,冬季无凋(干)土;(闽南)

  立冬有雨防烂冬,立冬无鱼防春旱;(闽南)

  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赣)

  重阳无雨看冬至,冬至无雨晴一冬;(闽)

  立冬小雪紧相连,冬前整地最当先;(江南)

  西风响,蟹脚痒,蟹立冬,影无踪;(江南)

  立冬不吃糕,一死一旮旯;(南方)

  立冬种豌豆,一斗还一斗;(南方)

  立冬前犁金,立冬后犁银,立春后犁铁(指应早翻土);(客家)

  立冬晴,一冬晴;立冬雨,一冬雨;(客家)立冬北风冰雪多,立冬南风无雨雪;(江南)

  立冬落雨会烂冬,吃得柴尽米粮空。(闽南)

299491